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最后一个狠人(校对)第59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96/982


现在看来,这种担心是多余的了。
大明的军队虽统一使用龙旗,但各军旗帜有着明显的区别,绸边颜色尽皆不同。
龙旗的绸边是通体血红,代表着天武军的军旗。
龙旗的绸边是黑色,代表着靖武军的军旗。
龙旗的绸边是蓝色,代表着大明皇家海军。
此外还有白色绸边,青色绸边,紫色绸边。
.......
此外,各军下面的师、旅、团各级单位的龙旗也有区别。
除了杆高不同,他们旗帜的大小不一样,单位大的,旗中相应的青龙图案则大些,且没有号带。
比如团旗,杆高一丈一尺,带缨头。
旅旗,杆高一丈三尺,带缨头。
师旗,杆高一丈五尺,缨头珠络雉尾。
军旗是象征军队或建制部队的旗帜,其旗色、旗幅大小、旗杆长短和装饰的不同,表明率兵者的地位,同时也反映其文化。
军旗没有兵器刚强锋利,也没有甲胄避锐护体,但它是国家意志的体现,是民族尊严的代表,是军队灵魂的体现。
随着时代的发展,军旗的精神内核不仅没有像冷兵器一样更新换代,反而继续发扬光大,激励着军队不断走向胜利。
朱慈烺看着一个个熟悉的将领,看着他们热切的眼神,表情严肃道:“朕希望,将来的这些龙旗,能跟着你们,飘扬在四海之上,世界各地!”
殿内一阵整齐拜倒,诸将齐声吼道:“愿为陛下效死!愿为大明开疆拓土!”
众将齐喝三声,声震殿宇,朱慈烺负手而立,信心满满。
在他身边,太子朱和陛也动容了,小小的心灵在这种氛围中,渐渐的萌发出想要为帝国开疆拓土的欲望。
第860章
新式军装
大明最重要的旗帜有数种,龙旗只是其中一个,还有北斗旗,日旗和月旗,并无后世传言的日月浪涛旗。
大明以往也没有国旗,只有不同旗号的军旗,直到晚晴时期,三角形的黄龙旗才是中国真正意义上的第一面国旗。
传言中,自隆庆开关后,明朝对外贸易发展迅速,大明的诸多海船按照国际标准,也在桅杆上悬挂一面旗帜以区别尼德兰、葡萄牙等国船只,成为事实上的中国国旗,也就是日月旗。
实则不然,并无任何证据证明明朝商船使用了这种日月旗,网传近年从南洋打捞上来的明代船只发现过这种旗帜,现实中也并没有任何的考古实物展出。
再者,几百年了,用什么样材料造的旗帜在海底不烂?
也就是说,大明全国并无一个统一的国旗。
前段时间,朱慈烺和几个内阁大臣为制定国旗,参考了大明迄今为止用过的所有旗帜,主要以民间广为流传的一些为主。
他发现了一个惊奇的现象,五色旗,龙旗,太阳旗,太极旗等等,竟然都是明朝原创的!(参考明朝留下的一些画作)
民间船只,多悬挂黄底红日旗,跟后世的日本国旗类似......(基本带旗帜的明朝画作中,都是这种黄底红日旗)
还有太极旗,竟是一些明军的中军坐纛旗!
武英殿中,就摆放着一面长近三米的新制大明国旗,旗面为红色,长方形,其长与高为三与二之比。
这面国旗称为四星金日旗,旗帜通体红色,中间是一轮黄色金日,射出十二道光芒,金日下面是四颗黄色的五角金星。(章评中有配图)
旗帜的红色,象征大明属于火德,亦指统治大明的朱姓皇族。
金日代表大明,位于旗帜的正中不偏不倚,是取中国位于四方之中之意。
金日的颜色是黄色,又代表着汉人的肤色,象征着大明是汉族人建立和统治的国家,黄色位于中央,意指大明将汉族的利益视为核心利益。
金日的十二道光芒,即指一天十二个时辰,一年十二个月,表示大明光辉时刻都在普照万方。
金日下的四颗五角金星,象征着四方,即“际天极地,罔不臣妾”之意,又表示着礼义廉耻,国之四维,是大明世代遵守的道德规范。
为何是五角金星?因为五角星代表着胜利,同时在东方文明的阴阳五行里面,五行相生相克的连线刚好是五角星。
“际天极地,罔不臣妾”出自郑和第七次下西洋时,在福建长乐南山的天妃行宫刻碑文,为《天妃之神灵应记》。
上曰:“皇明混一海宇,超三代而轶汉唐,际天极地,罔不臣妾;其西域之西,迤北之北,固远矣,而程途可计;若海外诸番,实为遐壤,皆捧琛执贽,重译来朝......”
大意是:从天的顶端到地的极地,没有不以臣、妾之礼归顺我大明的!
这句话说的很霸气,彰显了大明的强盛,颇有一些“凡日月所照,江河所至,皆为汉土”的味道。
国旗和军旗都搞定了,接下来便是将士的军服了。
大明的军士穿戴全套盔甲并佩挂武器后,身体负荷相当大。
据嘉靖朝兵部郎中唐顺之的《武编》记载,“各边军役战,身荷锁甲战裙,臂避等物,共四十五斤!
铁盔、脑盖重七斤,顿项、护心铁、护胁重五斤;
弓撒、箭袋重十斤,腰刀三斤半,蒺藜、骨多重三斤,箭筒一斤,战勾连绵皮上下衣服共八斤,通计八十八斤半。”
明朝的一斤差不多是六百克,也就是,大明边军一个军士的整套装备,高达现在的一百零五斤左右。
天武军的装备更加精良,且装备的和鼎步枪就有九斤半,再配上刺刀、装子弹的皮包、手榴弹等物,更加沉重。
然而,时代变了,随着火器的迅猛发展,再厚的盔甲都扛不住一枪撂倒。
明军的盔甲虽然制作精良,但基本失去了防护的作用,沉重的盔甲不仅不能为步兵提供多少保护,反而会因为沉重影响步兵的机动性。
该到了改变的时候了!
朱慈烺拍拍手,一队御林军捧着盔甲走进来,他说道:“朕让尚衣监打造了一些样品,大家都来看看怎么样。”
接下来,徐盛和一队英俊高大的御林军充当模特,现场换起了衣服。
首先展示的是普通军士的军服,类似皇帝仪仗中的旗手卫罩甲。
一顶帽儿盔,海军为蓝色,陆军为黑色,冒顶有红缨,将领的冒顶有一对孔雀翎。
甲是深红色布罩甲,外包金边,胸背处缀方补,胸部方补分成图案对称的两半,背部方补为完成的一块,上身类似马甲,有布结扣,以铜扣扣之。
新式军服很轻便,上厚下薄,内衬带有少量铁片防刀剑,手肘处甲叶较薄,使得整只手屈升灵活。
因甲衣一体,士兵穿着非常快捷方便,就如穿上一件外衣一样,临战时可在不到半分钟内完成着装。
新式军服不仅区分了不同将领,每个军职还分为好几套,也有平时穿的礼服。
礼服的造型就更漂亮,最大的特点是带有曳撒。
在以往,只有大明的官员、内官或者朝廷赐下的服饰才能带有曳撒,如麒麟服、飞鱼服。
这玩意代表的是身份,没想到天子竟然用来当普通军士的礼服。
接下来展示的是将官的军服和礼服,相比普通军士的,他们的军服看起来更加华美,威武。
一个字,帅!
就连原本长得不怎么样的人,穿上这身行头后,整个人的形象陡然拔高三个阶段。
各将看着啧啧称赞,没看眼笑,俗话说人靠衣装马靠鞍,一身得体的服饰,会让人看起来更有精气神。
军人,必要时也得靠军服来显示英武之气!
接下来,众将就军服防护方面展开了讨论,一些将领对军服上身罩甲内衬具体加多少铁片等问题提出了看法。
以后对外战争,对手不一定都拿着火器,比如南洋那边,听说有很多土著还拿着原始武器。
因此,新式军服防刀枪等冷兵器还是很有必要的。
随着众人商量,最终明军天武九年款的军服正式定了下来。
第861章
帝后微服出巡
天武九年(1652年),正月十五元宵节。
皇宫内外张灯结彩,热闹非凡,上至王公大臣,下至宫女侍卫,人人都穿着喜庆服饰,愉悦之情溢于言表。
这一天,宫廷画师要从早到晚都跟随天武皇帝左右,将所见的各种热闹场面如实地记录下来。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96/98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