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最后一个狠人(校对)第64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46/982


除了黑话,行贿的具体数额也有固定的标准,什么品阶的官员、什么职位、什么事情,该收多少银子,都有着硬核标准的,送少了不行,送多了也不行。
像马吉翔这样公然索贿,仗着权势狮子大开口的玩法,已经破坏了行贿受贿的行规,损害一大批人的利益。
马吉翔听后,却是笑了,他言道:“咱家不是个普通的官,不接受你们那一套!”
他的话很直白,咱家身为西京镇守太监,手握大权,就是要给你们这些下官一个下马威,树立起自己的价码!
话都说到这种地步了,毕云涛也没办法,只得再次一把鼻涕一把泪地跟老太监讨价还价。
先是对半砍,见老太监面色阴沉,准备发作,又转为十万十万的往下砍。
功夫不负有心人,好不容易,马公公愿意让步到六十六万两。
不为别的,就为这个数字吉利!
房门打开,当毕云涛从马吉翔的房间出来时,身上的官服已经湿透了。
饶是如此,他也不敢耽搁,立即将河道衙门的官员们找来,大伙一块儿想办法众筹。
到场的几名心腹官员听了毕大人的讲述后,一个个不同程度的跳了起来,嚷嚷着老太监太黑了!
还有的官员,则是面露怀疑的目光,他们怀疑毕大人是不是在下套,借着贿赂镇守太监的名目额外多收钱?
毕竟这种事情,小官们不能当面去问老太监到底要了多少钱,问就倒霉。
可以看出,毕大人平时也是个不地道的主。
毕云涛为人比较敏感,深深的感受到了下属那怀疑的目光,因为这不是他第一次遇到这种情况,去年分钱的时候,下属们同样有过这种怀疑的目光......
“你们不要多想,马公公要的就是六十六万银圆,这还是本官辛辛苦苦磨破了嘴争取来的,一开始他要的是一百万银圆!”
屋内一片安静,几名心腹官员还是一脸怀疑的看着他。
毕大人急了,当场五指指天发誓:“我老毕要是骗你们,就叫我人头落地,全家抄家!”
他这么一说,立时有官员上前握着他的手臂,道:“毕大人,您这是做什么,何必发誓呢,我们信你!”
“是啊,毕大人,何苦呢,大家共事这么多年了,我们还能不信您吗?”
“相信,我一开始就是相信毕大人的为人的......”
一帮官员你一言我一言的劝慰着,虽然没有尽信,脸上却是没有了怀疑的神情。
接下来,便是谈正事了,商量凑钱,以什么比例凑,这是最关键的。
此时在座的,平时贪墨最多的肯定是河道同知毕云涛了,大家都在等他率先表态。
然而毕大人是个十足的财迷,家中的产业虽有五十万银圆,且存了三十万银圆的活钱,但他连二十万都不愿拿出来,只是一个劲的哭穷,表示最多能出五万银圆。
他一哭穷,下面的人也跟着哭穷,结果一番商议下来,只凑出二十万银圆,连马公公定下的额度三分之一都不到。
毕大人一看,这铁定不行啊,没办法自己又挤出了五万银圆,然后下面的官员也勉为其难的每人加了一些,一共凑到了六十万两。
最后毕大人好说歹说的动员,说尽了好话,就是没人再肯拿出一个铜板,众筹陷入了僵局。
毕云涛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继续劝道:“同僚们,就剩下六万两了,大家再努努力,等渡过了眼前这关,来年本官还带着你们贪,把今天的损失连本带利的捞回来!”
说完鼓励的话,毕大人还采取了一个策略,暗示下属们,谁要是今天表现好,给力的话,来年分红比例上调!
升职加薪的机会就在眼前,当官的还是善于权衡利弊的,立马有人站了出来,表示愿意再“捐”两万两!
毕大人对他的行为给予了高度评价,又问道:“还有哪位同僚愿意资助的?”
“毕大人,下官愿意,只是......”
其中一个官员表示,自己喜欢搞收藏,平时贪墨的钱早就投资古董了,家里倒是有不少古董字画什么的,可不可以挑几个拿来抵押......
“可以,当然可以!”
毕云涛表示完全可行,他很清楚,向马公公这种见过大场面的大人物,相比钱财,应该更喜欢古董字画这种高端玩物!
第二天,马吉翔的房间书桌上,放了两个长长的锦盒。
其中一个里面是叠得如书本的龙元钞票,另一个锦盒里则是一幅厚重的画。
马吉翔打开装有字画的锦盒一看,发现这幅画竟然数米长,落款写着黄公望和《富春山居图》。
他略微感叹道:“此画居然这么长,难怪如此厚重!”
一名举画的小太监道:“干爹,这又臭又长的玩意能值几个银圆啊!”
“你懂个屁!”
马吉翔笑骂了一句,抚摸着《富春山居图》道:“这可是个好东西啊,一看就是出自名家之手!”
马吉翔对字画研究不多,但也能看得出这幅画的不俗,起码有着数百年的历史,而且上面还有几个名家盖的章。
朱慈烺不像乾隆,得到这幅画时没有盖章,当时就送给了徐皇后。
大婚后的徐皇后将这幅画收藏在宫中的皇家宝库中,以作纪念。
看着这副长卷,马吉翔越看越觉得不俗,他决定留着,待回京述职时献给喜欢字画的天武帝,以博圣宠。
皇帝如果嫌弃不要,那便送给大内总管吴忠......
就这样,收了钱的马公公终于满意的打道回府了,庞大的仪仗慢悠悠的走出河道衙门。
河道衙门的官员们则是再次夹道欢送,还是按照迎接时的那个流程,只是放鞭炮的环节延迟了。
当马吉翔的仪仗走出几里路后,河道衙门前的八组鞭炮这才噼里啪啦的炸响,欢送马老虎滚蛋!
第925章
狗娘养的贪官!
四月初,正当大明船队抵达葡萄牙时,朱慈烺一行人过潼关进入了陕西境内。
因担心有人认出,重蹈洛阳府境内之事,朱慈烺特意让锦衣卫给自己易了容,一行人都改模换样了,像是去干票大的。
潼关自古兵家必争之地,此地进可攻中原,退可守三秦。
在崇祯朝,潼关的战略位置至关重要,孙传庭与洪臣畴曾在潼关的南原伏击了李自成,打得李自成差点丧命,丢妻弃子只率十七人逃往商洛山。
经过长期的战乱,潼关破坏严重,加上之前的潼关卫基本都是士兵居住,经济发展缓慢。
自朱慈烺登基后,任命孙传庭为陕西巡抚,实行天武新政,促进百姓流动及自主经营后,位置优异的潼关已经发展成了一座繁华小城,焕发出强烈的生机。
孙传庭在任期间,除了推行天武新政恢复民生,还重新修筑了潼关城,以及华阴城、西安城墙、汉江浅滩等多地,将潼关这个“点”与西安省城连城了“线”,防止再发生李自成之乱。
关城内,朱慈烺等人走进了一家名为“顺风”的车行,准备租马车前往西安。
车行临近官道,门前的广场平坦宽阔,人潮涌动,停着各式各样的马车和牛车。
有的车马旁还竖着标牌,上面写着来往的目的地,这类大多是远途载运。
车行旁边,则是一家民信局,与顺风车行公用一个广场,门前同样停着不少马车,大量民夫在上下装运货物。
民信局也就是民间邮局,始于大明永乐年间,由宁波帮的商人首创,业务包括寄递信件、物品、经办汇兑,在江南一带很常见。
到了天武年间,随着百姓安居乐业,商业日益发达,民信局的规模日益扩大,又有皇家集团参股,大明全国共有大小民信局数千家,机构遍布国内及华侨聚居的亚洲,形成内地信局、商船信局和侨信局三种分类。(侨信局专门为南洋侨民服务)
最大的民信局在商业中心的上海设又总店,各省州府皆设有分店和代办店,各民信局之间联营协作,构成了大明民间通信网。
出行运货,这是军民百姓的硬需求,谁都避免不了。
车行和民信局周围,经营着客栈,茶肆,酒楼,仓库,马行等各类民生项目,专门为过往客人提供服务和商货运输,形成了一条鲜明的产业链。
此时顺风车行前,车马进进出出,朱慈烺就在其中一辆马车上,他们顺着官道一路往西而去。
马车内,朱慈烺不时的向车外看去,心中感叹,陕西的发展还是不错的,远比自己想象的要好,这一切都归功于前任巡抚孙传庭。(孙传庭调任征西都护府了)
不过,也有让朱慈烺不满意的地方,比如这条官道。
由于道路坑坑洼洼,马车随之颠簸了起来,朱慈烺不由得皱眉出声道:“这地方官是怎么修的路?”
车夫耳尖,在前方听到了,他笑道:“在孙抚台在任之时,这路修的是平平坦坦,跑起来很得劲,现在嘛,回到崇祯朝的样子遭罪喽!”
在潼关常住的当地人很少,大多是外地来的驻兵、将领后代,所以潼关人都很直爽、豪气,说话很少拐弯抹角。
闻言,朱慈烺心中一动,微微朝前挪动身子,跟车夫搭茬道:“老哥,这是怎么个说法?难道现任官员不修路吗?”
按照朝廷的考核,修路是地方官员考核政绩的主要标准之一,只要还想当官,没道理不修路啊!
“修是修了,就是修的太频繁了!”
车夫一边抽鞭吆喝马车,一边道:“他娘的,现在这些新式的万古长青路(水泥路),还不如以前的土路好呢!”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46/98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