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明朝当暴君(校对)第32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20/673

  脑毛大说道。
  林丹汗觉得济农脑毛大言之有理,便看向了冯铨:“冯先生,济农所言,你可赞同,大明与我大元相比,谁更强?他明国皇帝是否会惧怕我大元之威?”
  冯铨违心地回道:“自然是大元远胜于大明!但大明的确不容小觑,其皇帝亲掌之近卫军、勇卫军皆十分骁勇,另外,大明边军,也乃精锐悍卒,而我大元各部分散,难以集中一切之兵,征伐大明,所以,以奴才看,大明皇帝可能不畏惧大汗之威,甚至会倾国之力,征伐大汗之白城。”
  林丹汗在万历时期已兴建了自己蒙古的都城,而这都城便是白城。
  如今冯铨和其族人也都迁居于此。
  林丹汗听后依旧颇为不悦,尽管冯铨已经违心说大元远胜于大明。
  但林丹汗也听得出来冯铨真实的意思是说大明远胜于自己大元。
  林丹汗倒也没有因此怒斥冯铨,而是继续问道:“以你之见,我大元当如何对付大明?”
  冯铨道:“回大汗,奴才有上中下三策,上策是向西迁徙,以避其锋芒,待大元实力更强劲之时,再图谋中原!”
  “胡扯!你明国何至于强盛至此,还要本汗主动向西迁徙,避其锋芒,在你眼里,明国既如此厉害,你叛国做甚?!”
  林丹汗颇为恼怒地叱问起来。
  冯铨不答,只沉默着,心道:“自己要不是因为交结内臣的行为东窗事发,才不会来投你一胡虏!”
  林丹汗似乎也猜到了冯铨现在想说的话,也就没再多问,而是继续喝令道:“赶紧说中策。”
  “是!纳贡称臣,主动请罪,以求苟活!”
  冯铨回道。
  “混账!我看你不是背叛他大明皇帝而来,而是来替他大明皇帝说话来的。”
  林丹汗勃然大怒。
  冯铨则忙又磕了一个头道:“大汗容禀!非是奴才长他大明志气,而是我大元现在虽大,可还未有其势啊,诸部还不能完全服大汗之管束啊!而大明现在,其皇帝朱由校强势好武,我们如今已经先招惹了他,他必然会倾其国力与我大元一战,我大元无论胜败,都会元气大伤,而使东虏得利,还不如先主动避其锋芒,或先假装示弱,以暗蓄势力。”
  林丹汗听后,也承认冯铨说的有理,就继续说道:“赶紧说下策。”
  “下策便是联合东虏,一同掳掠大明人口,以弱其势,如今东虏被大明压制得难有喘息之机,只是需要盟友之时,若大汗肯主动与之结盟,则东虏虏酋努尔哈赤必然愿意,但只是这努尔哈赤素有豺狼之心,与之结盟,恐被其反噬!”
  冯铨说道。
  林丹汗冷笑起来:“他东虏不过一渔猎小部族,还能反噬我大元?如今天下,南朝止一大明皇帝,北边止本汗一人,他努尔哈赤算什么人物,自称大汗,就算是豺狼了?”
  说着,林丹汗就又道:“但你说的有理,要教训他大明皇帝,联合东虏自然是胜算更大,这策既是你提出来的,便由你提本汗去一趟东虏。”
  “奴才遵旨!”
  冯铨这次没有拒绝,他早就听闻努尔哈赤重视汉人中的读书人,倒也真想去见见,在他看来,能重视读书人的,无论是虏酋还是匪首,都很容易做成大事的。
  ……
  赫图阿拉。
  因这个时代,努尔哈赤没有成功地在天启元年攻占辽阳和沈阳,自然也就没有挨袁崇焕在宁远城的那一炮,所以,努尔哈赤现在还苟延残喘的活着。
  而且,努尔哈赤还根据黄台吉的提议,让林瑞春为他的大金训练了一批以汉人包衣组成的汉军,且取名为乌真超哈。
  这支乌真超哈模仿的是近卫军之前的鸳鸯阵,由长矛加火器以及刀盾组成。
  努尔哈赤对这支军队的训练效果很满意,而自认为自己大金自此总算有可以和大明的近卫军一战的军队。
  因此,努尔哈赤采纳了黄台吉的建言,将八旗的所有包衣都集中起来训练,以扩编乌真超哈。
  冯铨见到努尔哈赤时,正是努尔哈赤等满洲贵族在大肆扩编乌真超哈之时。
  一听冯铨说林丹汗要与他结盟,努尔哈赤也很是愿意,且道:“我大金也正有此意,多谢冯先生能劝得林丹汗主动玉成其事,也由此可见冯先生之才,若是能为我大金所用,该有多好。”
第四百二十章
投敌卖国,就该千刀万剐!
  冯铨听努尔哈赤如此看重自己,也就对努尔哈赤顿生好感,颇觉得努尔哈赤才是自己该效命的明主。
  所以,冯铨很真诚地跪在努尔哈赤面前,磕了个头:“大汗谬赞,小人才疏学浅,实在担待不起。”
  努尔哈赤则亲自扶起了冯铨:“先生何必谦虚!本汗虽从未亲见过先生,但也知道先生在明国是翰林出身,更是官至大宗伯,那朱由校虽让本汗深恨之,但其用人之明,本汗是心悦诚服的,先生能替其掌礼部,可见是有非凡之处的。”
  冯铨听努尔哈赤这么说,更加感动,越发想跟努尔哈赤掏心窝子,什么民族大义,为臣大德,就更加抛到了九霄云外去。
  “从熊廷弼到袁可立、再到现在的孙传庭,这朱由校所用之辽东经略,一个比一个厉害,我大金在其手里吃了不少亏,他所用之首辅,也是令本汗不得不服气,先是坚持用方从哲而压东林,且使自己之内政改革顺利推行,接着方从哲一走,就特简袁可立为首辅,使改革之事没有因首辅一换而中断,反而更加的大刀阔斧,乃至现在听说都开始成功推行新商税了,本汗一开始想到他朱由校没了方从哲,我大金或许有处境改善的机会,却没想到换上的是袁可立,此人为首辅,必重兵戈事,我大金之前途更加堪忧啊!”
  努尔哈赤自言自语起来,且说着就看向了冯铨:“冯先生久在他朱由校身边为臣,想必更知晓明国之事,以冯先生之见,我大金当如何做,方能够不被明廷所吞?”
  冯铨答道:“以小人愚见,大汗若欲不想被明廷所吞,便需有入主中原之心,而不能苟且偷安!大明皇帝朱由校残暴无端,对权贵士绅从不宽恕,虽其治国有方,士民皆甚富于以前,但也因此依旧令大多权贵士绅不满,毕竟谁也不想在刑罚上与庶民一致,甚至还不能奴役本国之民,不能与之在赋税徭役相区别!可以说,明国之大多权贵士绅早就苦他朱由校之统御久矣!”
  “是吗,这朱由校为何如此?还请冯先生赐教。”
  黄台吉这时候忍不住在一旁问道。
  “大汗和贝勒爷有所不知,这位大明皇帝与方从哲等搞了个兴明社,其社之理念在于使天下大同,不但要使本国生民永享太平,还要使本国生民皆富,虽有不少书呆子一样的士大夫深信其理,甚至言其乃历代先贤所倡之大道,可这有悖人心!若路无冻死之骨,朱门之酒肉吃起来也是不香的!若权贵士绅和庶民一样无富穷之别,甚至在礼制、刑罚、赋税徭役上也一样,那权贵士绅其贵在何处?可朱由校和支持他的那帮大臣不同,他们坚信这是为政者之正道,而他们错误之根本就在于他们将草芥一般的黔首也视为民,可圣人所重之民乃是指的士大夫!”
  冯铨说道。
  努尔哈赤听后冷笑起来:“若非冯先生提起,本汗倒是没想到贵国皇帝如此天真!这与王莽何异,竟欲让豪强与万民平等,甚至还限制豪强,可这一国又非只是黎庶,他这样做,的确悖逆人心!不过,他既如此悖逆人心,你们为何大都没反?”
  “说来惭愧!我汉人士大夫素来人心不齐,且但凡读书之人,皆相轻,而且世风日下,人心不古,他朱由校也就因此可以拉一派打一派,先是用商籍士绅搞官绅一体纳粮,接着又利用民籍士绅搞商税,即便有不赞成朝廷之政者,也不得不借助他朱由校这个皇帝之权而打击反对自己的政敌,还有大都谨慎有余、胆略不足,深怕冒九族之祸,而行废立之举,这点,比之于大汗等英雄差之甚远,甚至都比不上乡野刁民有胆,但小人可以确信的是,只要有人起事造反,且撼动了他朱明根基,到时候这天下必能也如隋末一样,遍地反旗!”
  冯铨继续说道。
  “冯先生言之有理,或许如今我大金只是表面上看上去艰难,而他朱由校的大明也只是表面看上去强盛,等将来,若时局有变,他大明皇帝朱由校因为使其国内权贵士绅不满久矣而使其内乱加剧,则我大金与他明国之攻守便真会易势!然现在,我大金该怎么做,不知冯先生可有高见?”
  努尔哈赤听冯铨这么说后,就增添了不少信心,且继续问起冯铨来。
  冯铨回道:“自然是联汉联蒙,不只以做满人之主为目标,而当是以做天下之主为目标!不以族别论高低贵贱,而当以能为论高低贵贱,并礼贤下士,给能者以贵以仁,且给予有功者特权,使其在刑罚礼制上不同于庶民,比庶民高贵,则天下肉食者必当积极拥戴大金拥戴大汗,而大金也将代明而为天下新朝!”
  “冯先生之言,令本汗震耳发聩,他朱由校如今既要去建什么大同,悖逆天下人心,那本汗岂会因此甘愿只做满人之主!先生有所不知,本人已有意,从四贝勒之言,将八旗之人不再局限于满人,而是汉满蒙皆可视为旗人,而旗人便当为我大金之贵族,但凡愿奉本汗为主,且有能为者,皆可入旗,与本汗等共拥这天下!本汗不是满人之主,乃天下旗人之君!”
  努尔哈赤很是激动地一拍桌子激动地说了起来。
  而且,努尔哈赤还很是热忱地对冯铨说道:“冯先生才能卓越,他朱由校无仁主之德,竟不因先生有才而宽宥其罪,如今迫使先生投靠林丹汗,然林丹汗不过草原莽夫,岂能为天下之主,先生何不如投于我大金?若先生肯投我大金,本汗将直接纳先生入本汗正黄旗,且以固山额真授之!”
  冯铨颇为感动,忙道:“大汗雄才大略,早已令小人有效命之心,然小人现在自思寸功未建,实在是不敢骤然投于大汗麾下,还请大汗准予小人替大金促成与林丹汗结盟后,再来投大金。”
  “请大汗成全!”
  冯铨说着就磕了一头。
  努尔哈赤自然答应了下来。
  ……
  “这些内心卑劣者真是我汉人之耻,为了能奴役他人,竟不惜投敌卖国,而做异族之奴!就该被千刀万剐!”
  朱由校没多久就通过在努尔哈赤身边的眼线知道了冯铨见到努尔哈赤后所说的话,且因此感叹起来。
第四百二十一章
编《贰臣传》与加强教化
  朱由校如此感叹后,便将袁可立、徐光启、毕自严三名辅政大臣召到了御前,且让这些人看了冯铨给努尔哈赤的言论。
  “按照冯铨的说法,大明权贵士绅大多并不乐意使大明庶民皆富,盖因这天下若无冻死之饿殍,则朱门之酒肉也会变得不香,对此言论,诸卿以为如何?”
  朱由校也就在此时询问起来。
  袁可立直截了当地回道:“真是枉读了圣贤书!身为士大夫,若只为自己之享乐,那读书又有何益,还不如不读书!”
  “若人人能锦衣玉食,那锦衣玉食就无甚稀奇,难因此比出富贵,若人人出门皆可香车宝马,那香车宝马也无甚稀奇,也难因此比出富贵,但这不代表,富贵者就因此可以不让贫穷者致富,进而宁肯让吃不完的粮食和肉烂掉,也不肯卖于穷人,如此无疑是在暴殄天物,上干天和,下违人德。”
  “如今因天下庶民增收,商业之繁荣远甚于前,权贵士绅,凡经商者皆赚利不少,比昔日更富,若因此还不知足,只想让自己更富裕,而不想让百姓也跟着更富裕,那不但是自私自利,也是很短见的,若百姓不跟着富裕,其财富从何处增长?”
  “因而,陛下,以臣之见,这冯铨所言并不意味着我大明如今所行之政而悖逆天下人心,但凡有见识者,便知道如今的大明,是需要子民更加富足、生活更加优渥,才能使朝廷之官办产业有更多收入,才能使天下商业更加繁荣的,若只是因为不能接受与庶民一样,那只能说明此人愚昧自私,如元辅所言,枉读了圣贤书!”
  徐光启跟着说了很多。
  而朱由校听的出来,他的核心思想就一点,如果不允许庶民同权贵士绅一样锦衣玉食,乃至享受同样的待遇,那怎么刺激消费,官营产业的利润从哪里增加。
  无疑,随着大明帝国的国库收入主要是靠商品经济,而徐光启等食利者也是靠商品经济增收后,徐光启等人的思想也发生了改变,开始因为朝廷和自己的利益而赞成提高庶民的社会地位,允其在未获得功名,也就是晋身为统治阶层之前,就可以锦衣玉食。
  “徐爱卿所言甚是,朕早就说过,朕立兴明社,不是一时兴起,是顺应大势、顺应民心,他冯铨所言,只能代表部分权贵士绅的想法,但我大明更多的是庶民,以及不赞成奴役他人是正道的权贵士绅,冯铨这类人与那些蛮夷一样,因想奴役他人,所以就甘愿投敌卖国,去做蛮夷的奴才,这些人投了敌也好,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他们这类人背叛大明,走到一起,也算是臭味相投,将来正好给我大明朝廷一个一网打尽的机会!”
  朱由校在听徐光启说后,就点了点头,并也说了起来。
  “圣明无过陛下,有些自甘堕落,就是神仙也救不了的。”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20/673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