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最后一个狠人(校对)第97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979/982


帝陵和太子陵,天地之差,要是以太子身份,连太庙都进不去,除非后世皇帝追封他为皇帝。
但追封和登基为帝的差距实在太大了,史书上都不承认,刘邦和朱元璋还追封祖上三代为皇帝呢,谁记得他们?
朱慈烺急着禅让,就是为了给太子一个皇帝的身份!
父子四目相对,父慈子孝,朱和陛似乎也明白了,于是默许。
天武八十年正旦,九十七岁的朱慈烺再临奉天殿,重启多年未进行的正旦朝会,当众宣布将皇位禅让给皇太子,命内阁即刻择吉日准备禅让大典,越快越好。
群臣皆惊,议论纷纷。
天武八十年二月初二,七十九岁的皇太子朱和陛即帝位,年号朔武。
对于新皇登基这样的盛仪,各部及内廷二十四衙门均不敢有丝毫怠慢,忙的不可开交。
司设监陈御座于奉天门,钦天监设定时鼓,尚宝司设宝案,教坊司设中和韶乐……
一大早,朱慈烺命礼部官员分别到天坛、先农坛、太庙告知祖先。
其实这应该是新皇的任务,但因新皇身体欠佳,一应事务仍由老皇帝安排。
此时的朱慈烺,像是为儿子操办婚礼的老父亲,事必躬亲。
至吉时,钟鼓齐鸣,朱和陛这才穿上皇帝衮服御驾至奉天门,随后出午门登上承天门城楼,做告天的祈祷仪式。
这是天子与各路神仙沟通、祈求诸仙认同并护佑的一种程序,新皇登基必须做的。
尽管朱和陛年老体衰,状态极差,也是坚持完成了这一过程。
随后天子仪仗从午门入,过内五龙桥,又入奉天门,最后进入奉天殿就座,登基仪式正式开始!
一大早就等候在承天门前的各部官员都身着朝服,在洪胪寺官员的引导下经过金水桥进入紫禁城。
大臣们在午门外的广场上,以“文东武西”的方式跪在御道的两侧,等新皇在奉天殿升座之后,大臣们依官阶高低鱼贯进入,向新皇上表道贺。
司礼监女官正式宣读诏书,确认新皇帝的身份。
至此,朱和陛终于成为紫禁城以及整个大明帝国的主人!
等了八十载,太子终于升格为皇帝,朱和陛自然心情大好,他先是尊天武帝为太上皇,接着又大封天下。
册封太子妃李氏为正宫皇后,太子侧妃沐氏为贵妃,嫔妾选侍皆被册封......
至于皇太子的册封,朱和陛却迟迟没有下旨。
皇太孙朱怡锦虽说是嫡长子,但一直都是天武帝抚养长大,作为父亲,朱和陛几十年来压根就没见到几次,对这个长子的感情很淡。
且朱和陛在美洲也有了几个儿子,他想将册立最喜欢的次子为皇太子,又考虑到太上皇不同意,于是一直拖着。
这事闹的朱慈烺挺不舒服的,他却罕见的没有说话。
不久后,文武百官一片劝进,请立皇太子。
面对雪花般的奏本,朱和陛这才知道当皇帝的不易,终于在同年二月二十日,传旨册封朱怡锦为皇太子,原太孙妃赵氏为太子妃,余者妃嫔被封为太子嫔。
同时受封为王的还有朱怡锦的几位兄弟,也就是朱和陛在北美生的几个儿子,皆被封为亲王。
朝廷为此举行了隆重的册封典礼,朱怡锦在礼部官员的引导下完成了典礼的各项仪式,终于成为了大明帝国朔武朝名正言顺的储君!
然而朱和陛还没享受到当皇帝的乐趣,接踵而来的繁杂的朝政与宫廷事务就将他牵绊住了。
正如他自己所言的那般,他没有当皇帝的命,登基后的第三个月,七十九岁的朱和陛终于撑不住,于乾清宫驾崩。
连朔武的年号都没正式使用,这一年仍用天武年号。
每一任新皇帝登基,都要改元,以示新朝新气象。
不过,按照儒家孝道,新皇登基的当年,不得更改年号,表示遵从先皇的意志。
第二年改元,才是新皇登基元年,也就是说,从政治意义上讲,先帝驾崩后的第一个春节,才是新皇帝的登基的起始日期。
天武八十年六月初二日,孝满二十七日后,四十七岁的皇太子朱怡锦即皇帝位,改明年为皇熙元年,是为皇熙帝!
朱慈烺的太上皇只干了三个月,就被孙子皇熙帝奉为无上皇。
无上皇,理论上是太上皇的父亲,皇帝的祖父。
太上皇、无上皇,相当于女性的皇太后与太皇太后。
中国有史可查的唯一一位无上皇是北齐后主高纬,但他没有当成,让位的诏书还未送出去,北齐就灭亡了。
因此,历史上没有人真正当过无上皇。
朱慈烺的这无上皇,乃有史以来第一位!
有其父必有其子,在册立皇太子的事情上,皇熙帝朱怡锦犯了他爹一样的毛病。
朱怡锦登基后,册封太子妃赵氏为皇后,因皇后多年无出,皇长子朱伯潮是庶出,年岁已有二十八,但生性懦弱,处事不明,招致皇熙帝不喜。
别说亲爹不喜欢朱伯潮,就连朱慈烺对这个曾孙也是看不上,当年甚至直言:“你小子将来要是当了皇帝,也就是个昏君!”
因此,皇熙帝有意另立其他庶出皇子为皇太子,遂请示皇祖。
朱慈烺只说了一句话:“凡朕子孙,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若非朕坚持贯彻,这皇位说不定已传到了汉王一系。”
这句话有力的维护了大明嫡长子继承制,皇熙帝不得不册封皇长子朱伯潮为皇太子,以固国本。
第1354章
百岁寿诞
皇熙三年二月初四日,这一天是无上皇朱慈烺百岁寿辰大庆!
朝野上下都在盼望这一天的到来,盼望着雨露普降,恩泽均沾。
紫禁城内外,大汉将军们用长长的挑竿将一只只大红的寿字灯笼挂了起来,御林军们则将一面面绣有各种瑞兽的彩旗树了起来。
民间也自发地张灯结彩,颂圣祈福。
南京城的各处大街上,都挂上了大红灯笼,结上了大红彩带,灯笼上映着“恭贺圣寿”、“普天同庆”等字样……
宫内一切布置妥当,到了吉时,鼓乐齐鸣,钟鼓司奏《圣安之曲》。
歌曰:乾坤日月明,八方四海庆太平。龙楼凤阁中,扇开帘卷帝王兴。圣感天地灵,保万寿,洪福增。祥光王气生,升宝位,永康宁。
在升殿韶乐声中,无上皇朱慈烺在皇帝朱怡锦及一众王侯的簇拥下,登上奉天门寿台上的宝座就位,皇帝则是立在身旁。
公卿入门,钟鼓司再奏《治安之曲》:忠良为股肱,昊天之德承主恩,森罗拱北辰,御炉烟绕奉天门,江山社稷兴。
由皇熙帝朱怡锦领衔,上千名王公贵族、文武官员在奉天殿广场黑鸦鸦地跪倒,齐声山呼:“盛世臣民恭贺无上皇圣寿无疆!”
望着匍匐满地的臣工,朱慈烺露出了慈祥的笑容,对司礼监掌印女官低声吩咐。
女官跨前一步,大声宣旨:“无上皇有旨,着免礼,与朕同乐,钦此!”
众人一齐欢呼:“万岁!”
朱慈烺点点头,伸手指了下皇熙帝:“皇帝,到朕身边坐下。”
皇熙帝恭敬领命,迈着小步上了御阶,在祖父身旁靠后一点落座。
在一群礼仪官的引导下,文武众人步入酒席前就座。
六名人高马大的大汉将军走了出来,同时将手中一丈长的净鞭凌空甩起!
“啪!啪!啪!”三声脆响,整个大典现场肃静下来。
大廊两侧,钟鼓司六十四名乐工琴瑟竽笛齐奏,钟磬鼓钹齐鸣,奏八佾之乐。
六十四名丰容盛靥的宫女,脚踏乐拍,分八行上场,手挥流苏扇,歌喉齐放,作八佾之舞。(八佾之舞只有天子才能使用,属宫庭乐舞中的最高规格。)
文武臣工们耳闻仙乐,目迷五色,不禁心醉神迷。
八佾之乐奏毕,宫女们仍分八行款款退下,在礼部的安排下,宴会开席。
天武朝,礼乐兴,每逢大宴必舞乐奏曲,钟鼓司的工作基本没停过,不停为宴会演奏,像是后世的背景音乐,一首接着一首。
一奏《起临濠之曲》,名《飞龙引》;二奏《开太平之曲》,名《风云会》;
三奏《安建业之曲》,名《庆皇都》;四奏《削群雄之曲》,名《喜升平》;
五奏《平幽都之曲》,名《贺圣朝》;六奏《抚四夷之曲》,名《龙池宴》;
七奏《定封赏之曲》,名《九重欢》;八奏《大一统之曲》,名《凤凰吟》;
谷九奏《守承平之曲》,名《万年春》!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979/98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