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最后一个狠人(校对)第93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933/982


喜庆的奏乐中,路易十四摆驾而去。
很快的,七国联军的君主和将领,收到邀请后也缓缓回到山城内,一个个的排场不比路易十四的差。
......
山城西北三十里处,明军重新安营下寨,在营地四周挖掘深壕,设立木栅。
明军各大营地,人叫马嘶中,各地一片忙碌,大队大队的辅兵火兵们挑着自己水桶,到有水源之处取水。
欧洲这片大地,河流纵横,斯切林附近更是有数条大型河流穿过,且地势低洼,地下水资源也十分丰富,只要深挖水井就可以取到水。
一时间,整个斯切林方圆数十里,战云密布,山上山下,皆是旌旗遍布,充斥着浓浓的战场气氛。
当日双方哨骑往来不断,相互追南逐北,但并未发生大规模的冲突,似乎都在为即将面临的战事作紧张准备。
夜幕降临,各营鸣金吹角,放炮打鼓,原本喧闹吵扰的各营渐渐安静下来,只余夜巡的鼓声不断传来。
朱慈烺穿着软甲,打着披风,登高静静的眺望远处的联军营寨。
联军数十万之众,营寨绵延数十里,晚上更形成一片灯海,在夜幕中隔着老远依旧能看到星星点点的灯光。
朱慈烺脸上没有表情,不知在想什么。
在他身后,汉王朱和墿、秦王朱和坤,襄国公曹变蛟、开国公徐青山、神机侯赵景麟同样静静站着。
只有宋国公李定国,此时身在别处,没有随在朱慈烺身旁。
各军大帅身后,又有数十名明军各将,同样严肃站立,随朱慈烺登高眺望。
终于,秦王朱和坤看着父亲,忍不住问道:“父皇,您在想什么?”
朱慈烺转过头来,笑了笑,询问道:“知道朕为何撤军至此吗?”
朱和坤看了眼周围,虽夜色昏暗,但仍能看出不少明军刚刚构筑的工事,地形更是一览无余。
他判断着:大军退到此处后,父皇第一时间下令构筑工事,摆成防御架势,必然是将此地选做为主战场了!
想到这里,朱和坤答道:“回禀父皇,儿臣观之,此地险峻,便于防守。”
“具体说说看。”朱慈烺道。
朱和坤转身向北指道:“首先,我军的北缘是一条大道,通往一个名叫劳斯的小镇,西面有一条直贯南北的河流,当地人称为巴赫河;东面也有一条东西走向的河流,名叫尼兹河......”
“两河汇合处形成了一个沼泽地带,形成了几个湖泊,其中两个比较大的,构成了战场南面的天然障碍。”
朱和坤又指着西南方继续道:“尼兹河再向西南延伸,叫做利塔瓦河,此河与西面的巴赫河汇合,三条河流之间有个三角地区,北面比较平坦,中间地势突起,形成一个小高原,可观察控制周围的广大地段。”
“不仅如此,儿臣听龙骧夜不收汇报,此高地与南面沼泽地之间,只有一条狭窄的通道,儿臣判断,这是一个能够影响全局的要害地点!”
“父皇退兵至此,第一时间占领了此处高地,儿臣料想,父皇是打算在此决战,教训白夷联军!”
朱慈烺赞赏地看了看五子秦王,让他去龙骧夜不收磨砺,果然没白费心思,这才大半年的光景,老五显得越发成熟沉稳了。
他拍拍朱和坤的肩膀,哈哈一笑:“夫地形者,兵之助也,料敌制胜,计险隘远阻,上将之道也,我儿能看出这些,着实长大了!”
朱和坤憨憨一笑:“都是父皇教导的好,还有杨老将军。”
博远侯杨其礼连忙出来道:“五殿下聪慧好学,有勇有谋,末将不敢居功。”
朱慈烺摆了摆手道:“朕不喜这番假客套,学生学的好,也要有个教得好的老师,博远侯不必谦虚,就收下这个学生吧!”
秦王闻言,连忙上前向杨其礼郑重躬身行礼。
朱慈烺展开欢笑,众人一起大笑,汉王朱和墿也看向五弟,目光炯炯。
聪明的人已经看出来了,皇帝陛下说秦王“长大了”,说明打算让他就藩了。
让秦王拜杨老将军为师,就是想让杨其礼这位老将辅助秦王,以后退休了将龙骧夜不收交给秦王。
杨其礼的家族,算是分配给秦王一系了。
总而言之,大明的功臣那么多,子孙又多,总不能都赖在皇帝身边,总要外放出去享福。
历朝历代都是皇族与勋贵共富贵,自洪武朝和永历朝,天武朝开启了又一个轮回。
第1301章
八皇会战(2)
论兵法之谋,白夷和汉人差远了!
早在之前的追击战时,朱慈烺路过此地就发现,这里的地形很棒,就是他想要的理想决战地形。
因此,他借着“和谈”的名义,将军队撤到了此处。
朱慈烺有个很大的好习惯,他每到一地方都非常注意周围的地形,这一习惯使他在作战中受益匪浅。
他也曾多次对身边将领说:“凡能对自己有利的地方,都应加以研究,说不定将来会在那里打仗,会要占领那个地方。”
选择有利战场,是朱慈烺军事作战中的一大特点,也逐渐成为明军所有将领注重的习惯。
众人笑闹一阵,朱慈烺看看天色,下旨召集各将御营议事。
此次军议慎重浩大,各军麾下,团总及以上的将官皆要参加。
......
是役对峙,明军在东,依托小山城构筑工事,摆开防御架势。
联军则在西方背靠着斯切林山城,战场中央有一片丘陵凸起,视为此役兵家必争之地,朱慈烺谓之制胜高地。
正所谓“险形者,我先居之,必居高阳以待敌;若敌先居之,引而去之,勿从也”。
朱慈烺提早探知地形,选择有利战场,明军先行登高好不费劲的占领了制胜高地,大有机会固守优势地形。
七月初十清晨,东方已经发蓝,天色蒙蒙亮。
与此同时,昏暗的空气中火光猛闪,大批的炮弹在明军阵地上落下,硝烟夹着沙尘遮天蔽日,各种巨响震耳欲聋,明军的制胜高地如同地狱一般。
联军探得制胜高地的重要性后,路易十四毫不客气的发动了强大攻势,无数身穿各异军装的联军士兵相继出动,密密麻麻的一片,整个战场完全被吼叫声和枪声淹没了。
联军以低击高,用的是火炮漫射,连炮火观测也没有,炮弹虽然密集,但是造成的实际杀伤很小,可谓是雷声大雨点小,震慑意义多于实际意义,明军的阵地损伤不大。
因为是突袭,刚起早的明军士兵们从帐篷被窝里赶了出来,手忙脚乱地穿好衣服抓上武器,进入坑道里严阵以待。
士兵们抓着武十步枪,上半身趴在战壕外面,忍着扑面的中等风沙,盯着前方飘忽不定的沙尘,还有在风沙中晃晃悠悠的、一圈一圈的铁丝网。
一架架明武机关枪都推出来了,架在战壕的后面用沙袋挡着,瞄着前方,准备射击不要命冲锋而来的白夷。
如果联军有向后逃跑的,那也是机关枪的目标,总而言之,既然来了,就得招呼。
绵延的步兵战壕之间,是一段一段间隔的轻炮营阵地,摆着一架架轻型迫击炮。
低矮的迫击炮后,戴着八瓣帽儿铁尖盔的明军炮兵蹲低着身子,怀里抱着炮弹,眯着眼睛瞄着前方。
渐渐的,远处扬起的沙尘越来越浓了,如同形成了一道看得见的沙尘墙。
明军大兵们都清楚,那是联军的人马,所有人,心里都开始期待了。
头上的东风火箭嗖嗖的直飞过去,那是后方的火箭营阵地在发射。
可惜的是,明军的炮火似乎对联军杀伤力也是有限。
不是威力不行,而是那帮白皮猪冲锋的队形混乱,间隔很大,而且完全看不懂建制。
这也很正常,欧洲的常备军制度基本形成于三十年战争之后的十七世纪中叶,在此之前,他们基本都是在战前拉的临时工。
即便现在欧洲各国建立了常备军团,但依旧没有规范化的战术和训练及操作。
大明的军队,招募新兵后,在个人武器装备、训练及作战队形,都有着严格的规范化,至少要逐步达到一定程度后才能出征作战。
然而,欧洲军队没有这种意识,只要是个兵,管你什么时候入伍的,遇到战事就得上,什么训不训练的都不重要。
比如法国军队,此时是欧洲是最先进的军队,和明军一样,他们所有的军团都采用唯一一套训练手册。
不过和明军的情况相反,法军向新组建的各团训练上要求不高,允许新兵们按照最低级别的要求训练即可。
更可怕的是,那些晚来的新兵刚到营地不久,部队就要从冬季营地开拔,准备加入下一场战役了。
因此他们在被分配之前,只能有短短的几天时间,来掌握一些初步的作战及武器操作方法。
现在攻打明军制胜高地的这部分联军,基本都是这种情况,第一次上战场,幸好有沙尘掩护,加上人多壮胆,高地上的明军还未进行大规模的反击。
打头阵的这部分联军,如初出牛犊,冲的很卖力。
法兰西陆军上校达流骑在战马上,手中握着指挥刀,冲着身边大声喊道: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933/98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