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阁老(校对)第56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69/1567


现在江南医院已经采取用显微镜观察病人粪便,寻找虫卵的方式,来确诊血吸虫病了。
大明的大夫对医学的理解十分深刻,只要给他们足够的科技支撑,便可自行摸索出科学的
确诊方法。
“血吸虫,是来昆山后得的吗?”赵昊捂住嘴。想到潘中丞自来昆山后,几乎天天踩在泥汤里。他就觉得八成是自己害了他。
“不是。”李时珍摇摇头道:“他体内湿毒之气已随经脉血气,渐至于脏腑,已有腹水积聚。是以这病已经有年头了。”
顿一顿,他又道:“我问过他的跟班,据说他这二年忽然有吃土的癖好,这就很可能是肠胃中有虫引起的。”
“这样啊。”赵昊暗叹,我还以为潘总就是单纯的好这口呢,原来是有病啊。
“那他是怎么昏迷的?”
“蛊虫病引起的血虚,加上劳累。”李时珍答道:“送来的时候还发了高烧,估计是又有新的虫子进到体内,我们已经给他喂了药,这会儿已经退烧了,很快就能醒。”
“……”赵昊一听好么,感情还是我的责任。
“那这病能治好吗?”赵昊对血吸虫的了解都集中在如何预防上。
至于治疗嘛,他只知道‘吡喹酮’是特效药,可自己没那本事合成出来啊。
青蒿素好像也有些效果,不过还是先听听大夫怎么说吧。
“不必担心。”只听李时珍淡淡道:“我有九种药方可以治疗此病,万前辈亦有七种,大概分杀虫,吐下、逐瘀、逐水、扶正五类。待确诊后我们再商量一套方案出来,帮中丞将此病根治。”
见李时珍很有把握治疗可怕的血吸虫病,赵昊顿觉安心不少。
他愈发觉得自己有必要,继续加大在医药学上的投入。
往大里说,这是利国利民、造福子孙的大好事;往小里说,也是让自己和身边人能在疾病来临时,多一些战而胜之的办法。
这样我们赵公子的传奇故事,才不至于中途太监啊。
第二百零三章
江南医学院
赵昊在病房等了半个时辰,化验结果出来了。
万密斋果然从化验物发现了白色的虫卵。
虽然两位大国手已经靠经验判断出,潘季驯所患就是血吸虫病。
但能不靠经验,只靠科学化验便得到确凿的证据来确诊,却绝对意义非凡!
因为困扰中外医者千百年来一大的难题,就是确诊困难。
我大明的医生非得有扎实的医学素养,在名师指点下行医多年,积攒下丰富的临床经验,才能通过对患者望闻问切,给出比较准确的诊断。
但这样主观性实在太大,要靠大量的经验和直觉来提高诊断的准确率,这就造成医者出师很困难。
甚至成名已久的两个大夫,对同一个病人都可能给出不同的诊断。
而大部分大夫学艺不精,看病基本靠蒙,于是便出现了大量的误诊。
至于此时的西方医学就更不用说了,完全是信马由缰、草菅人命的代名词……
是显微镜的出现,给医学提供了客观的依据,大大降低了医生诊断的难度,和误诊的几率。
这样弟子学起医来,也更容易出师了。
这对医学来说是质的飞跃啊!
这一认知让万密斋、李时珍和李沦溟激动不已,要不是年龄和身份不允许,三位老者非得大喊几声,发泄一下心中的激动。
赵昊便趁热打铁,提议成立专门的医学院,来研究如何使科技与医学相融合,把中华医学推向一片新天地。
“到那时,三位的大名,一定会和扁鹊、华佗、孙思邈、张仲景并列的!”赵公子奋力蛊惑三人道:
“因为你们为我华夏医学开辟了全新的天地,造福我世世代代华夏百姓啊!”
三位加起来一百八十岁的杏林圣手,竟硬生生被赵昊忽悠的满脸通红,异口同声答应下来。
“好!就建个医学院,干一些医圣都没干过的事儿!”
~~
等李时珍和万密斋商量着开出药方,让弟子去抓药熬药后,四人就迫不及待在潘季驯的病床前,商量起这医学院该如何筹备来了。
“医学院我不太懂,就胡乱说说,你们姑妄听之。”什么都略懂一点的赵公子,便先抛砖引玉道:
“我觉得医学院和医院既密不可分、相辅相成,又有明确的功能区别。前者是研究如何治病,培养医护人员的地方,而后者是前者的用武之地,也是前者理论联系实际的场所。”
“唔。”万密斋习惯性想拢须,却发现自己还带着口罩。“确实在医院之外,还需要这样一个医学院。”
“医学院中,大致可以分为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两个部分。”赵昊又如数家珍道:
“基础医学就是用科学的方法研究医学。大体包括病理学、微生物学、药理学、法医学几个方向吧。”
“你这是胡乱说说吗?”李时珍翻翻白眼道:“我看你是蓄谋已久。”
“别的还好说,法医学又是什么呢?”李沦溟不懂就问。
“这个么,简单说来,就是仵作学。”赵昊摸摸鼻子。
“这……”三位大夫全都愣住了。“医学院还要负责给官府培养仵作?”
要知道在这个年代,大夫尤其是名医的社会地位还是很高的,也就仅比做官的低一等。而仵作则因为要跟尸体打交道,被视为低贱的工作。
若非赵公子已经彻底征服他们,怕是三位大夫就要当场喝斥他瞎胡闹了。
“三位别着急。”赵昊早就料到三人会有抵触情绪,他淡淡一笑,正色道:“法医学的作用是‘为生者权、为死者言’,同样十分高尚且重要。”
“《宋提刑洗冤集录》老夫也拜读过,确实与我医家大有渊源。”李时珍一听金主都这样说了,马上扭转心态道:“既然能伸张正义,减少冤案,我支持设立‘法医学’。”
“呵呵,那我也没意见。”李沦溟是外科大夫,对《洗冤录》更是熟的不能再熟。事实上,他平时行医时,就没少从这本书上取经。
“既然你们都支持,那老夫也同意。”万密斋也笑着点点头,如果没有开放并蓄的心态,他也不会在这里。
“好!”赵昊钦佩的朝三人一拱手道:“果然是医者仁心,此言半分不虚。”
“那么公子也是医者喽。”李时珍笑着奉承了一句。
“哈哈哈,我以医者为师。”赵公子难得的谦虚了一回,然后话锋一转,低声道:
“其实设立‘法医学’,对我们的医学进步极其重要。”
“哦,此言怎讲?”三位大夫不解问道。
“请问,医生研究的对象是什么?”赵昊沉声问道。
“人体啊。”李时珍笑答道。
“仵作研究的又是什么?”赵昊又问道。
“尸体。”李沦溟答道。
“难道仵作不给活人验伤?”赵昊反问道。
“当然也给了。”李沦溟便改口道:“那么也是人体。”
“同样是研究人体,”赵昊淡淡问道:“请问是大夫更清楚身体的构造呢,还是仵作更清楚呢?”
“当然是我们大夫了……”李沦溟越说越心虚,直至无声。
“惭愧,我辈医者全靠《黄帝内经》和《存真图》,才知道五脏六腑在哪里,但几乎没人亲眼见过。”
而人家仵作可是实打实解剖过人体,亲眼看过里头都有什么玩意儿,能从其异常中判断出逝者的死因病因。
就此而言,大夫便比不上仵作。
“毋庸讳言,如果要用科学的方法研究医学,那我们的大夫就要虚心向仵作学习。三人行必有我师嘛。”
只听赵昊沉声道:“身为医生,整天给人治病,却都不知道人体内到底是何构造,心肝脾肺肾如何运作,实在说不过去。”
“这……”李时珍本想反驳他,其实我们靠诊脉就能发现内脏的病变。
但现在说的是如何用科学来促进医学,当然要实事求是的说一句——其实他对人体内的结构,都好奇死了!
只是碍于法律和礼法,不敢去破坏尸体罢了。
万密斋忽然眼前一亮,一拍大腿道:“我明白了,公子设立了法医学,我们医生就可以名正言顺的解剖尸体了!”
显然他对人体的兴趣同样十分浓厚。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69/156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