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明朝当暴君(校对)第45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53/673

  作为皇帝,他当然不会仇富,也不会真的要做劫富济贫的事,也明确承认私有财产当受到朝廷官府保护。
  而且,他还希望富贵者能长久富贵下去。
  但君子之泽,五世而斩,这句话是蕴含的“熵增不可逆”的规律,还是很难打破的。
  所以,朱由校不得不也要绞尽脑汁地用各种办法阻止富贵者的自我堕落,而避免他们被更富贵者兼并。
  “陛下说的是,虽说这俗话说,崽卖爷田心不疼,朝廷即便大幅度提高了奢侈品税,也阻止不了有锦衣纨绔之辈,依旧豪奢靡费的习性,而使家族败落,但朝廷管总比不管好,即便到最后,其家道中落,所败之产也是到朝廷手里,而不是豪强兼并。”
  刘鸿训因此附和了一句。
  朱由校则点了点头,在沉吟片刻后,又问道:“田赋已免了一年,如今天下粮食收储情况如何?”
  刘鸿训则看向了分管农部的卢象升。
  卢象升则回道:“粮食收储倒是比免田赋前增长了许多,粮价也因此下降了许多,如今看来,天下百姓因田赋蠲免,其耕作之勤并未下降,甚至据臣访查得知,一些因年迈者,本已不再务农,但因闻知朝廷永免田赋,而认为以后种庄稼,所收的都是自己的,也就复耕起来,还有就是,一些本已因户籍制度取消而已进城务工的百姓,在出外务工的同时,也还是把家里的田耕耘着的。”
  朱由校听后不禁感叹起来:“我中华之民,其勤劳之德,真已深入骨髓!”
第五百九十五章
取消状元这些名位,避免出现学阀
  “陛下说的是,百姓素来是勤勉的,之前国家单弱,皆非庶民之过,乃权贵豪强、衙蠧学劣过多所致。”
  孙传庭这时候跟着说了一句。
  朱由校听孙传庭这么说,笑了起来:“好个权贵豪强、衙蠧学劣过多所致!”
  “说来,眼下权贵、豪强倒也被限制的差不多,他们和百姓直接接触的机会少,即便要欺压百姓,也多是通过衙蠧学劣来实现,要想使百姓富裕,朝廷不能只出善政,而减民之负,当严控这些衙蠧学劣继续对百姓盘剥。”
  “在这些衙蠧学劣里面,尤以地方胥吏与士子为最,胥吏多是本地豪强爪牙,士子则是本地豪强子弟,如同豪强盘剥百姓之奴仆与主子。”
  刘鸿训回道。
  “胥吏制度得改一改!”
  “官与吏得归为一途,让吏员有可升迁为高官之机会,从而使其不用只知利,也不必再对其在科举上有限制!”
  “成为吏员需要考核,还需有教育层次之需求,新进之吏,皆要对学历有要求,要进行考试,一律皆录入各地官吏档案,县、州或府,以及省,还有吏部,皆存一份该地的官吏档案,吏员接下来也享受恩荣银,但也纳入考成,有奖掖之金。”
  朱由校说道。
  “陛下圣明!给吏员出路,将其也作为朝廷考选之才,算是良策。偌大之帝国,所以旨令,最终大多都是下沉到这些吏员手中,靠他们去执行,朝廷政令很多时候是益民还是害民,并非与朝廷本意有关,而在于这些吏员如何执行朝廷之政令。”
  刘鸿训这时候回了一句。
  “可以说,整个大明本质上还是控制在这些胥吏手里。”
  朱由校点首回了一句,且道:“现在地方还是缺官吏,皇权不下乡的现象依然存在!以前没有电报,受限于交通不便利的情况,而避免官吏太多,反而加重对当地百姓的欺压,故而,没有贸然增加地方官吏数额,进而保证朝廷政令在地方得到更好的执行,但现在已有电报这种可以瞬时传达政令到地方的通讯方式,自然是可以进行更深度的行政制度改革。”
  说着,朱由校就起身踱步起来,且在沉吟片刻后道:“你们政事堂的辅臣,和内阁阁臣与各部院寺的堂官,廷议一番,当在地方增设那些官位,当设什么品位,以前地方衙门的各房,不再只是一个吏衙,而是官衙,受同衙上司与上级官衙乃至朝堂中央官衙的双重领导。”
  “是!”
  刘鸿训回了一句。
  “大明现在读书人实在太多,偏偏新增各类案牍之务又繁多,以前之官衙的确已不满足于读书人求仕之心,亦不能有效应对地方各类事务,据臣所知,在江南、广东、京畿、蜀中、荆襄等地方有许多新兴市镇,还没有相应官吏去治理,而有些镇,如南浔、朱家角等大镇都是可以升级为县的,如今增设官位,的确是有必要的。”
  朱燮元这时候回道。
  “说到读书人,学劣之害,也就是生员之害,一直也是地方一大问题。”
  朱由校这时候回道。
  “倒也不全是,纵然有读书人包揽词讼、结社要挟官府,但不排除,有读书人因为自己见识在百姓之上,且也比百姓更热衷于天下公正之事,故而愿意替百姓挺身而出,抵制贪官污吏一些不德不法之事。”
  卢象升则提出了自己的不同看法。
  朱由校则点头道:“读书人乃有知识之人,公共事务也的确需要他们监督,但得防止他们借着监督公共事务之名义,操纵舆论,把控朝政。”
  朱由校说后就看向了刘鸿训等辅臣,且颇为严肃地道:“诸位爱卿应该清楚,神庙之朝,首辅王锡爵曾问东林党魁顾宪成,庙堂之令,天下人必反对,而顾宪成则回答说,天下人所倡之事,庙堂也必反对。”
  “朕可不希望,将来朝廷政令,会因为这些读书人操纵舆论,而使得朝廷每出一道政令,就必被反对,而使朝廷之政令不能施行。”
  “现在还好,朕所颁之令,无论是免徭役还是免农赋什么的,基本上不用百姓配合,便可惠于百姓,但若将来若发生瘟疫、洪灾这类需要百姓配合官府的应急之事,一些别用用心之读书人,如那些对朝廷所行之政久蓄不满之心的,他们一旦蛊惑百姓不配合官府可如何是好,官府可以对他们用非常之手段,但能对百姓用非常手段?”
  朱由校说到这里就道:“朕素来是狠厉惯了,为大爱大义倒是不介意行大恶之事!但朕相信,诸位爱卿当并不愿意看见朕为一项救万民之事,而屠上千闹事之民,如此,既有悖汉人同胞当以情相待之仁,也不利于社稷处于一种宽和之状态。”
  刘鸿训等听后皆也认真思索起来。
  他们的确也不愿意看见,朱由校像之前一样用大开杀戒的方式,强行革新除弊。
  故而,这时候,历史上也算是东林党的卢象升毅然站了出来,道:“陛下!士为天下万民言事,本无可厚非,之所以出现不利社稷,则是因为结党,而结党则源于科举之竞争!”
  “本来文无第一,但因为科举,偏偏让天下读书人在文才方面就有了高低之分,而文才高者,自然也就成了党魁,也是学阀,可掌一县、一府、乃至一省之文脉!而该地之士子,为求富贵,就需要附和该学阀,这学阀也就靠此控扼当地文脉,进而控制朝政!”
  “以卿之意,不能让学阀出现,而要不让学阀出现,就不能让读书人在文才上有高低之分,如状元、榜眼、探花,以及会元、解元之流,也不能存在,存在就等于朝廷在给其一种文才最高之荣誉的同时,也给了其操纵一地文脉与政事的特权?”
  朱由校问道。
  “陛下圣明!不让学阀出现,就得阻止士子在文才上比高低之心,臣也是从陛下将孔、孟、荀三圣并封为至圣先贤,而意在不令天下独尊一圣人为王,且言中华岂有一圣人的行为中得到了启发,状元、榜眼之类,其实只对士子本人和士林有用,有助于其为其功名富贵互相倾轧,但对朝廷而言,没有多大意义,朝廷选经世济民之能臣,从来不是看起文才高低就行的!”
  卢象升回道。
第五百九十六章
朕要出京,任命监国
  “甚善!”
  “一次考试的结果,所反映出的水平高低,只能代表一时,对于朝廷而言,参考价值不大。”
  朱由校点头说了一句后,就道:“拟旨,以后殿试不再设状元、榜眼、探花,会试也不再设会元,乡试也不再设解元和亚元,只有等级,没有具体名次!”
  “比如殿试,以后一甲进士,不再只有三名,扩充十倍乃至二十倍为宜;而二甲也增加若干,三甲也一样!”
  “这样的话,士子只知自己在哪个水平,但却不知谁是最高者,如此学阀将难以产生!”
  据朱由校所知,后世也因为一些不好的影响而要求不能宣传状元,以及隐瞒学生具体成绩排名等等,如今他想来,这样做的确是很有必要的。
  “是!这样倒不影响朝廷选馆,只是庶吉士还是有些学阀之味,因为但凡考取庶吉士者,一次也不多,素来在士林中也很有地位,备受景仰。”
  刘鸿训跟着回了一句。
  “那就取缔庶吉士制度,翰林院也好、科学院也罢,包括其他各部、院、寺、监等中央衙门,皆可根据自己衙门需要,定期向吏部申请录用名额,而进行考试,以录取未做官之进士。”
  “这类考试就以后就叫部试。”
  “以后随着进士增多,朝廷不一定有足够多的官位给进士们,故而进行部试筛选和确定哪些进士适合哪些公务是合适的。”
  朱由校因此吩咐道。
  “如此的话,以后本朝士子,欲要做官,需先经县试、府试、院试,直到乡试进入高等学堂,而从高等学堂毕业后,可考进士,进而做官,但欲做何官,可去各部考试,进而被录用为各部之官,如此倒也使各进士与吏部难通关节,进而使一些进士靠贿赂吏部官员选得好职。”
  卢象升仔细阐述起朱由校的谕示来。
  朱由校点首,且道:“正是这样,其实天下士子,也不一定非要在官场上显名,而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还因此蹉跎岁月,乃至失去理智,就为了一个功名,不惜干出杀头的罪来!”
  “如今天下,为银行雇员、为工厂掌柜、为学究,学一门技术而做高级技术官,何尝不是出路?”
  “当然,朕也知道,让天下人转变学而优则仕的观念,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事,所以,朝廷能做的就是,让进士举人这些功名不那么难获得,反正现在进士举人在经济上的优免已经没有,在政治上的地位也与百姓无多大差别,所以扩招也没什么,甚至还能表明我大明教育事业在向好,教化之功,远超前朝!”
  “你们商议一下,接下来的科举当扩招多少名额,最好每次都扩招一下,甚至可以把科举频率也增加,朕希望天下将来能够人人都具备进士之资!”
  “陛下,不断增加进士与举人等名额,只怕会使进士与举人等士子水准下降,使一些本来不具备成为进士举人资格的,也成为了进士举人,臣担心,这样会使进士举人将来良莠不齐,难以作为华夏文化之传承者。”
  朱燮元这时候颇为担忧地回道。
  朱由校淡淡一笑:“现在这种,想靠一次考试就证明自己文采斐然,而不惜用各种捷径,不去遍览诗书,于生活中不去领会思考,而只一味背时文、摸套路,而用这种方式就能使进士举人之人群皆为才华卓越者吗?”
  朱由校这么一问,朱燮元便无法再反驳,且回道:“陛下说的是,是臣考虑不周!如此的话,长此以往后,天下士子会渐渐认识到,进士举人非是鲤鱼跃龙门,而要实现自己的价值,余生还得继续努力。”
  “没错,人生岂能松懈,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朱由校没好直接说,自己就是让士子们卷起来,也就这么回了一句,且道:“现在已经是天启三十四年,整个大明江山处于日新月异的阶段,上次毕爱卿能通过访查天下,发现帝国经济之弊端,朕决定接下来也出京巡视一番,你们有司准备一下。”
  陛下要巡视天下?
  辅臣们听后倒是有些惊讶。
  但他们也没太惊骇。
  毕竟朱由校之前已经离过京。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53/673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