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明朝当暴君(校对)第3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8/673

  朱由校说着又道:“两院正卿暂时还由徐爱卿兼任!”
  “臣遵旨!”
  徐光启回了一句。
  而接着,朱由校又对随扈的陈新吩咐道:“斑鸠铳,你立即安排人去南洋采买,最好是把会做此铳的工匠也请来,只要肯来朕会封赏院士官职。”
  “臣遵旨!”
  陈新也回了一句。
  接下来。
  朱由校自己也操作了一会儿斑鸠铳以及其他火铳,最后还把陈新赠给他的斑鸠铳带了回去。
  虽然现在内廷已经被大清洗,但身边多把火铳自然是更有安全感一些。
  ……
  不过,等朱由校刚回乾清宫不久,方从哲和韩爌两内阁大臣就急着求见。
  朱由校只好打消去看看手工纺纱机的制作进程,见了方从哲。
  而方从哲和韩爌一见到朱由校,方从哲就忙道:“陛下,大事不好,六部、都察院、六科、鸿胪寺、太常寺、太仆寺、国子监、翰林院等皆有大量官员上疏辞官,合计有上百人,连吏部天官周公、礼部少宗伯孙公都上疏辞官,臣等不敢批准,还请陛下圣裁!”
  韩爌也跟着说道:“陛下,神庙因病许久不能视朝,致使天下缺官严重,而先帝即位也不过一月,补官也没来得及补齐多少,部分地方已经无官管理许久,乱象丛生,如今如此多京官再一离职,恐朝廷大乱呀!”
  朱由校看了韩爌一眼,他自然明白这肯定是东林党的一帮文官因为对自己处决高攀龙、缪昌期、周延儒等东林党官员不满而集体辞官,想以此来威胁自己。
  但朱由校并不在乎,因为据他所知,这天下就不缺想做官的人。
  比如,历史上有一个王朝,因要求只有阉人才可以做官,即便如此,都还有很多文士宁肯挥刀自宫也要抢着去朝廷做官,何况在大明还没有这种要求,而且大明还有更多的文士。
  所以,朱由校只冷笑着问:“皇明养士两百余年,这天下还缺做官的?”
  然后,朱由校吩咐道:“批准他们辞官!但在明知朝廷现在运转困难、诸多政务堆积荒废而使社稷难安,却突然要辞官,而不是等明年改元大事皆定后再辞官,可见是置朝廷社稷于不顾,尤其是这些堂官,其公忠体国之心何在?在票拟时务必予以申饬,并在批准时票拟出以下几条旨意:
  第一、此次辞官者,一律革职为庶民,不享受恩荣致仕待遇,不得驰驿归乡!既然不体谅朝廷,那也别怪朝廷不体谅他们;
  第二、子孙三代不准科考,恩荫全部取缔!如此不忠于国,其家教也必然不行,其后人也必无忠孝观念,潜心习学圣人三代之学后再为国效力;
  第三、着都察院会同六科组成特别京察组,对这次辞官京官进行临时的特别京察,调查履职期间有无未荒废而未决的政务,视其对朝廷的损失程度定罪拟罚,造成亏空的,抄家也好,借款也罢,都得补足亏空!有贪污的,由三法司定罪!以免牵累继任者!调查清楚前不得离京!”
第五十三章
欲要报复东林党
  方从哲听了朱由校的话后感觉还好。
  虽然他嘴上说“大事不好”,但心里巴不得皇帝批准这些东林党官员辞官。
  因为方从哲虽是浙人,但和齐党官员走得近,又是楚党官员熊廷弼在中央的靠山。
  所以,严格上来说,方从哲没有太严重的乡党情结。
  这也是万历为何让他接替叶向高任首辅的原因。
  但偏偏现在朝中东林官太多且这些东林官员常爱团结在一起对付内阁,使得他这个首辅很多时候都做不成事。
  因此,方从哲真希望把这些东林官员逐出朝堂后换一批来自其他各乡党的官员。
  这样才好制衡。
  廷议出的朝堂政策才显得公正。
  不至于偏了南方人或者偏了北方人,或利了民却误了军,或好了商事却坏了农事。
  而韩爌则很是震惊,犹如被人用木头狠狠地往脑袋打了一下,一直懵逼惊骇的很。
  他是真没想到皇帝陛下会这么淡定强硬。
  不但准予所有人辞官,还要取缔所有辞官后的待遇,甚至不准子孙参加科考,更过分的是,还要追查辞官前的责任。
  这简直是不让人活呀。
  为什么为官都喜欢辞官归隐,悠游林下。
  他们大多数不是真的喜欢田园生活,真的要耕作劳动。
  而是因为他们辞官后还有官身,回乡后就是地方大乡绅,完全可以操控地方政务刑律,俨然就是土皇帝,那感觉比在京城当官都要舒服。
  可如今皇帝要将他们革职为庶民,那还有什么官身,见了七品小知县都得下跪!
  这换谁都受不了。
  回去称霸乡里包揽词讼兼并田地当土皇帝的计划无疑会因此破灭。
  还有子孙三代不准科考。
  大明已经立国两百多年,科考内卷化自然已经非常严重。
  尤其是江南地区,别说考进士,就是考中秀才也一年比一年难。
  好不容易可以因为自己是官员,在朝中有关系,可以让子孙科考更容易,使得自家在当地的权势可以一直旺盛下去。
  可现在子孙三代不准科考,那无疑会使自己子孙不但不能靠自己获得科考绿色通道,还会导致家族从此衰败下去。
  韩爌不得不承认朱由校这招是真狠。
  辞官的人知道这旨意后敢不敢回家都难说。
  更可怕的是第三条,居然要追责!
  因为如今做官的,虽说都说自己两袖清风,可摸着良心问,谁没做过几件见不得人的事。
  即便自己没做过,家人奴仆也倚势仗贵的做过。
  真要查起来,就没几个人能太太平平地离开京城回乡。
  韩爌不由得暗自庆幸自己没跟着那帮东林官员一起辞官,不然下场不比刘一燝好多少。
  “这件事立即票拟,然后司礼监批红,另外这些人在任上查出来的所有事都得由皇明报同步刊登,发于天下!”
  朱由校说后又道:“再拟道旨意传达各部院寺以及国子监,告诉所有在京文武官员以及国子监的举监、贡监、荫监、捐监,以及留在顺天府的士子和下面各县府学县学教授教谕和生员,想出仕为官为朝廷效力者,全部到奉天门外备选!”
  朱由校说着就看向方从哲:“爱卿先兼理吏部事,为避免大量缺官造成朝政荒废,也不用再行廷议,立即听官员士子志愿选官,如此将来追责也不能怪朝廷胡乱用人,特别调查组也是如此!”
  “臣领旨!”
  方从哲回了一句。
  ……
  “六科廊传来消息,旨意下来了!”
  刑科右给事中解学龙疾步来到了陈于廷与孙慎行以及周嘉谟等人聚会的会馆,且拱手说了一句。
  陈于廷因此得意地笑了起来:“可是不准我们辞官,下旨挽留?”
  孙慎行则搁笔起身道:“老夫已经写好了第二封奏疏,天子驳回老夫第一道奏疏后,老夫就再奏上去!直到天子愿意让步释放刘缪周诸学士为止!”
  邹元标忙也问道:“可有说重审刘缪周诸学士?还是只驳回了我们的辞官疏?”
  解学龙则神色凝重地道:“没有驳回,全部批准!”
  “什么?!”
  周嘉谟一堂堂吏部尚书都忍不住突然站了起来,诧异地问了一句。
  “陛下真这样做了?”
  邹元标也忙问了一句。
  解学龙点了点头,又道:“已经下旨召集在京所有官员士子,准备今日直接选定官员!现选现票拟批红!”
  “天子这是真要与我等斗到底啊!”
  孙慎行说了一句,问着众人:“真要辞官?”
  陈于廷也大感惊骇:“可真辞官的话,那我东林就是自断其势!”
  “当立即阻止其他东林同僚辞官!解拾遗,你年轻,烦你尽快去通禀他们,不可再鲁莽行事,此事当从长计议!”
  孙慎行嘱咐起来。
  解学龙连忙点了点头:“好,下官这就去通禀,不过,陛下还下旨把辞官者革职为庶民,不准驰驿还乡,子孙三代不准科考,另外,成立特别京察组调查任职内有无对朝廷造成损失之事,要查明问罪,同时罪责缘由全部登报,令天下人知晓!”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8/673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