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明朝当暴君(校对)第60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04/673

  “凡尔赛宫被烧毁了,国王和许多贵族沦落为了阶下囚,是我普鲁斯对不起他们!我将永远铭记,明国带给我法兰西有史以来最大之耻辱!”
  普鲁斯和他的二十万法军已陆续撤离回英吉利,且还在得知巴黎城被明军拿下后的相应情况后,而愤怒地在英吉利的议会发表了自己的演讲。
  “将军,你没有对不起他们,你的决定是明智的,法兰西民众将会称颂你及时撤离的行为,因为你保住了法兰西复国的希望!”
  英夷女王玛丽二世和蒙茅斯一样,则在这时候高度赞扬起来普鲁斯的行为。
  其他英夷贵族也纷纷如此表态,称赞着普鲁斯把自己麾下的二十万大军撤回英吉利的行为,大有要将普鲁斯歌颂成一伟大的英雄。
  毕竟英吉利的贵族的确需要更多的力量来替他们对抗明军。
  因此,蒙茅斯还特地倡议道:“我们英法两国需要紧密的团结起来,对抗这场来自东方的黄祸!”
  “没错!我们应该有计划的撤往美洲,那里土地广袤,更利于我们对抗明军!”
  英吉利卡文迪许这时候提议了一句。
  结果,几乎所有议员都表示赞同。
  对于整个英吉利的统治阶层而言,他们现在的确已经不得不承认,仅靠本土的一个小小的大不列颠岛,的确是无法对抗明军的,因而,也就都同意去美洲。
  接下来,整个英吉利,主要是英格兰,便开始有计划地迁去美洲。
第七百五十八章
进一步改革科举,安排士子去西欧做官
  不过,大明在占据巴黎后,倒无暇顾及英吉利。
  因为明军是用闪电战迅速地灭掉了法兰西,且俘虏了欧洲大同盟的大部分生力军。
  虽说很迅速,但也有迅速解决后带来的问题。
  那就是,需要将迅速占领的诺大的地盘,慢慢消化。
  不然的话,大明现在若再次聚兵去攻打英吉利,甚至追到美洲去打,那就会导致军事负担太大,且后方不稳。
  一旦前线作战遭遇挫折,就容易使得后院起火。
  所以,明军接下来没再发动大的攻势,连已经兵力空虚的南欧都没去占领,而是休养生息,巩固占领区的成果。
  这些都是朱由校和他的辅臣们在深思熟虑后给朱慈灼下达的要求。
  疆域已经非常大的大明帝国,资源已十分丰富,自然用不着用赌博的方式攻略全球,必须是稳扎稳打才行。
  “石油是朝廷现在最需要的资源!现在只能等石油的储备增长到足够使用后,才能继续用兵,不然很难再取得迅速解决战争的效果!”
  枢密院使张煌言在明军灭掉法兰西,而商讨接下来的军事部署时,就向朱由校说起了石油的重要性。
  朱由校对此自然没有任何怀疑,只说道:“看来得加大对石油开采的投入,好在大明现在疆域辽阔,当不愁石油之开采。”
  “眼下都勘探出了哪些大油田?”
  朱由校因此问道。
  “回陛下,因所定矿产资源开发的策略是以关外为主,故而现在勘探出的主要是在关外,其中在库页岛、西伯利亚、哈萨、乌拉尔省皆发现了大油田,臣的意思是,先着重开采哈萨、乌拉尔省的油田,这样的话,在石油提炼加工后,就更便于运输到前线使用;”
  “另外,如今当不急着吞并南欧,而是当尽快消灭奥斯曼帝国,以及吞并阿拉伯诸岛,那里石油蕴藏丰富,完全可以作为将来支撑我大军继续西进与南下的资源支撑地。”
  温体仁回道。
  “有理!不过,凡已被我大明统一之区域,一旦发现该地石油蕴藏丰富,都因尽快向该地迁移汉民,以设立工厂的方式迁移汉民,使当地彻底变成汉家之地!按照元辅的建言,就要继续往哈萨、乌拉尔一带移民,在那里要陆续建立起更大规模的工厂来,资金不够的话,就向全社会募资。”
  朱由校点点头说道。
  这时候,张同敞则跟着说道:“眼下一是增加石油产量和储量,二是尽快在刚刚吞并的欧洲建立起统治基础,为接下来彻底统一亚欧大陆以及美洲、非洲做准备;
  因而,以臣之见,得继续打破汉人安土重迁的观念,动员更多的汉人走出去才行,朝廷得在青年俊才外派与教育方面下投入更多才行;
  故而,陛下,您看,是否廷议一下,商讨把本土的免费平民教育的年限再提高一些,提高到九年,且直接照外派官员的方向培养,一毕业就考试,考试合格后,就直接外派为官!”
  “那科举之制得继续改革!”
  “臣建议,为了汉家长远之利益,不必太考虑士子个人意愿,而当以国家之需要为原则,安排士子去各地为官;
  “以前是士子太多,而对外的疆域还不甚辽阔,所以,对士子的需求量不是特别多,当时的情况也依旧是官少士子多,自然可以优先考虑愿意去海外为官的士子去海外;”
  “但现在不一样,是海外缺人去做的官位太多!诺大个欧洲,西夷贵族被一扫而空后,需要增设很多官位,从上到下,都得换成是我们汉人士子去做官!
  “所以,不能再凭自愿了,只要参加乡试获得举人身份,经各大学堂学习毕业后,就应该直接外派为官,取消会试、殿试。”
  卢象升这时候建议道。
  “这可是个大手笔,取消会试、殿试,等于以后不再有进士,天下士子只怕不会答应啊。”
  温体仁说道。
  “但不取消的话,天下士子们就依旧宁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去考会试、殿试,成为进士,然后又继续参加部考,非要在关内几百人乃至几千人争关内的一个官职,而不肯去关外!”
  “怕吃苦、不愿意离乡太远、只想待着温柔富贵乡,这怎么行!国家养士三百年,又不是养一群大爷!”
  卢象升说着就道:“要不这样,进士科保留,但从为进士后,不再授官,若要做官,也同举人一样,参加专门的选官考试,且一旦获得官身,皆要外派!要想留在国内,只能是从学从商或务农务工,反正不能为官!要为官必先是兴明社之社员,且服从朝廷安排,让其去哪儿为官就去哪儿为官。总之一句话,要想做官,就只能接受朝廷的安排!”
  朱由校点首道:“既然是为汉家之利益,就心软不得!”
  “如今是外面很缺官吏,以后美洲、非洲这些地方一旦吞并,就更缺了!所有汉人士子,有义务为国家奉献,从举人开始,一律服从朝廷安排为官,进士科直接废除,另外设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考试,这两类研究生是各科学问之举人毕业后可以进阶的两种功名,也可以叫做学位,举人可以进阶考试这两类研究生功名,以作为对优秀科研人才之甄选,也就是说哪怕获得这两种功名,也不会被朝廷选为官,只是会留在关内为学,若真有出类拔萃的真学问可以通过这种方式不用去外面为官。”
  “那得严格限制这类研究生的录取比例,大部分当去各地为官。”
  卢象升回道。
  “自然!如今这时局真是变了,天下居然开始缺人去做官,而不是缺官让人来做。”
  朱由校点点头,笑说了一句。
  “这也是没办法的事,宁肯强迫汉人士子去外面为官,如同强迫宗室勋贵去海外为君一样,总比继续让西夷人继续统治自己要好,不然,新开辟的疆域岂不是白开辟了?”
  温体仁笑道。
  “很多人只是不敢走出去,等朝廷强迫他们走出去后,他们会发现走出去后的世界真香!比如,去英吉利的那个叫徐乾学的,人家还成了当地国王的女婿,被封伯爵,乐不思蜀,主动替英吉利谋划此事既然是卢卿提出来的,就由卢卿据此上奏,不过,到时候,难免遭来天下举子的非议与咒骂,爱卿得有所准备。”
  朱由校继续说道。
  卢象升这类能跻身高位的士大夫,皆是接受了兴明社理念,也算是真的成功做到克制自己私欲,愿天下为公的士大夫,自然个人福祸之事,也就没那么在乎,因而,他在这时候,便起身回道:“为大明汉家之利益,臣肝脑涂地,在所不辞!”
  朱由校如今还在用的辅臣自然都是治国理念和他保持一致的,所以,其他辅臣也都没有再说什么。
  接下来,进一步改革科举选才的制度便以诏旨的形式颁布了下来。
  吏部、学部、礼部这三个负责这类制度改革具体执行的官衙,其尚书侍郎等官自然不敢置喙。
  只是当这一政令让天下人知道后,倒是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毕竟会试、殿试已经实行了数百年,而很多人也习惯了在乡试后通过会试、殿试鱼跃龙门的人生路。
  现在倒好,会试、殿试直接没了。
  而且举人就可以直接参加选官考试,一旦考试通过就可以直接授官。
  这让许多自诩将是国之干才、才华横溢的士子大为失望,他们需要在功名上分出高低来。
  何况文人本就相轻。
  “朝廷这制度改革的,这是真的在朝不允许学阀出现的路子改呀,没有状元、榜眼、探花也就罢了,如今干脆连进士也直接废了,我天下士子从此皆为举子,可如此怎知高低啊!”
  福建解元邹忠荃此时就因为此事对沈永琦埋怨起来。
  如今大明已没有状元、榜眼、探花之名号,连一甲进士都扩增到上百人,所以,各省解元倒也成了士子中最有地位的一类士子。
  邹忠荃作为解元自然是有一份自己的骄傲在的,他此生最为痛心的事就是未能早生几十年,而能考个状元榜眼探花什么的,以不负自己的才学。
  但他没想到现在朝廷连进士都不设了。
  这自然让他更加失望了。
  “比这更令人感到离谱的是,举子要想真要证明自己才学高,不能再靠进士,需要去考什么硕士、博士,但是考那个出来并不能做官!你说这,学而优则仕,不做官,那证明自己的才学还有何用?我算是看明白了,朝廷的意思很明确,不需要你有多大学问,只要你是个举人,就可以直接参加选官考试,等着做官,这样的话,天下士子倒是不用那么努力,现在举人也是一再扩张,只要稍微用心一些,没那么笨,就可以成为举人,就能去做官。”
  沈永琦说道。
  “哎!”
  邹忠荃叹了一口气道:“就算是天下再缺做官的人,朝廷也应该筛选一下,好吧!出类拔萃者自当以宰辅之材培育之,如今却不分优劣,合格者就授官,这样做,真的于国有益?”
  “上面这是有意要避免结党,且以自己出类拔萃之资质来谋取私利!”
  沈永琦回道。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04/673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