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最后一个狠人(校对)第94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944/982


小庙外,突然冒起一团火光,火光透过正殿破败的门窗,照亮了漆黑的殿堂。
吴军士兵们一阵骚动,火枪上的刺刀,在火光下发出耀眼的红光。
外面传来一阵流利的大明官话:“大明驸马都尉、远东省总督、远东军统帅徐明武,请平西伯吴三桂出来说话!”
听到“平西伯”三个字,吴三桂心中大动,转过了身面向正门。
正门大开,外面的空地上,一排明军士兵高举火把,把殿外照得通亮,一个满脸黝黑的年青人站在场地中央,面朝正殿,面无表情。
吴三桂暗暗恼恨,那个年轻人就是大明的驸马徐明武,一个不知道从哪冒出来的玩意儿!
吴三桂没有想到的是,徐明武竟然称他为“平西伯”。
要知道,这爵位是大明崇祯皇帝当年,为表彰他在辽东大战的出色表现而赐下的。
当年,尚是少年的天武皇帝,带着大明所有的精锐之师和仅剩的粮草,与满清进行了一场国运之战。
太子朱慈烺、监军方正化、蓟辽总督洪承畴、征北将军孙应元、黄得功、曹变蛟、周遇吉、茅元仪、李少游、卢象升、王廷臣、虎大威、杨国柱、金国凤、祖大寿、祖大乐、姜襄、陈新甲诸人汇聚一堂,为国而战!
想起那段时光,吴三桂常常不能自己。
那些人,命运各有不同,有的壮烈殉国,有的投敌而生,还有的窝囊而死。
如那兵部尚书陈新甲,谁能想到会被崇祯皇帝亲自操刀砍死御阶之下?
但更多的,也是更幸运的,他们一直跟着太子朱慈烺,有着从龙之功,继而东征西讨。
听闻当年不过是一个小小团总的戚广阳、徐青山等人,现已都位列国公之位了。
老九边的杨国柱,家族更是与帝室联姻,出了外孙汉王!
反而他们辽东将门,一步错,步步错。
虽然经历过封王受爵,甚至登临帝位,然不过是昙花一现,迅速败亡,子孙祸患无穷!
吴三桂走出了庙门,仅剩的二十多个吴军士兵端着步枪,跟在他的身后。
“你是徐明武?”吴三桂问道。
“不错,正是在下。”徐明武的脸显得黝黑,看不出表情。
吴三桂缓缓摇头:“我听说远东总督徐明武是一个精明的将领,可是,你连你对手的身份都没搞清楚,我的身份是大周皇帝,而不是什么平西伯!”
徐明武冷冷一笑:“在我眼里,你他妈的就是个国贼,什么狗屁大周皇帝,谁给你封的?”
“放肆!”
吴军士兵们举起步枪,刺刀指向徐明武。
吴三桂脸色铁青,他自然不会说这是他自封的,也懒得跟眼前之人解释什么。
鉴于双方实力悬殊,这场战斗再打下去已经毫无意义了,吴三会摆摆手,让士兵们放下了枪,拒绝死磕。
他们没有弹药也没有粮食,甚至连取暖的柴火都没有,严冬已经来临,夜晚气温骤降,只要一个晚上,庙里的吴军就得冻个半死!
既然大明驸马找他出来说话,那肯定有的谈,能谈就有活着的希望!
“有什么话,说吧。”吴三桂怀着一丝期待,希望对方提的要求不要太过分。
徐明武一本正经地问:“吴三桂,本督问你,你的棺材要滑盖的,还是翻盖的?”
“什么?”吴三桂就是一怔,以为自己耳聋耳鸣听错了。
徐明武认真地道:“本督的意思是,你拒绝投降只有死路一条,若是主动投降尚有一线生机,我会将你带回大明,接受朝廷审判,到时你是死是活只能听天由命了!”
“欺人太甚!”
吴三桂近乎发疯的大叫:“朕是大周皇帝!大周皇帝!不是什么平西伯,宁死不回中土!”
徐明武轻蔑地扫了他一眼,转身挥挥手:“捆了他!其他人,要么降,要么死!”
没有多余的废话,远东军立时呼喝,命吴三桂的亲兵们放下武器,但有迟疑者,当场射杀!
半刻钟后,零星的枪声停止,吴三桂及其孙子吴世璠,被五花大绑的装在囚车中。
徐明武认真地多看了几眼自己的战利品,接着仰望天空叹道:“时间过的真快啊,是该回中土了,也不知道京师现在如何了。”
按照朝廷规定的时间,再过几个月就要回京述职了,若是能把活着的吴三桂弄到京城,那可是天大的功劳呀!
徐明武盘算着,自己扫平美洲,清除了当年的满清余孽二鞑子,功劳也算是灭国之功吧,老丈人不封个公爵什么的?
想想三十岁出头的公爵,纵观整个大明朝,也是头一个啊!
第1314章
东归
天武三十二年七月二十五日,西征明军各部都接到了班师圣旨,关内各镇集体回归,明军第三次西征结束。
欧洲的战事基本进入尾声了,出征近三年,不管从战略还是后勤、将士精力等方面考虑,明军亦不能持久再战。
然胜利的果然不容糟践,朱慈烺命徐青山接掌北庭军继续进军维也纳,并驻兵于此威慑欧洲诸国。
又命定远公戚广阳领征西都护府军队驻守莫斯科,余者所有王爵、勋贵皆随同大军回京。
太上皇驾崩,乃国之大殇,需接受君臣的哀悼痛哭。
由于是班师回朝,从华沙到伊犁,又有着万里之遥,所以大军走得很慢。
好在从伊犁到南京,有铁路,可分批次回程,也要不了多久,朱慈烺更是有专车,可以用最快的时间回京。
十二月二十日,班师大军历经了五个月抵达伊犁,扎营于伊犁河边,依次回程。
一些细密的雪花飘洒下来,天气越来越冷了。
龙城行宫中,朱慈烺不时咳嗽几声,甚至有时还咳出血。
随驾的太医说:西征一路环境恶劣,皇帝陛下这是战后隐疾,若是医治不及时,可能会陪伴终身了.
行宫大殿内静的可怕,只有司礼监掌印大太监吴忠倒水的声音。
锦衣卫指挥使卢以谦垂首肃立,抬眼偷偷瞄向身边,只见两鬓发白的吴大总管端着一个金盆轻轻放下,用纯白棉布面巾浸到水中,轻轻一拧,然后走到皇帝陛下面前双手奉了过去。
朱慈烺接过面巾,自己摊开蒙在面部,像是在做面膜。
稍顷,又将面巾递给吴忠,放回金盆中。
“又要过年了,这一眨眼的出来三年了,也不知道朝中有何大变?”朱慈烺躺在卧榻上,似是无意说着。
“回禀陛下,是有几件事发生。”
卢以谦迅速从袖中掏出一折约二指宽的密奏,奉了上去。
“谁的奏陈?”朱慈烺手里拿着条陈,随口问了。
卢以谦低下了头:“回陛下,是京师锦衣卫的密奏,昨夜通过电报加密发来的。”
出征前,大明的电报已经铺设到嘉峪关了,三年来又铺设到了伊犁,有了电报,可随时与京师取得联系。
作为情报部的尚书,兼领锦衣卫指挥使,卢以谦自然要提前了解所有,有所准备。
见卢以谦面露认真,朱慈烺深望了他一眼,不急不缓地打开了折着的条陈看了起来。
卢以谦站在那里,浑身的骨架渐渐开始收紧了。
皇太子无旨回朝,这事只怕是会引得龙颜大怒。
果然,片刻后,只见朱慈烺脸色一变,将那奏陈狠狠地摔在地上,沉声道:“古语云:天不可欺,地不可亵,君不可罔,亲不可逆,师不可慢,神不可瞒!朕看他们是欺天、亵地,罔君、逆亲!”
说着,又是连咳几声。
吴忠立时跑来劝慰:“皇爷千万不要动气伤了圣体。”
卢以谦也是扑倒而来:“陛下息怒!”
朱慈烺紧盯着他问:“太子何时回的京?带了多少人马?”
卢以谦额头隐约冒出一层冷汗,回道:“回陛下的话,上皇驾崩的消息刚传到印度,太子殿下便匆匆启程奔丧,先是只带了五千亲卫,不知为何,半月前又下令从印度调了五万人马,驻在安南,许是怕京中有变.”
朱慈烺目光一闪:“当了三十年的太子,又是印度国主,自然是害怕有变!”
饶是卢以谦一向沉稳,遇事波澜不惊,此时听了这话,心中萌生一丝惶恐。
他是前锦衣卫指挥使李廷表一手带出来的徒弟,又与李家是姻亲关系,而李廷表的孙子李征,是太子幼时的伴读,更是东宫的亲信。
可以说,在诸皇子中的追随者中,李家是铁板钉钉的太子党!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944/98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