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最后一个狠人(校对)第40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07/982


沈阳征东都护府。
朱慈烺召开了御前会议,同时宣布了两件大事:西征蒙古和班师回朝。
漠南蒙古,必须打!
这等不服管教,反复无常之辈,不好好教训一下以后的麻烦会更大!
教训是一方面,最重要的是将漠南彻底归入大明版图,设立征北都护府,形成拱卫北京的屏障。
为何要拱卫北京?朱慈烺直言,要把大明京师重新定在南京!
南京所在的周边是粮食主要产地,大明的经济文化中心,又是自己的根基所在。
现在北方被打烂了,北京城也被折腾的够惨,即便朱慈烺定都北京,很多人也不会同意的。
如今帝党的根基都在南京,天武军家属产业什么的也都在南直隶,再回到北京,相当于是迁都了,谁愿意拖家带口的去北方吹风。
最重要的是,在大航海时代,南京最适合作为一个拥有庞大海外帝国的朝廷所在。
只要拿下了东番和琉球,南京就可以回避海上威胁,还可以充分利用长江通道和海运运输物资,形成强大的补给线。
至于草原上的威胁,随着火器的发展,游牧民族只能变得热情好客,能歌善舞。
大明要是能靠海洋岁入亿两白银,什么威胁都不复存在。
同样的,固国不在山河之险,朝廷要是烂到根了,定都在哪都没用。
南京完全可以是一个进取之都,历史上一些朝代做到,并不是地理位置的缘故,而是人为因素。
郑和七次下西洋,其中六次是在大明定都南京时期,永乐盛世也是在南京创造的。
朱慈烺早就打算定都南京了,大明依旧实行两京制,或者三京制,把北京和西安打造成军事重镇,保留六部机构,储存战争资源,随时应对北方和西北的突变,进可攻,退可守。
漠南蒙古紧挨着北京,只有收了漠南,朱慈烺才能安心定都南京,所以这仗无论如何都要打。
针对漠南蒙古的用兵,朱慈烺只动用龙武军和八旗俘虏改编的罪军,余者在辽东的军队,除茅元仪统辖的征东都护府驻军(原辽东军),皆班师回朝。
为了避免宋太宗高粱河之事,提高西征军的士气,朱慈烺宣布此战之后大行册封,定功臣封号!
功臣号是授予有功之臣的称号,起源于唐代,唐玄宗开元年间,赐予部分功臣“开元功臣”之号,唐代宗时赐“宝应功臣”,唐德宗因乱逃往凤翔,赐扈从禁军官兵“奉天定难元从功臣”之号。
大明的功臣封号,追随太祖朱元璋打天下的一批开国勋贵称“开国辅运”,追随成祖朱棣靖难者称“奉天靖难”。
朱慈烺下旨南京礼部,提前打造“奉天翊运”功臣封号铁券,上刻受赐人的姓名、勋劳、官爵,以安军心。
这一次册封,朱慈烺提前透露,至少要封三位国公,八位侯爵,十位伯爵,参与北伐的军士皆有大量土地银钱封赏。
这一决定公布后,立时军心大振,特别是参与西征的龙武军更是重新打起了精神,班师回朝的天武军和靖武军将士也积极请奏参与西征。
然后深入蒙古境内上千里,补给困难,朱慈烺只求速战速决,坚持使用骑兵突击,余者军队按计划班师南下。
一些期待再立新功受封加爵的将士颇觉失望,只得等待以后出征的机会。
天武皇帝雄心勃勃,征讨四方是必然之势,将来的大战肯定还有不少,早几年晚几年也差不多,这样一想,不少将士也都释然了。
御前会议上,主次路作出了一系列的安排,兵分三路进攻。
他下令驻守喜峰口和冷口关的曹变蛟,领两万龙武军出关北上,攻打卓索图盟二部五旗,周星耀率两万罪军攻打距离沈阳较近的昭乌达盟,两部人马最后在敖汉部玛尼罕城会师。
朱慈烺亲率五千御林军和两万龙武军北上科尔沁草原,扫平哲里木盟!
褚元芳和李定国依旧驻守北京城,一但草原有变故,可随时出兵增援。
此次西征蒙古的军事行动代号为:天武犁庭!
自大明开国以来,蒙古这个邻居一直让大明头疼不已,明太祖朱元璋八次北伐,明成祖朱棣五征漠北,大元朝被打成了北元,由正规军被打成了杂牌军。
北元又被打成了鞑靼和瓦剌,后又分为漠南、漠北、察哈尔、卫拉特等等各种蒙古部落,杂牌军被干成了游击队,光大汗就断断续续跳出来几十个。
大明和蒙古打了无数次的仗,也和谈了无数次,打完称臣,称臣后又反,打不过就跑,明军走了又回来抢,来来回回折腾了二百多年。
时隔五年,朱慈烺再次披甲执锐,亲征漠南,上一次他是皇太子,这一次他是大明皇帝。
此次西征蒙古,朱慈烺秉承着老朱家的传统哲学:要么不做,要么做绝,准备来次狠的,给漠南蒙古一个致命的打击。
天武犁庭,草原猎杀,试试明军九百多米杀伤距离的和鼎步枪,能否让他们变得能歌善舞,顺便搞个“天可汗”的称号。
天武元年七月,数万明军正式出兵西征,浩浩荡荡向草原进发。
第623章
空中侦查
七月十五日,朱慈烺率大军出了辽东长城,一路西行,周围地势慢慢下降,疏缓的低山丘陵,渐渐变成辽阔的蒙古大草原。
朱慈烺在紫禁城中长大,又在江南多年,看惯了鳞次栉比的殿宇和曲径通幽的巷道,虽然曾多次出征在外,也在一片人迹的山河中。
放眼茫茫草原,天高地广,林高草茂,狐兔竞奔,是农耕与游牧的分界线。
一阵清风吹过,云动树摇,百草伏波,让人耳目一新,銮驾中的朱慈烺坐不住了,兴致勃勃的走出,在草地上欢跳动了几下,长呼道:“空气新鲜,心旷神怡!”
徐盛知他想要骑马溜达了,命人牵来御马,笑呵呵道:“陛下,大军准备埋锅造饭了,要不您用完膳再出去走走?”
朱慈烺一跃跳上他的座驾大青驹,牵上缓绳一抖,轻轻一抽马鞭,高声道:“随朕去转一圈,打点黄羊烤来吃!”
所谓的黄羊,是活动在蒙古草原上的滩原羚,全身黄褐色,臀斑白色,在后世算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严禁猎捕,违法必究的那种。
这个时期的滩原羚还未遭到人类活动和生态恶化而锐减,数量很多......
朱慈烺胯下御马原就是出自蒙古,见了广袤的草原立时长嘶一声,撒欢狂奔而去。
徐盛双腿一夹马肚,带着上百名御林军禁卫风驰电掣般赶过去护驾。
朱有能也架着一只海东青跟在后面,他的正黄旗被打光了,慈父还没给他落实新职位,只能跟在后面找机会。
蓝天白云下,朱慈烺纵马狂奔,所过之处,十多只结成小群的黄羊被惊得从草丛间窜出,慌张而逃。
朱慈烺从战马上取来弓箭,又飞速从箭囊中抽出一支雕花羽箭,一口气扯成满月状,对着一只黄羊射去。
只听“嗖”的一声,羽箭如流星飞出,被锁定的黄羊翻身倒在草丛中,在巨大的力道和惯性下还打了个滚。
“主子好箭法!”策马而来的朱有能高声拍着马屁。
朱慈烺在马上哈哈一笑,继续追击,接着又锁定一个目标,弯弓射去,一连射出数箭,命中参半。
最后一箭他虽射中了目标,但因距离和力道不够,那只黄羊摔倒后竟迅速爬起来逃窜了。
朱慈烺无语,这弓箭玩起来真是太费劲了!自己用的还仅是明军中只有八十磅的下力战弓,射几下就乏力了。
八十磅,相当于六十斤拉力,根据《明会典》记载,永乐年间明军战弓制式拉力分为四十斤、五十斤、六十斤、七十斤四等,明代一斤是595克,折合下大约是48斤到84斤,也就是53磅到93磅。
到了崇祯年间,战事频发,明军战弓的极限为一百二十斤,约合一百四十四斤,也就是一百六十磅。
十七岁的朱慈烺能拉动八十磅的战弓,已然很厉害了,毕竟后世玩弓的人正常也就用三十磅左右的弓,四十磅以上的弓,大多人拉着都吃力,只能在十米内上靶。
能开五十磅以上弓的,都是大神级玩家,普通爱好者拉开射一箭,估计连箭飞哪去了都不知道。
古代军队士兵,无论是耐力还是力量,都是很强的,比如明军军令要求,将士在行军中是不许卸甲的,那些常年作战的精兵,其战斗力可想而知。
一些出色的将军力量更是奇大,如黄得功,他以前使用的是弓力达二百磅的虎力弓,在战马上能左右开弓,指哪射哪,来个弯弓射大雕也不是不可能的。
一箭失利,朱慈烺刚准备掏枪挽回面子,只听一声尖啸,一只灰白相间的猛禽展开二米长的双翅,冲天而起,在空中盘旋了一圈接着俯冲而下,将那头受伤的黄羊按倒在地,接着扑腾几下抓着提起飞了十几米高,最后摔下来。
朱慈烺冲着身后喊道:“朱有能,你的海东青不错嘛!”
海东青产自辽东,体重健壮,喙爪像铁钩一样硬,飞得又快又高,能捕天鹅、野鸭、兔、狍等禽兽,是满族的最高图腾,传说中十万只神鹰才出一只海东青。
辽、金、元时期,北方的皇帝和贵族就开始有用海东青捕猎的习俗。
朱有能连忙赶了过来,赔笑道:“为主子分忧,是奴才分内之事。”
朱慈烺将弓丢给他,说道:“那朕想问你了,出来打仗,你带海东青出来做什么?玩吗?”
朱有能忙道:“回主子,奴才带的海东青是经过训练的,能侦察草原上的敌情!”
“哦?”朱慈烺顿时来了兴趣。
他曾在影视中看过一些剧情,北方几个部落打仗,其中一方在行军,突然传来一声鹰叫声,接着转了个镜头,显示空中有一头海东青在飞,也不知道放这镜头干嘛的。
原来这玩意还真能侦查敌情?
朱有能为了表现,卖力的解说,徐盛则带人前去捡回猎杀的黄羊。
这期间,朱慈烺听得津津有味,这才了解海东青还能这么玩,这玩意不就是一台高空侦察机吗?
广袤的草原是蒙古人的主场,游牧民最擅长的就是奔袭骚扰,神出鬼没,很难找到他们老巢的准确位置。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07/98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