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明朝当暴君(校对)第33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37/673


第四百四十二章
不能苦百姓,就苦一苦蛮夷
  “是吗,你不知情?”
  朱由检问道。
  盖监生道:“学生真的不知情。”
  “既如此,你可愿意把所有盖家的借债票据都收上来,然后当着本王的面烧掉,说因不知情而不承认?若你愿意,本王便只下令拘押盖虎一人!”
  朱由检问道。
  “这个,这个。”
  盖监生犹豫起来,他盖家趁着旱灾加剧,为盘剥乡民生利,而放出去的高利贷可不少,真让他不承认,且亲自销毁所有借据,他还真有些舍不得。
  李鸿基因早就对这些巧取豪夺的士绅权贵不满,也就更加积极地帮助着朱由检,且说道:“殿下,他肯定舍不得,他盖家放出去的高利贷可不少,要是都不要了,他盖家就不能逼人家卖儿卖女了!”
  李鸿基不这么提醒还好,一提醒,朱由检更加的气,也就再问盖监生,只吩咐道:“直接抄!”
  盖监生大惊,然后看向了李鸿基,指着李鸿基:“你!你!你这贱民!”
  李鸿基得意地冷笑了起来。
  他现在才发现原来是有可以收拾这些人的人。
  约过了半日,卢象升赶来了朱由检这里,禀道:“王爷,我们的人已在艾府抄没到两万多石存粮,这些粮食足够赈灾所用。”
  朱由检听后点首:“那就立即将这粮食用来赈灾。”
  艾举人听后直接晕了过去。
  这里,朱由检则对其他士绅继续说道:“既然你们不肯放粮以救乡民,那只能由官府来救!但官府现在还没粮食,所以,现在你们所有人的粮食都要被强制征收,到时候官府会根据征收你们粮食的多寡,而给你们还粮食。”
  “啊!”
  这些士绅们听朱由检这么说自然是很不能接受的。
  毕竟他们囤积粮食就是为了趁着旱灾导致粮食短缺而趁机卖个高价,大赚一笔。
  结果现在,朝廷要强制性收走他们的粮食,关键将来还以粮食还,这一下子就使得这些士绅想靠粮食赚钱的想法化为泡影。
  “派人去挨家挨户地收粮!不从者,以抗命之罪,强抄其家。”
  朱由检则在说后对卢象升如此吩咐了起来。
  “是!”
  ……
  与此同时,朱由检则连夜安排人搭建安民点,发粮点,以及安排收揽灾民的兵差。
  仗着年轻,朱由检直接通宵做事,尽心尽责的很。
  同他在历史上当皇帝时一样,干起事来,非常勤勉。
  不过,朱由检强行征收士绅粮食的行为自然引起士绅们很不满。
  不但对朱由检不满,也对在马懋才这个把朝廷招来的巡抚官员感到很不满。
  但这些士绅不满归不满,倒也不敢对抗朝廷官军。
  他们也只能暗地里唆使一些与他们有勾结的流匪攻打米脂县,以期阻止朱由检这样的行为。
  但这些流匪自然不是官军对手,很快就被击败,而这些士绅也只能乖乖地交出所有粮食。
  而也因此,朱由检得以在朝廷调集的粮食到来之前,用从士绅手里强征来的粮食养活了许多灾民,而使得整个延安府的灾民没再有人因此饿死,或者成为盗贼。
  “陛下,信王这次已然是把陕西的士绅得罪了,如今已有数封奏疏弹劾信王在陕西胡作非为、借赈灾之名大肆敛财、残虐士绅的,更有御史还上疏参劾马懋才大放厥词,夸大灾情的,明显,有陕西的士绅将陛下您突然让信王去陕西赈灾的行为归咎于马懋才。”
  两个月后,熊廷弼则持着几本奏疏来到朱由校面前汇报了关于信王在陕西赈灾的事。
  朱由校听后只笑了笑道:“打仗亲兄弟,上阵父子兵,这种得罪天下缙绅的事,怎么能只是朕来做,信王这样做,朕不但不会惩处他,反而要奖掖他,你们拟道旨,着以信王赈灾有功为名,令其食亲王双俸!另外,晏子宾贪污,诓骗亲王,耽误赈灾,着革职,拿进京严办治罪!”
  “遵旨!”
  熊廷弼也知道,信王如今这么做,无疑意味着将来天下不满足于现状的权贵士绅是彻底不会想让他有代替天子的意思了,而将来这些人会彻底的把目光聚焦于皇子们身上。
  “这陕西的旱灾也不知道何时结束,这么多灾民,光靠调粮赈济是不够的,朝廷也没那么多粮,何况眼下朝廷还有几十万大军要养,得尽快让其自给自足。”
  朱由校这时候突然说道。
  熊廷弼不由得皱眉道:“陛下说的固然是,然现在陕西旱情严重,各处田地根本无法耕种,即便兴修水利,也一时来不及,让其尽快自给自足,倒也有些难。”
  “为什么一定要留在陕西耕种,这天下之大,就没无可种之闲田吗,据朕所知,暹罗、莫卧儿等地皆有许多良田,完全可以移灾民过去耕种,不过,如此会和当地土人发生冲突,所以,我们朝廷需要给这些灾民提供武力支持,帮助他们在这些地方扎下根来。”
  “但这事,朝廷不能直接提供武力支持,容易使冲突突然变大,不如这样,先组建一家公司,就叫做远洋开发公司,朕和朝廷入股,你们私人也可以入股,然后这家公司可以去海外开发相应产业,雇佣一些青壮灾民,尤其是犯过事的青壮灾民,去这些地方开发,公司给其每人提供一马、一杆火铳、一副弓箭、一件盔甲,还有雁翎刀一把,若干铅弹,免费送他们去这些地方圈占自己的田地,他们自己能圈占多少就算多少,但需给公司分开发之利,这件事就由韩爱卿负责。”
  朱由校这时候说道。
  韩爌回道:“是!”
  “尽量把所有灾民都招募走,如今陕西这地,因旱灾养活不了这么多人,旱灾之后很可能还会有蝗灾,乃至瘟疫,让他们留在这里,要么饿死,要么为盗贼生乱,要么拖累朝廷,只能把他们移民到其他地方,把这灾害转移给蛮夷!现在不是发善心的时候。”
  朱由校继续说道。
  熊廷弼点了点头:“陛下所言倒是一个不错的法子,如今想来,也只能如此,说到底还是天道不仁,非我大明不仁,不得不如此。”
  “是啊,不能苦百姓,只能苦一苦蛮夷吧,谁让他们不心向我中华!”
  “另外,朕特别提几个人,到时候务必也雇佣上,韩爱卿到时候去仔细查查,一个是陕西延安府米脂县人,在银川驿做驿卒的李鸿基,一个是延安府庆阳卫定远县,做过延安府捕快与榆林镇边军的张献忠,还有一个是延安府安塞县一个贩过马且叫高迎祥的人……”
  朱由校说着就念了好些个他印象中在历史上明末时期比较有名的陕北农民起义者。
第四百四十三章
开疆:一杆三眼铳,一壶酒
  天启十年暮春。
  虽说时间已过去了一年,但据陕西巡抚马懋才报,大旱依旧在持续。
  甚至部分地方已经出现蝗虫泛滥的迹象。
  不过,因为朱由校在去年已令马懋才组织了捕蝗队,养了大量鸭子,提前吃了不少蝗虫,所以,使得陕西许多地方的蝗灾还没有出现大规模泛滥的现象。
  再加上,经过朱由校十年治理的大明因朝廷财力雄厚,而在各地都设立了官营医馆,而朱由校因此命令各地医馆,对饿死的百姓好生安葬,并在各处洒石灰,乃至灭鼠灭蚊蝇后,使得陕西一带的瘟疫也还没有因为旱灾而大规模出现。
  另外,许多陕西的百姓其实已经感受不到旱灾的影响。
  他们当中一部分已经开始参与官府组织的水利建设,成了工人。
  而大部分则携家带口、远渡重洋,来到了位于后世孟加拉湾北部区域的若丹地区,开始参与大明远洋开发公司组织的圈地运动。
  “砰!”
  一缕白烟升起。
  张献忠看着前面倒毙的一名土人地主以及狼狈而逃的土人士兵们,嘴角微微勾起,并把三眼铳扛在了肩膀上,然后又取出腰间酒袋喝了一口烈酒。
  三眼铳和烈酒,现在是他们这些,被安排到若丹的老秦人,执行圈地任务时,最爱带的物件。
  因为三眼铳即可当火器射杀土人,也可以当铁骨朵直接砸人。
  至于烈酒自然是提气的。
  张献忠现在很喜欢这样的生活,一把三眼铳、一壶烈酒,外加一匹马,他能在一天内给大明开辟出上百里地来。
  这些地会变成张献忠的农场,而他的亲友除随他一起作战的外,都会在他的农场耕作。
  而且,张献忠只需向公司缴纳比较低的公粮,就可以得到公司的承认,受到公司常备武装力量的保护。
  不过,像张献忠这种会打仗的,已经是这里比较大的庄园主,而有一帮自己的土人奴隶,可以用来耕作,而他的亲友已经成为他农场的管理者。
  就像历史上满清入关,一些八旗贵族会圈地,甚至会强掠汉人百姓做包衣一样。
  张献忠现在就干着这样的活。
  李鸿基也不比他差,他带着整个李家寨的人,包括他的侄子李过,在这一带,很快都就渐成了势力,成了很大的庄园主。
  总之,为了避免因为连续的旱灾导致大规模农民起义发生,又为了避免朝廷因为不停赈灾而出现财政危机,朱由校也就开始把自然灾害带给大明帝国的影响转嫁到了其他地区的外番身上。
  毕竟谁让现在的大明帝国算得上这个时代的超级帝国。
  大明帝国受灾,其他国家的日子也不能好过。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37/673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