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最后一个狠人(校对)第89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895/982


郑家则是很“大方”地表示,可以作出让步,但时间不能少的太多,那就减去一年时间,变成九十九年好了,租金可以提高一成。
对于郑家的建议,埃及总督乐观地认为,这是对方作出了一定的让步,这些日子总算没有白谈判,不过该争取的还是要争取的。
经过长时间的扯皮谈判,最终奥斯曼帝国答应:大明皇家集团西罗马公司租赁亚历山大港九十九年,两国共同开发苏伊士运河,大明出钱、出技术,奥斯曼帝国出材料、出人力。
运河建成后,大明皇家集团西罗马公司还是按照租赁的方式,管理运河主持营运九十九年。
百年之后,运河所有权归奥斯曼帝国.......
郑家主事田川七左卫门欣然答应,代表皇家集团西罗马公司与奥斯曼帝国埃及总督签订条约。
在他眼里,其实租借九十九年,和租借一百年,甚至说永久占领这个地方,根本没什么区别。
不说郑家可以一直永久地盘踞在这里不走,把这里变成大明的海外领土,核心问题是,你们奥斯曼帝国有那个运气撑过一百年吗?
奥斯曼帝国也不傻,埃及总督觉得,大明只是租赁一个港口和一个运河而已,对开罗等地并未涉足。
而且,他们远离本土,没有强大的海上力量支持,地中海这一片还是奥斯曼帝国海军说了算!
等运河修好了,让大明那帮蠢货打好广告,吸引世界各地的商船打开局面后,直接找个理由拿回来就好了!
届时本总督钱财和运河两得,岂不美哉?
做生意做成人精的田川七左卫门,如何不知道奥斯曼人的小心思,因此他早早的上书朝廷,请求派兵驻守亚历山大港。
打通苏伊士运河后,大明第一时间组建西洋舰队,主要的目的就是为了针对奥斯曼帝国的海军。
西洋舰队的辖区范围包括整个大西洋、印度洋海域,原驻守葡萄牙的分舰队,并入西洋舰队,由蓝浩然担任舰队总兵,与徐明武的远东舰队遥相呼应。
打通苏伊士运河、成立西洋舰队,使得大明皇家海军三大舰队连城了一片,更加有力的对欧洲产生影响力,参与欧洲事物。
在南亚次大陆上,同样传来了好消息。
九月下旬,太子朱和陛率明军攻破莫卧儿帝国首都德里,将末代皇帝巴哈杜尔放逐印度洋。
七月时,号称“世界征服者”的莫卧儿帝国第六位君主奥朗则布突然暴毙,其第三子巴哈杜尔继位。
奥朗则布去世时,留下的是一个四分五裂的帝国,各地总督、贵族纷纷起来搞事情,还有种族斗争。
为消灭种姓区别,提出建立土地归农民所有的“真理王国”,莫卧儿帝国狼烟四起,发动了农民武装斗争,斗争此起彼伏,规模愈来愈大,颇有些大明崇祯年间流贼之乱的样子。
莫卧儿帝国陷入分裂,极大削弱了抵抗明军的力量,正如一位看破局势的哲学家所言:“帝国的无限权力被王公贵族们打倒,贵族们的权力则被农民挑战,在大家如此混战的时候,明国人动手了,他们毫不费力的把莫卧儿全部征服!”
外人来看,大明是“毫不费力”的吞并了莫卧儿帝国,实则不然。
太子朱和陛征讨莫卧儿时,它还是个强大的帝国,人口高达一亿四千万,兵甲近百万,皇帝奥朗则布也是百年内能力最强的好战君王。
大明料理了莫卧儿,完全是靠手段和实力。
如果说汉王朱和墿征服萨菲帝国全靠武力硬实力,那太子朱和陛靠的就是智谋软实力。
从扶植马拉塔人独立监国,再到派锦衣卫干掉奥朗则布、拉拢收买各地总督贵族、挑起莫卧儿各地宗教和种族斗争,太子朱和陛可谓是煞费苦心,一招接一招的上,总算彻底将莫卧儿帝国积攒百年的矛盾激化了。
在最后攻打国都新德一战中,莫卧儿帝国倾尽最后的主力,末代皇帝巴哈杜尔亲自御驾亲征,率十万大军与明军会战,结果以惨败收场。
占领德里后,朱和陛立即自封“印度国主”,将马拉地王国收为附庸国,并以国主的名义发布文告,昭告全印度人民,不分宗教信仰,重新建立一个新秩序。
朱和陛干事一向很实在,他学起了父亲朱慈烺的套路,开始广分土地,安抚农民,逐步实施彻底征服整个次大陆的计划。
最后,与大明争印度这块肥肉的劲敌是英国和法国。
在明印战争期间,英国殖民者首先向明军下手,想要打闷棍,他们派遣臭名昭著的殖民强盗率领侵略军在孟加拉登陆,企图切断印度与缅甸的联系,断掉大明西征军的补给线。
偷袭失利后,英国人和法国人还不死心,搞起了舆论战。
言说大明的侵略者,你们是大莫卧儿帝国的贵族,怎么能当他们的傀儡呢?赶紧起来反抗吧!
为了更好的搅局,狡诈的英国东印度公司总督更是直接派使者去南京捅马蜂窝,言说皇太子朱和陛在海外自立朝廷,称“印度皇帝”,要脱离大明,你们快点把他捉回来!
当东印度公司的使者在奉天殿危言耸听、夸大其词时,毫无意外,他的脑袋被朱皇帝当场下令砍了。
论起对太子朱和陛的监管,谁能有朱皇帝更详细?
用他的一句话说:“朕比你们更懂太子!”
“印度国主”和“印度皇帝”,这两个称号地位悬殊极大。
在中国古老的观念中,“国主”的含义为国君或小国之君的称号,而“皇帝”是帝制时代最高统治者称号。
别说太子了,就是大明任何一个藩王,出去自封某地国主,都不算逾制,因为藩王在封国内本就是国王。
显然,英国人吃亏在文化差异上,白白千里送人头。
朱慈烺不仅没有处罚太子,反而对其再三嘉奖免礼,又调派大明皇家海军,协助驱逐剿灭英国东印度公司在印度的势力,让他们彻底滚出亚洲。
东方时局动荡之际,在遥远的美洲大陆上,同样上演了一场惊天剧变!
第1261章
平西王
天武三十年春,洪承畴接到梅观海密报,得知大明远东总督府增兵南境,遂调靖南王左绪率、定北王李率泰统二十万大军南下防御。
为防止平西王吴三桂和平南王祖泽润对京城构成威胁,于是命二王离开封地,率十五万大军东征英格兰殖民地。
夏季,六十五岁的定北王李率泰在行军途中染疾,疏请归老封地。
李率泰为人最为狡诈,凡是遇事,必然称病置身事外,这次像是玩累了,更是直接下线不玩了。
洪承畴早就想收了李率泰的兵权,遂乘势作出了令其解职归老的决定,命太子洪士铭接管定北军,靖南王左绪统兵监督兵权交接。
定北王李率泰的举动,无疑是拉开了大东国削藩的大幕。
削藩,是王朝君主为了收回诸侯或地方割据势力手中的部分或全部权力而实施的政策,洪承畴最想收的是四大藩王的兵权!
没了军队的支撑,藩王还不是任由朝廷拿捏?藩国内的行政、税收,任免权等轻松可收。
有了定北王主动送上门来削,洪承畴信心大增,于是暗示靖南王左绪也表示一下,上书主动交出兵权,走个过场。
左家是洪家忠犬,左绪自然不会拒绝,他很清楚,皇室最信任的是他们左家,未来还会把兵权下方给他们家族的!
毫无意外,洪承畴对靖南王的主动削藩要求也依例照准。
在形势的逼迫下,平西王吴三桂和平南王祖泽润也假惺惺地上书朝廷,请求削藩,实则希冀朝廷慰留他们。
对于吴三桂的真实意图,洪承畴非常清楚,他认为,吴三桂和朝廷对立已久,削藩会反,不削亦会反,还不如趁着吴祖两家跟英格兰人血拼之际,先发制人,掌握主动权!
于是洪承畴力排众议,毅然决定允两王归老封地,兵马不动,又派出安定公陈福至前线,雷厉风行地进行军政交接事宜。
他相信,有英国人和法国人的牵制,吴三桂应该不敢贸然发动兵变。
毕竟吴、祖两家的封地建在白夷的殖民地上,一旦两家有变,白夷定然不会错失夺回殖民地良机。
......
漫漫无垠、坦荡辽阔的中央大平原,一线地平直接天穹,黄风过处,一行军马从地平线上冒了出来。
大东国一等公陈福默默坐在马车中,透过卷起的车帘,望着远处出神。
他想起了临行前洪承畴说的话:“这一去,你要尽量不要与吴三桂起冲突,最好先拉拢祖家,总而言之,此去务必要顺利接管征东军十五万人马!”
作为汉军旗的老人,陈福深知平西王吴三桂的为人,他为了身家与权力,背叛大明,剃发降清,再弃清东渡。
当然了,他陈福也一样。
作为同行,陈福知道,想从吴三桂手中夺取兵权,难度不小啊,弄不好就炸了!
密西西比河畔的圣保罗,这座英国殖民地的大街上,袅袅硝烟冒起,两旁的民房上都插着“吴”字军旗。
昨日,吴三桂率军大破英国殖民军,夺下了这片土地,将帅帐移驻于此。
陈福和一众御前侍卫策马奔入小镇,前方,吴三桂心腹爱将吴国贵领着一群将官迎了上去。
带路的骑兵赶忙停住了脚步,在陈福耳边低语了几句。
吴国贵走到陈福面前,打了个千,说道:“末将吴国贵见过安定公,王爷军务在身,还请诸位前往大营相见。”
陈福含笑点了点头:“有劳吴将军了,请前边带路吧。”
身后的一群御前侍卫脸色难看,暗道都他妈的要交接了,还忙活什么军务?
为首的侍卫队长冷笑一声,回过头对众侍卫大声说道:“皇上说了,旨到即交,今天大家都辛苦一下!”
听了此话,在前面带路的吴国贵面色一抖,脸上瞬间沉了下去,不过脚步未停,仿若未闻。
陈福继续含笑,没有说话。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895/98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