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最后一个狠人(校对)第68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83/982


短短数日内,南京城的街头上涌满了人群,他们高举战旗,个个义愤填膺的集会请战!
队伍之前,是被日本抓捕的商人们妻儿老小等家属,请战队伍来到皇城外,请朝廷出兵救回自已的亲人,惩治日本。
大明天武朝的游行集会很有特色,人家是抗议政府,而大明基本都是请战。
内阁首辅杨廷麟亲自出面,接见了请愿的代表们,并表示朝廷一定会解救被日本所抓一切人员。
大明的商人有着较高的政治地位,在朝廷内也有一批商人的代言人,比如大明中央银行,不过这股力量并不大,还没到能左右政局的地步。
他们摇旗呐喊,充当推波助澜的角色,且直言不讳的上奏请战,解救大明同胞。
可以说,经过一段时间的发酵,大明朝野内外一致高呼出兵日本,丝毫无人提及日本国是祖训中的不征之国之一。
这段时间,朱慈烺一直做出了虚心纳谏,听从劝告的明军样子来。
费了这么大劲,他等的就是这一时刻,以维护本国利益的名义,武力讨伐日本,成就千古无人完成之伟业!
小日本狗急跳墙主动为大明提供了足够动武的理由,不打太说不过去了!
今晚的御前议事是明军出征前的大政决策,朱慈烺询问各方准备事宜。
其实大家早就准备好了,来开会主要是听出兵旨意和讨论作战方案的,还有三军统帅的人选。
当朱慈烺正式宣布要亲征日本时,当时立马有大臣劝谏说,陛下是金贵之体,不宜远征日本,受那颠沛之苦。
朱慈烺理都没理他,开玩笑,打小日本朕能不去?
元朝当年那么牛逼,还是元世祖忽必烈当家的时候,二征日本都翻船了,在大明重操旧业的历史时刻,可不能再出问题了!
日本人狡猾,非御驾亲征,不能彻底制服他们!
因此,朱慈烺下定觉得,任谁说什么都不听,他当即下旨,命礼部立即草拟讨贼诏书,定于五天之后,出征讨贼!
第975章
出征日本
天武十一年七月二十日,南京城内酷热无比。
承天门外广场上,旌旗飘荡,琼玉铺地,一万海军将士,两万天武军,在广场的东、西、南三面,排成了三个方队。
他们在骄阳似火的炎热中,如钢浇铜铸一般,一动不动地站着。
奉命留守京师的内阁首辅杨廷麟率领王公大臣,文武百官,簇拥着太子朱和陛,站在承天门前等候着恭送皇帝御驾亲征。
出征日本,开疆拓土,谁不心情激动啊,整个京师都轰动了,天子脚下的百姓纷纷涌上街头,提上花烛,等候着恭送皇上,瞻仰出征将士的雄壮军威。
别说今天三十八九度了,就算是天上倾泻岩浆,也阻拦不了激动的百姓欢送将士的热闹场面。
午时正刻,随着一阵悠扬的钟鼓乐声,承天楼下,响起震天动地的礼炮声。
二十一队举着龙旗的御林军,威风凛凛的从午门走向承天门。
站在广场中央的征日主帅徐青山知道,皇帝要出来,他向着身旁的两位副帅点头示意,这两位,一个是收复吕宋立下大功的平南侯李钰,一个是率远洋舰队立功的延平侯朱成功。
徐青山自己都不清楚,皇帝陛下为什么要让自己一个伯爵当征日主帅。
虽然爵位差了点,但他们三人在军中的军职是一样的,都是师帅,徐青山和李钰更是执掌直隶天武军的两员大将。
朱成功和李钰得到徐青山的暗示,将皇帝钦赐的宝剑高高举起。
刹那间,低沉悠扬的号角声震天响,军乐队走起了雄壮的军歌。
随后,天武皇帝朱慈烺骑着高头大马,戎装佩剑,在御林军的簇拥下走了出来。
年仅九岁的皇太子朱和陛率百官俯首作揖,山呼万岁,这是太子第一次参加这种出征事宜的重要活动。
三万百战雄师也同时发出了山呼海啸似的喊声:“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在这一片欢呼声中,朱慈烺头顶金盔,雕龙饰甲,腰间扎着一条镶金饰红的玉带,身后宽大风骚的披风迎风飘起,就没垂下过。
只见他翻身下马,手按宝剑,迈着沉稳的步伐,登上了承天门楼。
没有别的皇帝亲征时的紧张激动,常年打老仗的朱皇帝面露平静,漆黑的剑眉下,明亮的双眸显得格外精神。
他看着下面严整的军容,高昂的士气,听着广场上震耳欲聋的欢呼声,他的心中充满了豪情与自信。
朱慈烺明白,这次干小日本,稳了!
他轻轻举起右臂,向三军致意。
广场上,立时变得鸦雀无声,只有远处的树木上,传来连绵不绝的知了叫声。
朱慈烺一手插腰,面朝三军朗声道:“将士们,自古道:强者扬武即为尊,弱者守己亦无言,自天武之初,吾等千秋众将,万众一心,气吞山河,震雷始于曜电,出师先乎威声,闻则天下惧!”
接着,他遥指东方,道:“日本德川幕府目无天道,偏居一隅,伤化虐士,背民弑主,妖孽放横,至今不知悔改,包藏祸心,欺吾手足,是故人神之所共嫉,天地之所不容!”
他又道:“自古道,天欲亡必让其狂!小小日本弹丸小国,萤虫之火焉能与日月争辉?今朕等上尊天意,下顺民心,与诸将同心,倾力以伐之!试看日出之处,究竟是谁家天下!”
说着,朱慈烺从腰间拔出佩剑,高呼道:“不灭逆贼,誓不还朝!”
承天楼下,三万接受检阅的军士,皆是扯着嗓子高呼:“不灭逆贼,誓不还朝!”
排上倒海的声浪一重盖过一重,响彻云霄。
鼎沸的声浪将鼓乐声中掩盖了,京师的百姓亦被感染了,人人心生国力强盛,兵甲之盛的自豪感。
整日主帅徐青山一挥手,大声道:“升旗!”
军乐号角之声再次响起,通红的四星金日旗和鲜红的龙旗,分别代表着国旗和军旗,在广场中央同时冉冉升起,迎风直达竿顶。
朱慈烺下了承天楼,向太子走去,拍了拍他的脑袋,道:“纵观天下数千年历史,还没有九岁的太子带兵,也无九岁的太子监国,朕做到了前者,现在朕要让你做后者!”
太子朱和陛激动的脸都红了,面向朱慈烺大声道:“儿臣遵父皇旨意,一定在京好好学习政务,凡事与内阁诸臣商议,遇委决不了的军国大事,报与父皇决策。”
在场的众大臣个个面面相觑,不知皇帝为什么要让年幼的皇太子行使监国大权。
内阁首辅杨廷麟虽不太支持让太子这么小就监国,但还是捏着鼻子捧场道:“陛下放心,臣等定会好生辅佐太子殿下,让殿下熟悉政务。”
他觉得,或许这是皇帝的考验,至于考验的人是太子还是谁,这说不准......
朱慈烺微微点头,道:“征讨日本非短期之事,犹以战后安抚最终,这段时期太师辛苦一些,后勤补给万不能出错。”
杨廷麟面不改色,内心却是无奈,皇帝陛下依旧自信心爆棚,还没开打就想着战后安抚诸事了。
嗯,看来,到底是皇帝陛下谋事深远哪!
杨廷麟道:“臣谨遵圣谕,在京督办好粮草,静待陛下捷报!”
太子也跟着道:“儿臣愿父皇陛下旗开得胜!”
朱慈烺拍了拍他的肩膀,又细细叮嘱了几句,然后抬头大喝一声:“三军出发!”
龙旗飘荡,鼓乐高奏,朱慈烺翻身上马,一挥手,率领三万御前精锐之师,顶着酷热的天气,浩浩荡荡的出了南京城,往江边而去。
宽阔的长江江面上,九十九艘大明皇家海军战舰有序停靠,浩大的风帆遮天蔽日,挡住了江北的风景。
整个舰队在江面上连绵长达十余里,光是士兵登船的流程,就得耗费大半个时辰,还好军粮、火炮等辎重早已提前两天装船了,要不然一天都忙不下来。
朱慈烺率先登上旗舰万历号风帆战列舰,在满朝文武和京师百姓的欢送下,率领舰队由长江出海,向日本九州岛扬帆出发。
历史上被称为明日第二次战争,亦被称为明朝征服日本之战,正式打开了维幕。
第976章
登陆下关
大明皇家海军在海上航行了数日,虽然也遭遇到几场风浪,但总来说还是十分顺利。
在此期间,德川幕府数次派使者前来解释,言说这些都是误会,请求大明退兵,并表示日本自愿世世代代充当大明的藩属国,永不背叛。
朱慈烺都在海上晕了好几天了,哪里听得进去这些屁话,直接下令把日本使者扔进海里喂鱼了。
七月二十七日,大明皇家海军驶过下关海峡,远外的海岸线上,一座小山在海边兀然而起。
“陛下,下关己经到了!”
万历舰上,朱慈烺走出舱室,站在舰楼上遥望海岸线,将下关海峡尽收眼底。
下关位于日本本州岛西南角,其海域是本州岛、九州岛、四国岛之间的一片,东西长八百余里,南北最大宽百里,最小十里,是九州岛东部沿海地区通往大明的重要航道。
下关,原名赤间关,亦作赤马关,简称马关,对于十九世纪后的中国人来说,这里是个难以忘记的地方。
十九世纪末,中日甲午战争后,啥也不是的鞑清战败,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成为中日两国近代史中重要的风水岭。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83/98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