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最后一个狠人(校对)第89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893/982


大殿内,年近五十岁的朱慈烺半伏在龙案前,认真看着一份详细的沙俄地图,时不时的用朱笔在地图上圈圈点点。
晋王朱和墘走的很快,大老远的便俯身行礼:“儿臣恭请父皇圣安!”
朱慈烺抬起头,凌厉的眼神渐渐变得温和,冲着朱和墘招了招手,道:“墘儿,昨晚没休息吗?搞成这副样子?”
此时朱和墘披头散发的,毫无亲王形象,连眼睛都黑了一圈,显然是熬了个通宵。
这样的情况,并非一次两次了,早有看不惯的朝臣上书弹劾晋王,称其身为天潢贵胄,不知礼仪风度,不务正业,实在有辱皇族身份!
当然,这样的弹劾基本没啥用,朱和墘只是晋王,在朝中并无任何职位,跟无业游民一样,你能弹劾他什么?削去王爵?这也不现实!
顶多就是皇帝降旨训斥,再严重的就是关到宗人府面壁一段时间。
不过朱慈烺从未责罚过朱和墘,在他眼中,老四就是个天才!尤其是对电学的研究!
果然,朱老四一开口就吓了朱皇帝一跳。
“父皇!儿臣的电报实验成功了!”
“什么?你搞出电报了?”朱慈烺大惊。
朱和墘郑重地道:“是的父皇,儿臣经过一天一夜的实验,发现带电物体作用于彼此之间的吸引力,与牛师傅发现的万有引力都遵守同样的定律!他们能转换成电信号,儿臣想到法子记录他们了!”
说着,朱和墘激动的脸色微红:“父皇!您当初说的不错,这世界上真有比八百里加急还快的信使!”
十五年前的一个夏天,在宫后苑的凉亭中,年仅六岁的晋王朱和墘依偎在父亲的怀中。
当时他们看到了一颗流星划过天空,朱和墘便问:“父皇,听师傅们讲,大明幅员辽阔,东西远达万里,如果让流星往边疆送信,会不会比八百里加急还快?”
朱慈烺摸着朱和墘的小脑袋说:“流星是快,但它无法送信,这个天下,比八百里加急快的东西有很多,比如电报、电子邮件、手机短信.”
“什么是电报?电子邮件又是什么?他们速度很快吗?”
“他们的速度和闪现一样快,无论距离多远,你只要写完信发出去,另一边立马就会接收到,只要一眨眼的功夫.”
“好快啊!那他们在哪里呢?”
“我们不够聪明,目前还没有发现他们.”
这段童年的对话,以及朱皇帝提到的“电报”、“电子邮件”等名字,一直深藏在晋王朱和墘的内心,他发誓要找到他们,让他们为大明传递消息,让父皇第一时间得到边疆的消息.
如今,朱和墘终于找到了那个叫“电报”的家伙!
看着父皇惊喜的目光,朱和墘内心更加满足,这就是他孝顺的“另类表现”,用自己的能力,为父皇排忧解难。
“墘儿!你跟父皇说说,你是如何做到的?”
朱慈烺神色郑重,迫切想要确定,电报这玩意,对他和大明来说,实在太重要了!
目前大明的通讯方式主要是驿送、信鸽、信狗、快船以及烽烟等。
驿送是由专门负责的人员,乘坐马匹或其他交通工具,接力将书信送到目的地,类似二十一世纪的快递和外卖。
不过大明要在幅员辽阔的土地上,建立一个可靠及快速的驿送系统,需要十分高昂的成本!
不仅要建立良好的道路网,还要配备合适的驿站设施,比如马匹,火车,在交通不便的西北地区十分困难。
信鸽通讯则是可靠性甚低,容易受天气、路径所限。
使用烽烟和肉眼可见的灯号,更是老掉牙的方式,太磨叽了,而且同样是成本高昂,而且易受天气、地形影响。
这些通讯速度,在朱慈烺眼中,是难以忍受的缓慢,严重降低了他统一天下的信心。
几十年来,朱慈烺一直苦苦思索电报的原理,想要把这玩意搞出来,可他对电学一窍不通,根本无从下手!
现在好了,四子晋王竟然发明了电报!这简直就是跨时代的质变!
因此,他迫切的想要知道,老四发明的这玩意究竟到了什么地步,能不能投产使用?
建立电报局、铺设电缆的费用、人力、物力等等,这都是小事,只要技术成熟,他一道旨意下去,全国立马大干!
眼见敬爱的父亲大人一脸期待,朱和墘激动道:“儿臣是用静电实验拍发电报的,昨夜儿臣和助手们使用了四十条电线分别代表不同汉字,再按文本顺序在电线上加以静电,接收一方在各电线接上对应的小纸条,当纸条因静电而升起时,便能按顺序把文本誊录!”
朱和墘又详细的说了半天,不时动手比划着,就差准备在乾清宫做实验了。
他越说越激动:“父皇,儿臣打算参照《天武字典》的部首排列方法,挑选了几千个常用汉字,编成了一部汉字电码本!”
“好!好!好!”
看着不修边幅的四子,朱慈烺重重的拍着他的肩膀,连道三胜好。
同时,他心中有些痛惜。
第1258章
推动时代的人
自崇祯十四年的“太子题”出现,大明在自然科学的研究上,仿佛踏上了一艘飞剪船,在速度上遥遥领先同时代的普通船舶。
特别是地球引力的发现,像是打开了人类认识地球的大门,诸多有识之士开始重新认知研究地球。
每年皇宫中流传出的“太子题”、“天子题”,以及巨额奖励,激发着全民对科学的执着,同时,也指引了人类对地球和科学探索的方向。
大明的科学家们,逐渐发现电的各种特质及应用。
但是几千年来,人们只是观察了雷电等自然现象,并不了解电的本质,好在世界上最不缺的就是聪明人。
早在古罗马时期,有个医生脑洞大开,建议患有像痛风或头疼一类病痛的病人,去触摸电鳐,企图依靠强力的电击治愈患者的疾病。
这是最早的电疗思想,也是人类对电使用的最早探索。
近一点的,就是万历时期,英国“电学之父”吉尔伯特撰写了第一本阐述电和磁的科学著作《论磁石》。
那是一本具有现代科学精神的书籍,着重于从实验结果论述,晋王朱和墘从十二岁时便拜读了这本大作,深受影响,对于电和磁特别有兴趣。
天武二十三年时,太子和汉王两党忙着争权夺利,年仅十四岁的晋王朱和墘,本着热爱、严谨的科学态度,已经开始对电与磁的现象出现进行了系统性研究。
紫禁城中的九五飞龙殿是他的研究室,万有引力定律发现者的牛笔先生,是他的老师,还有皇家科学院的众多院士,都十分喜爱这位聪明的晋王殿下,不时对其扩充其他领域的知识。
天武十六年时,皇家科学院一名伯爵将铜片和锌片浸于食盐水中,并接上导线,制成了第一个电池,与历史上的伏打电堆无二,堪称是现代电池的元祖。
伏打电堆给予科学家一种比静电更稳定的电源,能够连续不断的供给电流,大明皇室和一些主要衙门用此维持电灯照明。
天武二十六年时,年仅十七岁的晋王朱和墘在做实验时意外发现,电流能够偏转指南针的方向,演示出电流周围会生成磁场,也就是电流的磁效应。
随后,朱和墘将这现象称为“电磁现象”,又进一步做了大量实验,研究了磁场方向与电流方向之间的关系,并做了定量描述,总结出了“晋王定律”。
也就是二十一世纪初中物理课上学的“安培定律”,也叫做右手螺旋定则.
应用这理论,可以制作出来磁性超强劲于天然磁石的电磁铁。
之后,在皇家科学院几名数学家的指导下,朱和墘发展出一套精致的数学理论来分析电路。
天武二十八年时,朱和墘对皇家科学院发明的电池进行了改良,他使用稀硫酸作为电解液,解决了电池极化问题,制造出第一个不极化,能保持平衡电流的锌铜电池。
大多的发明,最初的用途基本都是用于军事目的,随后才是民用。
这些年来,朱和墘一直在研究着使用电来传递讯息的可能。
在外人看来,晋王朱和墘与喜欢木匠的天启皇帝一样,整日不干正事,尽瞎搞!
可谁又看到了他的努力?他对科学的严谨执着?
每每听到那些酸儒们的流言和讥笑,朱慈烺都会感到十分痛心。
但他又不能出来辟谣,把自己的儿子夸的多么伟大。
因为这些发明所带来的成果,最初都是在极小的范围内使用,一时无法普及。
酸儒们感受不到科技带来的改变,只能占据礼仪道德制高点进行口水。
朱慈烺坚信,时间能证明一切!
老四朱和墘推动了时代的发展,他对后世的影响,甚至会超越他这个父亲!
电报的发明,不仅使得长途通讯的价格大大下降,大大缩减军事通讯时间,就算是一般普通人亦可使用。
随后,朱慈烺亲临九五飞龙殿实验室,参观电报拍发的演示。
晋王发明的电报并非无线电,属于最早起的单线式,需要透过使用架在陆地上的电线进行通讯,而且传送距离有限,更不能越过海洋。
一踏入九五飞龙殿,朱慈烺甚至怀疑走错地方了,此殿原为宫中放置佛龛、收藏经文的地方,皇太后、老太妃及后宫信佛的嫔妃,一般都来这烧香拜佛。
后来太上皇和皇太后迁到玄武湖上居住,为方便烧香拜佛,佛堂转移至岛上宫殿,九五飞龙殿也就闲置了下来,朱慈烺将其赐给晋王搞实验室。
这一看,此殿哪里还有半分佛堂的庄重,简直就是个与时代不符的试验场所,里面摆放着各种工具、钟表、机械轮盘、化学器皿、硝石、枪械等等,应有尽有。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893/98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