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明朝当暴君(校对)第40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01/673

  李倧笑了笑道。
  接着,李倧就对朝鲜群臣吩咐道:“着李贵为都元帅,姜安宗为监军,一起随天朝军队出征印度!”
  ……
  “敝国有幸与天朝一起组成联盟,征讨莫卧儿,乃我大和民族之幸!乃我幕府之幸!请天朝皇帝陛下放心,我幕府必派出最为精锐之军队,征讨莫卧儿,扬我儒家文明,使圣人之教根植于印度!”
  倭国这边,德川家光在从商周祚这里得知大明邀请他幕府出兵组成联盟军一起征讨莫卧儿后,是兴奋至极,即可就答应了下来,因为德川家光觉得这是一个争霸世界、获取好处的机会。
  当然,地狭人密又灾难频发的倭国的确就比朝鲜更富有侵略性,因而与朝鲜的反应不同,他是巴不得狐假虎威,去欺负其他政权,借着大明的势去侵略。
  何况,幕府将军德川家光并不是名义上的倭国之主,他知道自己要想持续控制天皇,还得依靠大明,所以,他现在是以做大明的狗为荣,也就比朝鲜还要积极许多。
  ……
  到天启十八年的六月,朝鲜和倭国皆派出了代表来到大明京师,在大明枢密院与大明的枢密使孙传庭确立组成联盟军,征伐莫卧儿的事。
  但在这时候,朝鲜和倭国两方却因为彼此在大明枢密院所拟的《联盟协议》上签字的位次发生了争执。
  朝鲜方认为他们才是大明的第一走狗,儒家文明普及程度最高,最接近大明的中华文明,而倭国相对要野蛮一些,不然也不会曾经在他朝鲜坐下那么多罪恶,也就要求倭国在签字时排在自己后面。
  倭国方则认为他们倭国实力强于朝鲜,甚至一度攻入朝鲜都城,使朝鲜没有还手之力,被迫求大明救援才复国,也就觉得以实力来算的话,崇尚儒家文明的国家里,他该做大明的第一走狗!
  最后这事竟然直接闹到了大明皇帝朱由校这里。
  朱由校为了表现出自己对儒家文明建设的重视,特地下旨让翰林院、国子监、崇文寺、礼部这些属于清流的官员会集于文华殿,并朝鲜和倭国的使官出席,一同讨论朝鲜和倭国的排位问题。
  “陛下,朝鲜官方文字已使用汉字,服饰已接近汉服,而倭国依旧未以汉字为官方文字,且其服饰与中原服饰差役相比于如今朝鲜差役较大,故臣认为朝鲜文明程度较高于倭国!倭国当排在朝鲜之后!”
  “陛下,朝鲜儒学比倭国儒学发达,据臣查阅朝倭两国士大夫之诗作文章发现,更得儒家德化精髓的乃是朝鲜。”
  “必须,自然是朝鲜贵于倭国,不论别的,朝鲜国民已用汉名,而倭国依旧是四字之名,如蛮夷之名也!”
  这些儒臣按照朱由校的授意,很认真地根据儒学接受程度比较着两国的文明程度。
  最后得出结论,根据以儒家文明为标准设定的文明程度,在倭国排在朝鲜之后
  而倭国使官酒井忠朝见大明皇帝如此大阵仗,派了如此多儒臣引经据典地争论对比,倒也不得不服气,一时不由得暗自下定决心,对自己的随从松平康信说道:“中国化不够彻底,而不能得到大明更大的尊重,这真是我倭国的耻辱!你回幕府告知将军这事,并说我的建议,我倭国接下来必须进行更彻底的汉化改革,兴盛儒教,务必比朝鲜要更加的接近周礼所体现的儒家文明!否则,我们将会在国际上的地位,一直屈居于朝鲜之后!”
  松平康信说道:“是的!尤其是大明官员说我们的姓名类若蛮夷之名,简直是让我们无法辩驳,而朝鲜使官却因此洋洋得意!得先把名字改一改!”
  而对于朝鲜官员的确因此很高兴,姜安宗因此对李贵道:“得尽快派人带信回国,告诉殿下,我们未辱使命,在谈判桌上打败了倭国,大明承认我们朝鲜比倭国更加文明和先进,更值得被尊重,这是一次很大的胜利,因为意味着我朝鲜接下来会在天朝制定的国际序列中,居于倭国前面!”
  大明与朝鲜、倭国签订《联盟军》协议后,三国便正式举兵下西洋。
  这算得上历史上从未有发生过的事。
  代表儒家文明的政权会组成联盟西进,而第一次也向西洋文明一样,走上扩张的步伐。
  不过,与现在各自为战的西洋文明诸国不同,儒家文明里,大明承担着主导角色。
  因为大明儒家文明里唯一一个在治国思想发生大转变的国家,趋向人文主义,从以前的以礼治国,变成治国以诚,倡导实学,重视科学实践。
  所以,这使得大明在科技和工业上迅速发展,而有了对外掠夺土地发展工业和倾销商品的内驱动力,并因此在军事、外交、文化上有了新的政策,而故意打着儒家文明才是普世文明的旗号,信儒之人有义务拯救天下,且蛊惑着朝鲜和倭国这两个儒系国家成为自己这个资本帝国的打手,去拯救和征服落后的蛮夷。
  而这两国因为看见大明的强大,而也以自己是儒系文明为荣,自然也就深信之,毕竟这对他们的统治阶层也有利。
  尤其是朝鲜,因为儒家文明程度高而被大明皇帝承认在倭国的地位之上,故而觉得自己多年来崇儒尊汉的文政很正确,并在登陆印度半岛后,选址营建孔庙、塑孔、朱二圣的雕像。
第五百二十五章
孟加拉湾的郑和省与汉人大迁徙
  位于恒河河口的郑和港。
  此港原名为呼格里港。
  在明嘉靖十六年为葡萄牙所占。
  但与果阿一样,现在已为大明所有。
  而大明皇帝朱由校为了纪念郑和这一位航海家,同时为了让人从地名上都开始意识到这一片土地是属于大明的,和大明的郑和发现了这里有关,另外,也是为了鼓励现在的大明航海家为帝国开辟领地,所以,朱由校将海外汉化程度较高的地方设省设县而取名时,直接以杰出人物命名,而完全不用当地口音所化来的译名,以免将来这一带的人会从这些名字中,知道这片土地原来的历史。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此时已成为汉人聚居地的整个恒河东部,也被朱由校设立为郑和省。
  至于大明对葡占呼格里港的占领是无可避免的事,随着大明对外扩张,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这些西洋海上霸主都得给大明让位。
  如今的郑和港,非常繁忙。
  所有来印度半岛的中外船只都在这里汇集。
  而因为这里是为大明所有,所以,这里的葡萄牙建筑已被拆毁,教堂遗址改成了孔庙和儒家学堂,医院遗址变成了外科与内科结合的明式医馆,然后,这里的第一任大明知府因是苏州人,市政厅遗址也变成了一座苏式园林。
  福利院变成了养济院。
  且增加了铁厂、木厂、纺织厂、炭厂、香料加工厂、纸厂、肥皂厂、玻璃厂、船厂等工厂,密布于港口四周。
  另外,随着大量来自闽粤地区汉人的大量迁移,和大明朝廷主导的陕西、山西流民大规模移民南亚,以抵消自然灾害之破坏与缓解尖锐的土地矛盾,所以,这里人口也很密集,且汉人所占比例很高。
  使得这里成了整个印度半岛除果阿、达卡外的第三大经济中心。
  当联盟军到达这里时,朝鲜和倭国的官员都不禁感叹,他们国内最繁华的汉城和江户都还没有这么多工厂。
  总之给他们的印象就是,先进的生产力居然出现在了落后的印度半岛。
  不过,自从朱由校这个大明皇帝出资设立大明世家开发公司,主动殖民世界各处后,被首先殖民的孟加拉湾沿岸一带,不仅仅是工业发达,农业也变成非常地发达。
  因为迁移到这里的大明百姓带来了大量先进的农业耕种技术。
  农业也是讲技术含量的。
  不同段位的农民在同一片土地种植同样的粮食,基本气候一样,结果也不同。
  如光是插秧这种农活都有许多技术细节。
  而在农耕技术方面,有着几千年农业文明发展的汉人,在这个时代自然是最能打的。
  历史上,将陡峭山陵都能变成一垄垄梯田,而获得丰收的汉人,在印度半岛的恒河平原上,自然能开垦出更好的良田。
  中国历史上有三次大的经济变动。
  第一次是以狩猎、采集为生的先民,因食物资源短缺,走出深山,来到河谷平地,通过发展种植和治水而定居下来,进而产生文明。
  第二次是经济重心难移,随着北方土地因农业开垦过度而逐渐退化加上战乱,大量北方百姓开始南移,一直到南宋完成转移,使得南方大量丘陵和平原得到开垦,而逐渐成为王朝赋税的主要来源。
  而第三次则是历史上到了明清时期,南方最适宜农业的地带垦殖也接近临界点,许多农民无地可种,因而产生许多流民,这些流民很多时候甚至是大规模的出现,如成化年间,荆襄地区就出现数十万流民,若处置不当,就几乎可以酿成明末陕西一样的大规模的农民起义,而这些流民为开垦荒地,不得不上山下海,所谓上山便是去不适合农业种植的山地开垦出梯田,而也因此这一时期许多福建、广东的客家人大规模涌入南赣山区,而下海便是大量流民去填湖围田、海滩造田,甚至漂洋过海去开垦东南亚的荒地,进而引发了这一时期出现的许多土著屠华事件。
  现在,朱由校所统治的大明就处于这一时期。
  但因为他所主导的大明朝廷主导把流民大规模迁移往东南亚和南亚,所以现在的大规模汉人迁徙主要是出海,往长崎、东南亚、南亚这些地方迁徙。
  因此,如今的孟加拉湾沿岸的陆地已经成为了大明汉人移民的聚居区,有是被官府移来的陕西人、山西人,也有自己移来的福建人、广东人、浙江人。
  也就造成这一带是处处稻花香,村村见汉文,甚至都能见到汉人祭祀祖先的祠堂、妈祖庙这些文化符号
  不过,与国内一样的是,虽然大家文字相同,但因为迁移来的人口籍贯不同,所以造成村村不同音,一村一个方言。
  当然,因为争水而发生大规模械斗也是有的。
  但对于朝廷也有好处,而且朝廷还刻意为之,因为不同地域间的汉人互相制衡,给了朝廷派遣到这里的官员分制他们的机会,而避免他们形成独立的汉人政权。
  也使得官府可以收得上税粮。
  这一带已经成为大明的大粮仓,甚至大有印度熟、天下足的趋势。
  抛开民间交易的粮食不算,光是官粮都不少,整个呼格里港的运粮官船就没断过。
  这些官粮现在皆是大明经略西北和东北后勤粮食来源。
  朝廷没有将西征和在东北拓边的粮食负担压到中土百姓身上,而是转移到了这些对外开垦的农业区。
  毕竟大明本土现在因为气候不好,灾害不断,很多时候还需要反哺。
  不过,对于现在的大明本土,自然灾害发生情况还是比历史上的崇祯时期好很多。
  因为国库充裕和没有战争,所以朝廷有足够的财力和人力去兴建水利、增建公共卫生工程,另外,大量无地百姓迁徙往东南亚和南亚的殖民区,使得这些百姓不用去南赣、陕南、荆襄、夔东、云贵这些地方毁林造田、填湖造田,对自然的破坏度也变小,生态环境得到保护,所以等到现在的天启十八年,历史上的崇祯十一年,朱由校发现各地发生的自然灾害无论是烈度和还是频率都要小很多。
  话转回来。
  当联盟军的统帅张同敞在抵达郑和港,看见散落在田野间的白墙黛瓦,和穿着明式汉服的汉人后,就有一种自己还没离开中土的错觉。
  不过,当张同敞抵达离莫卧儿统治区最近的汉人聚居地——王景弘城,看见城外脏兮兮地土人以及一看就很落后贫困的村落后,才意识到自己早已没在中土,而是来到了大明于海外新设的郑和省。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01/673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