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兵新警(校对)第72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726/761

  时逢黔匪作乱,肃顺以秀峰有谋略奏请在乡督办团练。十一月,川东事定,助剿有功,加道员衔,赏穿黄马褂。
  六年,调北湖,率勇从攻汉武粤匪,守鲁巷,破石达开援贼,皆功最,夺情入京,累迁太仆寺少卿、奉宸苑卿、上驷院卿……
  咸丰十年,赴八里桥防堵,毙伤夷兵八十余,赏戴二品顶带加兵部侍郎衔,护驾北狩。大行皇帝宾天,秀峰纳妾,获罪开缺回籍,卒于野,奉祀乡贤。”
  虽然也是文言文,但比墓志铭容易懂。
  韩总大概搞清楚老祖宗的生平了,不禁叹道:“原来我家祖上做到了兵部侍郎,这相当于现在的国防部副部长吧,还有资格穿黄马褂。”
  看来韩家人对历史真没什么研究,老局长认为有必要解读了下,摘下眼镜笑道:“韩总,令祖那会儿是加兵部侍郎衔,不是担任兵部侍郎,这有点相当于现在的高配,当时的实际职务还是上驷院卿。”
  “上驷院卿是做什么的?”
  “上驷院卿是内务府的主官,负责御马政令和供备皇帝及内廷用马的。”
  韩昕鬼使神差地冒出句:“弼马温啊。”
  儿子也太不严肃了,韩总连忙干咳了一声,追问道:“那奉宸苑卿呢?”
  “也是内务府的官职,管皇家园林的,现在的中南海,那会儿就归令祖管。”
  “太仆寺少卿呢?”
  “管马政的,不过这些官职不是所有人都能做上的。比如太仆寺少卿,俗称小九卿,是有资格在朝堂上参政议政的。又比如奉宸苑卿和上驷院卿,一般都是由满蒙勋贵担任,令祖捐纳出身,既不是进士也不是翰林,能官居二品非常不容易。”
  不知道退休了多少年的老宣传部副部长接过话茬,似笑非笑地说:“韩总,令祖虽然没做过知县、知府和道台那样的主官,但做的全是有实权有油水的官。”
  “吉部长,我不太懂这些,您能不能给我们讲讲?”
  “没问题。”
  老部长放下茶杯,笑道:“最早时做的巡检,有点相当于现在的派出所长,但辖区要比现在的派出所辖区大多了。州同是个佐贰官,古人戏称摇头老爷,没什么实权,但这个州同没做几天,就因为跟太平军作战获得军功,升为两淮运副,这个官职虽然也是佐贰官,但油水很大啊。”
  “两淮运副是什么官?”
  “两淮盐运使司副使,也就是常说的盐官。”
  老部长笑了笑,接着道:“江海关监督也不得了,相当于现在的东海海关关长。考虑到当时的体制,其实际权力比现在的海关关长还要大。”
  老局长也禁不住笑道:“通政使司参议和军机章京更不得了,通政使司参议一般是由进士翰林担任的,军机章京号称小军机,是要入值军机处的,相当于现在的中办、国办工作人员!”
  韩总乐了,拍着大腿笑道:“难怪老祖宗官能做那么大,原来既有地方工作经验,也有在中央的工作经验,还带兵打过仗,有军功。”
  “有军功是重点,巴图鲁相当于最高级别的荣誉称号,一般都是授予武官的,令祖是文官,能获得这样的荣誉,非常不容易。”
  “可惜后来还是因为纳妾被罢官了。”
  “伴君如伴虎,从列传上看令祖跟肃顺的关系不一般,他能在肃顺死后全身而退,一样非常不容易。至于纳妾这件事,我觉得他应该是在自污,曾国藩当年也是这么明哲保身的。”
  韩总连忙道:“有这个可能,他官做那么大,不可能在皇帝死后犯纳妾这种低级错误。”
  老祖宗的名声比什么都重要,绝不能让人家觉得韩家的老祖宗是个好色之徒,韩昕微微点点头,表示赞同。
  吉部长一边示意工作人员继续播放PPT,一边笑道:“令祖因为什么被罢官,其实巴县志里有另一个版本。韩总,你看看,这是我们昨晚刚查阅到的史料。”
  抬头一看,原来也是老祖宗的生平,不过要详细的多。
  韩公秀峰,字志行,西川巴县人,道光二十七年监生,咸丰元年赴京投供,出为泰州巡检,分驻陵海,体察民情,团练乡勇,捕盗贼,诘奸宄,察宿夜,地方安堵,民安盗息。
  三年,粤匪陷扬州,泰州岌岌可危,韩公心忧社稷,修武备以遏流寇,广积储以备凶荒,以署理州同率勇击贼,辄胜,通泰得保。以首功颁赏荷囊,赏戴五品顶带,擢两淮盐运司副使。
  八月,天地会作乱,东海沦陷,韩公临危受命……
  从打击盐枭,到打太平军,打东海的小刀会,到八里桥打八国联军,再到罢官回老家之后办团练帮朝廷打石达开,一件件一桩桩,韩昕赫然发现老祖宗这官做的不容易,可以说是从尸山血海里杀出来的。
  太平军和小刀会属于农民起义,老祖宗帮清廷镇压,政治不正确,甚至很反动,不过后来做的一些事可圈可点。
  他老人家跟辞官回乡的前工部侍郎薛焕一起,偕省内官绅十五人,上书四川总督吴棠和四川学政张之洞新建书院,得到张之洞的支持,获得清廷批准,定名为尊经书院,而尊经书院正是西川大学的主要历史源头。
  也就是说,韩家的老祖宗是西川大学的创始人之一!
  从巴县志的记载上看,老祖宗生了三个儿子,老大韩仕畅,考上了举人,拜在张之洞门下,曾作为外交官出过国,后来协助张之洞在北湖搞洋务;
  老二韩仕路,考上了秀才,后来去了山东,做丁宝桢的幕僚,再后来捐了个官,在丁宝桢保举下做过一任知府。
  而之前一直以为最没出息的韩仕举,其实是老祖宗的三个儿子中最不省心的一个,也是最值得后人敬仰的一个。
  他十四岁就进入旨在培养“通博之士,致用之才”的尊经书院学习,因学贯中西被推荐到京师同文馆深造。
  被誉为西川“睁眼看世界第一人”的宋育仁是他在尊经书院的同窗,戊戌变法理论思想“托古改制”的提出者廖平也是他在尊经书院的同窗。
  因为变法图强,英勇就义的“戊戌六君子”之一的杨锐,一样是他在尊经书院的同窗好友。
  他学贯中西,家里又有张之洞、丁宝桢那样的关系,可他不但没做官,反而千里迢迢跑到当时属于犄角旮旯的陵海来了。
  从江海研究会搜集到的史料上看,完全是因为当年参与了“公车上书”,跟着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人搞变法,失败之后只能跑到老爷子曾经做过官的地方避祸。
第五百八十一章
套路
  有这么厉害的老祖宗,韩总很骄傲,远在燕阳的小韩露很激动,连韩昕都很有面子。
  韩总一提议,就跟着家人一起发朋友圈庆祝。
  江海研究会帮了大忙,必须请人家吃顿饭,中午必须去土豪金。
  几杯酒下肚,加上韩总慷慨地表示要出钱资助继续研究,甚至打算请研究会的老爷们有时间去趟山城市,进行更深入的研究考证,老爷子们当即表示研究韩家的历史,就是研究陵海的清末史。
  换言之,老韩家祖坟的挖掘,以及取得的一系列重大发现,填补了陵海清末史研究的空白!
  一顿饭吃的宾主尽欢,直到吃饱喝足,韩总在姜爸的提醒下才想起先人的骸骨还放在博物馆的杂物间里。
  这对先人太不敬了,赶紧带着全家老小,再次赶到博物馆,找个能烧纸的地方,烧纸磕头拜祭。
  然后经上级同意,小心翼翼地包上骸骨,送到殡仪馆火化,把骨灰装进最高档的骨灰盒,移葬到韩家的新祖坟。
  至于DNA,那就不用做了。
  这么厉害的祖宗,肯定是韩家的,必须是韩家的!
  考虑到爷爷的爷爷,也可能是爷爷的爷爷的爷爷入土为安了,但爷爷的奶奶,也可能是爷爷的爷爷的奶奶,还不知道葬在哪儿。
  韩总又带着家人马不停蹄地赶到韩家的老祖坟,在研究会的老爷子们和街道、社区的沟通协调下,请施工方继续开挖。
  都说坟过百年自然平,一百多年过去了,现在不但找不到坟头,甚至连棺材骸骨都找不到了。
  挖到夜里十一点多,什么都没挖到。
  只能在工地烧点纸,磕几个头。
  ……
  第二天,韩总和小妈有许多后续工作要做。
  韩昕不能因为祖宗的事总请假,早早的赶到留置管理中心,参加支队的会议,研究2021年的工作计划。
  没想到刚坐下,王支就举着手机笑道:“小韩,你家的先人上新闻了,原来你们家真是书香门第、官宦之后!”
  “上哪个新闻?”韩昕笑问道。
  “陵海发布,你不知道?”
  “我哪有时间看这些,王支,你怎么也关注我们陵海发布的公众号。”
  “我之前没关注,是你的老领导张宇航转发给我的。不得了,这是重大考古发现,具有很强的史料价值,填补了陵海清末史研究的空白。”
  刘淳辉也看着手机笑道:“小韩,真没想到你家的这位先人,还参加过公车上书和百日维新!”
  综合大队长杨宇则提议道:“韩大,从新闻上看你家属于韩仕举老先生这一支,其实你们可以找找大房和二房的后人。
  上次刷头条,发现李鸿章等清末大员的后人混得都不错,说不定你们家的亲戚混得也很好。”
  “还真是。”二大队长章小蓉禁不住笑道:“你家祖上在清朝时就学贯中西,家族底蕴那么深厚,大房二房的后人说不定都是各行各业的精英。”
  “什么家族底蕴深厚,真要是有那么深厚,我也不至于连高中都考不上。”韩昕不想再被调侃,连忙换了个话题:“王支,政委,赶紧开始吧,昨天请了一天假,我不太放心,等会儿还要去公司。”
  “行,言归正传。”
  王燕打开笔记本,聊起接下来的工作计划。
  今年是建党一百周年,党史教育必须跟上。
  之前没经费,只能请个党校老师来支队讲党史。
  现在不但有自己的账户,还有特情(特勤)中队这个“现金奶牛”,支队不用再为经费担心。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726/76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