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明朝当暴君(校对)第58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87/673

  “先抓个落单的人来,问问周围的情况,如果周围的村落没多少人,就先占村为王!”
  聂储说着就开始把刺刀安在了枪口上,然后主动往前面走来。
  哥得兰岛目前还是以地主和农奴为主,且人口不多。
  历史上,这里到中世纪晚期时,也才十多个农户而已。
  如今居住的人也不过数千人,且没有职业军队驻守,大多数散居状态,最多有几个乡村集市。
  聂储在抓了一农奴询问后,也知道了这里的情况。
  且在接下来,他就利用自己受训时学来的办法,先锁拿了附近一个村的地主,然后将其将其田地强行分给附近的农奴,且动员这些农奴随策动其他村的农奴。
  没多久,聂储就在哥得兰岛策动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农奴暴动,且也在这里立起了一面大明旗帜,还派人向朝廷报告情况。
  像聂储这样的例子不少,许多外夷番国因此被搞得很是不安宁。
  当然,这种一小股人去外夷藩国境内开辟疆土的行为,风险其实很高。
  因为朝廷只卖改判文书与出海文书,对于其经营海外能否成功不闻不问,也不出钱出兵支持,甚至按照文书契约,这些人在海外开辟疆土成功后,要拿出相当部分利润给朝廷。
  所以,也有冒险去海外各处开辟疆土的汉人被当地的土人杀死的情况。
  当然,这些人大多数是犯罪的汉人,在国内大部分反正都是要被枪毙的。
  朝廷和国内的民众自然也不在乎这些人的生死。
  而且对于朝廷而言,这些人只要有一个能够成功,朝廷都是赚的。
  朱由校和他的大明朝廷这样做,让全球的外番,尤其是欧洲诸国非常头疼。
  “这些卑鄙的东方人为什么这样做,他们不来攻打我们的城堡,却发动农奴夺占我们在乡野的土地!”
  奥地利公爵希尔克此时就恼怒地躲在布达佩斯城堡内,眼睁睁地看着明国人发动着这里的农奴,在他城堡外,分着他的田地,还操练他的农奴,去攻占其他贵族的庄园土地。
  希尔克已经试过让自己的雇佣兵出城攻击过,但没有意外的是,出城野战,他们根本无法战胜明军和被训导后的农奴自卫队。
  欧洲诸国都在发生这种情况,以致于欧洲变得比历史上的这一时期还要混乱。
  欧洲各国贵族自然很想解决这一难题,但他们因为不是大一统的王国,很多都是以各个贵族自己建立的藩国什么的,即便有的同属于神圣罗马帝国,也不过是很多个诸侯国组成的松散政治联盟。
  所以,欧洲各大君主对本国的动员能力很差。
  甚至有的国家连常备军都没有,要打仗还得现找雇佣兵。
  这让播撒兴明社理念、解救农奴、且趁机建立大明政权而建立属于大明的经济市场的明军小股部队,可以因此疯狂地在欧洲乡村建立独立据点,甚至力量越来越壮大。
  让欧洲诸国绝望的是,大明还有大量正规军主力在继续往西进军,而没有因为进占到华沙而停止脚步。
  一盘散沙的欧洲诸国如果是一个统一大王朝的话,或许还能利用地理纵深对抗明军,但他们并不是,也就在遇到明军的继续进军时,而感到特别恐慌。
  不过,欧洲诸国还是竭力地应对着此事。
  普罗士王国、西里西亚、瑞典王国、汉诺威选侯国、巴伐利亚选侯国、萨克森公国、奥地利王国、瑞士、威尼斯共和国、丹麦和挪威王国……
  林林总总,大大小小,好些国家的使臣都齐聚到了维也纳,商量着怎么应对大明帝国的西进以及各国境内的农奴暴动。
  “设立一个联盟吧,诸位,让我们暂时把信仰的争端、民族的矛盾以及商业上的矛盾都放下,我们需要联合起来,共同对付东方人的扩张!不然,我们就都要变成东方人的奴隶呀!他们实在是太可怕了,之前的罗刹国,现在才被灭的波兰立陶宛联邦,都是明证!”
  奥地利的皇帝利奥波德六世很是慷慨激昂地对在场的各国君主倡议起来。
  欧洲大陆诸国诸侯皆不得不表示同意,并愿意推利奥波德六世为首,组成联盟军对付大明帝国。
  但因为欧洲大陆诸国内部组织结构太松散,所以,大明这边很快就通过收买的白人知道了欧洲大陆诸国设立联盟的消息。
  甚至,大明还故意派出十万大军进军普鲁士,然后造出兵围普鲁士国重镇哥尼斯堡的现象。
  欧洲联盟军便积极地赶往普鲁士。
  但大明的统帅周遇吉却来了个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他在等着欧洲联盟军赶往普鲁士时,却早已把三十万重兵集中在了华沙东边的波兹南,然后兵分三路分别进攻欧洲大陆后方空虚的柏林、布拉格、维也纳三座大城。
  欧洲联盟军得知后非常惊慌,尤其是勃兰登堡的军队和奥地利的军队都急着要回来救柏林、维也纳以及布拉格。
  普鲁士王国的君王自然因此非常郁闷:“这些卑鄙的东方人,怎么能这么打仗!这是强行拆散我们的联盟!”
  而明军则在欧洲联盟军的回撤时,趁着其分兵来救这三处重镇的机会,先合并在一处,打了来援柏林的欧洲联盟军。
  欧洲联盟军因此损失了数万兵马。
  接着,明军又屡试不爽,继续围攻一地,然后等欧洲联盟军来援,然后又打援。
  欧洲联盟军本来就因为三十年战争和黑死病结束不久,所以人口不足,联盟军的兵力因而不怎么多,强行凑起来也就五十来万。
  被大明这么玩围点打援的法子后,就先后被歼灭了二十多万生力军。
  剩下的欧洲联盟军在军队总数上,已不及大明布置在东欧和北欧的总兵力。
第七百四十四章
如果明皇是暴君,那说明上帝喜欢暴君
  但大明因为占据的地盘大,尤其是在占领波兰立陶宛联邦后,因要派兵驻守各处城堡,维持地方治安,所以,能机动作战的也就只剩下三十来万主力。
  因而,大明与欧洲联盟军相比,在兵力上优势并不怎么明显。
  朱由校也考虑到了这个问题,所以他对负责西进的周遇吉等谕示是,尽量以消灭欧洲生力军为目的,除非有必要,不然的话,不必去攻坚西方大城。
  西方大城现在多是棱堡结构,强行攻克的话,即便明军有利炮和硝化炸药,也会耗费不少兵力与炮灰。
  所以,周遇吉在歼灭了欧洲二十多万生力军后,就准备继续利用自己明军这边强大的组织度,与欧洲联盟军玩起运动战来。
  “我们的优势是,各地已经发生暴动的农奴支持我们,我们派去的官员已经能引导他们给我们的军队提供补给、掩护以及情报、运输支持,另外,我们还掌握有武器的优势。”
  华沙城。
  已将西进大本营迁到此处的西征明军的主要将领们此时正在这里商讨接下来的作战计划。
  而在会议上,五皇子朱慈灼这时正在分析总结自己明军这边的优势,并因此建议道:“所以,我认为,我们应该利用这种优势,不用携带重型武器,如蒸汽战车、驮载榴弹炮这些,这些重型武器只能在公路上行进,这就需要我们大军需要在出发前,要组织人建造公路,另外对补给要求高,还不如舍弃不用,每人继续只带一杆枪、一些米面之类的干粮,还有方便携带的轰天雷和炸药包什么的,最多配一匹马,这样就能轻装急进,在归顺我大明统治的乡野间穿插,由当地农奴带路,没准比欧洲自己的军队还清楚地势,伤员救治、粮草弹药补给这些都可以交给各地的农奴,让他们设立补给站、成立运输队,随时给我们支援,这样我主力就只负责打仗,哪怕是连续作战,只怕都没问题。”
  “舍弃重武器,轻车简从,倒是个办法!”
  周遇吉因此不由得问着新任的西征军总训导张煌言:“地方官吏们能不能做到像五殿下所说的,发动起归顺大明的农奴,给我主力提供这样的支持?”
  张煌言想了想后,站起来道:“回和国公,没问题,包在下官身上就是!”
  “那好,大军这次出华沙后,就按照五殿下的做,把所有重型火器,留在后方!另外,多带些银币,到时候就地征用粮食时,好直接用钱买。”
  周遇吉这时候吩咐道。
  “等等,不如写借据,带银币太麻烦!只要大将军府到时候认这些借据就行,钱粮反正是由下官来管,下官自然是要认的。”
  张煌言回道。
  周遇吉点头:“行!”
  ……
  “这些东方人接下来肯定会发动的大规模进攻!但他们跟奥斯曼帝国的军队不一样,他们对攻克城堡没有兴趣,只对我们的乡村和农奴们感兴趣,这就意味着我们的城堡再怎么坚固都无法再发挥出阻挡他大军的作用!”
  欧洲联盟军统帅利奥波德六世在与明军交战数次后,也不得不召集联盟军的主要贵族,一起仔细商量起来该怎么对付明军接下来的扩张。
  “没错,要不怎么说这些东方人卑鄙呢,他们竟想着用收买这些农奴的方式来实行他们的扩张目的,甚至还在利用田地收买这些农奴后,汉化他们,打着帝赋人权的名义,让他们相信人生来就要反抗压迫!他们把这些农奴全部调唆成了刁民!”
  这时候,萨克森选帝侯扬乔治跟着应和说道。
  “正是如此,这些明军靠着这些农奴支持,可以肆无忌惮地深入我欧洲腹地机动作战,而不用担心补给线被切断,可以说,这些背叛我欧洲的农奴,成了他们可以长驱直入我欧罗巴腹地的根基!”
  哈布斯堡王朝的亲王欧根也跟着附和后就建议道:“所以,我们要想战胜明军,就必须毁掉他们的根基!我们要想在这漫长的战线上挡住明军,是很难做到的,谁也不知道,明军接下来,会突然出现在哪里,与其如此,不如先联合剿灭腹地暴乱的农奴们,给他们以最严酷的惩戒,烧光这些农奴的粮食,杀光这些农奴,这样,明军再来我欧罗巴腹地就将没有任何根基,甚至会因为补给不足,自动退去!”
  “这是个好主意!早该该好教训这些背叛我欧罗巴文明的农奴们了!”
  扬乔治则跟着表示赞同,然后看向了利奥波德六世以及其他欧罗巴贵族。
  这些贵族皆表示赞同。
  于是,这欧洲联盟军便开始攻打在欧洲各地发动暴乱的农奴们。
  欧洲的军队虽然不是已进入线膛枪时代的明军的对手,但镇压暴动的本国平民和农奴们还是很容易的。
  毕竟这个时候的欧洲军队才刚刚经历三十年战争没多久,战斗素养还是不错的,正面作战也自然比刚刚才拿起武器的普通农奴正规。
  所以,当这些欧洲军队集中精力对付这些农奴们时,倒是取得了非常不错的战果。
  在布达佩斯附近发动暴乱、夺占贵族庄园的农奴们,此时就遭到了欧洲联盟军的血腥镇压。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87/673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