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最后一个狠人(校对)第63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35/982


三百多里的路程,銮驾足足有了八天。
皇帝带一家子巡幸凤阳的这一举动,使得整个凤阳都沸腾了,当日凤阳城万人空巷,齐聚洪武门外,都想瞻仰一下帝后的风采。
尤其那些见过朱慈烺的老凤阳人,更是激动地热泪盈眶,皇帝已经十年没回凤阳了!
朱慈烺御驾途经之处,万民顶礼谟拜,一片“万岁、万万岁”的欢呼声。
身着庄严皇后礼服,坐在銮舆内的徐皇后,也不禁为这场面感动了,大明龙兴之地的百姓,比京师百姓更热烈,这是一种难以言说的氛围。
凤阳府,朱慈烺的发家之地,也是大明的精神中心,朝廷内的众多勋贵、高官,还有军中大量的中低级军官,皆是从这里走出。
每年,都有大量的勋贵子弟来此历练、参观,皇明军校的军官生们每年拉练也是前往凤阳。
当朱慈烺走出龙辇再见这里时,凤阳府被修的越发漂亮了,淮河两岸的大水车高高耸立,官道两侧十分整洁,每隔数里就有一座供路人休息的八角亭,时而还能看到一些正在铺设的铁路。
在一片欢呼声中,御驾沿着洪武街入了皇城禁垣。
崇祯八年,高迎祥等十三家流寇攻破凤阳,焚毁了半个凤阳,包括禁垣里的宫殿,朱慈烺当太子时,在凤阳住了数年,为了攒军费省钱,只是修缮了部分居住的殿宇。
现在大明四海升平,皇家内帑充裕,这些宫殿由内帑掏钱陆续重建,颇有些南京二京紫禁城的熟悉味道(建筑格局基本一样)。
朱慈烺用完午膳略显劳累,便休息了片刻,等他醒来之时,迷迷糊糊的发现面前站着两个大美人。
他以往是错觉,接着细细一看,原来是自己的两个老婆,徐皇后和杨贵妃。
二人皆是盛装打扮,徐皇后一身明黄大衫,头戴金冠,身戴霞披,着红线罗大带、描金玉带;
杨贵妃则是穿着类似的礼服,为红色皇妃大衫,行止间珠玉轻颤,尽显一股雍容的华贵气势。
徐皇后脸上带着温柔的笑意,道:“陛下,您醒啦!”
在她身后的杨贵妃,规矩的裣衽施礼道:“妾身见过陛下。”
朱慈烺爬起来,露出微笑道:“你们盛装打扮的,这是要去哪?”
徐皇后回道:“妾身准备和杨贵妃去福田院探望,为百姓送一些吃穿用品。”
哦,原来是去养老院看望孤寡老人。
朱慈烺心中一暖,皇后来凤阳的第一件事,就是想着为自己分忧解劳,体恤万民,真是位好皇后啊。
不像自己,路上“操劳”了一阵,就累了困了,连本地官员都没召见。
他柔和地看着徐皇后,握着她的双肩道:“晨芸辛苦了,去看看就早些回来,不可太过劳累了。”
说到‘劳累’二字,朱慈烺的语气特意加重了一些。
徐皇后像是没理解他的挑逗,只想着这些关心的话,脸上露出了小小感动,低头轻嗯了一声。
朱慈烺又偏头对杨贵妃道:“月柔,你跟着皇后多留心,顺便找那里的老妇人打听一下,这些年福田院的福利如何,官府是否按时发放物资。”
“妾身领旨。”杨月柔娇滴滴的应道。
在历代的封建社会中,明朝是一个社会福利比较高的时代。
建国初期,明太祖朱元璋创立了三大福利机构,分别是养济院、漏泽园和惠民药局!
养济院,是收容无家可归的穷人和乞丐的场所,凡是被收留的,每月都会给予大米三斗、库布一匹,遇到自然灾害无家可归者,官府还会免费给予稻种耕牛,并赐良田十五亩。
当初朱慈烺南下凤阳,治理凤阳府的第一件事就是重启了养济院,收容广大流民并分配工作,开垦荒地。
漏泽园,是官府设立的丛葬地,凡无主尸骨及家贫无葬地者,由官家丛葬,大明各府县均有设立。
惠民药局(相当于医院),行使全国药业的管理职权,大明各地皆设立了惠民药局主管当地的药业,相当于大明的医疗体系。
朱元璋设立的这三项福利,作用是让百姓老有所依,死有所归,病有所医。
老朱还出台了封建社会最完善的国家养老制度,他规定:凡大明百姓,八十岁以上的无产老人,每个月可以去官府领五斗米、五斤肉和三斗酒。
九十岁以上的老人在此基础上,每年再额外领取一匹布帛和五斤肉。
除此以外,官府每年正月初一和正月十五还要设宴款待这些老人吃喝。
在法令施行的过程中,为了避免富人和贫民之间产生心理落差,官府一视同仁,均给予补助。
如果哪座城池里发现了无家可归的的流浪汉,或者无人照顾的残疾人,地方官员要受到朝廷追责!
被朱慈烺送进菜庙的英宗朱祁镇,在位期间也在社会福利上有过贡献。
他规定:无论是士兵还是平民,无论是男人还是女人,只要达到七十岁,每年可以领取十瓶酒和十斤肉。
八十岁以上的人在前者的基础上,额外领取两斤棉和两斤布。
当然了,这些福利因天启、崇祯朝战乱,大多是被废弃。
朱慈烺所提到的福田院,也就是大明版的养老院,专门收容老幼残疾而无依靠之人。
这是朱慈烺重启养济院、漏泽园、惠民药局三种社会福利后,重新建立的社会福利制度,以后还得完善。
皇后和贵妃告退后,贵妃杨月柔忽然悄悄折回。
在朱慈烺惊讶的目光中,杨月柔贼兮兮的走近搂着朱某人的脖子,在其耳边轻声道:“陛下,今晚能让妾身侍寝吗?”
朱慈烺木然的点了点头,道:“可以......”
杨月柔吃吃一笑,朝朱慈烺抛了个媚眼,然后揽着礼服,袅袅而去。
看着她的倩影,朱慈烺决定再补一觉,避免晚上疲劳驾驶......
第911章
你爹是谁呀?
第二日。
大清早,朱慈烺还在龙床上与杨贵妃温存,太子和二皇子便已经在门外敲门了。
两个不懂事的孩子硬着是嚷着要让朱慈烺带他们出去溜达一圈。
来凤阳的一路上,所见所闻让两个皇子大开眼界,兴致很高。
他们兴致高了,朱慈烺的兴致却低沉了,他担心两个小鬼不懂事闯进来碰到不雅之事,只得匆匆起床。
父子三人用完早膳,朱慈烺便开始带着他们出巡,视察民生。
凤阳府各乡村密集不断,整洁干净,御驾所过之处,道路宽阔平坦,路上行人生机勃勃,满脸红光,充满活力,与朱慈烺的状态截然不同。
完全可以想象,“好战”的杨贵妃有多么强悍,竟把久经沙场的天武帝折腾成这样。
如果这个时候有记者采访朱慈烺,当皇帝究竟爽不爽?那朱慈烺肯定要骂娘了!
太子和二皇子虽经常出宫体验民生,但这还是第一次下乡,一切都一切,给了他们极大的冲击。
饶是朱慈烺兴致不高,但还是谆谆教导太子:“为君者,应多到民众中去,与民同乐,了解他们的心声,此乃圣君之像!”
太子亦是满面红光,频频点头称是,表示很赞。
接着,父子三人退了御驾,换了身衣服,改为微服出巡,深入村落了解民生。
淮河两岸,人烟稠密,鸡犬相闻,这里住得大多是天武军退役的军士们,其中有不少在战争中伤残者。
他们现在基本都是地主了,雇佣了耕田队帮忙劳作,每月还有退休金,每年官府都会上门慰问,临走时还留下一些慰问品。
这些退休老兵的生活无忧,每日听戏唱曲,很是悠闲。
一些责任心强闲不住的,经常会到附近的学校担任学生们的教官,教他们打枪打炮,给孩子们讲讲天武军的故事。
宣传天武大军所向披靡的一系列大战,尤其是天武帝在凤阳府的经历,更是注重宣传。
一座戏台前,朱慈烺和两个皇子正蹲在台下,认真的听上面唱戏。
在他们的旁边,一名退休老兵在那口水四溅的讲述着惊心动魄的关锦大战。
“只听吾皇大喝一声,奴酋休走!”
“啪!一声脆响,驾着驴车漂移的奴酋多尔衮应声栽下驴车,翻了十八个咕噜,就这样被吾皇一枪击毙,死的不能再死了!”
“对面满洲八旗兵眼瞅着他们的主子毙命,一个个气的哇哇直叫,策马冲来,想要为奴酋报仇!”
“吾皇天武一声大吼,对面百十个冲杀而来鞑子巴牙喇兵顿时呆若木鸡,乖乖引颈受戮!”
“吾皇策马冲杀,长枪翻飞,枪影覆盖鞑子兵百余丈,百余名鞑子兵瞬间被捅成了马蜂窝,余者数万之众惊骇溃散!”
退休老兵插腰扬手,唾液横飞,抑扬顿挫,很有感染力。
台下百姓瞪大了眼睛在那认真的听着,连台上唱戏的也不唱了,也围了过来听老兵讲故事。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35/98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