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明朝当暴君(校对)第26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67/673

  而当天下人皆知此事后,也对此感到匪夷所思,他们匪夷所思的是东厂的厉害,竟已经到神秘莫测的地步。
  不过,很快,许多明白人就在得知一则邸报消息后而恍然大悟。
  因为他们通过邸报发现破此次大案的首功居然是一位在京城当环卫工的大爷老军户张镇。
  而张镇也因此被朱由校封了个锦衣卫百户的世袭虚职。
  虽然锦衣卫百户的世袭虚职不算很有含金量的官爵,但对于一个普通老军户而言,已经是很难得了,意味有了官身。
  所以,张镇的事例也很快在京城百姓间传开,并激发了京城许多军民查探细作的积极性,毕竟如果能发现个挖地道的或偷瞄图纸的细作,就能实现阶级跨越,大家自然都很积极。
  一时间,在京师,全民开始主动替东厂打探情况,倒也挖出了更多的细作。
  ……
  天启六年七月初六日。
  离历史上发生的王恭厂大爆炸时间已过去刚好两个月。
  朱由校已抵达辽阳。
  但直到现在,他也还没有通过东厂知道京城或搬迁到通州的王恭厂发生了什么大事。
  历史上发生的王恭厂大爆炸似乎成了一个虚假的历史记载。
  时人笔记中所描写的那些奇异的灾象仿佛真的只是当时的文人墨客虚构的一样。
  而王玉汝等意图通过挖地道然后用炸药炸死他的阴谋倒是让朱由校更加愿意相信,历史上的那次大事件如果真的有发生,可能又是人为的。
  无论如何。
  朱由校庆幸自己和自己皇嗣们总算顺利度过了这一段令人不安的时光。
  而朱由校更庆幸的,这一世,作为天启皇帝的他,也没有落水。
  朱由校开始相信自己这个天启皇帝当不会只有七年的帝王生涯,而大明也当不会再只有二十余年的国祚。
  一想到此,朱由校便看向了建州方向,哪里是如今最后令他不安的因素。
  所以,朱由校知道自己接下来必须要将建州的建奴彻底剿除干净。
  “九边各镇的选派精兵都到了没有?”
  朱由校这时候问道。
  “启禀陛下,只甘肃、固原这两处较远的还没到。”
  随扈的兵部尚书袁可立这时候回道。
  朱由校点首,突然说道:“也不知道努尔哈赤现在是何心情,朕把他当成比武的猎物,他应该感到很荣幸,毕竟这说明,在朕的眼里,他比蒙古诸部更值得讨伐!”
  ……
  “猎物!他明国皇帝竟把我大金勇士当成猎物!这简直对我大金勇士的羞辱!”
  努尔哈赤一想到辽东现在明军精锐云集,就不由得咬牙说了一句。
  “父汗息怒,当年杨镐不也是带着他明国所有精锐出征,不也被父汗您各个击破?如今朱由校敢再来,那我大金敢再对他各个击破一次!”
  阿敏说道。
  “这次不一样,人家这次的目的不是攻占我们的赫图阿拉,而是犁庭,是要通过剿杀我们的行动来比武,进攻路线不定、人马不定,我们很难各个击破,就如同数十杆长矛刺向一头猛虎,猛虎即便再勇,也难以在防备所有攻来的长矛的同时而击杀一人一样,所以,父汗,以儿臣之见,这次我们只能避其锋芒,朱由校名为比武,实则就是使我人口减少、破坏我大金根基,如今我大金农奴数量已经下降严重,再被明军这样搞的话,将来只能如蒙古诸部一样,四处劫掠而居无定所,与其如此,不如先带各牛录旗人转移,先往宁古塔放心转移,然后等待机会,等明军粮草不济,再回来!明国不可能长期在辽东放数十万大军,除非他朱由校不要其他九边各镇。”
  莽古尔泰的意见则跟阿敏相反。
  “可我大金女真本就是在这一带渔猎为生、土生土长,怎能轻易弃守家园!”
  黄台吉则表态支持阿敏。
  而努尔哈赤则看向了李永芳、金冠、张存仁、林瑞春这些汉奸:“你们对此有何看法?”
  张存仁先谄笑道:“奴才等愚笨,一切听凭大汗处置。”
  努尔哈赤则看向了李永芳和金冠:“你们呢。”
  两人也谄笑道:“一切听从大汗吩咐。”
  努尔哈赤接着看向林瑞春:“林瑞春,你有何见解。”
  林瑞春想了想,还是站了出来,他知道他现在一旦选择了背叛,就只能一直背叛下去,也就认真回道:“我们训导官曾经说过,若敌比我强,则避之,若敌比我弱,则歼之,此乃我近卫军作战常法,所以我,不是,奴才,奴才认为,当避其锋芒,萨尔浒之战,我们训导官讲过,奴才,奴才也知道,但这次和萨尔浒不同,我们的实力与明国那边实力悬差太大!就算我大金人人以一敌十,也不可能护住其数十万精兵进攻,而且白白损失在防御上也不划算,不如避其锋芒,使其骄之,如此再等有冒进之孤军出现,再予以歼灭,则能实现一一击破。”
  黄台吉颇为诧异地瞅了林瑞春一眼。
  这时候,努尔哈赤也第一次带着笑容问道:“你所知道的这些也是你们近卫军训导官教的。”
  林瑞春点头。
  努尔哈赤则道:“你如今在我大金,还是孤身一人,本汗将爱女聪古伦赐予你为妻,以后你便为我大金额驸,爵升固山额真!”
  林瑞春颇为意外,忙跪了下来:“谢主子的恩典。”
  努尔哈赤则因此兴致大好,不自觉地勾了一下兰花指,笑道:“以后你便称本汗为父汗吧。”
  而且,努尔哈赤还将一杆燧发枪拿了出来:“这是张存仁在甲板瓮城计除近卫军时所缴,当时,本汗还没来得及问,现在你告诉父汗,这火器为何没有火绳,威力如何,怎么操作?”
  林瑞春摇头:“回大汗,父汗,这枪叫燧发枪,不过威力,奴才不知道,这是禁卫营和各镇直属特务局才会配备的新式火器,另外,怎么操作,奴才也还不知道,这是新制的火器,还没有大规模训练推广。”
  阿敏因此看向张存仁,骂道:“蠢货!谁让你当时把护送伤员的近卫军杀完的,也不知道留个活口!”
  张存仁忙跪了下来。
第三百五十二章
犁庭!杀东虏之人毁东虏之田
  “如果东虏要避我锋芒,则比武方式改为边军与近卫军对战演练,并邀蒙古诸部首领来观看,也可允许其部参加,朕就来个会盟,另外,如果他要转移走,那他建州之地,便等于白给我们,到时候立即在这里设县划里,迁移流民,编户分田,反正他建州的田地都是开垦好的,水利完善,今年分田,明年就能收税。”
  辽阳这里,对于袁可立、孙传庭等知兵的大臣提出努尔哈赤可能会因为大明大军云集而主动转移离开此地时,朱由校便说出了自己的想法。
  他对此早已有考虑,要不然,他也不会如此轻率的码几十万精兵到辽东。
  要知道调这么多兵来,花销是很大的。
  毕竟无论是战兵还是战马,要想保持战斗力,都得吃好吃饱,都需要调集大量粮食。
  善调粮草的蓟辽总督王在晋就因此上本谏阻朱由校调集各镇精兵去辽东比武,理由就是耗费钱粮太多。
  但朱由校没听。
  相比于削弱东虏势力,以及在边军军中建立起自己这个帝王的威信,多花点钱粮算不上什么。
  而现在朱由校这么一说后,熊廷弼便凝思后道:“陛下此策乃高明之策,存地还是存人,他努尔哈赤只能取其一,不能兼得!不过,以臣看,他努尔哈赤会选择存地,因为建州女真与蒙古不同,他们已以耕种为业,对建州之地视其为根本,如今我大军压境犁庭,就算他努尔哈赤自己想走,他底下的旗人也不会答应,不然,他们也不会比蒙古诸部更强,就在于他们是以农耕为业,不易迁移。”
  朱由校听后点点头,他不得不承认,熊廷弼对东虏还是更了解一些,没有单纯从军事角度分析,对东虏的了解可谓知之甚深。
  ……
  “除非能转移进关内,不然,我大金无可去之地,去宁古塔方向,无疑自寻死路,我们不是蒙古人,我们需要的是农田,而不是牧地,牧地好寻,良田难垦,即便能转移到便于开垦之地,也必损兵折将不少,另外,就算我们愿意,底下的人可愿意否,建州可是他们世世代代的家园!让他们随本汗去辽地掠夺,发一下财,他们自是愿意,但若他们离开家园,迁徙他地,则他们会弃本汗而做明国之民!即便现在米价奇贵、货物断绝,他们依旧未逃离建州,便可见一斑。”
  努尔哈赤的确拒绝了莽古尔泰和林瑞春的提议,没决定主动撤离建州,而且,还破天荒地对自己身边的贝勒大臣们详细解释了一下。
  “父汗英明!”
  莽古尔泰只得先如此回了一句。
  他已经暗中投靠明廷,是锦衣卫在建奴暗中发展的最高层人员,且其本人就已经成为锦衣卫在东虏的耳目。
  而莽古尔泰选择背叛自己父汗努尔哈赤,投靠大明,甚至充当大明的耳目,自然也没什么民族上的压力,和辽将金冠、张存仁投靠东虏一样,他也只是因为大明现在在与东虏的屡次交手中节节胜利,而认为自己如果跟自己父汗一直反明会没有前途,所以也就选择了背叛努尔哈赤,充当明廷耳目,另外,受儒家思想的影响,莽古尔泰也本能地认为明国皇帝的确是天下正统,而他父汗的确算是反贼。
  莽古尔泰能被锦衣卫发展成明廷的耳目,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他黄台吉素来有矛盾,而他又是不被努尔哈赤喜欢的一方,所以,他自知将来努尔哈赤如果不在,汗位也不会是他,而他还不如现在就另择高枝。
  现在努尔哈赤依旧采纳黄台吉的意见,自然让他再一次感到失望。
  “父汗还是要与朝廷硬抗!还是听老八的,明明谁都知道,如今的朝廷已今非昔比,若提前撤走,即便损失也不少,但至少还能有卷土重来的机会,可待在这里不走,很大可能会被朝廷彻底剿灭的!”
  莽古尔泰回到自己房里后颇为气恼地对自己的心腹胡尔钧说道。
  胡尔钧则道:“贝勒爷息怒!无论大汗怎么选择,大金现在都是无路可走,天命依旧在大明,眼下还是当告诉朝廷此事,以乞将来能因此得朝廷宽宥,并能得个一官半职。”
  莽古尔泰点首。
  ……
  “启禀皇爷,东虏那边传来密信,努尔哈赤没有决定撤离,而是坚守各处要寨。”
  田尔耕对朱由校汇报道。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67/673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