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最后一个狠人(校对)第96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963/982


此言一出,殿中诸臣更是一惊!
几位内阁大臣与军机大臣对视了一下目光,又同时向秦王望去。
只见二十岁出头的秦王朱和坤傲然而立,像是一位刚正不阿的铁判官!
博远侯杨其礼内心大急,暗道秦王殿下太过冲动了。
秦王虽一身正气,荡荡胸怀确能镇压百邪,但这是朝堂,是一个讲政治的地方,此时说出这种话,不乏让人觉得有夺嫡之念!
最可怕的是,万一让皇帝心生厌恶,那就完了!
殿中安静了片刻后,朱慈烺微微点头,然后望着朱和墿,问道:“汉王觉得呢?”
除了皇帝朱慈烺之外,还有一个人对于太子的处置有着极大的发言权,那个人便是汉王。
如今汉王朱和墿在朝中声望正隆,大有取代朱和陛入主东宫的趋势。
朱和墿早有准备,应声而出,回道:“儿臣以为,将叛逆交有司衙门治罪时,需仔细审查,对身受裹挟之人最好宽容为主,不宜扩大牵连,以免引起朝廷动荡。”
朱慈烺微微一笑:“汉王能有这个态度,足见襟怀磊落,宽厚仁德。”
似乎是听出了一些意思,汉王激动得双手微微颤动。
“还有人说说吗?”朱慈烺看向众臣,再度询问。
事实证明,天武朝的诸公谨慎居多,似乎不爱掺和皇家的事。
整个大殿又像死一般的沉寂。
就在这时,一个人走出班来,大声说道:“陛下,微臣有本要奏!”
声音从殿门处传来的,大家都有些意外,一齐默默地望着他。
站在门口的官员,多是官阶极低的小吏,比如七品给事中,又如翰林院官员,官小事多。
朱慈烺抬眼看去,问:“你想说什么?”
那官员道:“于国,陛下乃圣君,于家,陛下乃君父,不失为慈父的形象,让太子享尽自然寿数,即为善矣!”
方以智眼皮抬了抬,颇为讶然的瞥了眼那翰林院七品小吏。
这家伙有点东西啊,简单的一句话直击要害,说了众臣不敢说的话!
朱慈烺的眼中闪出光来:“你叫什么名字?”
那官员连忙回道:“微臣翰林院编修李光地!”
朱慈烺微微点头,有点印象了。
翰林院编修,正七品,改从进士中选拔,是皇帝的文学侍从官,由榜眼、探花担任,主要负责起草诏书及机密文件。
李光地在三年前的庚戌科会试中成绩出众,高中二甲第二名进士,被选为庶常馆庶吉士,两年前得授翰林院编修之职,这也是他能站在奉天殿的原因。
因当时朱慈烺主持征俄战事,又御驾亲征在外两年,此前只在殿试中见过李光地一次,对其相貌印象不是很深。
说来也巧,在天武九年元宵节上,帝后携太子微服出巡时,太子在货郎车买玩具遇到一个民间玩伴,正是十岁时的李光地!
时隔二十多年,也不知道他们二人能否记得对方.......
李光地因为此事得到朱慈烺看重,官职不断得到升迁,不久提拔为翰林院侍读学士,从五品官职。
次年便升吏部考功清吏司郎中,都是极具资历的上等肥差!
此后,李光地的仕途一马平川,节节升高。
.......
最终,朱慈烺下旨将太子朱和陛圈禁凤阳高墙,太子党的文臣武将皆锁拿天牢,交由刑部、大理寺、都察院三司会审定罪,东厂监督。
谕旨发出当天,延平公朱成功提剑闯入天牢,大义灭亲,在狱中亲手杀了逆子郑经!
第二日,秦国公孙应元举家在承天门前请罪认错,跪了三天三夜。
众所周知,其子孙致远是家中独苗,早年成婚仍膝下无子,只有两个女儿,杀了他等于秦国公家绝了后.......
朱慈烺不为所动,既没赦免孙致远,也没处置秦国公家。
凡涉事的诸多勋贵家族,无不紧张哀愁,也有行为过激者。
八十高龄忠武公李廷表,得知孙儿李征随太子反叛后,不食三日,声不能续。
他让家人扶着,向着紫禁城方向三跪九叩,自缢而死,并留下遗言:“家门不幸,臣死有余责!”
......
李廷表的死,让朱慈烺大为震惊,也让他为之动容。
让勋贵嫡子们给太子当伴读,这是当初他做出的决定,现在几乎要被一锅端了,于心何忍?
第1336章
高墙
对朱慈烺来说,这一次权力博弈的胜出,并没有让他有丝毫的快感,相反很快他就陷入到无尽的忧愁和烦恼之中。
太子被圈禁凤阳高墙后,汉王频繁入宫问安,亲自侍奉,甚至几个十岁出头的皇子,也开始频繁活跃在朱慈烺的视野中。
半月后,朱慈烺突觉惊悚,因为他想起了历史上的九子夺嫡!
莫非历史要重演?
恰巧汉王再度入宫问安,朱慈烺心中油然生出一股怒气,冲着汉王骂道:“就算太子被废,这皇位也轮不到你来坐!”
原本心情愉悦的汉王立时被骂懵了,十分不解。
被劈头盖脸一顿骂后,只能返回王府。
汉王府第一谋士谢东楼听了经过,稍稍思索便看出了皇帝的意思,言说汉王应该去凤阳看望兄长,而不是在宫内和一群弟弟们争宠。
汉王茅塞顿开,终于明白了其中之意。
在一个父亲眼中,永远希望自己的儿女能团结,不希望兄弟反目,更不愿兄弟自相残杀。
此前自己的目的性太强了,竟得意忘形以为自己已经取代了太子,大大忽略了太子还未被废的重大事实!
第二天,汉王一大早就带着王府亲卫,动身前往中都凤阳。
出城时,偶遇东胜郡王徐明武的护卫仪仗,二人照面,徐明武向汉王问安,朱和墿却视而不见,甩袖策马而去。
对当日之事,朱和墿一直耿耿于怀,怪徐明武卖友不厚道,不肯出兵相助就罢了,明知道皇帝无恙也不暗中通一通气,还玩起了闭门谢客的套路!
当晚局势紧迫,万一自己预判失误,岂不是也栽了?
后来得知徐明武得封郡王,朱和墿心中更气,觉得徐二定是与皇帝做了某种利益交换,自私到置兄弟不顾。
因此,朱和墿与徐明武的关系正式破裂。
.......
中都凤阳外,前几日的雪已经停了,天依然灰彤彤的,压得白皑皑的山峦和依山而建的凤阳城喘不过气来。
望着灰彤彤的远方的天际,汉王的眼睛似乎比天还要灰暗。
他两眼又怔怔地望向了凤阳城,想起了幼时与太子相处的兄弟情义,仿佛回到了二十多年前。
天武十年三月初,天武皇帝摆开全副执事、銮驾,携徐皇后、杨贵妃及太子、汉王巡视中都凤阳。
那时候,兄弟二人只有八岁,屁颠颠的跟在父皇身后微服游览,走遍了凤阳城的大街小巷,又在城外的农田边嬉闹追逐,玩了足足半个月才返京。
而后每年,几位皇子都会来凤阳历练,直到成年。
朱和墿记得那个时候,自己虽有时不服兄长朱和陛,但从未有过争储的心思.......
“岁月无情哪!”朱和墿叹了一口气,进了凤阳城。
.......
凤阳高墙,一座令皇族子弟闻风丧胆的皇家监狱!
其可怕程度,远比想象的要深,如正德年间,朱元璋七世孙归善王朱当沍,生性强悍,喜欢舞枪弄棒,由此上了朝廷的黑名单。
最终在正德九年以“意图谋反”的罪名被削去爵位,废为庶人并流放。
直到抵达凤阳,这位王爷才知道自己最终落脚地是凤阳高墙,结果这位勇武刚烈的王爷大呼冤枉,当即撞墙而死。
朱当沍之所以自杀以明志,一方面他确实冤枉,另一方面则是凤阳高墙给宗室带来的绝望感过重。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963/98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