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明朝当暴君(校对)第18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87/673

  这次李汝华遇刺的事让朱由校意识到自己可以让这些还算公忠体国的致仕老臣留在京城担任自己的顾问,同时也承担一些教育内政型官员的任务。
  毕竟,大明的许多官员到现在还没有所谓的职业培训。
  可将来,大明即将进入各类技术大爆发、生产力大爆发、各种新的社会关系会大量出现的时代,对官员的职业水准要求会越来越高。
  所以,朱由校觉得自己必须抓紧对官员的职业培训,而不是让一个读书人刚考中进士,从书斋里出来就去负责一个县,甚至是去负责像松江上海这种有工人阶级出现的县。
  “陛下深谋远虑,臣不敢推辞,臣遵旨!”
  李汝华颇为失落,他没想到他想回乡养老的计划会泡汤,不但他得罪的人不愿意让他活着回乡,连他的皇帝陛下也没放过他致仕后的晚年时光。
  他甚至觉得自己这位陛下肯定早就谋划了,就没想放哪个老臣轻轻松松地回去拿着朝廷厚赏的荣养银过舒服日子,只是如今利用自己遇刺将这件事说了出来而已。
  接下来,李汝华写了很多怀念家乡的诗。
  但毋庸置疑的是,朱由校把李汝华这些公卿老臣留在身边当顾问是对的。
  “启禀陛下,以臣之见,眼下官营纺织业大兴之后,当需注意有田者大规模改稻为桑的情况,朝廷最好下严令禁止田地改稻为桑,并对改稻为桑者课以重税,以防地方常平仓之不足,而避免出现天灾人祸时粮秣不足。”
  譬如,现在李汝华因为成了皇帝朱由校的顾问,所以就一针见血地指出了纺织产业一旦过度发展所带来的隐忧。
  朱由校深眸凝视着宫墙外的白云,没有说话,待过了一会儿,才道:“朕已经让人传旨给袁崇焕,让他可以折棉花代替他要找朝鲜要的三百万石粮,不过,爱卿所言,确实当立即施行,朕原是打算让内阁立即下这方面的旨意,不过,天下真正占田亩最多的是勋贵和藩王,勋贵倒是好动,唯独藩王,乃皇室贵胄,朕倒是不怕担下刻薄宗室的无情之名,只是一旦如此做,而是与整个天下有田者作对,保不齐他们和某一藩王勾结在一起,到时候朕身边无人矣!”
  “陛下所虑甚是,老臣已替陛下想过,如今陛下借官营之利已让朝堂上下归心,政令通行无阻,且将士听命,朝堂内外未敢有背弃君主者;
  要说下此旨意,当无人敢抗旨不遵,但人心难测,难保有人没将社稷安危放于心上,只存私心,故臣有个计策:
  臣请陛下让臣去动员朝中百官,且说是臣自己的主意,看看有多少人愿意主动请这道控制改稻为桑规模的圣旨,一旦大多数人愿意,自是好事,还能分辩大忠大奸者,若大多数人不愿意,到时候陛下杀臣一人即可安抚众人。”
  李汝华知道自己回乡养老是没机会了。
  所以,他觉得自己既然不能回乡为乡民做些事,那就干脆用余生再为社稷做些事,顺便报复那些背后想阻止朝廷新政的人,因为这些人竟想暗害他,而他既然没被害死,自然就轮到他来反击。
  对于李汝华而言,反正他已经步入晚年,没多少年可活,也不在乎什么后果。
  也正因为此,他愿意主动表示愿意在将来替皇帝背锅,如果皇帝需要他背锅的话。
  这样的话,他也能获得一份皇帝的好感,并保住他李家现在由皇帝赐予的富贵。
  朱由校听后,也不得不承认,李汝华这种人真的是老谋深算。
  这时候,刘若愚突然跑了来:“陛下,后宫传来消息,皇后娘娘羊水破了!”
  “什么!快,摆驾坤宁宫!”
  朱由校急忙站了起来。
  但这时候,李汝华拦在了朱由校面前:“臣恭喜陛下,如今看来,皇后娘娘即将诞下皇嗣了,陛下不妨在这里等候佳音,另外,臣请陛下立即下旨,若皇嗣有事,坤宁宫所有人全部处死!”
  朱由校因此诧异地看了李汝华一眼。
  文官狠起来也不比自己差多少啊!
  最终,朱由校长呼一口气,恢复了一脸的严肃,对刘若愚吩咐道:“照李爱卿所言传旨,皇嗣与皇后若有事,坤宁宫所有人皆陪葬!凌迟!包括你!”
  刘若愚听朱由校这么说,全身不由得一哆嗦,只觉凉意彻骨。
  “奴婢,奴婢遵旨!奴婢这就去!”
第二百四十七章
后宫诞子,六胎七宝
  深夜。
  朱由校看着坤宁宫的方向没有说话。
  李汝华也没有离开乾清宫。
  甚至连方从哲也政事堂赶了来,候在乾清宫门外。
  三人都很紧张,担心会出现意外的情况。
  朱由校自然是最紧张的,尤其是在李汝华建言他下旨表示如果皇嗣有事而坤宁宫所有人陪葬后。
  他知道李汝华是在防着什么。
  但也因此,朱由校更加担忧此时的坤宁宫会不会潜伏着阴谋。
  朱由校现在很想去坤宁宫看看情况。
  但现在,朱由校知道自己是不能去的。
  刘若愚再次跑了来。
  朱由校见此也忙跑了过来。
  李汝华和方从哲也忙跟了过来。
  “怎么样?”
  朱由校问。
  刘若愚喘着粗气,先跪了下来。
  而朱由校则因此神色一凝,大声喝道:“王承恩,传午门羽林与锦衣卫!”
  刘若愚则在这时候才调好呼吸,忙以头撞地喊道:“恭喜皇爷,贺喜皇爷,皇后娘娘成功诞下龙凤胎!”
  方从哲和李汝华两人相视一笑。
  接着,两人迫不及待地也朝朱由校拱手说道:“恭喜陛下,贺喜陛下,此乃大明国泰民安之兆也!”
  “皇后呢?”
  朱由校问道。
  “皇后娘娘没事。”
  刘若愚回道。
  “传旨,坤宁宫上下人皆赐赏三俸,升宫品一级!”
  朱由校接着说道。
  “是!”
  刘若愚回了一句,心道:“这又没我了吗?”
  接下来几日,朱由校其他怀孕的几位妃嫔也陆续分娩,且也都颇为顺利。
  最后,整个天启三年的二月,朱由校合计有了七个孩子,其中五个男孩,两个女孩。
  朱由校对此自然是有些兴奋和激动的,因为他从未想过一天,他会一下子有这么多孩子。
  他不得不承认他的雨露均沾以及辛苦耕耘果然没有白费。
  朱由校现在只希望这七个孩子能快快乐乐平平安安的长大。
  当然,朱由校也知道皇嗣的出现对于大明的朝局是一个利好的消息。
  这意味着他的统治将更加稳固。
  毕竟这个时代的人都相信多子多福,朝堂上的大臣们也不例外。
  方从哲和李汝华这些站在皇帝这边的大臣们已经兴奋的合不拢嘴,他们觉得这意味着天子和他的天启朝很得上天的眷顾,大明的确有中兴之象,而不是像别的王朝一样到了两百多年后就得步入衰世。
  而礼部也因此立即进本建言皇帝朱由校立即赐皇子名,以备传谕礼部、宗人府登识玉牒用。
  另外,户部诸堂官也因此顺利被李汝华说动,主动上疏请求朝廷严控改稻为桑之事,对桑田增收重税。
  “敕旨礼部、宗人府,皇长子赐名朱慈炜、皇次子赐名朱慈灿、皇三子赐名为朱慈焯、皇四子赐名为朱慈灲、皇五子赐名为朱慈灼,皇长女赐名朱妍,皇次女赐名朱奷,令其备好玉牒,仪注。”
  “敕旨户部,下部旨于各布政司、府、州、县,严控改稻为桑之事,凡改稻为桑者,其桑田征收之税当数倍重于稻田之税。”
  “敕旨五军都督府,增设退伍与伤残军人司,并联同吏部,将申请退伍以及因伤残而退伍的军人推荐为地方官吏,尤其是羽林卫与锦衣卫,特别立档录用。”
  “敕旨五军都督府和兵部,在北直隶后,于南直隶试点设立巡防营,巡防营士兵由兵部连同御马监拨予,武官由五军都督府从退伍与伤残军人司优先选用,巡防营受地方督抚与五军都督府双重节制,平时由督抚调遣,但需每年定期向五军都督府报备!”
  而也因此,朱由校接下来连下了三道圣旨,以确保接下来要进行的内政改革。
  严控改稻为桑不必说,是为了保证粮食产量。
  增设退伍与伤残军人司则是朱由校打算用自己最为信任也最为可靠的羽林卫和锦衣卫去充任地方基层官吏,以加强皇权对地方的控制,尤其是在现在江南一带乡绅势力被大幅度削弱和压制后。
  而控制地方基层的方式则是组建巡防营,通过增设巡防营的方式维持地方治安与秩序,以代替地方以宗族势力维护治安与秩序的方式。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87/673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