大魏读书人(校对)第18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84/1353

  与此同时,南豫府越来越多的民众聚集,他们沉默不言,乌云遮盖南豫府天穹,雨没有停过。
  阴郁的天穹,不仅仅是在天上,也在百姓心中。
  所有百姓与文人,已经安静下来了,他们在雨中沉默,等待着朝廷给出一个交代。
  周围各府都听说了这件事情,皆为震撼,在百姓眼中,许清宵为民伸冤,自然赢得诸多好话。
  而在文人眼中,却两极分化严重,有人认为许清宵的确狂妄,甚至煽动民意,但也有部分文人认为,许清宵敢作敢当,为百姓请命,为真正君子。
  至于立意之说,到没有太大的讨论,毕竟能否立意成功还是一个未知数。
  而且天下文人,又不是朱圣一位圣人。
  再说了,即便许清宵当真立意成功,否决朱圣之意,那又如何?
  朱圣门徒只能说在天下文人当中占据数量最多,毕竟五百年前的圣人,影响力极大。
  可还有一部分信奉其他圣人,这些人又不会仇视许清宵。
  退一万步来说,七品之下根本就没有立意不立意的说法,你都没有明意,你连参合这件事情的资格都没有。
  简单点来说,儒道七品之下,就属于读书人,没有任何阵营,哪怕你自幼看的是朱圣之书,崇拜朱圣,立朱圣为你的人生终极目标。
  可唯独到了七品,你才能正式说,你是朱圣门徒,不然就是硬蹭。
  所以与天下文人为敌,话是没错,但这只是形容词而已,非要精准的话,应该是与天下朱圣门徒为敌就是对的。
  故此,也有不少文人比较欣赏许清宵,当然这一部分不多,而且即便是欣赏也不会表露出来。
  毕竟朱圣门徒势力太大,没有人会吃饱没事干,给自己树敌。
  南豫府大牢内。
  许清宵还在顿悟之中。
  他说三日明意,是给自己一个信心,也是凝聚精气神。
  但到底三日能否明意,还是一个未知数。
  深夜,雨停下来了。
  大夜弥天,南豫府百姓心中的阴郁,并没有散去。
  数个时辰后。
  大魏京都。
  随着日出东方,宫门开启,大魏文武百官,也纷纷走进了宫廷之中。
  从宫门到太和殿,要经过几道流程。
  宫门到金桥,便有御史言官把守,臣子有任何不妥之处,都会被一一记录下来,甚至谁谁谁和谁谁谁走在一起,也会被记录下来。
  到了金桥之后,步行五百米,便能到太和殿殿下,等到太监开口,他们才能朝着太和殿走去。
  而此时,宫门入口。
  百官涌入,看似一团,可却无形中分成了四股势力。
  身穿麒麟武袍的是一品国公,一个个龙行虎步,说话声音偏大,不顾及什么形象,只是大多数比较年迈,一些中年武官则站在其后,是武将势力。
  以镇国公为首。
  而另外一批穿着底色青白长袍的,则是儒官,大魏王朝的官职设立不同,分武将、文臣。
  因为有儒道的原因,所以文臣与儒官是分开的,大魏儒官,至少要七品明意,若不明意,怎能为官?
  便是儒者。
  为首的也皆是满头白发,但精神奕奕,从头到尾都一语不发,自我检点的很,显得高风亮节,与一旁的武将完全形成两种画风。
  儒官之首,以吏部尚书陈正儒为主。
  还有一批人数最多,三五成群,不断窃窃私语,这是大魏文臣,也可以称得上最具备势力的存在,国家大事操办,皆有他们出手。
  只要武将儒官同意,那么施行就是他们来做。
  武帝之前,朝中最大的势力是他们,后来武帝登基,文臣的势力下降了许多,但如今新皇上位,他们再一次凝聚。
  原因无他,因国势而出。
  倘若没有北伐之争,基本上朝中大大小小的事情,皆由他们负责,而北伐之争,让武将统一战线,也让儒官们统一战线,这两股势力凝聚在一起。
  那所有的事情都得靠边站了。
  文臣之首,则为顾言,为大理寺寺卿。
  同时户部尚书,刑部尚书,这两位尚书也是文臣之首,组建东明会,辅国谏言。
  最后一股势力则有些尴尬,人数不多,六七人罢了,与三股势力形成鲜明对比,有些孤寂,这股势力之首,为工部尚书李彦龙,主张休养生息。
  没有任何人支持他们,尤其是武将,更是看都不愿意看他们一眼。
  往往每次早朝,都会找他们一番麻烦,只要他们开口,武将第一时间就要开骂,儒官和东明会官员也不会有所帮忙,他们也不想直接得罪武将势力。
  没有必要,除非涉及到自身。
  百官上朝,所有人都知晓今日的早朝,会有大事发生。
  “启朝。”
  待百官抵达太和殿时,守在门口的太监顿时开口,尖锐的声音响起,百官稍稍加快了步伐。
  换置鞋子,走进大殿之中。
  太和殿空阔无比,十八根雕龙画凤的柱子立于周围。
  百官站好属于自己的位置,望着龙椅上的大魏女帝,而后异口同声道。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洪亮的声音响起,这是基本流程。
  “众爱卿平身。”
  女帝之声响起,下一刻百官起身,再次高呼。
  “谢陛下。”
  但流程并未结束。
  六部依次开口,提出目前的国家大事,待一番商谈结束后,基本流程这才算是结束。
  不管有任何私事,或者是其他事情,前半个时辰都是在商讨国家大事。
  百姓为先。
  国家为先。
  哪怕你听闻谁谁谁做了穷凶极恶之事,你都不能直接开口,因为这些事情都是小事,属于个人问题,或者是地方问题。
  国家大事说完,你才能去说这些东西。
  终于,就在这一刻,儒官当中有人出声。
  “陛下,臣,有本奏。”
  随着儒官传来声音,满朝文武皆然神色一变,但很快又恢复常态,静心聆听。
  “宣。”
  女帝的声音依旧平静。
  “陛下,武昌一年,四月二十五日。”
  “长平郡南豫府,发生一件骇人听闻之事,狂生许清宵,因朋友受难,乞求严磊大儒法外开恩,但遭到回绝,而后于南豫府楼宴之上,怒斥严磊大儒,贬低圣人,此等行为,目无王法,不尊皇权,不敬圣意,如禽兽一般。”
  “甚至于楼宴中,对读书人拳脚相交,更是煽动南豫府百姓,企图制造民变。”
  “臣,恳求陛下,以大不敬之罪,将狂生许清宵发配边疆,再以文宫之力,削他才气,剥他功名,以儆效尤。”
  开口之人,是一位七品明意儒官。
  他一番话,说的犀利无比,光是三点就足以让许清宵死无葬身之地。
  不尊皇权!不敬圣意!煽动民众!
  换做任何一人,被戴上任何一顶帽子,只怕这辈子就到头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84/1353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