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明朝当暴君(校对)第51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16/673

  他现在只想管自己的死活,而不愿意再顾忌其他罗刹人的死活。
  至于接下来的通商权、道歉形式以及治外法权等要求。
  尼拉夫也都全都答应了下来。
  半点没带犹豫的。
  而大明这边也投桃报李,点名要求尼拉夫接下来替其皇帝陛下去北京进献道歉国书,以求大明皇帝原谅。
  “尼拉夫这个卖国贼!背叛我俄罗斯的混蛋!”
  阿列克谢自然无法接受尼拉夫许诺的这些条款,因而气愤地在自己宫殿内,拍起桌子来。
  “陛下!我请求现在带兵去宰了这混账!”
  维辛甚至主动请示起来。
  “不!不要去!承认尼拉夫签订的所有条款!”
  阿列克谢最终还是无奈地说了一句。
  他的理智告诉他,他不能不接受这一切要求。
  而且阿列克谢也发现,在绝对实力的面前,他的任何阴谋都是没用的,尼拉夫完全可以通过投靠明国来避免被自己甩锅杀掉的命运。
  阿列克谢知道从此以后,自己这个君主的威信将因为明国人的到来而彻底地不复存在。
  接下来,罗刹国开始召开全俄缙绅会议,拟定了赔款计划,表示将在两年来分三次偿还完赔款本金和利息。
  “你们不愿意过于盘剥于民,而激化矛盾,我们可以理解,提出两年分三次还完赔款,也不过分,但是,我们要求,第一期必须在条约签订后的三个月内交付,而且第一期赔款不得低于五千万两白银!”
  孙传庭则在罗刹国给出赔款计划后要求了一句。
  罗刹国最终也答应了孙传庭的要求。
  大明这边,孙传庭等人也知道罗刹国肯定不会愿意清空自己的国库,一次性偿还清赔款。
  而肯定想分期赔,这样就可以用加征税收的方式,把赔款的代价转移给罗刹国的普通民众,进而转移了赔款负担。
  孙传庭等人同意,自然也是巴不得罗刹贵的统治阶层这样做,进而激化自己国内矛盾,而使罗刹国内斗加剧。
  另外,将来大明一旦灭了罗刹国也可以通过免掉这些赔偿款带来的附加税收买罗刹国的人心,或者把后期得到的赔款变成在罗刹国开办汉文化学校以及资助留学生的资金,这样还能收买罗刹国青年,灌输自己的理念。
  这也是为什么大明要直接开口要一亿两赔偿款的原因之一。
第六百六十六章
大明的国民经济分配原则
  天启四十年九月二十六年,大明代表孙传庭等与罗刹国的代表尼拉夫于基洛夫签订了《基洛夫条约》。
  这对于已经年近花甲朱由校而言,是一件又改变了历史进程的大事。
  他无疑对此是感到欣喜的。
  “大明的版图终于又辽阔了不少!”
  朱由校在新普及的电灯的照耀下,看着新换的大明疆域全图,兴奋地对自己的辅臣们说了起来。
  “更可喜的是,这一次即将有上亿两白银的赔款!光是第一笔,就有五千万之巨!”
  刘鸿训笑着说了一句,然后感叹道:“做陛下的首辅是幸福的,从不为生财的事发愁,只为花钱的事发愁。”
  “能有今日这样的盛世局面,其核心只在于一点,即以民族利益为本!”
  “这一切非只是朕的功劳,你们和天下的民众皆有功,不然何以能从罗刹国手里得到如此丰厚的利来?”
  朱由校说着就道:“所以接下来,这钱怎么花的事,依旧得将民族利益放在第一位!”
  “天下之利,如何分配很重要,若只用来奉养不事生产者,则生产者积极性必然下降,使天下之经济为畸形之经济,而国民提高生产动力之积极性也就下降,创新科技的热情也会消减!”
  “陛下说的是!朝廷的职责在于如何更好的调度天下财富。”
  温体仁也跟着回了一句。
  “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这不是我们想看到的,如果有这种现象,就是朝廷的失职!”
  卢象升倒是更为尖锐直接地提了出来。
  朱由校因此看了他一眼,微微一笑。
  他不得不承认这些大臣受自己的影响,已经开始具备一个现代执政者的意识,开始知道调控经济的重要性。
  而不是像历史上的传统士大夫一样,只知注重道德建设,而对国民经济的失衡忽视,甚至即便看见了也毫无办法,最多只是用些诗词感叹一下。
  再好一点的,就是通过建立一些政策抑制一下兼并,而没有从国家层面,将利益分配直接向生产者即大多数百姓倾斜的意识。
  但现在,朱由校身边的这些大臣,在目睹了天启四十年来的发展情况后,已经知道了,分配蛋糕的重要性。
  知道朝廷不能只是阻止权势者将蛋糕往自家多分点,还得主动用看得见的手,将蛋糕往生产者这边多分点。
  因为市场这个无形的手总是在习惯性的让财富往更优秀但也是少数的人手里集中。
  “父皇说的是,天下之利,如何分配很重要!”
  “儿臣认为,财富分配重在公允二字!私以为若要公允,当天下所增之财富普惠于天下万民,但眼下武官军士待遇过高,百姓福利也过高,以致于朝廷国帑开支甚巨,哪怕眼下即将有五千万两白银赔款进账,也难以持久维持朝廷开支,朝廷还是应该想办法减少军事开支与福利开支为好。”
  皇次子朱慈灿这时候说了起来。
  “武官军士的待遇现在还不能调低,关外全靠军屯移民,而武官军士愿意在关外定居,甚至更北的苦寒之地定居,皆因朝廷给的俸银和退伍后的恩养银高,如果调低了,谁还愿意去边外苦寒之地?”
  “另外,强大的军事实力是朝廷控制天下财富分配的底气,没有刀在手,也分不了鱼肉。”
  “至于百姓之福利,是维持民族活力与稳定的基本,朝廷不给他们福利保障,他们一旦因天灾或人祸破产,而陷入无法生存的地步,他们会成为不安定的因素,且无恒产者无恒心,朝廷不给天下汉人托底,天下汉人哪有足够的精力用于自己理想价值的实现?”
  “只怕会一生只为吃饭一事奔波,如此我民族之未来何存?与外夷又有何贵贱之分?”
  卢象升这时候说了起来。
  “可若天下外部之利取尽了呢,那时该怎么办?”
  朱慈灿很敏锐地诘问道。
  卢象升听后没有再说什么。
  而朱慈灿则嘴唇一抿,眸中显现出得意之色。
  这些日子,在政事堂,他也算是见识到了帝国中枢重臣们的厉害,也自问学到了不少。
  他知道自己要想在治国理政上表现出让这些辅臣敬佩自己的地步,进而支持自己将来为大明帝王的水平,还是有些难度。
  尤其是自己皇兄的铁杆支持者——首辅刘鸿训。
  所以,现在能问住这些辅臣,朱慈灿觉得自己就已经很不错了。
  “现在思虑这个还为时过早,现在唯一能未雨绸缪的事,就是让更多的人有更多的精力去进行技术上的革新,这也是保障百姓基本福利之根源所在。”
  温体仁这时回了一句。
  “但这个不能不重视,如果真的有一天对外所获之利不够,按照如今大明这个福利高军费高的钱粮开支情况,财政必然崩塌!”
  “如温公所言,这事最终还是要靠技术革新,所以,应该给治学之士大夫以更大的优免,或者恢复以前的优免条例,以促使技术上有更好的发展。”
  朱慈灿说道。
  “治学之士大夫,还是以奖掖为妥,至于优免就不必了!”
  “因为优免易生特权,易出现有士子只为优免而滥竽充数者!”
  “之前,士绅优免条例所导致的后果就是例证,大量本该纳税的田地以诡寄和飞洒等手段突然在朝廷户部的册子里消失!”
  刘鸿训回道。
  “可奖掖只利于卓越之士子,而对于大多数士子而言,无异于镜中花、水中月!”
  “如今天下,有的士子已经远不如工人农民富贵!”
  “工人农民都住青瓦房,甚至个别者,还开上了大同机械出品的汽车,孩子能上最好的幼儿园!”
  “许多士子反而不如他们,翰林院一叫戴文的学士因为纳妾后,就无多少节余之财,如今还要编纂自己的著作,以致于只能每顿喝粥!”
  “另外,很多士子只能住最差的酒店,甚至在城外结庐而居!”
  朱慈灿说到这里就道:“军士、农夫、士子、工人,皆是大明百姓,缘何只优待军士和工匠乃至种地之农夫,而不惠于士子乎?”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16/673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