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最后一个狠人(校对)第79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796/982


龙武军的骑兵在追人这方面做的相当彻底,不管你跑出二里地,还是二十里地,甚至两千里地,只要你被盯上了,那就意味着被阎王挂了号,迟早要完!
曹变蛟曾追过李自成,追过皇太极,曹明皓继承了父亲的黏人基因,一路追杀季诺维耶夫。
联军主帅的特征很明显,他的战马是白色的,军装花里胡哨的,而且体型稍胖。
季诺维耶夫在逃跑一道上的造诣,比刘泽清差远了,也不如李自成,才跑出二十里地就被龙武军赶上了。
“你这狗日的,速度不行啊!”
曹明皓策马追上后,对季诺维耶夫露出了一个天真的笑容,又伴着他跑了几里路。
季诺维耶夫伏在战马上,大口的喘着粗气,见这明将突然追来,气喘吁吁的说了一通鸟语,似是求放过。
曹明皓表示听不懂,似乎是玩腻了,他一把将惊慌失措的季诺维耶夫扯落战马,又抽出御赐的佩剑,割下了他的脑袋,愉快返回。
一路上,曹明皓发现了众多溃散的俄军和哈萨克士兵,他们如同遇到杀虫剂的臭虫一般,狼狈逃窜。
兴奋的曹明皓带着这队龙武军骑兵,反向杀了过去,马刀面前人人平等,管他是敌军中的谁谁谁,砍就是完事了!
待曹明皓回到战场时,原本固若金汤的联军驼城,早已不复存在,只余下众多士兵的尸体,还有零散的骆驼。
战场中,担架纵横,明军医护兵紧张的救护伤者,包扎止血。
崔兴运见父亲崔响身中数箭,军袍上血迹斑斑,连忙过来,扶着他坐在一处木箱上。
崔响无视身上伤口,面露喜色道:“兴运,咱们这场仗打得漂亮啊!”
崔兴运咧嘴笑道:“父亲大人英勇,连杀三名罗刹鬼,孩儿佩服!”
二人相视一笑,忽然哈哈大笑起来,崔响笑的伤口都裂开了,连连咳嗽......
这一场由明军不按套路展开的战事,以大胜结束,俄军的主将季诺维耶夫,以及哈萨克军的主将头克,皆在此战中被杀,此外还有联军数十位军官被砍死。
联军的衣甲器械辎重,尽为明军所得。
当晚,明军大营内全军摆宴庆功,无论将官还是普通士兵,酒肉管足。
各营中灯火通明,不时有当地女子巡营歌舞助兴,共庆胜利,引得一众将士高呼叫好,好不热闹!
惠远城,天子行辕。
“臣赞画部巡守杨智勇报,近日所拾敌军遗留军器,得盔九千余顶,甲一万五千八十领,刀枪武器五万一千余把,火铳两万三千余个,火药九百一十八桶,箭四十四万枝,各型火炮三百余门.......”
主位上,朱慈烺听着赞画部的汇报,露出意气奋发的表情,不时摸着下巴的小胡须。
战后总结后,众人对接下来的战事进行了深入探讨,特别是如何处置漠北喀尔喀蒙古三部。
赞画部尚书赵士骧奏道:“陛下,臣觉得,漠北之地,过于广大,也无产出,臣建议将遣使说服漠北三汗,陈说利害,加封其部落头人,令其退兵,如此他们必各自相争,也能削弱各部落的力量,不会再对我北疆产生威胁......”
朱慈烺面有不快道:“朕说了,国朝不会善待叛臣,漠北三汗不必留了,朕现在关心的是,征北军的物资粮草,如何才能快速运送过去!”
按朱慈烺的战略部署,先命汉王和肃宁侯领两万大军北上救援征北军,再传令北军都督府和西军都督府,两府提兵北上,直接灭了漠北三汗,正式在漠北驻兵派官!
“陛下,如此大规模的用兵,只怕会对国力造成极大的消耗.......”赵士骧还有些不知趣地奏道。
朱慈烺目光一缩,淡淡道:“此事不必再议!”
赵士骧只得闭嘴,暗叹了一声。
接下来,众人注重讨论了关于如何应对第二波联军的军事行动。
徐明武坐落大堂靠门的角落,听诸位大佬议事,学到了不少。
最让他印象深刻的是,天武皇帝还是一如既往的强势,各部军队部署等一应任务,几乎都是皇帝陛下一锤定音,且表现的极为果决,很有范儿。
徐明武有些感慨,大明除了开国的洪武皇帝朱元璋和永乐皇帝朱棣,后面几乎没有这般英明强硬的皇帝了,有此好战的皇帝统御疆土无际的大明,将来也不知是福是祸......
忘战必危,好战必亡啊!
大战结束后,徐明武只在惠远城停留了两日,就立即启程随汉王朱和墿北上。
让他意想不到的是,在临行前,皇帝突然又下旨拨了一万人马给汉王。
汉王朱和墿感动的都快哭了,坚决不受,言称父皇恩宠似海,儿臣愧不敢受。
众人都清楚,分出三万人马,留守伊犁河谷护驾的就只有七万明军了,他们长途跋涉,又经此大战,早已疲惫不堪,若是四国联军攻来,御驾危矣!
哪知,天武皇帝还是那般的强硬,坚持分出三万人马随汉王朱和墿北上。
最终,汉王痛哭拜谢,领兵而去。
第1127章
汉王的自信
正值五月中旬,准噶尔盆地酷暑难熬,北上的明军在烈日下行军,挥汗如雨,气喘吁吁。
好在这一路上地势相对平缓,道路不是太难走,全军士气也不错,大家倒也没有什么怨言。
唯一让徐明武感到不快的是,一路上经过七八个部落,全都是空无一人,一个牧民都没遇上!
好在明军赞画手里有地图,不至于在这鬼地方迷失了方向。
这一路上,徐明武注意到,准噶尔部的牧民对明军的态度似乎很不友善。
尽管明军没有骚扰沿途牧民,但那些牧民远远看到明军,就跑了个一干二净。
造成这样的原因主要有两个,首先,准格尔部叛乱,篡位的卓特巴巴图尔亲俄,向牧民们宣扬抹黑大明。
其次,两个月前噶尔部军队北上阻击征北军,定远伯戚广阳命三万征西军趁虚而入,抄了他们的后路,想来征西军平叛时没少杀人。
茫茫草原沙漠,找人不易,更何况整个大西北都乱成了一锅粥,天知道那三万平叛的征西军杀到哪里了!
最终汉王朱和墿提议,由肃宁侯卢象坤率主力大军前往叶尼塞河驰援定国公周遇吉和征北军,他们这些晚辈率本部五千人马,四处寻找那三万失踪的征西军,顺便安抚一下准噶尔部。
肃宁侯卢象坤听后,先是不同意,将头摇的跟拨浪鼓似的,然耐不住汉王的多次暗示,最终同意了。
他算是看出来了,汉王这帮勋二代,是想证明自己了,压根不想他这老东西在这碍事!
考虑到定国公周遇吉被困,情况危急,需加速行军,卢象坤最终还是采取了汉王的建议,分兵而动。
卢象坤还有着另一个考虑,大明统治西域,诸多部落势力中,唯准噶尔部最为强大,其占据的位置也最为重要,有大明的亲王殿下亲临,安抚他们,想来会起些作用......
自伊犁河谷出发半个月后,北上的三万明军分兵而进,卢象坤率两万五千人马星夜奔赴叶尼塞河。
二十日后,汉王朱和墿所率的“王旅”来到额尔齐斯河下游的一个部落。
担任前锋的李尚勇向朱和墿报告,这个小部落里一个人都没有,人全跑了,连毡帐都没来得及扛走!
朱和墿暗暗叹息,这就是舆论的影响啊,也不知道准格尔首领给牧民们灌了什么迷魂药,让他们见到明军就像见到瘟神一般,躲之唯恐不及。
朱和墿命令部队在部落外宿营,谁也不准进入毡帐扰民,哪怕是这些蒙古包里一个人也没有!
汉王所率的五千人马,原是东军都督府第一师第二旅,是镇国将军朱盛治的人马,因朱盛治这位宗亲老叔治军松散被斩,便宜了朱和墿。
第三旅由汉王殿下亲掌,一下子逼格就上去了,人们称之为“王旅”。
王旅的临时指挥部设立在部落外的一处小河边,各部安置完毕后,朱和墿把各团总及徐明武、李尚勇、朱大能、昭阳公主等人召集在一起开会。
这些都是王旅的主要将领骨干,隐隐形成了以汉王为首的新兴势力。
首先,朱和墿发表了重要讲话,并下达了将令,凡是经过部落,派出少量夜不收可进入查探情况,其他人一概不得进入,只在山野阴凉之处宿营休息,对当地牧民秋毫无犯。
朱和墿要尽力展现明军的形象,他深知在境外,一支失去民意的队伍,是无法生存的!
若是一路上大家都玩起了坚壁清野的把戏,那明军吃什么?
为此,汉王宣布了新的军规,要求全军将士必须倒背如流。
徐明武愕然,汉王殿下宣布的所谓新军规,其实和后世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如出一辙,主旨就是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接下来,众人有模有样的进行议事。
目前,王旅有两大问题亟待解决。
第一,找人和抚民;第二,继续向北向西,赶赴叶尼塞河,与主力大军汇合。
这两件事看起来容易,实则操作起来颇为困难,特别在这千里戈壁荒漠之地,极大的考验了主将的能力,以及军队的意志。
朱和墿还是有两把刷子的,布置精心,分工明确,不仅没有一上来就换掉三位团总,反而耐心拉拢。
部队用过午饭后继续开拔,蜿蜒曲折的群山横在了前进的道路上。
从地图上看,这片山脉叫阿尔格勒特山,绵延上百里,让人看着心生绝望。
好在先锋团抓到了一个牧民,副团总李尚勇好说歹说,给了这牧民十个银圆,终于说服了牧民带路。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796/98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