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明朝当暴君(校对)第16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63/673

  “但愿你们能成。”
  赵南星笑了笑道。
  ……
  “无论是用大兴土木的方式来养活这些流民,还是移民去辽东实边,以及接下来的军需,和增加的养廉与荣养支出,在接下来依旧得花不少钱粮;
  去年,可以用从南直隶催缴来的逋赋支应,但现在不能立即继续清丈田亩,而不能继续清丈田亩,火耗归公也就不会增加多少收入,只能是遏制地方过度剥削百姓,所以,今年以及明年的这些花费还得靠新的进项,另外,眼下羽林卫要扩兵,军械制造总局要扩大规模,都需要更多的钱粮;
  因此,朕决定继续扩大官营产业,一是你们徐家的棉纱产业得继续扩大规模、二是尚工监的飞梭织布机得尽快办厂进行推广,依旧是用老法子,爱卿荐举几个江南可靠的富商经办此事,到江南去建新织厂,以增国利。”
  朱由校依旧在坚持文华殿经筵,而经筵也就还是成为了朱由校和徐光启单独议事的地方。
  此时,朱由校便提出了自己打算利用飞梭织布技术在江南开建官营新织厂的想法。
  徐光启听后不由道:“陛下容禀,若是让臣荐举几个可靠的商贾经办官营织厂倒是无妨;
  但臣担心,这样会影响江南普通士民之利,之前,徐家棉纱一直遵照陛下谕示未敢擅自增加规模,也未降价,并继续收土纱,使得徐家基本上只取了低成本之利;
  但现在,如果增加规模,那必然得降低棉纱售价才能挤压掉其他商贾所占据的棉纱出售份额,毕竟西洋番需要采购的棉纱有限!
  而这样的话,则会使其他商贾更加不满,甚至会让普通纱户也不得不以更低的棉纱价卖给当地棉纱牙行,另外飞梭织布机所织出来的布,臣也看了,无论是质地还是宽度都优于土布,所以,飞梭织布机一旦开始进入织造业,不用扩大规模都会吸引西洋番大量采购,而夺走其他布商之利,进而伤及普通织户,故请陛下慎重。”
  “爱卿所提,朕也考虑到,但除了以新技艺来增加官营之利,以补朝廷日益增加的钱粮支出,没有比这更好的法子;
  不然,就是加田赋于天下百姓,这会让更多老百姓活不下去!
  或者加商税于天下士绅,这会让天下士绅更加不满,不是现在能做的;
  或继续清丈田亩,在南直隶以外的其他各省也清丈田亩,那会让有庄田的藩王、勋贵不满,还会让有家丁精锐的边将不满;
  唯独用新技艺来增加官营之利,普通织户和棉户的利若伤到,朝廷可以补,反正以往各大牙行也没给他们多少利,不过使其补足一下家需不至饿死罢了,朕可以将从大户手里夺来的利,分更多的份额给他们,扩大规模让他们直接成为官营作坊的工人,非现在江南那些只能果腹的织工,而是有月俸的织工,甚至月俸不低,至少能让其养家糊口外还有节余;
  至于棉纱大户与织布大户,那就只能苦一苦他们,他们几代人靠走私棉纱和棉布赚了那么多利,没给朝廷一分钱,朝廷没治其罪已经算客气了!
  再说,他们若失去了这份生计也不是不能活,这些大户哪个不是良田万亩,哪个不是各类产业齐全,反正,现在这样做是唯一的办法!
  朝廷要想民殷国富,改革财政,增加收入,是必然要苦一类人的;要么苦士绅,要么苦百姓,而他们当中如果有谁愿意和朝廷一起挣外番的银子,自然可以越来越富贵。”
  朱由校说着就看向了徐光启。
  徐光启凝思了起来,过了一会儿才道:“既如此,臣无异议,如今看来,这的确是最为妥帖之策,只希望更多的大户能识大体、顺大势,宁与朝廷一起用新技艺赚外番之利,而不是顽固不化,只想着不让朝廷夺了自己的利,而拒绝顺应朝廷的安排。”
  “既如此,即刻去办!”
  “你比朕清楚江南苏淞一带那些富商有远见识大体明大义,当尽快让他们来京与你商议,不但要商议好如何操办此事,还得商议好怎么应对到时候大量普通棉户和织户破产的事,后者必须有个应对,这是利于他们和朝廷在以后一直靠新纺织技艺取利的关键,只要笼络住了底下的棉户和织户,其他的也就无碍!”
  朱由校语气笃定地吩咐了一句。
  “臣遵旨!”
  徐光启回道。
  而朱由校接着又说道:“你还现在还是兵部尚书,所以这募羽林卫新兵的事,你还得和卢九德继续招募下去,以后兵部主要就是负责军需调度与募兵训练以及战后抚恤之事,其他的交由五军都督府的老将军们;
  其中,募兵和军需是最重要的两件事,接下来,朕会拟旨让你东阁大学士兼兵部尚书的身份督师京畿、山东、辽东,主要就是巡视皇庄、天津、曲阜这些地方的民政与学政情况,以及辽东的军政情况,为接下来在皇庄、天津、曲阜募羽林卫新兵以及鼓励山东流民移民辽东做准备;而因此,皇庄、天津、曲阜这些地方尤其是天津、曲阜得做好诉苦活动、感念皇恩活动,让流民和原曲阜伪孔之佃户知道是朕拯救了他们,让他们现在重新过上了安定日子,而使他们懂得是谁让他们以前流离失所,进而在将来有报效朝廷之心,知忠君之义!”
第二百一十五章
嗅觉灵敏的权贵士绅
  “是!”
  徐光启以前受皇帝朱由校的指示在皇庄和卢九德搞过这种向普通百姓宣教皇恩的形式,所以,他知道怎么按照皇帝的意思来增加这些地方的百姓感念皇恩。
  事实上,徐光启早已让户部侍郎毕自严和天津通判华允诚以及在曲阜的张同敞在这样做。
  如今,他亲自去巡视不过是替皇帝查验一下而已。
  朱由校的确需要徐光启替他去查验一番,毕竟这些地方都很重要。
  尤其是皇庄、曲阜和天津。
  这三处地方将是他这个皇帝在将来控扼天下的基本盘。
  毕竟这三个地方没有乡绅势力,没有军镇势力,是他这个皇帝现在可以直接控制的地盘。
  皇庄不必说。
  天津是在一大片沿海盐碱地上划出来的新区域。
  曲阜以前是孔府的独立王国,现在孔家被灭,也就成了朱由校这个皇帝的直接控制地。
  而徐光启是朱由校发现的第一个在治国理念上与自己很一致,且也最忠诚于自己,也最能理解自己意思,甚至睿智之处比自己还更胜一筹的能臣。
  所以,朱由校相信徐光启能替他查验出这几个基本盘还有哪些需要完善的问题。
  当然,朱由校让徐光启先替自己去巡视这些地方,也是为自己将来亲自巡视这些地方做准备。
  “朕让你巡视这些地方还有一个目的,那就是选一个作为水师训练的良港,将来大明要解决流民越来越多的问题,就只能积极扩边,对外取利,到时候,这些外番肯定不老实,朝鲜、倭国和南洋诸蛮、西洋诸番这些,谁要是不老实,大明都得要有教训他们并护卫海疆太平的能力,而这就需要我大明的水师更加强大。”
  朱由校说道。
  “臣遵旨!”
  徐光启再次回了一句。
  因而,不久,朱由校便下旨徐光启以东阁大学士兼兵部尚书的身份督师京畿、山东、辽东诸地,并让近卫营第四千总部为其督师标营,周遇吉为标营游击。
  除此之外,朱由校还准徐光启所奏,下旨着登莱总兵沈有容为其水师标营,兼任水师标营总兵,与周遇吉一起随同徐光启一同巡视京畿、山东、辽东诸地。
  沈有容是大明海战名将,在万历年间,因倭国入侵朝鲜,曾有意和金学曾一起攻打倭国本土,后来因为倭国主动撤退,而不得不作罢,现在的他已是登莱总兵官。
  朱由校自然也知道此人,另外,陈策在议天下海战名将时也提及过此人。
  如今徐光启也举荐了此人为其水师标营,随其一同巡视京畿、山东、辽东,也是为了在接下来选一个水师训练良港做准备。
  朱由校自然会同意。
  ……
  “陛下在下一盘大棋啊,让徐光启巡视这些地方,明显是为将来让这些地方可以直接被陛下统治做准备,辽东虽然难度大点,但辽东主要是辽西一带较难,但辽东金州、复州一带荒地甚多,完全可以屯田养民,用来实边,作为新的皇庄屯垦之处,而且金州卫一带毗邻威海卫,也适合建水师,到时候再与登莱水师遥相呼应,便能控制这一带的海域,为将来大军征伐东虏乃至朝鲜做准备!”
  方从哲因为在政事堂拟写朱由校让徐光启巡视京畿、山东、辽东这些地方的旨意,所以第一个意识到这里面的圣意。
  不过,方从哲没有阻止,只是在回家后与自己儿子方世鸿提起此事来。
  方世鸿则道:“那这得花不少银子。”
  方从哲满意地看了自己这坐在轮椅上的儿子一眼:“为父倒是没有谏阻陛下这样做。”
  方世鸿点首:“父亲想必是知道陛下有生财的法子,所以没有平白讨陛下的厌恶。”
  “正是,徐家能突然在棉纱上取得暴利,世人都说是有内廷从中参与之故,用了新的纺纱之技才会让利润大增,想必,陛下如今又是要用这奇技淫巧去牟利。”
  方从哲说着就站起来道:“但陛下自己一人吞不下这么多利,肯定会找可靠的人做皇商,而只徐家一个皇商也不够,将来要和天下权贵士绅斗,怎么得多些才好,徐家已经近水楼台先得月,我们方家可不能行动的太慢,崇文寺这点好处不足以让陛下将来对我们方家更加看重,我们得在其他方面为陛下发更多的财,当然也让我们方家得更多的富贵。”
  “父亲的意思是?”
  方世鸿有些兴奋地问道。
  “老夫自己不好去求他徐光启,你替老夫去一趟,想办法让徐光启也让我们方家也替陛下尽一份忠心。”
  方从哲说道。
  “正好儿子现在负责巡察天下文事,那儿子到时候就去见见他。”
  方世鸿说着就不由得心道:“还是自己父亲看得远,这么快就嗅到了这里面的发财机会。”
  徐光启也没想到他刚奉旨出京城,方世鸿就在这里等候着他。
  “晚辈见过阁老,晚辈因行动不便,因此失礼了。”
  昔日在一干官员文士面前很是嚣张的方世鸿此时对徐光启特别客气起来,还自称起了晚辈。
  徐光启倒是感到有些意外,不由得道:“无妨,不知小阁老有何见教?”
  “晚辈是来告诉阁老,据晚辈的朋友说,江南很多士绅对贵府很不满,甚至大有要谋夺贵府纺纱新技法之意图,晚辈听后颇为不忿,故特来告知阁老,让阁老小心,不知阁老可有应对之策,若需要晚辈的地方,但请直言,晚辈一定倾力相助。”
  方世鸿说着就很是正派地看了自己身后的一帮心腹文官一眼道:“他们都知道,晚辈最是看不惯那些自己没那造化却想夺别人生财之路的人!”
  徐光启这才听明白了方世鸿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不由得道:“多谢小阁老相告!另外,小阁老的来意,你即便不说,仆已经明白,既如此,仆到时候会派人来通知贵府派人来天津议事。”
  “多谢!”
  方世鸿也没多言,只拱了拱手,然后喊道:“告辞!”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63/673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