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明朝当暴君(校对)第39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94/673

  毕竟没有像历史上一样再有建奴入关扣掠。
  人口的数量因此呈指数级一样上升。
  不光是江南,连北方山西、辽东、京师一带都出现很多上万户的大镇。
  而以往传统的富庶区如江南、湖广、广东这些地方已经有数座不夜之城。
  受自然灾害严重摧残的陕西没有发生大规模农民起义,甚至也没有发生百业凋敝的现象。
  作为丝绸之路的通道,这里依旧因为商业的发展依旧增加着人口数量。
  毕竟陕西再差,也比塞外好,所以,南方还是有许多无产百姓往这些地方迁徙创业,将南方发达的生产技术带到陕西来。
  上天想让陕西发生大乱进而覆灭整个大明的计划无疑已经破产。
  历史上终结大明国运的李自成现在在南亚次大陆活得非常潇洒。
  他和张献忠这些属于大明世界开发公司的骨干,正处于黄金时期的莫卧儿帝国并不是他们的对手,且为了媾和已经割去了许多领土给大明。
  而李自成这些人也因此在这里变成了大明的农场主,用蓄奴的方式,将自己生产的大量粮食卖给朝廷,而自己则在这些地方当着大地主。
  住在大明园勤政殿的朱由校看着诺大的大明疆域图,通过各地传来的电译本和奏疏题本所提供的信息,复盘着自己所统治的各处所发生的事。
  当他的手停在大宁时,他知道那里有一条铁路即将通车,而那将是大明的第一条铁路,通过海路和运河到达京师的军资货物将会用更短的时间运到大宁,进而辐射整个塞外。
  当他的手停在虾夷州时,他知道平户王朱由崧正在那里为他修建避暑行宫,因为那里风景优美,另外,也可以作为将来他巡视北极的驻跸之地。
  当他的手停在满喇加,他知道他的宠臣陈新正在那里担任总督,并筹备舰队去传说中的澳洲,目的是为了满足大明越来越高的铁矿需求。
  朱由校因此情不自禁地笑了笑,他倒也没想到,在他做皇帝才十五个年头的现在,大明已有如此之势。
  但朱由校对此并木满足。
  因为他现在才刚刚过而立之年,还算是年轻的帝王。
  “西伯利亚的林木资源是朕想要的。”
  “美洲的黄金也是朕想要的。”
  “欧罗巴这块气候适宜的土地,当作为大明的农业基地,而不应该再出现工业的文明。”
  朱由校因此一边想着,一边让自己新纳的妃子杜虹隐替自己在这些地方标注自己想要标注的内容。
  随着着大明民众经济水平的提高,再加上汉人至上主义导致许多有新思想的学者如顾炎武、王夫之等反对阉割汉人,另外,为了增加汉人数量,所以现在朱由校已经下旨禁止天下汉家男子自宫,也不再对外招募自宫汉家男子,甚至自宫者,还要被严惩,对于新内宦的使用,基本上是从俘虏的外夷孩童中选出来,进行阉割。
  但朱由校考虑到这些外夷孩童即便已经汉化,但到底不是汉人血统,将来自然不适合再像魏忠贤、王承恩这些人一样成为大太监,握有大权,参与朝廷大政。
  所以,朱由校打算逐步改变现有的内政制度,让宦官参与朝政的现象渐渐消失,将内廷事务渐渐移交给属于自己利益集团的亲信大臣,以使得将来那些宦官只能从事中下层职业。
  朱由校知道满清之所以没有宦官专政,是因为他有一个和皇帝利益捆绑的八旗贵族集团,皇帝可以不用依靠宦官掌控皇权。
  而朱由校则已组建了一个与皇帝利益捆绑的贵族集团,这个贵族集团皆是兴明社成员,属于各大官营产业的股东。
  这些人就是朱由校的亲信大臣。
  朱由校则打算逐渐靠这些人维持自己的权力和地位。
  至于这些人会不会因为掌控有过多的权力和财富而最终成为尾大不掉之势,成为帝国内部革新的阻碍,他就管不了那么多了。
  毕竟朱由校不得不承认他自己的能力有限,也设计不出非常完美的制度,另外,他就算知道很多在后世看上去更好的制度,也不敢直接照搬,他也得考量如今的大明适不适应这样的制度。
  而朱由校现在只确定大明现在只适合皇帝和一批贵族成为大资本家,然后操控整个帝国进行对外扩张,并通过对外扩张来增加整个帝国民众的财富,而使得阶级矛盾一直处于没有激化的阶段。
  因为朱由校即位一开始就是这么做的,而事实证明这样做很成功,毕自严这些大臣成为大资本家后对维护皇权的积极性很高。
  所以,朱由校现在也只知道他可以信赖这些和自己利益有捆绑的大臣来保证自己的权力。
  话转回来。
  朱由校为了逐渐让宦官退出历史舞台,也就让自己的妃嫔开始替自己承担一些贴身服侍等内勤工作,毕竟他这个皇帝现在每隔一段时间就要纳一次妃,而这些妃子不能闲着,正好可以给他做些内勤工作之事,所以,现在待在他身边做事的是妃子杜虹隐而不是一新晋宦官。
第五百一十四章
帝王的野心:全球霸主!
  但这并不影响朱由校继续重用知根知底的太监。
  近卫军的缔造者卢九德就被他任命为新的东北总督,掌有北山、安东、辽东、察哈尔、科尔沁这五个布政司的军政大权。
  为什么要将东北总督的管辖范围设这么大?
  因为这些地方除辽东开发程度较高以外,皆是未大规模开发和建设的蛮荒之地。
  虽然管辖范围这么大,但所管的人口还不及一个河南总督所管的人口多。
  不过,这也不是说东北这些地方不重要。
  对于朱由校而言,这些地方至少在将来是很重要的,所以他不会抛弃不要,甚至一直在不遗余力地对这些地方的原始住民进行汉化、建立实际统治体系。
  他之所以让卢九德转为外朝任总督,就是因为卢九德是内宦,没有子嗣亲族,让其当东北王,不会成为割据政权。
  现在朱由校已将整个大明的行政制度进行了新的改革。
  以前的大明,总督、巡抚并没有完全固定为地方最高官职,而是作为中央派遣到地方的临时官。
  朱元璋设定地方行政权力时,只注意到了分权,将一省分为布政司、按察司、都指挥司三个权力机构,分别负责民政、司法刑狱和监察、军事三项大权。
  可朱元璋没有注意到一旦地方发生民乱、天灾这样的大事,没有一个统筹所有事务的大员是会造成很多事务无法妥善处理,甚至只会出现互相推诿而耽误平息民变和灾害的事情。
  所以,后来的中央朝廷才不得不派遣巡抚、总督以及提督、最后还有经略、督师这些来统筹一省或数省的军政大事。
  而渐渐的,因为有些地方的民变和灾害不断,如江西南赣这些地方,就土匪不断,还有就是边镇外患不断,一些总督巡抚也就由临时派遣渐渐变成了常驻,甚至到现在已经有了巡抚为辅、总督为主的趋势。
  朱由校也就顺应这种潮流,正式下旨明确总督、巡抚、提督职权,撤设经略、督师、总理这些临时派遣职务,将全国划分为两京二十三省,即在原来的两京十三布政司的基础上增加了十个,布政司改称为行省。
  巡抚统筹日常民政和司法刑狱、监察等事,巡防营因类似后世的公安,所以也归巡抚辖制。
  而总督则作为地方一省或数省之军政首脑,负责决策。
  朱由校还因此要求没有建造督抚衙门的地方各省立即申请拨款建造督抚衙门。
  卢九德也就是在这一背景下成了东北总督。
  现在的皇帝朱由校对于一个地方所发生的事基本上都已是直接问责其总督和巡抚,用内部的有线电报进行联络,行政效率并不慢。
  当然,这些总督和巡抚也因此不敢欺上瞒下,因为皇帝的眼线总是无处不在,且能通过有线电报迅速被皇帝所知。
  甚至很多时候,一些在地方上发生的事情,总督和巡抚还没知道,皇帝都已知道,且还发电报询问督抚,而督抚则还是一脸懵逼。
  中央的行政制度早已被朱由校改为内阁和大都督府枢密院。
  内阁已经算是大明的最高行政机关。
  朱由校已经将内政的一切权力移交给内阁首辅,只要是行政钧令,朱由校基本上全部准予,使得内阁首辅依旧是虽无宰相之名,而有宰相之权。
  只是内阁不再负责军机之事。
  军机之事由枢密院负责。
  两者互不统属。
  内阁首辅、枢密使都会兼者政事堂辅政大臣的身份,而时常在政事堂与皇帝一起议事。
  政事堂算是实际上的帝国最高权力机关,但没有名分,不能发布各类钧令,一切军政命令的最终形成都是在政事堂商定的。
  而对于如今大明的官员而言,能够进入政事堂才算最为光耀的事。
  朱由校想搞事的时候就会传召政事堂大臣商议,而平时,这些政事堂大臣都只负责各自的事。
  因而此时的大明帝国名义上是君主专制,但也有些元老制的成色在。
  皇帝勤勉的时候,是君主专制。
  皇帝懒散的时候,是元老协商。
  只是这些能左右皇帝意见的元老不是像西方一样世袭的,理论上,一个平民子弟可以通过科举进入仕途,最终成为帝国决策者。
  朱由校现在已没有即位之初时那么勤奋,一是不想太累而影响身体健康,二是危机感下降使得他这个皇帝惰性也跟着增加。
  所以,现在的大明依旧的执政不可避免的还是趋向于元老协商,使得专制的大明帝国显得没那么专制。
  但朱由校依旧把控着大明帝国的发展方向,是帝国未来的掌舵者。
  因为朱由校还有自己的野心。
  所以,朱由校还没完全耽于享乐。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94/673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