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最后一个狠人(校对)第52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27/982


为了整治私铸和统一钱币,朝廷历代官员采取了很多种措施,其中包括严惩不贷、颁布法律条款,还有控制制造假币的材料。
但是这些措施的效果可以忽略不计,甚至是根本没有用,私钱流通的的问题一点都没有得到改善。
天启和崇祯年间,民间的私钱更是泛滥的不像话,到处都是铸滥钱恶钱,为了赚取利润,私铸的钱越来越劣质化。
崇祯不仅在军事上给朱慈烺留下了烂摊子,经济上更是一塌糊涂。
崇祯刚登基时,大展宏图,在经济上也烧了一把火。
户工二部进崇祯新钱式的崇祯通宝,崇祯帝令每钱一文重一钱三分,务令宝色精彩,不必刊户工字样。
多好的惠民政策啊,崇祯元年的钱币铸作精良,可以说非常的良心了。
然而当时大明各地战事不断,朝廷财政几近崩溃,加之此项政策得罪了大量的利益团体,没过多久这种质量上佳的钱币就维持不下去了,私钱再度泛滥。
从高官士绅到群众百姓,很多利欲熏心的人都参与了私铸铜币这一条路,并且从中获取谋利。
还有私自铸成的铜币已经太多了,和真的铜钱都混杂在一起,朝廷一时无法从百姓手中处理这些私钱,更别说禁止私钱流通。
而后市场上流通的崇祯宝通,其版别之复杂、品类之繁多,计有百余种,尤其是背文之繁缛,实为中国货币史上所罕见。
其中有一种背文铸着奔马图形的小平钱,径小轻薄,俗称“跑马崇祯”,近年来民间传说把此钱和闯王李自成巧妙的联系起来了。
李自成号称闯王,“闯”字门内有马,“跑马崇祯”预示着“一马入门,门下有马”灭亡崇祯者必为李自成也。
崇祯朝是大明朝钱币最复杂的时期,也是中国古代货币史上最复杂的时期!
复杂混乱到连朱慈烺都迟迟没敢下手整顿混乱的私钱市场,经济是国家的根本,要是玩崩了,也就离亡国不远了。
现在是到了不得不解决这种情况的时期了,既要大量的铸造新币补充市场,缓解通货紧缩,又要想办法剔除市场上良莠不齐的私钱。
为了解决这种情况,财政部尚书程国祥研究了数年,多次深入市场,与百姓交流,最终总结出了几个解决的方案。
程国祥颤颤巍巍的从座位上站起,作揖道:“陛下,民间交易杂以私铸铜钱,以故钱法不通,臣建议从质量上入手,新币材质足量,从根本上遏制私钱!”
程国祥的建议就是釜底抽薪,只要天武通宝的成色好,含铜量高,分量足,谁会去用分量轻薄的私钱?
刚刚调任户部右侍郎的黄宗羲也道:“臣附议程阁老之言,若是再辅以刑律,久而久之,私钱的势头自然被遏制。”
朱慈烺微微点头,这确实是个不错的法子,就是要比之前多费些铸钱的成本,不过大明现在最不缺的就是钱了!
为了国家长治久安,市场繁荣稳定,该花的钱还是得花的。
其中解决问题的核心还是执行力,以往朝廷历代官员遏制私钱的方法都不错,最终还是执行力差,导致不了了之。
对于大明目前官场上的执行力,朱慈烺还是有几分信心的。
明年就是天武朝第三次开科取士,暂时不差当官的。
第775章
龙元
接着,在朱慈烺的示意下,财政部的几个官员就新的天武通宝(铜钱)所用材料分量进行了讨论。
历朝历代都有数据参考,又有市场上流通的私钱质量和成本对比,这个问题很快就得到了解决。
紧接着,会议的议题转向了白银。
朱慈烺看着颤颤巍巍起身的程国祥,道:“程老,你就坐下说话,不用起身。”
“臣谢过陛下恩典!”
程国祥也不客气,喘了几口气坐了下来,脸上的褶皱渐渐舒展。
他快不行了,这次的新币革新,他已经准备多年了,希望能在临走之前亲眼看着朝廷推行新币,革新市场。
也不枉自己管了大明十几年的钱粮,为大明贡献最后一丝力量。
程国祥建议道:“臣建议发行银币,统一银钱重量!”
在座的诸位,不是财政部的官员就是常年混迹在商界的大商人,对银币的概念还是熟知的。
银币最早是西洋人搞的,是银本位制国家的流通货币。
流通在大明沿海地区的银元是西班牙银元,又称柱洋、本洋、佛头,是西班牙人百年前在拉丁美洲铸造的银币。
万历年间,银元流入大明市场,但一直没有成为流通货币,仅仅是作为士大夫阶层的玩物或收藏品。
中国直到清朝时期,才首次在西藏铸行“乾隆宝藏”银币,道光年间在台湾福建等地仿制银圆,光绪年间清廷才正式铸造银元“光绪元宝”(即龙洋),各省纷起效尤。
民国时期建立银本位货币制度以后,才以银元作为主要流通货币。
此时的大明,主要是以铜钱为支付单位,不过因为铜钱私铸导致市场混乱,百姓们在物资交易中慢慢抛弃了铜钱而改成使用白银,加速了货币白银的大批量使用。
大明并没有古代数值的银两,只有官银折色银,为了方便统计铸成了元宝的银锭模样。
那些市场流通的碎银子,则是用银剪从一锭银子中剪下来的,再用银秤称重计算,还得看银子成色,非常的麻烦,常常被剪的稀碎,还有磨损等消耗。
如果制成一枚枚的银圆,就显得非常方便,不必再称重量,看成色,与民便利。
听着程国祥的细细介绍,在场诸人无不敬佩,程老不愧是管了一辈子的银钱,这项政策可谓是利国利民啊!
接着,程国祥将自己设置的银元面值做了详细介绍。
按照成色划分,还有含银量不同,银元的面值分为一圆、五角、一角,一圆等于一两银子,以此类推。
银圆的面值毕竟不小,程国祥还设置了铜圆,面额一分,相当于是十文制钱。
一文制钱,也就是一枚标准的方孔铜钱,叫天武通宝。
相当于一枚天武通宝是一块钱,一枚铜圆是十块钱,一角银圆是一百块钱,五角银圆是五百块钱,一圆银圆是一千块钱。
按照物价计算,明朝的一两银子相当于后世的六千百块钱,天武朝的银圆,如果成色好,价值方面完全可以当后世的一千块钱。
确定完银圆,针对海贸等大宗商品交易,程国祥再度建议,推出纸币。
一场大宗商品交易,动辄需要几千上万两银子,就算是新出的银圆,面额最高的一圆,也得要上千斤,怎么拿?
以往大明国内的大宗商品交易,大多是用明商银行的银票,但明商银行毕竟不是每个地方都有,很多地方的商人依旧不方便,来自欧洲各国的商人们更觉得不方便。
欧州商人习惯使用有俱体数额价值的货币,对于大明这种以白银自重为货币价值的货币体系,用起来十分别扭,体验极差。
他们每次来大明经商,倒卖丝绸、瓷器等货物,只能把自己手中的银元按照重量换成购买力。
有的洋商干脆直接先买足银块,再来大明经商,使用之时,又涉及到白银的成色、纯度和品质等问题,非常麻烦。
再麻烦也得赚钱啊,解决了一系列的问题后,当洋商们满载货物准备大明沿海时,还得想办法将自己手里剩下的银块,再换回欧洲通行的银币。
如果直接把银块带回欧洲,或者带回印度,根本就不能使用,真就变成废矿了,这就亏本了。
饶是这么麻烦,大多是欧洲商人只能忍受这种不变,继续来大明经商,谁让大明的商品占有绝对的优势,利润那么高。
大明农村有句俗语,叫“钱难赚,屎难吃!”
可是不吃怎么行呢?而且大明的屎是真的很香啊!
现在大明实行新的货币制度,有大面额的纸币,可以免去更换货币的麻烦,自然更符合欧洲商人的使用习惯,将来会吃的更香!
乾清宫的御前会议足足召开了一天,直到天色发暗,新的货币制度还没确立,第二天继续开会讨论。
银圆和天武通宝这些货币流通的难度不大,它们本身就具有价值。
御前会议着重的探讨纸币的发行和流通,以及如何避免重蹈大明宝钞的老路。
大明宝钞是大明官方发行的唯一纸币,后因滥发纸币,导致通货膨胀,民怨沸腾,正德年间废止。
大明宝钞的失败,主要是没有近现代的准备金意识,宝钞发行泛滥,且只发不收,既不分界,也不回收旧钞。
结果造成了市场上流通的大明宝钞越来越多,泛滥成灾,贬值也越来越厉害。
朝廷的税收,只收少量宝钞,或干脆就不收宝钞,只收金银铜钱,这样一来宝钞的信用度自然也是每况愈下了。
朱慈烺充分吸收了历代发行新货币的失误的教训,做足了准备。
加上十年前在凤阳府发行的粮票,一直可以足额兑换粮食,信誉度依旧良好,使得现在的天武朝在民间有很高的信用度,基本可以保障纸币的发行顺利。
对于纸币的命名,有人提出叫明元,这样让人很容易知道这是大明发行的纸币,也让世界更加认识大明。
朱慈烺不愿意用明元这个名字,认为不吉利,明元、明币、冥币......
“华夏儿女,炎黄子孙,龙的传人,朕觉得还是用‘龙元’这个名字比较妥贴一些,即能在万民之中体现出神圣来,也能表明这是我大明的钱。”
最终,朱慈烺圣心独裁,确定了名字。
最后讨论的问题是龙元的图案,这个话题就热闹了,有人提议印一条龙,有人建议印承天门,还有建议印五岳的、印黄河的。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27/98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