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最后一个狠人(校对)第5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2/982


清军入关后,顺治小皇帝没有忘记当初为满清入主中原,而建立过赫赫功业的八大晋商,在紫禁城偏殿设宴,亲自召见了他们,并赐给服饰。
宴上,顺治要给他们封官赏爵,八大家受宠若惊,竭力推辞,顺治借坡下驴便将他们封为“皇商”,被称为“八大皇商”。
朱慈烺很想借此机会抄了八大晋商的家,让大明回一波血,然而当他看到李廷表后续送来的一大摞晋商资料后,他犹豫了。
八大晋商的势力远比他想象的要大,据情报中讲,这些家伙在明朝中期就开始布局了,大力培养族中子弟当官。
这么多年来各家的子弟为官者不计其数,其中大同总兵王朴就是八大家中王家的人,据说做到总兵就是花钱堆上去的。
不仅如此,八大晋商还大力结交权贵,不管是地方的还是京城中的,统统结交,内阁中甚至都有他们贿赂过的人。
在得知哪个当官的要买田了,要纳妾了,或者生活困难了,他们统统承包,送田,送钱,送女人,把事情办得妥妥的,简直比后世的房产中介还贴心。
如果仅仅如此,朱慈烺还能强行办掉他们,然而,这些晋商们在江南一带,依然有许多同盟者,比如江浙财团,广东财团,他们一边互为竞争,一边同气连枝,互为声援。
北方缺粮、缺盐,缺铁料、茶叶等物资,晋商们都要从江南购买,这样南方各财团就与他们的利益紧密连接在一起了。
朱慈烺在房间中来回踱步,思考着应对之策,如果没有万全的策略轻易对八大晋商下手,一个不小心,真会如皇帝老子所说,与全天下的商人和利益集团作对。
正在朱慈烺头疼不已的时候,吴忠轻声告诉他,张家粮铺的东家张大彪来了。
张大彪是个五十多岁的中年人,体型颇为富态,当他见到朱慈烺时,顿时大拜道:“草民拜见太子殿下千岁!”
朱慈烺笑着将他扶起,笑吟吟道:“张老板请起,想不到我们二人会再次见面。”
皇太子如此礼遇,张大彪心中激动不已,道:“草民上次得到殿下赐字,时至今日,心情都是心潮澎湃,难以平复,今日得殿下再次抬爱,特意召见,草民实感三生有幸!”
生意人的嘴就是利索,朱慈烺坐下后摆了摆手手,示意张大彪也坐下。
张大彪连道不敢,朱慈烺无奈,直接让徐盛将他按坐在板凳上。
朱慈烺直接道:“张老板不用太过拘礼,本宫今日在外视察民情,无意间得知张家粮铺的大义,深感佩服,因此才召你相见,本宫想问问,商人本逐利,你为何要如此做?”
张大彪道:“殿下缪赞,我们张家乃至整个徽商,有着自己的经营之道:讲道义,重诚信,诚信为本,以义取利!我徽商更有古训:斯商:不以见利为利,以诚为利;斯业:不以富贵为贵,以和为贵.......”
见皇太子对徽商颇有兴趣,张大彪极为卖力地将徽商介绍了一番,从东面的淮南说到西边的滇黔关陇,从北面的幽燕辽东说到南面的闽粤之地,而后又从日本说到了葡萄牙.......
据他所说,他们徽商大多来自徽州和新安,人人吃苦耐劳、勤俭节约、小本经营、由小到大,几乎没有田地,家家户户都经商,成人男子中,经商者占了七成。
经过这些年的发展,已开始与晋商齐名,特别是在近年来,徽商足迹几乎遍布全国,甚至还远至日本、暹罗、东南亚各国以及葡萄牙等地。
最后,张大彪表示,他们徽商一向爱国,只要朝廷有需要,他表示会联络各地徽商力挺朝廷!
他还列举出他们以往的爱国事迹,比如说戚继光抗倭之时,徽商就进行过大量的捐资。
朱慈烺也知道张大彪是什么心理,但凡商人能搭上朝廷的顺风车,将会更加有利于自己的发展,不过听了张大彪的话,朱慈烺突然有了笼络徽商的想法。
山西的八大晋商势力太大很难搞,他为何不扶持徽商与其相斗呢,日后他想要收取商税也需要找个突破口,如果操作的好,或许徽商就是个很好的突破口。
想到这里,朱慈烺下定决心扶持徽商,你满清有八大奸商,我大明有芸芸徽商,干吧!谁怕谁!
二人秘密相谈了一番后,张大彪欢天喜地的离开了德庄火锅,开始联络在北直隶的徽商。
朱慈烺命李廷表全力监察晋商在京城的所有店铺,特别是八大晋商在京城的管事,务必一个不漏的盯死了。
李廷表接到命令后立即着手安排,有四十来万两的银子做支撑,李廷表的情报网如今可谓是真正的天网。
当天下午,朱慈烺下令从新城调拨十万石粮食先用于缓解京城的粮食危机,那是勇卫营在良乡城中缴获的清军部分物资,他没敢将所有存粮都拿出来,想先用一部分试试水。
当一车车的粮食在全副武装的军队护卫下运往京城,许多京城百姓看到后奔走相告,欢喜不已。
京城的粮价日益上涨,让他们的生活越发的艰苦了,此时看到朝廷运来如此多的粮食,全城沸腾了。
然而,一些晋商雇佣乞丐和青皮恶棍,在街上大肆宣传这都是沙子,并不是粮食,朝廷只是为了缓解民情做作而已。
在这种舆论的冲击下,京城中又变得人心惶惶起来,粮价依然居高不下。
晋商的卑鄙举动,让朱慈烺恨恨不已,同时让他知道舆论了重要性。
提起舆论,朱慈烺想起了一宗大杀器——报纸!
第八十一章
活字印刷术
在内城西城的鸣玉坊中有一条箔子胡同,箔子就是用苇秆编成的帘子,这条胡同有大量售卖箔子的商铺,因此被称为箔子胡同。
这一日,皇太子的仪仗驾临箔子胡同,让整条街都喧闹了起来。
刚到箔子胡同东口,朱慈烺就看到了一座皇家寺庙——护国圣祚隆长寺,这座寺庙是万历四十五年建的。
山门面阔一间,石门额上刻有“敕建护国圣祚隆长寺”,朱慈烺略微迟疑了下,最终决定进寺看看。
大寺坐北朝南,几个大殿建筑气势恢宏,香火旺盛,寺中有高大的钟楼,规模宏大、气象雄伟,颇显明代风格,
明初的建筑风格,与宋代、元代相近,古朴雄浑,明朝中期的建筑风格以严谨著称,而晚明的建筑风格趋向繁琐。
护国圣祚隆长寺中央还有一尊高近五米的铜铸佛像,下有千瓣莲座,每瓣都铸有一尊小佛,被称为“千佛绕毗卢”。
朱慈烺先是到大千佛殿烧了几炷香,拜了拜,然后参观了天王殿等几个大殿,这座寺庙建成不过二十年,平日维护得当,依旧显得崭新庄重。
后世北京西城区西四北三条的那座古寺,正是眼前这座皇家寺院,只不过经过时间的侵蚀,历史的变故,后世的这座寺庙钟鼓楼早已被拆除。
大千佛殿内的铜五方佛已迁移至法源寺供奉,其余佛像已经没有了,天王殿、大千佛殿、前西配殿则是被一些商店当作了仓库,其他殿宇也被当成了民居。
昔日的佛门圣地,后世已经成为芸芸众生居住的大杂院了。朱慈烺感慨,战争和王朝更替,使得多少中华文明惨遭摧毁。
在离开了护国圣祚隆长寺后,朱慈烺直接让仪仗前往此行的目的地——汉经厂。
汉经厂在箔子胡同中,是大明的皇家印刷厂,负责刻版印刷佛经、儒学经典及朝廷文书,也印刷《百家姓》等通俗读物。
听说皇太子的仪仗将要驾临汉经厂,汉经厂的典簿立刻吩咐将厂里厂外全速打扫一遍,然后带着所有官员和工匠站立在大门百米处迎接皇太子的到来。
他们谁也想不到,汉经厂这个存在感极低的十八线皇家机构,皇太子居然亲自莅临!这是皇明二百多年破天荒头一遭的事情啊。
记得汉经厂来过最大的官好像是司礼监从四品的右少监,那个死太监还是来奉旨催促印刷佛经的,一副很牛逼的样子。
皇太子的仪仗终于到来,汉经厂的官员们纷纷兴奋不已,一个个欢快的行礼,在六品典簿的引导下,皇太子的仪仗才不急不缓的进入汉经厂。
朱慈烺没有理会热情的官员们,先是简单的视察了一番汉经厂的印刷作坊。
他发现这个汉经厂的规模并不大,占地只有一千多平方,大概有工匠百名,印刷设备很是齐全。
朱慈烺问向身后一路相陪的汉经厂管事,道:“汉经厂的印刷制版是雕版还是活版?”
汉经厂的管事叫史志东,今年四十六岁,是个六品典簿,举人出生,因为文墨还算不错,又通晓佛经,且在京城中有些关系,这才好不容易在汉经厂混个一官半职的。
经过多年来的摸爬打滚终于混到了汉经厂一把手,虽然知道在汉经厂当差没什么前途,但史志东只能如此。
现在举人不值钱,想混个正儿八经的差事非常的不容易,有官做就不错了。
汉经厂的典簿工作量也极少,每天有大把时间研究学问,史志东没事可以写写文集什么的,写的不错的还能自己印刷几本,青史留名。
怀着这样的心态,史志东在汉经厂一干就是二十年,对汉经厂的事简直是了如指掌。
见皇太子问话,史志东恭敬道:“回禀殿下,汉经厂的印刷雕版和活版都有,不过雕版的运用比较多,因为宫里要求印刷的经文和书籍,我们这里大多有刻好的雕版,印刷起来极为的方便,除了一些急用的新经文和小稿件,才会用活字版印刷。”
朱慈烺点点头,也能理解,所谓的雕版,就是事先在板料上雕刻好字,印书的时候,先用一把刷子蘸了墨,在雕好的板上刷一下。
再用白纸覆在板上,另外拿一把干净的刷子在纸背上轻轻刷一下,把纸拿下来,一页书就印好了。一页一页印好以后,装订成册,一本书也就印刷成功了。
雕版印刷术发明于唐朝,并在唐朝中后期开始普遍使用,宋代虽然发明了活字印刷术,但是普遍使用的仍然是雕版印刷术。
活版则是先制成单字的阳文反文字模,然后按照稿件把单字挑选出来,排列在字盘内,涂墨印刷,印完后再将字模拆出,留待下次排印时再次使用。
皇家所需的经文范围有限,难怪汉经厂还使用老套的雕版印刷。
其实在历史上,不管是在明代,还是在清代,活版始终都没有超过雕版印刷,雕版印刷直到清朝灭亡前才退出中国印刷舞台。
这个时候,朱慈烺身边的吴忠道:“这位大人,咱家心中有些疑惑,不知道大人可愿为咱家解释一二?”
见这位皇太子身边的公公问话,史志东哪敢拒绝,忙道:“公公请讲,下官知无不言。”
吴忠好奇道:“咱家虽出生贫贱,却也知晓故宋有人发明了活字印刷术,可为什么这活字印刷术比雕版印刷术先进,大家还用雕版印刷呢?雕版需要事先花两三个月的时间去纹刻,应该没有活字印刷省事吧?”
朱慈烺也是有些不解,活字印刷术发明了将近一千年,中国到清末的主流印刷居然还是雕版印刷,很少见到活字印刷。
史志东见自己所识终于有了用武之地,于是解释道:“回这位公公,活版印刷的要求比较高,用木模的话,印二百部左右的书,木模子就会被浸泡胀大而使字迹变得模糊。
铁模和铅模的话,由于现在的主流是以烟墨为颜料的墨水,在铁模和铅模活字上很容易变成墨水珠子,容易印出一团墨迹。
想要解决这个难题,必须使用吸水性强的纸张,结果就是纸张的背面也会有墨迹,无法做到双面印刷,无形中又提高了印刷的成本,还不如木活字。
只有铜活字模才能很好的解决这些问题,不过我大明铜矿不多,铜又是制造货币的原材料,铜字模太贵,大多数人用不起,因此铜活字无法大规模应用。
我们皇家的汉经厂用的活字版就是铜模,除了汉经厂,早在百年前,经济繁荣的江南一带已经开始流行铜活字印刷。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2/98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