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明朝当暴君(校对)第23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33/673

  “行刑!”
  而待时辰一到,陶允知就奋力的令牌一投,使劲所有力气叱喝了一下,并将官袖直接奋力地甩了起来。
  这一刻,陶允知才觉得自己是这里真正的父母官。
  “啊!”
  随扈医护兵临时充当成了行刑人,并先一刀刺向了王泰下面。
  王泰因此痛苦地惨叫了起来。
  在伴随王泰惨叫声的同时,其他王泰族人乡民与家奴也纷纷被枭首。
  人头如下雹子一样,不断地滚落在地上。
  底下的士民看到这一幕,颇受震撼。
  “原来王老爷也会犯事啊被杀啊!”
  “王老爷家居然就这么灭族了,不是说,他这就是这里的天王老子吗?”
  “我呸!什么天王老子,如今看来,在皇上面前,什么也不是!不照样被砍瓜切菜一样处死?!”
  ……
  民众们因此纷纷在私底下嘀咕起来。
第三百零四章
关于皇帝可能遇刺的事
  “启禀陛下,武清知县陶允知来报,谋反作乱的王泰一族与其乡民、家奴皆被处决。”
  熊廷弼向朱由校汇报道。
  “朕知道了。”
  朱由校一边审阅着奏疏一边回了一句,然后又道:“你给吏部去道旨,让他们把陶允知调去士绅比较多的州县继续任县官,武清县再选别的知县来,算是朕给陶允知一个证明自己的机会,如果他在武清县的为官经验不能帮助他在其他州县管控住地方乡绅,而是再一次输给士绅的话,那只能说明他是个庸才,将他转为府学教授这类闲职!”
  “是!”
  熊廷弼忙回了一句。
  接着,朱由校就朝熊廷弼又指了指自己身前堆得有一尺高的奏本,道:“这是上个月送来的各省刑事奏本,朕发现,全是因新政推行而产生的各类人命官司,其中,不乏布政使、按察使这样的地方大员遇刺的事,像天津冯经纶、冯盛世父子与武清王泰等士绅作恶的事件不是偶然发生的个例,而是在新政推行后大规模发生的各类命案中的几个例子而已。”
  熊廷弼听朱由校这么说,也神色凝重地道:“陛下说的是,这的确不是个例,世风日下,人心不古,即便是读了圣人之书,大部分都将此用来图谋私利、以肥己身,如今朝廷为社稷长治久安,不得已推行新政,清丈田亩、摊丁入亩、火耗归公,而损有余补不足,且又大兴工商之业,以养余民,但这也使豪强不能蓄奴图利,甚至为朝廷所控制,而不得自由;这些士绅豪强也就难免对新政不满,而做出令人不齿甚至十恶不赦的事来;
  但臣认为,为避免社稷如历代王朝那样在历经两三百年治世后就国破家亡,即便士绅豪强不惜以灭族之祸相阻,乃至不惜用各种惨无人道之手段,为政者都不能妥协,否则便前功尽弃,社稷依旧难保!”
  朱由校微微一笑,道:“朕倒不是因为地方士绅豪强激烈反抗新政推行而心生退意,而是觉得,照目前的局势来看,虽然朕有诸位爱卿辅佐,将新政强行推行了下去,甚至已经在多个省推行成功,但也难免会造成反对新政的地方士绅豪强中,有极端者会采取极端的手段来对付朕,朕一人死倒不足惜,问题是,朕若死,是否会人亡政息,甚至会因为朕搞的新政导致天下动荡加剧?”
  熊廷弼本来听到皇帝说可能会有极端的反对者不惜一切代价刺杀皇帝,还以为皇帝会因为担心自己被极端者刺杀,而心生退怯之意,但他没想到皇帝会说“朕一人死倒不足惜”。
  这让熊廷弼不禁暗叹自己陛下的意志是真的坚毅,竟没有像大多数身处君位的历朝帝王一样,即便有励精图治之心,也因改革阻力大乃至会危机生命安全而选择退缩。
  在熊廷弼看来,不是谁都可以置身死于度外的,越是地位崇高富贵至极的人越是难以做到。
  熊廷弼在这之前还挺担心皇帝陛下会在某个时刻同嘉靖、万历一样选择退缩,所以,他在刚才主动说为政者不能妥协。
  但熊廷弼现在没有了这种担忧,也更加的感佩起自己的皇帝陛下朱由校来。
  “难得吾皇意志如此坚韧!”
  熊廷弼心里如此想道。
  接着,熊廷弼就忙道:“以臣之见,陛下所行新政是顺天而为,为民之愿,是大势所趋,若有变故,也断不会人亡政息,也不会动荡加剧!”
  朱由校听熊廷弼这么说后,笑了笑道:“爱卿到底是当年敢独身一人去东虏肆掠地的人,意志果然坚韧!以朕看来,即便朕搞了新政,将来人亡政息甚至动荡加剧,也没什么,因为可以肯定的是,如果朕不这样做,天下只会更加糟糕,那样的话,如果朕不亡,则朕是亡国之君,如果朕亡,则朕下一任必是亡国之君!
  因为,大明积重甚深,早已到了快要亡国之时!或许对于许多人而言,天下是不是我朱家之天下无甚要紧,改朝换代之事,纵观史书,比比皆是,做官的依旧会做官,治学的依旧会治学;
  可有时候,改朝换代不是亡国那么简单,而是亡天下!亡我汉家天下!到时候汉人人人皆为奴也,甚至想做奴隶而不能!
  朕有预感,若大明真的不改革的话,将来这汉家天下必亡于异族之手!盖因我中华大地,早已人心不齐,即便熟读圣贤书的天下士大夫,也大半只知有家,不知有国!这些人不会有什么能为!最近北返途中遇到的士绅冯氏、王氏一族,便可见一斑!”
  “亡国与亡天下!”
  熊廷弼听了朱由校的这番言论后不由得醍醐灌顶。
  朱由校是根据对后世历史的了解说出了这一番言论,而认为大明如果不改,大明也难以避免二世而亡的命运,甚至亡的不仅仅是朱家的大明帝国,还有整个汉家天下,毕竟历史上的确是满清入主中原,逼得从此神州近三百年内不见汉家衣冠。
  而熊廷弼则久任辽东,长期和建奴对战,比这个时代的几乎所有统治者都要更加了解建奴,除了来自后世的朱由校。
  所以,熊廷弼知道建奴不同于普通胡虏,知道努尔哈赤和他的八旗兵有着很强的组织度,有自己的农业基本盘,而他作为文官士大夫的一员,也知道自己文官士大夫阶层的人大多数都是些什么货色,说好听点是一盘散沙,说不好听点除了互相倾轧、善于内斗、不服管教外,还会为了个人私欲做出通敌卖国的事。
  因而,当朱由校说大明如果亡了可能不只是亡国而是亡天下,整个汉家天下被胡虏窃据后,他没有觉得皇帝说的是荒谬之言,而是觉得皇帝说的很有可能,甚至也是他一直以来潜藏在心底的一种担忧。
  “陛下所言甚是!可叹,当今之世,能看得此点者,寥寥无几,臣在萨尔浒之后,便觉察到东虏不同于其他胡虏,将来可能为我大明强敌,若将其轻视为普通胡虏,只会损失更加惨重,有关外之地尽失之风险,而加上朝中百官倾轧、结党营私者多、运筹帷幄者少,势必会出现内部之动荡,如此的话,不排除大明因内忧加剧而江山被东虏窃据,以至于神州陆沉。”
  熊廷弼附和道。
  接着,熊廷弼又道:“好在陛下圣明,即便当年言官蜂拥弹劾臣之方略,陛下依旧支持臣之辽东策略,使东虏在辽东不得再进尺寸之地!而陛下对内又广积国库、养活流民无数,使内患不生,如今大明方能依旧如此安宁也!”
  “所以,朕现在没有做错,即便这会导致有人依旧敢不惜九族之祸来除掉朕,朕依旧得这样做,这是朕救国救天下也是救自己唯一之策,即便失败,也不过是死于自己人手里,总比将来因外虏入侵而自缢或死在塞外好!”
  朱由校说着就又道:“但也不能不小心,以爱卿之见,如果有人想刺杀朕,会采取哪些手段?”
  熊廷弼听朱由校这么问,不由得认真地深思起来,他知道皇帝的担心是有道理的,谁也不能保证,那些被夺了利益的士绅豪强不会铤而走险,直接用弑君的极端手段。
  而自己这些希望皇帝继续改革的大臣们就必须想办法避免这种事出现,因为皇帝真要是被杀了,他们也不会落好,不仅仅是利益被夺走,连性命和身后名声也是难保的。
第三百零五章
心怀鬼胎的九卿重臣
  “今日,仆请诸公来内阁,只为议一件事,此事事关重大,须得考虑周全,不能马虎!”
  内阁值房内,方从哲特地将六部尚书以及都察院都御史等九卿重臣请到内阁,说是要议一件事。
  这些九卿重臣们听方从哲此时说的这样严肃,倒也正襟危坐地齐声说道:“请元辅明示。”
  “近来因新政推行,造反生事者甚多,屠民杀官者不胜枚举,连圣驾都在运河上出了事,以至于韩阁老落水,这不禁让仆想到了武庙落水之旧事,甚至仆还想到了世庙当年所遇之宫变,故仆认为,眼下须谨防有因对新政不满而谋害陛下的事发生!”
  方从哲点首,并继续说道,且瞅了这些人一眼。
  “谁敢谋害陛下?!先不说陛下乃九五之尊,身边近卫如云,即便出巡在外,也是先清道再列屏障,关键谋害了陛下后,是要被诛九族的!”
  孙如游颇为惊愕地说道。
  “不是没有这种可能,周延儒、缪昌期这些奸贼之前就有过欲换天子的不臣之心,如今陛下推行新政、打击豪强,不满者甚多,难保不会有个别走极端者,常言道:夺人钱财,如杀人父母,我们这些做臣子的,不能不防着这点,以避免出现这等谋逆之事,使新政前功尽弃!”
  西厂总督兼右都御史汪应蛟则在这时候反驳了孙如游的看法。
  接替李汝华担任吏部尚书的赵南星则道:“说来这也是我们做臣子的失职,竟使君父陷入如此险地,新政推行固然是为革新除弊,但也必惹天下食利者大为不满,以至于自天启元年以来,叛乱就发生了数起,先是西南奢安之乱,然后是江南之乱,接着是福王之乱,如今若真让陛下被谋害,岂不是我们这些做臣子的罪过?”
  “大冢宰,话也不能这么说,如今天下,积重难返,已经到了不得不整顿之时!总不能,因为会令君父陷入险地,而不革新除弊吧?”
  毕自严反驳道。
  “大司农,请问,陛下与社稷孰轻孰重?”
  赵南星直接问了一句。
  毕自严一时语塞,不知该作何回答。
  赵南星则嘴角微扬,看了毕自严一眼,然后又看向了汪应蛟和方从哲等:“对京师流民编户齐民,是大司农当时提的建言,清丈田亩是汪公所提倡的,摊丁入亩和火耗归公是元辅所提,难道诸公向陛下提出这些新政时,就真没考虑过陛下之安危?!”
  “什么叫没考虑过,元辅现在不就在让我们商议吗?”
  刑部尚书顾秉谦忙回了一句。
  “现在还来得及吗?除非新政尽废,否则,陛下就难以脱离如今这种险地!”
  赵南星回道。
  “话不能这么说,新政如果尽废,到时候我们失去的就不仅仅是陛下,而是整个社稷!大司农刚才说得对,天下积弊甚多,已经到了不得不改革的时候,不然,以陛下即位之前的朝局,如今天下还不知道糟糕成什么样,没准真的不出二三十年,大明就真的亡了国!”
  方从哲则笑着回了一句。
  “元辅此言,鄙人不敢苟同,治大国如烹小鲜,得文火慢炖,若大明真到了不改就只有二三十年国运,如今天下就不会有这么多士绅豪强因新政而不满,只会积极响应,毕竟大凡读圣贤书的,皆知家国之义!”
  赵南星回道。
  “这只是大冢宰您个人之见,你若觉得是新政拖累了陛下,可上本进言于御前,仆认为,如今天下是必须得推行如今之政才可,而事实证明,这样做的确是对的!不然,国库何曾像现在这么充盈过,流民何曾像现在这么少过,吏治何曾像现在这么清廉有效果!”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33/673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