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最后一个狠人(校对)第7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73/982


至于损失惨重的蒙古诸部和汉军二鞑子是否会离心离德,阿济格和阿巴泰才懒得管,那是皇太极的事情,这两人对皇太极都不感冒,懒得替他操心。
朱慈烺特别叮嘱祖大乐,鞑子出关必走蓟州,请他务必与马如龙一起守住蓟州城!东部各军形成夹击之势,祖大乐则表示尽力,自己不会跑的。
朱慈烺又担心周遇吉职位低镇不住大同将官,将他从游击将军连升两级为参将,并派曹化淳坐镇顺义,以周遇吉的军功,早就可以升到参将了,兵部的论赏一向迟缓,耽误了很久。
最后,朱慈烺郑重道:“此次部署,本宫的要求只有两点!第一,禁止扰民,凡有鱼肉百姓者,皆斩!”
“第二,死守城池,各城若是发现鞑子攻城立即发出信号,本宫会安排支援,如有人弃城而逃,本宫定斩不饶!”
朱慈烺又道:“粮草大家不用担心,京师会源源不断的送来,援军也不用担心,只要被围,本宫自会派人救援,你们唯一要做的就是,守住自己的地方,不能让鞑子再如之前在京师周围肆无忌惮!”
朱慈烺又设立战区军纪巡查队,以徐盛持尚方宝剑,领东宫亲卫巡视各城,李廷表的锦衣卫辅之,但有祸害百姓,防守松弛的将官,总兵以下皆可当场斩杀!
众将虽然有慑于这个战区军纪巡查队,但也松了口气,只是守城,那没问题,这是自己的老本行了,只要不出城跟鞑子野战就行。
在散会后,朱慈烺回到行营,脑子有点疼,在盘算着下面怎么打。
这个时候,他得到消息,二十四日卢象升奉旨领天雄军入京救援,现在已临时驻扎在真定。
朱慈烺不解,自己在京畿打的好好的,不知道皇帝老子为什么会在这个时候调卢象升回京,中原的战局皇帝老子应该比谁都清楚啊,卢象升这么一撤,流寇们肯定会得到喘息的机会。
李廷表悄悄在朱慈烺耳边附言道:“唐王上疏请勤王,陛下不许,唐王不顾“藩王不掌兵”的国规,私下招兵买马,现正领兵北上勤王,陛下令其返回封地,不知唐王作何打算......”
朱慈烺心中猜想:“莫非父皇是要卢象升的天雄军拦住唐王的护军北上?”
这个唐王就是后来的南明隆武帝朱聿键,历史评价颇高,可惜生不逢时。
朱慈烺对他略有耳闻,不相信他在这个时候能做出趁机逼宫的事情,再说以唐王新招募的几千护军,即便想在京师做什么越矩之事也是不可能的。
在考虑了一会儿后,朱慈烺决定上奏崇祯,请求让卢象升的天雄军北上与勇卫营会合,共击奴贼!
过了两日,朱慈烺才收到崇祯皇帝的回复,朝廷已传旨卢象升领军北上通州。
这个时候,唐王朱聿键也回老家了,他领军出封地一路上连个清军鬼影都没遇到,却在中途和流寇相遇并交了手。
双方乱打几阵,互有胜负,正好遇到圣旨责令其回封地,于是唐王只好班师回了南阳封地。
第115章
找鞑子谈一谈
明军在通州聚兵的消息传到了平谷的阿巴泰和宝坻的阿济格那,让他们二人紧张了好一阵子,急忙加强平谷和宝坻的防御。
结果等了好几天,他们发现明军压根没动静,最后居然又散了,这让鞑子们很是气恼,感觉自己被耍了!
八月三十日,阿巴泰亲领两万大军出平谷,准备拿下通州,杀明国皇太子博个大功。
朱慈烺得到消息后,领勇卫营、神机营、神枢营三大营撤出了通州,令猛如虎死守通州,不许鞑子进城一步。
一路上,黄得功忍不住问道:“殿下,我们为何撤出通州啊?凭我军的实力,鞑子就算两万人想拿下通州也是不可能的吧?”
朱慈烺微微一笑道:“那几路人马都被我派去守城了,能战的只有我们三大营的人马了,守住通州又如何呢?本宫要的是鞑子的人头,只有将他们打疼打残了,他们才不敢如此嚣张的再大举进攻我大明!”
朱慈烺又道:“通州的地理位置很重要,如果通州被围,京师必然动荡,朝中说不定有人就会在背后捅我们刀子!我们撤出通州,若是鞑子继续围攻通州,我们就可以在他们背后收人头,如果鞑子不打,那岂不是危机自除了?”
众将皆道:“殿下英明!”
三大营人马继续一路往南,不多久,龙骧夜不收来报,阿巴泰放弃了攻打通州,领大军改变方向朝着这边追来了。
朱慈烺呵呵一笑道:“原来是冲着本宫来的!”
“殿下,我们就在这列阵等他们吧,让鞑子们知道我们的厉害!”诸将一阵鼓噪,纷纷请战。
朱慈烺问夜不收:“鞑子大概有多少骑兵?”
“骑兵过万!”
“撤往新城!”朱慈烺当即下令往新城跑,骑兵过万还打个屁啊!
通州到新城都是平坦地形,对骑兵来说优势极大,一万骑兵能对着数万步兵来回冲,几波下去就能让步兵崩盘。
不说勇卫营的这千把个骑兵,就算是神枢营的五千骑兵也在之前的战斗中被消耗的只有不到四千人了,而且战斗力完全和鞑子骑兵没法比。
神机营的火炮是多,是猛,勇卫营的火枪也很犀利,但朱慈烺不敢冒险,鞑子这么多骑兵,如果真杠起来,自己玩脱的概率大一些。
当朱慈烺领大军进入新城时,新城城门前早已人山人海,在新城知县任光宇的带领下,百姓们欢呼着夹道欢迎。
人们感恩皇太子的活命之恩,将新城也称为千岁城,此时皇太子领军到来,新城百姓们兴奋至极。
大军进入新城后,朱慈烺才发现如今的新城已经焕发出,商铺林立,街道干净。
曾经有一股千人清军想攻下新城,结果丢了几百具尸体后跑路了,连块千岁泥都没撬走。
新城的百姓早已不是当年面黄肌肉的流民了,现在他们生活有了明显的改善,温饱没有了问题。
如今新城百姓的农作物以番薯为主,六月下旬开始扦插,到九月底十月初就成熟,预计亩产两千斤左右,比一般的谷物产量高出十多倍。
番薯是万历年间在吕宋(即菲律宾)做生意的福建长乐人陈振龙费了老大的劲才引进的,由徐光启推广并总结了“甘薯十三胜”进行宣传:一亩收数十石,一也;色白味甘,于诸土种中,特为敻(xuàn)绝,二也。
也就是说番薯的产量相对于稻麦翻了几乎十倍,原来可以养活一个人的田,现在种了番薯,可以养活十个人。
根据方志记载,明朝万历、天启年间,陕西、河南、南直、山东、广东、广西、福建、云南各布政使司已经普遍种植玉米和番薯。
番薯有耐旱、抗病性强、抗虫害性强、产量高等优势,缺点就是食用口感不如大米和面粉,特别是红薯食用之后有胀气、泛酸等不良反应,因此百姓的种植积极性不高。
新城的百姓之前大多是流民,能吃饱就行,管他酸不酸,胀不胀气呢,听皇太子说这玩意种出来管饱,百姓们都开始争着种植,等着不久后的大丰收。
一进入新城,朱慈烺就传令三营备战,加上新营算是四营人马,总兵力两万多人!不过朱慈烺依然没有打算出城野战。
新营的一万三千人马,训练时间不到三个月,虽说各方面训练的有模有样了,但朱慈烺仍不放心让他们上战场,毕竟他们还没见过血,没有老兵带着实战过,贸然开打伤亡极大,先守城见见血比较好一些。
一个时辰后,正在县衙接受新城知县任光宇宴请的朱慈烺,收到了鞑子一万先锋大军兵临城下的消息。
“这么快?”朱慈烺有些惊讶。
虽然惊讶鞑子的速度,他却丝毫不急,在传来了孙应元并在其耳朵边附言几句后,又开始不急不慢的吃喝了起来。
阿巴泰的次子博和讬担任此次先锋大将,率一万大军已经对新城实行了围三阙一的合围,只留下东门,明军若是往东面逃窜,宝坻方面的数万清军就会抄上来嘿嘿嘿.......
博和讬并没有急着开始攻城,连续赶了两天的路,腚都坐塌了,总要喘口气再打。
孙应元来到城楼前,看到城下黑压压一片的鞑子兵,心中有些焦虑,新城的布防才开始呢,若是鞑子此时攻城自己损失会很大。
在略微思考了片刻后,孙应元决定派出了两个胆大的军官,以使者的身份去清军大营找博和讬谈谈。
见明军派出两人来谈判,博和讬有些搞不懂了,老子都围城了,还谈个屁啊,要么打要么投降!
来谈判的这两个军官虽然只是个千总,却穿着花里胡哨的,自称参将,二人不仅胆大,还特别能忽悠人,两人一唱一和在那卖弄口才,爆出一些惊人的猛料,让博和讬有些动容了。
“你们说明国的太子在城中被吓哭了?”博和讬心中一乐,挑眉道。
博和讬之前见明国太子怯战,一路南逃,心中有些相信了这两个大忽悠的话,主要是这两个大忽悠说话太好听了!
两个大忽悠使劲的点头,演技超赞,连称皇太子愿意奉上降表,城中还有百万金银也随表附上。
博和讬有些动容了,这不战而屈人之兵的事情只有出色的将领才能做到,如今被自己赶上了?这是要立大功啊!
明国的太子还真是个孩子,不经吓!博和讬心中鄙视道,他亲自写了一封招降书信,按照流程让勇卫营的两个大忽悠带回去。
信中措辞严厉,处处透露出一股莫名的自信,要求明国太子速速投降,免得生灵涂炭。
朱慈烺看到这封信后,只是微微一笑,随之递给了其中一个看的顺眼的大忽悠,道:“拿去擦屁股吧!”
宴席结束后,朱慈烺饶有兴致的让知县任光宇带着自己在新城到处看看,对那个沙雕博和讬和一万清兵视若无睹。
在仔细的看过新城内的发展,朱慈烺忍不住露出赞赏的神情,任光宇能力不错,把新城治理的这般好,没辜负自己的期望。
任光宇心中也是感触,没想到当初自己逃荒,逃出一个知县来,得皇太子知遇之恩,再者新城也是他的家,自己如何不努力治理好?
朱慈烺在新城中逛了一圈,又检阅了新营,新营的状况很不错,都是精挑细选的好苗子,训练也不怕吃苦。
这次把战场定在新城附近,朱慈烺主要也是为了磨砺一下新营,自己铸成的宝剑,是时候开锋亮剑了!
自从让两个大忽悠带着书信回去,博和讬下令大军解除包围,准备迎接明国太子的出城投降。
结果明军一下午都没投降,到了晚上也没投降,最后到了第二天,还是没投降!
博和讬向新城的城头遥遥望去,只见明军在加强防御工事,往城墙上拉火炮......
“怎么个意思?”博和讬心中有些懵逼,说好的投降的呢?怎么就开始增强防御了?连火炮都扛上去了?
博和讬疑惑之余,派出了两个使者前往新城谈谈投降的事,结果两个清军使者连城门都进不去,只能站在城墙下干嚎,要求城内守军速速开门投降。
城墙上的明军继续在那安装火炮,压根就不理他,偶尔有些士兵朝城下啐了口口水算是回复了。
博和讬又派出了使者,还送来了书信,显得很正式,孙应元压根看都不看一眼,站到城头上对着下面清军大吼一声道:“要打就打,不打就滚,废什么话!怂逼!”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73/98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