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最后一个狠人(校对)第36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65/982


这些人大多都是跟着自己南征北战的老不下,又有情报部、赞画部诸人都在列,可谓是济济一堂,精英荟萃。
朱慈烺笑道:“咱们很久没这么聚在一起了,今日本宫召见你们,可不是为了请宴会啊!”
“臣等明白,北伐流贼,扫平中原!”
黄得功道:“殿下,您这才务必带上臣啊!”
朱慈烺点了点头道:“本宫决定,登基大典当日阅兵后,三十万大军尽数北上,登基即决战,一战定乾坤!”
殿中诸将无不心头剧震,三十万大军全部出动,皇太子的魄力也太强了!
随后,朱慈烺带着众人来到了武英殿偏殿的作战室,进行北伐军议。
宽敞的殿中摆放着巨大的沙盘,墙壁上则挂着一副超大的作战地图,将长江以北各省的山川地形和城池都标记了出来。
众将基本都去皇明军校学习过,对沙盘和地图见怪不怪,他们最大的兴趣就是地图上的那一根根箭头示意图。
朱慈烺先让李廷表讲解当前北方的形势,又让赞画部兵棋推演作战方略,最后众将自由发言,补充或提出自己的见解。
这沙盘和地图绝非闹着玩的,后世军队中,兵棋推演是军队司令部参谋机构需要掌握的基础,其中不但包括战术理论演述,还有后勤策应,司令部指令的传达,对敌反应的模拟动态。
当然了,水无常形兵无常势,战场上的变化是没有规则的,在沙盘上也只是靠理论做最大的推演,达到最大程度准确,完整的判断,以最少的代价博得最大的胜利。
原本朱慈烺是计划直接从天津登陆的,在推演之时,皇家海军总兵沈寿崇提出了反对意见,他认为,海军登陆作战,非常依赖后勤保障和侧翼护卫。
登陆的军队过多,对海运船只的数量和天津卫港口的吞吐量有着很大的考验,此时的天津并非大型港口,很多大型船只吃水深根本靠不了岸。
若是登陆的士兵数量过少,军队侧翼不能太过深入纵深,容易被顺军切断后勤补给,毕竟火器部队太依赖后勤保障了。
从天津登陆是一步好棋,但风险太大了,目前朱慈烺有极大的把握灭掉李自成,实在没必要去冒险。
兵棋推演进行了整整三个时辰,到了傍晚的时候,才确定了最终的作战计划。
武英殿中,朱慈烺面容严肃,发出作战命令:“天武军、龙武军、神武军,共计十万人马,直接沿运河北上,收复山东、北直隶全境!”
“天雄军、安武军,共计十万人马,自凤阳府北上,收复河南、山西全境,拦截败退流贼!”
“靖南伯黄得功,率五万靖武军渡海至山东登州,收复登莱半岛,保障海上后勤!”
“定西伯周遇吉,率五万定武军乘水陆自湖广北上西安,收复陕西全境,断了李闯的后路!”
“后勤部......”
李定国心头剧震,还没开打,皇太子就想着拦截败退之敌,将李自成诸人一网打尽?
他曾是流寇中的一员,深知流寇难以彻底消灭的原因就是无法围歼,只要几个首领带着老营一跑,用不了多久便会再度拉起一支队伍,如今皇太子想一锅端了顺军,真是好大的气魄啊!
角落中的朱成功身穿一身绚烂华丽的盔甲,盔顶上插了几根亮丽的翎羽,打扮得非常风骚,他心中叹息,直到现在才清楚皇太子的真正实力,一口气派出三十万大军,相比之下,当年郑家在福建闹腾,真是小打小闹,不知天高地厚了.....
军议结束后,各将回到各自营中,由军机部统筹安排登基大典上的阅兵彩排。
三十万人马的大阅兵,乃史上罕见,永乐十九年的“永乐大阅兵”,明成祖朱棣调动了十万人马,已是史上最大规模的阅兵了,而新皇这次的魄力......
登基大典前一日,尚衣监和尚宝监将冕琉冠、皇冠、龙袍、玉玺等物送进宫来,朱慈烺一一过目试穿。
尚衣监共共做了五套龙袍,每件都是最上等的丝绸,最复杂的提花工艺制做成,且样式不同,分别对应接见群臣、祭天、祭祖、检阅军队和回宫迎受群臣朝贺的不同的场合所穿。
冕琉冠、皇冠是用纯金打造,辅以少量的珍珠、翡翠、玉石等,以龙纹龙形做为基本造型,制作的栩栩如生,相当精致细巧,甚至连一片鳞甲、一根羽毛都刻画的无比精细。
八块玉玺用的是最上等的白玉整料雕刻而成,以交龙造型为纽,大小不一。
无论是龙袍、皇冠、冕琉冠,还是玉玺,做工用料皆是上上之选,代表了这个时代中国最高的纺织技术、玉石雕刻技术、金属加工技术水平,随便哪一件放在后世,都能拍出天价。
除夕晚上,朱慈烺在乾清宫设宴,一家人齐聚一桌,畅谈欢笑。
宴会后,崇祯与朱慈烺父子二人再度单独交谈,聊起了这些年发生的事。
朱慈烺知道他的自尊心极强,只是一个劲的夸他,太上皇心情大好......
第565章
登基大典
正月初一,新年伊始,新皇登基,普天同庆。
天还未亮,徐盛便调派勇卫营严密驻守紫禁城各道大门,李少游率天武军驻守皇城各处。
自明仁宗朱高炽开始,大明的皇帝都要在承天门举行登基仪式,虽然京师没了,但南京的皇城构造和北京一样,各处名字也基本一样,压根不妨碍。
承天门,伞盖卤簿仪仗陈设,地上铺就这长长的红毯,城头旌旗飘荡,布满了丝绸彩带和旗帜鲜花,以及盛装打扮的宫女和教坊司的乐队。
就连守卫承天门的士兵身上都是披红挂绿,绣带飘扬、旗帜飞舞,看得去五彩缤纷,艳彩夺目,皇帝登基场面之宏大,已经无法用文字来表达了,这还是尽量从简的结果。
此时的礼部尚书朱继柞正带领一票礼部官员分别到天坛、先农坛、太庙告知祖先。
到了吉时,钟鼓齐鸣,朱慈烺身穿明黄色的衮服,头戴冕琉冠,在十几位重臣的陪同下,千名大汉将军的护卫下,乘坐龙辇前往承天门祷告。
龙辇四周九曲金顶、白旄黄钺等罗伞云天,宛若一朵祥云驾临,周围锣鼓丝竹齐响、琴瑟琵琶,笙管笛萧等乐器也一起奏响。
此时的崇祯皇帝也已身穿一套衮冕在端门内等候,与朱慈烺一道前往承天门祷告上天,开始交班。
承天门外的广场上,文武百官分成左右两列,静静等待着禅让仪式,其站位赫然是武将在左,文官在右。
朱慈烺规定,此后大明朝,战时武将为尊,地方武将可节制文官。
除了文武百官外,广场上还整整齐齐列着数千名军官,和数千名身穿飞鱼服的锦衣卫组成的仪仗军阵,他们都是七大军的将官,是军中的代表。
锦衣卫鸣鞭,将军卷帘后,鸿胪寺卿冒襄手捧禅让诏书一路经过奉天门、金水桥,到达午门,放入早已准备好的云舆内,然后由云盖导引,送到承天门,宣读诏书。
“众臣行礼!”
“跪!”
站在承天门上的冒襄神气十足,感觉自己的人生到达了巅峰,缓缓展开诏书大声朗读了起来。
承天门上的崇祯看着下方密密麻麻的大臣们,脸色有些忧郁,他心中还有隐隐有些后悔的,感觉当时自己太冲动了!
一旁的朱慈烺见状笑道:“父皇,您就安心养老吧,把机会留给年轻人。”
崇祯将头偏在一旁,有些不开心了。
“父皇,以后呢,您还住在乾清宫,母后还住坤宁宫,儿臣就住武英殿管着前朝,乾清宫往后的地界都是您说了算,儿臣每年给您这个数的养老金。”
紧接着,朱慈烺伸出了两根手指,顿时引起了崇祯的注意。
目前的乾清宫还是崇祯在住,直到朱慈烺正式登基后,才能名正言顺再住进去,只是崇祯想不想让是另一回事了,他有一百种方式赖着不走。
毕竟朱慈烺还没有大婚册立皇后,与乾清宫帝后搭配的坤宁宫住的是周皇后,总不能儿子住在乾清宫,母亲住在坤宁宫的,这就乱套了。
瞧着孝顺的长子连乾清宫都让出来了,崇祯满意的点了点头,但还是忍不住伸出两根手指,问道:“你说的这个数,具体是多少?”
朱慈烺一本正经的道:“您说了算。”
崇祯眉头一挑,顿时来劲了,暗道这回有的宰了,他立马也伸出手指,面露嚣张的说道:“二万两银子,少一两都不行!”
朱慈烺目光一滞,当场愣住了,他本想说每年给二万两黄金,二十万两白银的,这可好了!
崇祯面色有些微红,暗道自己是不是要的太多了,自己一年能花多少银子啊,敞开了吃喝玩乐,能消费一万两银子就不错了。
想起崇祯这些年吃的粗茶淡饭,还穿着旧龙袍,朱慈烺痛快道:“父皇,这样吧,儿臣花一百万两银子给您盖一座宫殿,不管是南京还是苏州,地方随您挑,每年再给您二十万两银子,您把乾清宫让给我。”
朱慈烺未雨绸缪,先给二老置办好房子,省得将来自己大婚后,太后与皇后婆媳关系不好,逼事多。
昨日的除夕家宴上,一向温和的周皇后对卞玉京她们三人似乎就不太满意,深究原因,或许是因为卞玉京有了身孕的缘故,周皇后担心出身不太好的卞玉京会生个儿子。
对于这种事,朱慈烺也很无奈,有时候太激情了没忍住,安全措施没做好,好在太医院有个能力堪比B超的老神医告诉他,卞选侍怀的是郡主(皇太子按亲王礼,女儿称郡主)。
这么一说,崇祯倒有些不好意思了,他模棱两可的点点头,也不明确表态,转移话题道:“你真打算御驾亲征?”
朱慈烺点头道:“是的,在儿臣眼中,皇位不过是为了更好的统筹资源,名正言顺一些,只比监国时穿的龙袍多了几章图案而已,军国大事还得如以往那般,亲力亲为的好。”
崇祯瞥了他一眼,哼声道:“得了便宜还卖乖!”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禅让诏书宣读完毕,下面的文武百官开始再次高呼,丝毫不知道上面这两位在嘀咕什么。
墨迹了半天,崇祯才把八块玉玺依依不舍的交到朱慈烺手中,并问他:“这次出征大概出去多久?两年还是三年?”
朱慈烺接过玉玺,道:“半年内夺回京师,一年内斩杀闯贼,扫平所有流寇,若不能,儿臣愿恭请父皇出山继续操劳。”
说完,朱慈烺对着崇祯躬身一礼,大声道:“儿臣请尊皇父为太上皇帝!”
承天门两侧、御河北岸,观礼台上的各国使节都津津有味的看着这一幕,西班牙、英格兰,尼德兰、葡萄牙等国都派出了使者出席登基大典。
除了一圈洋鬼子,还有安南、真腊、暹罗、占城等一些大明的藩属国使臣在此观礼,高呼朱爸爸万岁!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65/98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