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阁老(校对)第57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75/1567


“要彻底解决太湖水患,不能学鲧,而要学大禹,将各条水道都疏通开才行。”便听林润沉声说道。
“中丞英明。我们昆山肯定支持,昆开司也准备在修吴淞江南堤时,按照潘中丞设计的方案采取拓宽河道、裁弯取直、束水冲沙三途并举之法,将吴淞江在昆山县的过水能力提高一倍!”
“此举固然值得嘉许,可光你们昆山折腾有什么用?”林润哭笑不得道:“而且你们这样搞完,别的县的水灾会更严重了好吧!”
昆山地势低洼,素来就是整个苏松的泄洪区。这要是把昆山全都用堤坝围起来,太湖倾泻而来的洪水去哪?只能淹别处了。
“这也怪不得我们。”赵昊两手一摊,一脸无辜道:“之前潘中丞给了个方案,从吴江挖一条太浦河分洪,可吴江、华亭都不干。无奈之下,我们只好费工费力建大堤了。”
“本官此行,就是为了解决这件事来的。”林润一摆手,沉声道:“接下来,我会去松江,看看能不能动员他们放弃一部分圩田,让本院来疏通吴淞江下游。”
“那太好了。”赵昊献上诚挚的祝福道:“中丞大人出马,肯定没问题的!”
“没那么容易。”却见林润苦笑一声,叹息道:“松江的地大半是徐阁老家的,剩下小半也都紧跟着徐家,只要徐阁老不点头,这事儿就办不成。”
“……”赵昊怪异的瞥一眼林中丞,心说你跟我小孩子家家的说这个干嘛。
是,我们过去有些误会。但现在本公子和徐阁老现在好着呢,他儿子给我打工,孙子跟我学习,我可不想趟这浑水……
“但这块硬骨头,不啃又不行。”林润却不管他,继续自顾自道:“本院上任后,一直力推江南均粮、官民一则,迄今已经完成了九府之地,唯有松江一府尚未清丈。”
“本院屡次命松江知府清丈田亩,但都被以各种理由推诿过去。各府全都看着松江,他们一日不完成清丈,所谓‘江南均粮、官民一则’,就永远无法实现。”
赵昊点点头,恍然生出种亲历历史之感。
他这才意识到,大明的赋税改革已经到了最关键的时刻。
国家穷困不堪,国库比赵公子的脸还干净,大明朝的税制已经到了非改不可,不改得死的地步。
这时候,江西已经开始试行一条鞭法。各省也都在进行不同的税改尝试,所有有见识、有担当的官员都在摸索着该如何能增加朝廷的收入,减少百姓逃亡。
而税改的重中之重,自然是占天下三分之一赋税的江南,只要江南能改好,则全国也可以顺利推行,大明朝就能续上这口气,再延祚个百八十年。
江南改不好,则亡国就在眼前了。
所以林润和他的前任,一直在寻找最合适江南的新税制。经过几任应天巡抚的不断尝试,终于找到了正确的改革之路——官民一则,均田均粮!
所谓‘官民一则、均田均粮’有两重意思,一是把原先属于国家的官田,和民田一视同仁,按照同样的标准交税纳粮。
二是将税赋以及耗羡,全都摊入田亩中。有田始有赋,田多则赋重,田少则赋轻,无田则无赋。
这样一来,百姓国家都会大大得利,却唯独会损害豪强地主的利益。
第二百一十一章
赵公子被安排上了
为何如此?
因为天下田地分官田民田两种,而朝廷的收入,也主要来自对官田和民田的征税。
其中,官田税重数倍于民田。
苏松之所以税赋重于全国其它地区,并非是朝廷歧视性征收。而是因为国初,盘踞苏松的张士诚败亡后,他和部下的田地都被收为了官田。
苏松官田的比例远超全国平均水平,税赋自然也就远超全国平均。
国初时,官田税重到什么程度?
哪怕风调雨顺,租种官田的老百姓辛苦忙一年,交完租税后,所剩不过半年的口粮而已。
虽然从宣德年间,朝廷就不断的给官田减税,但负担依然过於沉重。
老百姓卖儿鬻女尚不能生存,自然要么大面积逃亡抛荒。昆山县几十万亩的抛荒田就是这么来的。
官田被抛荒,朝廷自然也就没有税收。
另一边民田的情况也不乐观。
虽然民田仅十税一,负担轻很多。可如今却已经被大户兼并殆尽,而大户们有投献、诡寄、飞洒、移丘、换段、改册等等无数种方法来逃避税赋,官府一样收不上税来。
结果导致苏松空有重赋之名,却无重赋之实。
其余各府各省也有样学样,朝廷的收入锐减,自然会爆发严重的财政危机。
林润推行的‘官民一则、均田均粮’改革,可谓对症下药。
首先,‘均田’抹平了官田和民田的税赋差距,大大减轻了官田的负担,让逃亡的百姓可以回来继续种田。这样朝廷既能恢复税收,又能减少流民。
其次,‘均粮’将百姓所有的税赋耗羡全都摊算入田亩中,让田多的多交税,田少的少交税,没田的不交税。
所谓耗羡,是指官府解送百姓税粮过程中,所产生的的损耗以及运输的成本。这是很重的一块负担,甚至高达一石税粮七八斗耗羡。
而之前耗羡是按户征收的,这对田多的大户自然有利,却给田少者带来沉重的负担。
把耗羡摊入田亩中,能让豪强大户负担起他们逃避的税赋,也能给老百姓减轻负担,同样可以大大遏制流民现象。
但均田均粮的前提是清丈田亩。
因为大明开国两百年,国家黄册上的记录已经混乱到了极点,完全无法作为凭据了。必须要重新丈量,才能厘清税则,公平合理。
所以林润上任以后,一直在力推此事。如今已经完成了九府清丈,只差松江一个老大难了。
~~
后殿中。
林润瞥一眼赵昊,沉声道:“是以本院以疏通吴淞江为由,请徐家配合退田。他们同意则罢,不同意的话,本院便会强行清丈!”
赵昊见那俊美无俦的脸上现出杀伐果断之色,心说果然是个狼灭。
只是,这跟自己又有什么关系呢?
“中丞真是用心良苦。”赵公子苦笑一声道:“只是如此机密之事,不该我个小孩子家家与闻吧?就不怕泄露了风声,让局面被动。”
“不怕。”林润玩味的一笑道:“本院既然对你说,就是把你当成自己人。”
“中丞错爱,晚辈不胜惶恐。”赵公子受宠若惊,十动然拒道:“不过我年纪太小,又不是个正经当官的,怕是没什么能帮上中丞的。”
“不,本院成败系于你一身。”林润却定定看着赵昊,忽然沉声道:“赵昊接旨!”
“啊?”赵公子一脸懵伯夷。“接什么?”
“接旨。”林润无奈的翻翻白眼,站起身来,从袖中掏出一卷黄绫。
赵昊心说,这是哪出啊?
只好无奈跪地,闷声道:“臣赵昊接旨。”
“上谕:着翰林院五经博士赵昊为翰林检讨,归应天巡抚林润调遣,不得有误,违者以抗旨论,钦此。”
“啊?”赵昊抬起头,脑瓜子嗡嗡的。
“啊什么啊,还不快谢恩。”林润羡慕的看着赵昊道:“庶吉士三年苦读,考试合格才能授予翰林检讨。你才十五岁,未经科举便受此清贵之官,可见陛下厚爱。”
“谢谢啊。”赵昊却无语问苍天,这他娘到底唱的是哪一出?
离京前,他曾经入宫见过一次隆庆皇帝,付出了不菲的润笔费,换来了御笔亲题的‘味极鲜’牌匾。
那次隆庆拉着他扯东扯西好一阵,却完全没提要让自己归林润管这茬啊。
见赵昊都懵了,林润也不纠正他说‘谢谢啊’是不对的,便将黄绫递给他道:
“你看看,如假包换。实在不信,可以写信给陛下问问。”
说着,他又将一枚方形的银章递给赵昊道:
“这是陛下给你的,在火漆上加盖此章,则急递铺会以八百里加急呈送京城,通政司也不得拆阅,必须原封不动,直送御前。”
赵昊接过那枚沉甸甸的印章,看着上头‘绳愆纠缪’的篆体阴文,心中兀然浮现出‘银章密奏’四个字。
这是皇帝授予心腹大臣的秘章专奏之权,通常只有三品以上高官才能得到。
赵昊距离三品,还有十万八千里呢。
但他丝毫不觉荣幸,反而感到无比烫手。
看着手里的黄绫和印章,赵昊终于意识到,自己在煞有介事布局的同时,也早就成为了别人的棋子……
~~
待两人重新就坐后,赵昊苦笑道:“这到底是怎么回事,还请中丞明示。”
“我要是跟你说,我也不太清楚,你信不信?”林润同样苦笑一声道:
“不久前我才接到这道旨意,还有这枚印章。”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75/156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