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最后一个狠人(校对)第48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84/982


感受到家乡的淳朴,崔响有些感动:“那就叨扰大哥了。”
一顿饭吃的很快,却给了崔响很大的震撼,他没想到的是现在的庄稼汉一顿晌午饭竟然如此丰盛,有肉、有面、有小菜,还是记忆中的味道,让人踏实。
到了镇上崔响更是像刘姥姥进了大观园一般,东瞧瞧西望望,多少次午夜梦回来到这个熟悉的地方,却是早已变了模样。
一个他想都不敢想的模样,平整的路面、林立的楼宇、熙熙攘攘的人群、人们虽穿着朴素但是却干净整洁,再也没有了边塞穷困之地的模样。
人们披着夕阳的余晖在街上散步,人群之密集比他记忆中的赶集还要热闹。
街道上的说书人不时还讲着镇朔将军杨国柱的英勇事迹,还有杨家小姐受封贵妃之事。
正当崔响沉浸在家乡的美好之时,钟楼上传来急促的钟鸣,警示着人们有敌人逼近。
崔响面色一沉,习惯性的往地上一趴,只听大地微微震颤,远处有大量的骑兵奔来。
崔响像被针扎一般又猛地从地上跳起,口中大喊:“敌袭!”
原本嘈杂的街道瞬间安静下来,过了半晌人群轰然而散,四处奔逃。
无处可去的崔响找了一个角落藏了起来,轰隆隆的马蹄声由远及近,一个个凶悍的蒙古人兴奋地呼喊着杀入了小镇中,逢人便杀遇人就砍,到处洗掠。
夕阳的余晖中在此时也变得不再美丽,血流成河的道路在夕阳的映衬下格外妖异,就像是来到了十八层地狱一般,夹杂着哭嚎、惨叫,把崔响尘封十年的记忆抽离出来。
他不知道这群被明军打怕了的蒙古人为什么忽然再次南下,此时也容不得他多想。
忽然间有马蹄声靠近,生死存亡就在刹那之间,崔响看准了机会一把推开了身前遮掩的杂物。
眼前的蒙古人显然被吓了一跳,战马也受到了惊吓向前猛地一窜,将背上的骑兵甩了下来。
崔响抓着一根尖锐的木棍猛的扑了上去,骑在汉子的身上重重的刺了下去......
当日,宣府镇各堡狼烟四起,驻防宣大的北军都督府天雄军各部频频调动,围剿追杀这部胆大包天南下抢掠的蒙古人。
塘报传到南京,引起了朱慈烺的震怒,他实在不明白,归化城的蒙古人哪里来的勇气南下的?
归化城是驻牧于土默川的蒙古族首领阿勒坦汗模仿元大都建设的城池,位置在大青山之阴,黄河之滨,规模较大。
该城竣工后,明廷赐名为“归化城“,当地蒙古族人给她起了一个美丽的名字,叫“库库和屯“,又译为“呼和浩特“。
归化城处于土默川平原,也叫前套平原,大明后期历代皇帝都想收复此地,崇祯当皇帝时还在一次殿试中专门出题,如何才能收复河套?
怎么收复?当然是打他妈的!
能动手就别废话,在简单征集了内阁的后勤预算后,朱慈烺立即下旨,令北军都督府出宣府、大同二镇,自东线出击,西军都督府出陕西北上,打下归化城,收复河套。
这个时候,陕西巡抚孙传庭传来密报,称最近有大量士绅暗中联合作乱,抵制新政。
奏报中,孙传庭请示准备大规模的清洗一遍陕西士绅。
朱慈烺认真看了下奏报,陕西等地依旧有小规模流民作乱,主要在一些士绅的暗中操控下,扰乱社会治安,也有一些是占山为王的顺军残部。
陕西一些地方受灾十几年,民乱最重,高迎祥、李自成、张献忠等人都是从这里跑出来的。
除了流民,士绅的根基也很深,这些人为了巩固自家利益,什么事情都能干得出来。
连万历朝的巡城御史秉承太祖定下的制度禁令杀牛,都被人揍成那副模样,在利益面前还有什么事情干不出来的?
一些农民没读过书,最容易被人忽悠。
综合陕西和山西的情况,朱慈烺隐隐觉得,这中间似乎有什么联系。
思考良久,朱慈烺批红,谕令孙传庭只管放开了杀!进行大清理,只要参与作乱的,皆杀!
不遵律法,抢掠,判打板子的直接判刑,三年起步!
判三年的直接判十年,判十年的流放东番。
朱慈烺就是要广兴大狱,弄个几十万上百万人口,往东番海外移民,强制改造建设,边远地区就靠这些人建设了。
第723章
孙之獬
山东济南府,淄川县。
孙府后院,一名五十多岁的瘦弱老者躺在太师椅上,手中捏着《皇明时报》,发出快意的笑容。
“辟谣澄清又有何用?无知的百姓更愿意相信老夫的那些言论。”
这老头名叫孙之獬,是天启二年的进士,殿试后被选为庶吉士,在翰林院干过检讨,资质和内阁首辅杨廷麟有的一比。
孙之獬在天启七年时当过顺天乡试考官,门生故吏不少,崇祯初年被列入阉党逆案,革职为民,一直在家混日子。
原本指着身上的功名和士绅的身份混口饭吃,小日子过的也挺滋润的。
朱慈烺登基之后,孙之獬多次去南京托关系想恢复官籍,弄个知府或者知县干干,然而频频被吏部拒绝。
自从天武新政取消了士绅的诸多待遇,孙之獬的身家立马缩水一大半,小日子变得日益清苦,不由得心生怨恨。
你是皇帝又如何,你砸我饭碗,我也砸你饭碗!
在这种情绪之下,孙之獬开始写书骂人了。
打不过只能骂了,皇帝最怕什么?名声臭了!
名声臭了,新政也就推行不下去了!
崇祯太上皇不是禅让吗?那我就写你逼父夺位!
你不是赐死自己的外公?很好,省得老夫栽赃了,就写成勒死血亲!
你不是削藩废世袭罔替吗?那我就写你违背祖训,压榨宗族,刻薄功臣!
还有登基前的种种,那些暴行更是数不胜数,擅杀大臣,侮辱士子,我就扩大十倍百倍的写!
书是写好了,孙之獬忽然发现,自己没钱出版!
由于内容劲爆,他刚印刷的几十本立马被抢购完了。
让他惊喜的是,就在这个时候,竟然有金主主动要求融资,资助自己刊印,还是大批量的印刷!
孙之獬知道,有人要搞事情了,竟比自己还狠!
听那人的口音,似乎是南方人,背景很大,金主除了让自己笼络读书人散步谣言,竟然还想让自己去拉拢东军都督府大都督杨御蕃,事成之后,许以内阁大臣或者六部尚书之职。
孙之獬知道,自己的机会来了,但他也不是傻。
杨御蕃虽然是自己的老乡,毕竟也是早早跟随天武帝的将领,贸然去说服拉拢他,搞不好会羊入虎口......
当天下午,孙之獬约见了自己最忠实的学生,夏建仁。
一顿酒菜之后,师生二人促膝长谈,孙之獬将自己写的一本书推到夏建仁面前,道:“这是新出的书,你拿去读吧。”
夏建仁接过来一看,原来又是骂天武皇帝的野史,其中竟有着天武帝夜宿媚香楼的香艳传闻,一夜御女三十人......
夏建仁认真的翻看了几页,目不转睛,脱口而出道:“学生佩服!”
孙之獬拈着胡子道:“这只是其一,自古凡将亡之国,必定要出一个倒行逆施的暴君,你看汉之王莽,再看看今之天武。”
夏建仁义愤填膺的道:“天武逼父篡位,欺压兄弟,勒死血亲,逼迫宗族,擅杀大臣,侮辱士子,刻薄功臣,他自己却锦衣玉食,聚敛天下之财,夜御天下之美!”
闻言,孙之獬抚恤而笑,自己果然没白教这个憨憨,洗脑成功。
他一本正经道:“纵观吏治,横看民心,他不会有好下场的!”
孙之獬历数朱慈烺登基以来的种种虐政后,又言道:“如今之计,是劝说各地藩王和将领起兵反正,请太上皇复位,方是上上之策!”
“一旦藩王们连成一片,加上驻守湖广的东军都督府,天下形势将会一片大好......”
夏建仁被他说得热血沸腾,站起身来大声说道:“学生准备去找东军都督府的大都督杨御蕃当面谈谈!东安伯的父亲杨肇基,受崇祯皇帝隆恩,相信杨家不会做那等为虎作伥,背主之事!”
杨御蕃的父亲杨肇基去世之时,崇祯皇帝为其大哭,亲率文武大臣为他举行追悼大会,追赠其为上国柱,恩赠太师,谥号武襄,钦赐御葬(国葬),杨家上下确实一片感恩戴德。
孙之獬连忙摆手,道:“不不不,你且稍安匆躁,劝杨御蕃举旗并非易事,谁能保证他不会将你他人头献给小皇帝?”
“那该如何?”夏建仁皱眉。
孙之獬叹息说:“这一去,如同荆轲刺秦王,凶多吉少,你还年轻,上有老母,下有幼弟弱妹。”
孙之獬摇头唏嘘道:“还是让为师去吧,为师已将近花甲,一切都已置之度外了,便是失败,也是无惧,更不会连累你们的。”
夏建仁拍着胸脯,慨然道:“老师放心,学生早已考虑周到,家中也已作了安排,家母是个深明大义之人,定会支持学生的!”
“不可!”孙之獬再次否则。
夏建仁则是再三恳请前去游说,一副我能力很强的样子......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84/98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