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最后一个狠人(校对)第97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970/982


然晋王朱和墘不满足电报当前的功能,觉得无法与远在美洲的皇姐昭阳公主进行沟通,于是开始研究以无线电发送电报.......
早在十几年前,朱和墘就首先发现并验证了电磁波的存在,为无线电通信创造了条件。
经过数年的反复试验,朱和墘终于成功地进行了以无线电波传播信号的实验。
他让内侍带着东西前往东京东王府发电报,自己则身处紫禁城用风筝牵引天线,成功接收到了东海彼岸东王府的无线电报,这一试验成功的消息轰动世界!
朱慈烺得知后,整个人都惊呆了,半晌才对四子朱和墘说了一句话:“世界大势浩浩荡荡,诸天教义兴起衰落,诺大帝国化为尘土,唯科学永恒!”
“或许千百年后,世人遗忘了朕的丰功伟绩,但绝不会忘掉你这伟大的发明!”
得父皇赞赏,朱和墘也是激动的浑身颤抖。
自此,大明在全球的各处军事要塞上开始配置无线电通讯设备,就连大明皇家海军的主要战舰上也配备了,以此保持与陆地联络,随时听候调动。
有了这玩意,明军如同是开了挂一样,神出鬼没,不可描述。
说到军事,明军的武备同样进行了史诗般的加强,科技点满!
首先是火炮,犀利的武皇炮已不在是大明军队的杀手锏了,以国之重器著称的神武军已开始装备线膛炮!
在很早之前,皇家科学院就试验在炮膛上刻制螺旋膛线,起初有八条线膛,并通过反复测试。
天武四十年,军工研究院制出一门后装线膛炮,用五磅装药发射重六十四磅的圆柱锥形空心弹,射角为十五度时,射程为六里!
换成八磅装药发射六十四磅炮弹,射角调高至二十五度时,射程竟能达到十里,且方向偏差仅有五米!
要知道,滑膛野战的武皇炮射程打到五里时,方向偏差高达五十米。
显然,新式后装线膛炮射程、射速、射击密集度,明显优于此前同口径的滑膛炮。
在战场中,这玩意一拉出来,万军从中取敌将首级一点也不夸张,只要敌将敢高调出现,竖起大旗,或衣着风骚,十里内一炮就能将之轰的哭爹喊娘,双腿螺旋打颤!
除了陆军,大明皇家海军的提升也是质的飞跃!
战舰除了下饺子似的建造速度,技术更新才是重中之重!
天武三十年,世界上最大的风帆战列舰“宣德号”下水,排水量五千吨,比此前的世界第一战舰英国“海上君主号”还要大上一圈。
为此,英国人和法国人专门派人盯着宣德号的动向。
天武三十五年,第一艘全铁壳结构的“永乐”号战列舰出现,其排水量达到六千吨。
不过永乐号并不是纯金属船体,只是在木质船壳外钉上了铁甲,以防止破甲弹的水平射击,但还是依靠风帆动力。
天武三十八年,大明建造出世界第一艘以蒸汽机为辅助动力装置的战列舰“洪武号”号蒸汽装甲舰,成为海军蒸汽动力战列舰的先驱。
早期的蒸汽机船装有全套帆具,蒸汽机只作为辅助动力,安放在甲板上,驱动装在船两舷的明轮。
自此,以蒸汽机为推进动力机的各种船舶在世界各地兴起。
直到天武四十二年,大明皇家海军“天武号”铁甲舰的出现,才正式第一次实现了纯蒸汽动力推进,风帆开始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天武号铁甲舰排水量高达吨,采用双螺旋桨,筒状活塞发动机。
在这个时代,铁甲舰无疑是海上的霸主,在海军中充当了主战军舰的角色,也是国家实力的象征。
现在大明有三艘主力战舰超世界水平,成为欧洲海军的噩梦,或许,此时的白夷们还未意识到此间的差距。
工业革命是战列舰进化的一个分水岭,工业革命前,战舰防护大多为木质,动力为风帆,因战术将战舰保持单独的一线队列,被称为战列舰。
铁甲舰相对于战列舰肯定有极大的优势,但也并非划时代的差距。
各个时代的铁甲舰也是有区别的,大明最先进的铁甲舰,和甲午战争时清朝北洋水师使用的定远号类似,属于最初的一等铁甲舰。
北洋水师的定远、镇远,日本的“扶桑”、“比睿”铁甲舰属于此类。
当时定远号和镇远号都是德国厂制造的,欧洲白皮猪能卖给你,说明已经有更先进的战舰了,那就是前无畏舰。
历史上,蒸汽机出现后,世界科技发展的极快,也就一百多年时间,电报,无线电,电灯,电话,飞机全都一股脑的出现了。
军事武器技术更是层出不穷,日新月异,一代换一代,令人不敢相信。
比如铁甲舰,从世界上第一艘铁甲舰出现,到前无畏舰,只用了三十年,再到二战用的排水量高达两三万吨无畏舰,以及航空母舰的出现,也仅仅用了二十多年!
也就是说,铁甲舰出来后,只用了五十多年航母就出现了!
第一架飞机成功试飞时只能飞一分钟,仅仅四十来年,演变成战斗机时速竟达到了九百公里,飞行上限高达一万两千米!
人类的科技文明,从蒸汽机到电脑、手机的出现,只有短短二百年,远超以往五千年的发展。
大明研发出蒸汽机三十余年,按照世界发展趋势,该发明的前提都有了,有朱皇帝和徐驸马这两个挂逼在,一点弯道都没走,在科技线上一路狂跑。
而且,大明拥有着全球五分之四的人口,没有八股愚民,经过全民新式教育的大明人才济济,推动时代进步的速度远比历史上要快!
天武四十三年,大明远东省在飞机研究上取得重大突破!
东胜王徐明武的亲临现场指导,人们梦寐以求的载人空中持续动力飞行终于成功了!
虽然试飞滞留空中的时间只有短短的六十秒,飞行距离只有二百七十米,但它却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有动力、载人、可操纵的重于空气飞行器的首次成功升空并飞行。
其中的意义就好比是登月的那句话,人类的一小步,世界的一大步。
远东航空秘密研究院历经二十载,摔死三十四人,摔残九十七人,包括一名徐明武的贴身亲卫,终于超前完成了历史使命,人类动力航空史就此拉开了帷幕!
三年后,远东军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独立空军编队——雷神!
第1344章
牛顿与牛笔
天武四十四年(1688年),一艘来自英国伦敦的远洋客船停靠在上海州码头。
船上下来的基本都是洋人,很多人都是第一次来大明,走在大道上惊叹连连,有的惊叹上海的繁华,有的赞美东方的建筑,表情十分丰富。
洋人堆里,一个陌生的中年男子杵在那半天没动,在他视野中,满是密集的楼阁建筑,还有西式风格的高楼大厦,以及中亚风格的。
那些用钢筋混凝土建造的高大建筑鳞次栉比,繁华程度令人惊叹。
男子约莫四十五岁,金发碧眼,高鼻梁,嘴唇性感,名叫艾萨克·牛顿,是从英国伦敦慕名前来大明的。
他此行的目的是想拜见一个人:大明皇家科学院副院长,牛笔先生!
牛顿从剑桥大学毕业后,闭门苦心研究科学,在物理学家、数学家上造诣颇深,被称为百科全书式的“全才”。
去年,独自研究科学的牛顿决定进入英国皇家学会,成为其中一员,以获得研究的经费。
面试时,英国皇家学会会长问他有什么研究成果,牛顿毫不客气的掏出自己闭门所著的论文《自然定律》,并当面阐述了自己对万有引力和三大运动定律进行了描述。
他原以为自己这轰动世界的研究,会让会长先生对自己刮目相看,高薪聘请。
哪知,会长当即打断了牛顿的长篇大论,并将他的论文扔进了垃圾桶里。
还以不屑的态度嘲讽牛顿:“我原以为这种事情只有那些脸皮厚的年轻人才会做,没想到你这位被人称为‘天才’的人也会做,你当我老家伙没有见识吗?”
牛顿不解,不知道哪里得罪了老头。
老会长却告诉牛顿,早在四十年前,东方的明帝国就有人已经提出了万有引力和三大运动定律,跟这个一模一样。
“准确来说,你的论文应该是抄自大明那位前辈吧!”老会长一点面子不给,当众揭露牛顿的不良行为。
牛顿大惊,有些不知所措。
紧接着,老会长从书架的最上面,找出了一本薄薄的书册,扔给牛顿。
牛顿接过翻了翻,里面尽是汉字和数字,但旁边就有英语注解,显然是老会长的翻译。
牛顿先是疑惑,然后越看越惊,随后眼中尽是喜色,他挥舞着书册兴奋道:“敢问这位前辈叫什么名字?”
老会长也不难为他,直言道:“此人是大明帝国皇家科学院的副院长,名字叫......牛笔,倒是跟你的姓差不多。”
牛顿谢过,遂离去,而后变卖家当,踏上了前往大明的航班。
早在天武二十年,皇家集团郑氏轮船公司就首次开辟了上海到伦敦的定期远洋航线,这给牛顿带来了巨大的方便,省了他满世界周转。
当他踏上大明的国土时,才发现这是一个神奇的国度。
比如满街的灯光,那种不见火焰却能发出光亮的东西,让牛顿大为惊奇。
牛先生可是在光学领域有着大研究的,深知实现这一步是何其不易!
其实电灯在大明普及,也是近几年的事情,以前一直是皇家在用,直到皇家科学院有位院士用一根放在真空玻璃瓶里的碳化竹丝,制成了首个有实际效用的电灯,持续亮了四百个小时,这才让电灯走进千家万户。
“不须推挽,能自行?这就是自行车?”
“还有这宽大的铁轨,东方帝国的火车这般大吗?”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970/98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