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明朝当暴君(校对)第36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66/673

  所以,在脑大毛如此说后,林丹汗则气愤地道:“你当本汗现在不想向他大明纳贡称臣吗,是他娘的朱由校不准!他竟然不准!老子都给他称臣,原做他走狗,他都不愿意收,敢情,老子连做他一条狗都没资格吗?!”
  一直还待在林丹汗身边的冯铨自然不想林丹汗对大明纳贡称臣,那样他这样的汉奸就会下场很惨。
  所以,冯铨这时候则劝谏起来:“主子,奴才以为不可向大明纳贡称臣,您是草原霸主,何必在他朱由校一汉人皇帝面前自降身份!”
  “滚开!”
  林丹汗直接一脚将冯铨踹倒在地,且道:“你他娘的以为老子想这样,还不是他娘的明军现在太厉害,老天爷也这么帮着他们,一年比一年冷,草原现在能长牧草的地因为霜期长越来越少,再这么封锁下去,老子全草原的部落都得分崩离析!”
  “是!主子息怒,主子息怒,是奴才糊涂了,奴才没意识到草原现在的难处。”
  冯铨连忙爬了起来,忍着腹部的剧痛,向林丹汗磕起头来,并不由得心道:“果然明国越强盛,自己这些投靠异族的反而就越不受待见,该死的朱由校,老子都逃到鞑靼了,还要被你坑害!”
  “大汗,当年俺答汗要归附明廷,也是打出来的,我们必须得让明廷知道,朝贡制度是其边镇安宁的关键所在,所以,我们得先让明廷吃些苦头才行。”
  脑毛大继续说道。
  “你说的没错,不过,现在的明国与俺答汗时期的明国不同,现在的明国武力强盛,我们不能派大军深入其京师一带进行大规模寇掠,可以进行的是派多路游骑在他明廷的各处边镇寇掠,让他明国防不胜防!直到他明国皇帝朱由校答应我们纳贡称臣为止!”
  林丹汗说道。
  ……
  永平桃林口成安庄。
  天启十一年九月初三日的这天清晨,受小冰河气候影响,长城一带的边民的主食早已改为以更耐寒的土豆为主。
  所以,素来安土重迁的他们靠此依旧在这一带繁衍生息着。
  而在这一天,是成安庄庄户夏初峰大婚的日子,所以,整个小村庄非常热闹,吹吹打打的鼓乐一大早就在庄子里响起,以至于掩盖了从长城外传来的马蹄声。
  当庄户们沉浸在婚礼的喜悦中,享受着静谧安宁的太平生活时,从长城关口潜进来的这些鞑靼游骑则策马杀来。
  正在庄头捡拾婚礼过后的鞭炮玩的孩童还没来得及抬头,就被冲来的一鞑靼骑兵砍飞了头颅。
  正在路边的一庄户见此不由得一惊,整个人还没反应过来,就被急速赶来的弯刀给隔断了喉部,而整个人顿时飙血而亡。
  很少有外人来的庄子顿时涌入大量外虏。
  汉家女的尖叫声在新建砖瓦房里响起。
  孩童的哭声也突然响起,但紧接着又戛然而止。
  等半刻钟过去后,整个庄子已彻底的安静了下来,当一大早出门打猎的人回来后,就只看见一红轿子摆在庄头,新郎背上被砍得直接分尸,新娘则光溜溜地躺在大道上,白瓷一样精致的小孩被随意丢在门外,且满身是血。
  如修罗地狱一般。
  打猎的人不得不忍住悲痛,赶去了桃林口的巡检司。
  巡检司的巡检官到了后,也被这一幕震惊。
  没多久,狼烟点了起来。
  宁静的官道上突然传来急促的马蹄声。
  驿卒不敢怠慢,遥望见狼烟,就先牵出来一匹吃饱喝足的马,等着送急递的铺兵一来,就将马牵了过去,且问道:“又有胡虏扣关劫掠了村子?”
  “也不知道是多少起了!这些杀千刀的,现在上面的官爷们正加紧给新庄子修寨墙呢!”
  铺兵换了马就继续往京城驰去。
  ……
  此时的京城。
  大殿之上,朝臣正为边关急报频传的事吵翻了天。
  主战派大臣也就是鹰派大臣主张立即主动进攻,教训鞑靼,认为大明漫长的边防线靠单纯的防御不足以起到保境安民的作用。
  主和派大臣也就是鸽派大臣主张恢复朝贡制度,认为如今这样频发的急报,是朝廷未能体恤鞑靼诸部归顺之心的缘故,另外,茫茫大漠进攻根本无法寻找到鞑靼主力,只会耗损钱粮,而且所费远大于朝贡所赏之需。
  “胡虏逐兽随草而居,无常定之所,难以制也,另,大军进攻,乃劳师远征,属疲惫之师,胡虏以逸待劳,则我疲惫之师与之战必败也!故臣以为与之战不妥,不如以雅量容其蛮,而纳其为臣!”
  “为边事而使青壮大量充于军中,而兵事,必使农事皆废,耕种无人,如此坏的是国家根本!”
  “国事不能被怒火左右,而当以社稷苍生之念,既然胡虏是为称臣纳贡而伤我汉家人命,便虚怀若谷,接纳其归附,有何不可,至少比汉唐之和亲,比宋时之岁贡更体面,亦能见我大明之盛!朝廷何必因朝贡损失之小利,而不顾边境之安危也!”
  而且,一时主和派还颇占上风。
  毕竟除了朝中少数几个有见识的大臣,大部分都是受儒家理学教育桎梏已深的大臣,讲究的是中庸之道,保守传统,所以都认为朝贡制度被废才是导致急报频传的原因,故要求恢复朝贡制度。
第四百七十九章
宁花钱在枪炮上,也不媾和
  “求人得有个求人的样子!这些禽兽不如的家伙,有什么资格做朕的臣?!”
  朱由校则为此在政事堂说起此事来,且语气不是很好。
  “接受其纳贡称臣,就是妥协,表面上体面,却没了里子!朕岂能让大明因为一些虚名而吃暗亏!虚假的体面又怎么算得上是国之尊严!战争的得失如果只是算纸面上的利益得失,那就更加的不合理,赵宋倒是富得很,愿以钱买和平,怎么国土越买越小,能庇护之民众也越来越少,到最后,还被自己所抛弃之民灭掉,这种名不副实的事,朕可不干!”
  朱由校继续说着,且将袍袖猛地一挥,凌然间,似有龙啸一般,政事堂的大臣皆默然不语。
  过了片刻后,袁可立才道:“他们也是怜悯边民,倒也是出于公心,倒也不是真愿意要这样的体面,还请陛下息怒。”
  朱由校没有否认袁可立这个说话,只也跟着评议这些主和派大臣,道:“这些人,岂止是要恢复朝贡制度,只怕还想要裁军!在他们眼里,战争就是凶器,勇武就是逆德,军队越强,他们反而越不安!”
  袁可立苦笑,心想自己这位皇帝陛下果然是没那么好忽悠的。
  朱由校这时候则看着袁可立,继续道:“此事得力排众议,既有的战略不变,用战争促和平,宁可花钱去制造枪炮,也不能直接送给敌人,现在火器早已成为我大明主要射击武器,且已出现不用火绳的燧发枪,故可将弓箭禁令放开,允许边民拥有弓箭自卫!”
  “另外,从近卫军和勇卫军中抽调出精锐,组成数路部队,出关作战,费钱粮就费钱粮,得把姿态摆出来,别人都朝你挥拳头,总不能还忍着这口气,倒给人家好处!至于怎么打,则是枢密院的事,怎么调动军饷,也是你们的事!”
  “是!在这之前,臣已开始筹划着如何对鞑靼用兵,我大明对鞑靼用兵,不利者有二:
  一是将大量青壮置于军中持续作战,的确有误建设;
  二是鞑靼人乃游牧之族,居无定所,难以尽歼;
  而以臣之见,针对第一点,可以用鞑靼人打鞑靼人,出关杀戮我大明边民以鞑靼中上层贵族为主,他们野蛮嗜杀,也不会真正同化,做我大明顺民;
  但鞑靼中也有许多普通鞑靼人,他们早已因生存困难而集体迁徙,或潜逃到大明做顺民,朝廷不能接受鞑靼贵族纳贡称臣,但可以接收那些愿意归附大明做大明顺民的鞑靼人,利用他们娴熟的骑射,组成更多的骑兵,好与鞑靼人作战!
  至于第二点,既然鞑靼乃尽歼,那就据其牧地,战略上不再以歼灭胡虏有生力量为目的,而在于改土归流,以铁丝网、木桩栅栏、砖墙等将我们占领的牧地全部分割成各块,在各块牧区建城派流官,并给各牧区的牧民分牧地,且抽其一部分青壮继续进占其他牧区,这样便不用从全国抽调青壮戍守更广阔的疆土。”
  袁可立应了一声吼就提出了自己的建言。
  朱由校听后倒是自然是很赞同,且道:“改土归流,对外说成是教化与解救,所有愿意内附为民,接受教化的,则都将被解救,无论是主动内附的,还是军队和地方主动抓获的,都先集中起来在关外开矿或参与其他工程,并集中学习汉话,与汉人风俗,凡达标的,就给其分牧地,也免徭役,至于税赋,你们制定一下,不要高,要对愿意归附的鞑靼普通牧民有吸引力,然后再在汉化程度高的牧区进行募兵。”
  “臣谨记!”
  ……
  于是,在皇帝朱由校的强硬表态之后,大明还是决定出兵。
  近卫军和勇卫军的官兵除伤残与主动申请复员的以外,并没有被裁军,而被抽调出来,派往边镇。
  按照枢密院制定的战略安排,这一次,大明官军依旧不是以歼灭鞑靼有生力量为目的,而是根据鞑靼是游牧民族的特点,以据有其牧地为主。
  大明从永乐以后就没怎么大规模进攻过鞑靼,正统朝有一次都还输了。
  所以,现在的鞑靼人在繁衍生息两百来年后,也早已是人口繁盛,鞑靼中的普通牧民不少。
  当安国公卢象升率近卫军到达出兵大宁,进占至马孟山一带的牧区附件时,近卫军的夜不收就在这一带遇见了大量鞑靼牧民在这一带放牧。
  鞑靼内部是农奴制。
  这些鞑靼牧民就相当于是鞑靼贵族的奴隶,且由这些鞑靼贵族麾下的骑兵管着。
  一名叫额多尼拉的该部落百夫长也从斥候这里得知了明军前来的消息,并迅速带着自己的鞑靼牧民离开了这一带的牧区,且伺机在近卫军追击自己时,对其予以埋伏。
  但近卫军没有在占领牧区后依旧如以往一样没有进攻,而是如之前进占大宁一样,没再前进,而是打起木桩、拉起铁丝网来。
  另外,一队被提前集中起来跟着大明近卫军一起来此的内附鞑靼人也开始被要求给大明近卫军建造城池。
  这些内附鞑靼人都是由各边镇收纳的主动逃到大明境内的普通鞑靼人,他们在原有的部落也是因为被剥削的太狠再加上气候恶劣生活不下去才逃来的大明。
  所以,对这些内附的鞑靼人,只要能给他们一口饭吃,让他们干什么都行,甚至杀自己的人都行。
  更别提让他们干活什么的了。
  而且这些的鞑靼人不少。
  因为大明经济条件太好,所以,几乎每天长城各边镇关口都能抓到不少偷爬城墙而来的普通鞑靼人。
  如今大明朝廷还主动接纳,这些内附鞑靼人自然更加积极,无疑内附的鞑靼人会更多。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66/673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