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最后一个狠人(校对)第94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948/982


是啊,老皇帝以武立基,他此刻就算是只病虎,也会所有防备吧,比如那御林军,襄国公曹家父子,可是对他忠心不二的!
书房中一片寂静,众人都在苦苦盘算着。
其实杨士聪也希望太子能早点上位,因为他的时间不多了,想在临死前把杨家后路安排妥当了再闭眼。
若实在不行,杨通俊的方法也不是不可行.......
缓和了片刻,杨士聪深谋远虑地说:“大事成败,皆系于太子殿下一身,若想成大事,必先说服东宫!”
老头这话,乍听起来似乎很随和,可是在座的人都明白,皇位斗争已经到了最关键的时刻。
各种兴奋和压力、冲动和忧虑,一齐涌上他们心头。
办好了鸡犬升天,玩砸了抄家吃席。
这可真是山雨欲来风满楼啊!
.......
乾清宫西暖阁内,朱慈烺静静地躺在龙榻之上,仿佛已经睡着了,只是眼皮微微扑朔,想来并未真正睡熟。
一阵悉悉簌簌的声响由远及近,仿佛衣裳裙带摩挲发出的细微声音,徐皇后立于龙榻之前,一头乌黑的长发随意披在身后,发间没有半点珠钗饰物,仅用一根白色丝带轻轻挽住。
龙榻前垂着的黄色幔帐被轻轻掀起一条缝,徐皇后在榻前的药炉中轻轻盛着汤水。
望着她的背影,朱慈烺有些恍惚,眨眼间做了三十年的夫妻,每每与皇后在一起,就觉得生活是那么的熟悉安静。
西征是三年,却是熬垮了他的身体,朱慈烺自己都不知道,自己还有多少年的活头。
不过纵观自己的一生,即便这样草草收场,也该知足了!
徐皇后转身,冲着朱慈烺眨了眨眼睛:“陛下,这是赵神医开的方子,说只要您按时服用,再宁神静养半个月,便一定会痊愈的。”
朱慈烺听着她如珠似玉清脆的话音,勉强笑道:“是国舅说起的那个赵神医,活了一百多岁那个?这世上哪有什么神医,连太医院的那些老东西都束手无策.......”
徐皇后摇了摇头,道:“赵神医可不简单,是我们宁波府人,妾自幼时就常听起他的名号,是真的神仙!”
然而,朱慈烺在她的眼中发现一丝迷茫,还有点点湿润。
似乎是为了说服朱慈烺,徐皇后接着说起了那个赵神医:“赵神医提出命门为人一身之主,而不是心,命门的水火即人的阴阳。”
朱慈烺细细品析这句话的意思,只听徐皇后又道:“赵神医说命门之火是人身至宝,人体生理机能所系,火强则生机壮,火衰而生机弱,火灭则人亡,您的命门之火旺如烈日,不会有事的,就连龙虎山的张天师,都说您只是经历一劫,不会有事的.......”
徐皇后滔滔不绝,朱慈烺听得玄乎乎的,只是笑了笑。
不过,他心中已在盘算着各方事物,不管自己如何,朝廷不能乱,大明不能乱!
正在此时,外面有内侍传话:“首辅杨士聪有仙丹要呈现给陛下。”
听到“仙丹”二字,原本精力弥散的朱慈烺陡然来了一丝精神,目光越发的深邃起来。
记得太上皇病重时,太医院给出记载是:“三月十日,上皇患病,十四日病重,召太医院院使崔药治病,太常寺丞自云有仙丹,内侍不敢做主,将事情禀告内阁首辅杨士聪,杨士聪命入宫献药,上皇用药后,暖润舒畅,思进饮膳。”
然而用仙丹月余,上皇再度病重,最终撒手而去。
当然,太上皇服用“仙丹”前后没有不良反应,甚至感到很舒服,有药到病除的功效,所以很多人并没有把问题想在丹药上,更没有人怀疑杨士聪等人。
毕竟在当时人的观念中,炼丹有着两千年的历史,分为内丹与外丹。
内丹通常认为是道家气功的一种,以人体自身为炉通过运气化形,吸收天地灵气达到养生目的。
外丹则是以丹炉为工具,加入各种稀有原料,提炼出精华,通过服用,弥补人体不足,达到延长寿命的目的。
《神农本草经》记载,炼丹分为上中下三等,上等丹药可以使人成仙,给皇帝等人吃的丹药通常就是上等外丹。
可朱慈烺是过来人,他深知吃丹药不仅不会成仙,还会早早挂掉。
炼丹的方子中主要成分是丹砂、曾青、雄黄、白矾、慈石,丹砂就是朱砂,汞的化合物,毒性非常大!
“仙丹在何处?”朱慈烺询问。
吴忠会意,让内侍传召。
献丹的是一个六十开外的老道人,他举止飘逸,确有点道骨仙风。
老道人是杨士聪举荐的,一入殿被纳头便拜,顺便偷偷打量着卧榻上的皇帝。
只见皇帝体质虚弱,神志模糊,半天才开口说话:“仙丹可曾带来?”
老道人连忙跪着呈上一个十分古朴的锦匣,道:“带来了!带来了!”
吴忠接过上前检查,询问道:“丹从何来?”
老道人回道:“此仙丹乃是鄙人年轻时,在峨眉山采药时得遇一位仙长所赠,所用药料均采自神府仙境,能治百病!”
见周围诸人有疑虑神色,老道人从锦匣中随机取了一枚,自服一丸,以证安全。
观察了片刻,吴忠才将仙丹呈上。
其实不用这试,毕竟这是内阁首辅杨士聪推荐献药的,理论上说不会出问题,但流程还是要走的,吴忠也是非常谨慎的。
卧榻上的朱慈烺挥了挥手,吴忠会意,立即转身对老道人说:“你可以下去了。”
老道人伸头瞧了一眼,立即缓缓告退。
第1319章
国葬
二月十四,是太上皇安葬的吉日。
早在大半年前,大明就处于国丧时期,全国臣民皆戴丧挂孝,禁止一切宴乐、婚嫁等等。
这种国丧,在大明已经五十年没有了,上次还是天启皇帝驾崩的时候。
只有皇帝、皇后、太上皇、太后的丧事,才能被从称之为国丧,寻常妃子、王宫权贵死了,顶多大操大办,跟这规模差远了.......
按大明典制,这一日,皇室官府倾巢而出,浩瀚的队伍如一条长龙。
走在最前面的是六十四位高举万民旗伞的引幡人,接着是皇帝的卤薄仪仗队,约有一千六百人,他们举着各种兵器、幡旗和各式各样的纸扎,浩浩荡荡,十分威风。
抬棺木的杠夫,身穿孝服,每班有一百二十八日人,分三班轮流抬送,将梓宫抬出东华门。
在梓宫后面是全副武装的御林军,然后是文武百官、皇亲国戚的队伍,车轿连绵不断,皆是以极慢的步伐,慢慢地走着。
当皇家出殡队伍缓缓经过洪武大街的时候,路两旁人山人海的民众还是有很多都自佩戴了孝带。
长长的皇家出殡先导队列打着灵幡,梓宫四周都是老朱家的皇亲国戚,皆是太上皇的子孙辈,如永王、定王,及其子孙们。
朱慈烺的几个子孙也在其中,他们是最有资格扶灵柩的人,朱慈烺本人并未出现。
作为驸马都尉的徐明武,在这种场合只能靠边站,其他几位驸马爷同样如此。
外围则是一圈普通的皇室成员,这些大明的皇室成员,主要是一些爵位较低的闲散宗室代表。
因为流爵代代降爵,加上俸禄比较低,宗室子弟们已经支付不起奢华的生活,所以不少宗室都投身商海做生意了。
现在这些人中有不少人既是皇室成员,也是商界大亨。
此时汉王朱和墿低着头,以极慢的步子缓步前行,不时地侧目看向身旁的太子朱和陛,内心有些担忧。
根据汉王府掌握的情报,太子党要在国葬后有所大动作!
听说,东瀛省征东都护府的人马也出现了调动.......
皇亲国戚方队后面是,是军机和内阁各部的大臣,在后面就是文武百官,这些大明的官员神情肃穆地缓步前行,人人心中若有所思。
文武官员后面,是一些国家驻大明的使节,以及一些长期在大明流亡的外国贵族。
最后一个送葬“方队”,就是大明非官方的各界要人了,商界大亨、文化界名流、文学家、艺术家、还有宗教界人士,比如几个得道的禅师、道长、师太......
今天国葬的是太上皇,属于大家都共同尊重的皇室老祖,这也是大明历史上的第二位太上皇,又逢时代大变,所以这次国葬搞的形式比以往要大一些,更加开放一些。
……
长长的国葬队伍走了一个时辰才到南京城外的神烈山,来到了太上皇的思陵前,进行国葬的第二阶段:安葬。
参加葬礼的人很多,但是真正能跟着进入地宫里面、看着安放棺椁和陪葬品的人,却非常少,不会超过十个。
因为徐明武的驸马身份、和他在朝中的地位影响力日益加重,他有幸成为为数不多能够进入地宫的人。
他也成为为数不多的,能够完整观看大明皇家葬礼的人之一。
思陵地宫内并不复杂,是按照标准帝陵的规模建的,大约在地下二十七米的位置,并没有里的各种机关暗道。
阴凉、潮气逼人的地宫里点放着许多盏灯烛,无数点火苗摇晃着,地宫里灯火通明,一行人走的很安静。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948/98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