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最后一个狠人(校对)第33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36/982


零售价一斤盐三钱白银,六亿斤就是一亿八千万两白银,除了给盐户微不足道的补偿(一引盐换一石粮,不到五钱白银),朝廷应该抽税1328万两,其余一亿六千万两白银的盐税流失。
一年上亿两银子,盐税收入一百万两白银,这样一斤盐,官府只抽税不到两文钱,怎是令人诧异!
这些银钱估计都喂饱这些盐商,还有各级官员雁过拔毛!
朱慈烺明白这些道理,就是想要这帮瘪犊子自己说,该怎么办?
几个大盐商额头冷汗直冒,皆是低头不语,不敢触碰眉头。
朱慈烺品了口茶,淡淡道:“上天有好生之德,本宫今日也乏了,不想再杀人了,只要你们老实补了以往所欠的盐税,这事也就算了。”
“殿下,这积欠的盐税太多了,只怕要让他们倾家荡产啊!”
几个大盐商也是哭丧着脸连连附和,感觉天塌了下来。
巡盐御史张大了嘴,想要再说什么,只见朱慈烺一摆手,道:“我意已决,不必多言!”
朱慈烺的目光冷冷射过来,年轻有为的巡盐御史顿时满头大汗,连声道:“是,是,就按殿下的意思办!”
朱慈烺看着一众盐商,冷声道:“明日日落之前,本宫要看到银子,一两不少的摆在这知府衙门!”
巡盐御史和盐商们告退出来,一个个抺了抺额头冷汗,均觉有虚脱之感。
皇太子之威,让人感到畏惧,压力更重,几年拖欠下来的几千万两的盐税,这该怎么补啊!
第526章
太子放贷坑人了!
太子明着要钱了,盐商们更不敢稍慢一步,以免惹得这位狠人不高兴,下了灭族令。
但只给了不到两日时间的准备,这哪是催债,简直是催命啊!
难怪那几个怕死的盐商早早的自杀了,现在想想,他们的眼光真是毒辣,知道太子不会善罢甘休,先死为敬,一了百了。
盐商们回到各自府中,动用各种关系筹钱,形势之危机,吓得家人每日在府内嚎哭。
得知此消息的扬州百姓,皆是拍手称快,这帮狗日的盐商垄断了盐业,造成盐价逆天,早就吃不起了。
盐放在后世也就两块钱一袋,一袋盐够吃个把月的,家家都吃得起,去饭店吃饭说不定还会骂厨师把盐放多了,齁的嗓子疼。
但是在大明朝,盐可是个稀罕玩意,普通百姓精盐就别想了,那种青盐和盐巴到时可以买到一些,只是这价格,有的地方比肉还贵。
大明的官盐相对于私盐,不仅质量低劣,价格还更加昂贵,百姓们也不傻,只能从私盐贩子里买。
在大明,走私盐属于重罪,俗话说,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
但敢玩走私的,还长期赚钱的,除了亡命之徒,哪个没点背景?富商巨贾,名门世家甚至是军队、海盗,多的去了。
官商勾结,使得盐引流失或者低价发售,这税收便上不来了。
朱慈烺却不管这些,不管是按官盐还是私盐的身份去卖,反正每年从盐场出去的官盐高达六亿多斤,量是固定的,这盐税也要落实。
纲盐法就是放权给盐商卖盐,你们玩那些花里胡哨的勾当,变着法子偷税漏税,朱慈烺不吃这一套,只认盐税,只认银子。
负责两淮盐场销售的几个扬州总商,需要补缴五年的欠税,大概占了大明全国真实盐税的一大半,也就是五千多万两白银。
平时百姓们对盐商们敢怒不敢言,此时见他们触了皇太子的霉头,均是一副幸灾乐祸的样子,坐等盐商们如何筹钱补税。
扬州城繁华的东关老街内,山陕会馆、徽州会馆等各地盐商会馆都齐聚于此,在豪华的门楼内,往来的商人不绝,行色匆匆。
洪武年间,朱元璋采纳谋臣建议,实施“食盐开中”新政,将实施千年之久的政府食盐专卖制度网开一面,朝廷国退民进,让利于民。
当时淮盐价贵,作为九边之一的山陕商人多趋之,掌握食盐销售,号称全国各大商帮中成名最早、资格最老者。
据记载,会集扬州的陕西商人不下五百人,名声显赫者有三原梁家,泾阳张家、郭家,西安申家,潼关张家,他们兼籍故土,其实都长期居住在扬州了,形成陕西商帮,在两淮地区力压晋商。
弘治年间,朝廷推行折色法,使得两淮附近的徽商大举涌至扬州经营盐业,此间百年,秦晋商人联手,大战徽帮近百年,最终徽商渐渐力压山陕商人。
目前扬州城中的几大总商席位,基本是秦、晋、徽三方人氏,其中徽商占了半数席位,以至于现在提到扬州盐商,只知有徽,不知山陕了。
现在的东关街的各处会馆中,再无往日争斗的场景,就在半个月前,秦、晋、徽三方盐商还在为争夺今年的盐引比例而喷的吐沫横飞,今日却罕见的埋头聚在一起,互相借钱!
“申老弟,为兄往日多有得罪,还望海涵,不知老弟手头是否宽裕......”
“程兄哪里的话,你是咱们盐商总工会的会长,我哪里敢记您的仇啊,小弟近日也继续银钱,不知道程会长......”
“......”
互相套路了半天,一两银子没借到,总商程之英很无奈,眼瞅着天黑了,要是再借不到银子,只怕明天的日头是自己这辈子看到的最后一次了。
五千万两银子,他们为首的几家总商,每家就至少要准备三百多万两。
虽然家中有上百万家资,但那是包括家族下面的田地和产业,莫非这些都要交出去抵税?
程之英决定去找老乡张大彪说说情,听说商人联合会会长张大彪是太子身边的红人,他的话应该能起点作用,能少交一些也不错啊。
第二日一早,扬州中的一处豪华酒楼中,程之英在此宴请张大彪。
虽然眼下缺钱,但作为富人一族,盐商的生活总还要维持着基本的排场,不然脸面何存?
酒过三巡,程之英搓了搓手,笑道:“张兄,你我都是老乡,认识也有十多年了,我说话也就不绕弯子了,不知您能否在皇太子面前帮我们徽商美言几句?”
张大彪随驾而来,一路上早已知道朱慈烺将对盐商动手,他也很无奈,自己的副业是盐商,也是中小盐商之一,来之前还刚补了税......
只是程兄弟这家大业大的,又是总商之一,所积欠的盐税实在太多了,张大彪也很无奈,他面露难色道:“程兄弟,不是我不想帮,而是太子殿下是铁了心的想要整治盐业,我也没办法啊。”
“那张兄能否借我一百万银子急用?”
虽然大清早借钱是大忌,此时的程之英也顾不上那么多,眼中带着期盼。
张大彪早就知道他会借钱,二话不说,从袖中取出一沓子银票,道:“这是明商银行的银票,一共有五十万两,我张某能力有限,只能拿出这么多了。”
明商银行是大明近几年刚出现的钱庄,在全国各地主要城池都有分号,可持银票随时兑换,信誉极佳,大明各地做大买卖的商人将近一半已经接受了明商银行,扬州的盐商自然不例外。
程之英接过银票,依旧满脸的忧愁,这些年来程家虽有在盐业上发了大财,但赚的多了,平时的开销也非常大,虽有百万家资,奈何都是固定资产的多。
皇太子要的是现银,就在近日下午送到知府衙门,现在满打满算还差一百万两银子,这可如何是好?
张大彪见老乡愁眉苦脸的样子,提议道:“程兄弟,我有个路子,你让你半日便可凑齐银两。”
“是何路子?”程之英大急,聪忙问道。
张大彪指了指宽大的银票,笑呵呵道:“这明商银行便有放贷的生意,某听闻明商银行的东家吴掌柜就在扬州城中......”
第527章
薅羊毛与盐税改革
扬州城,明商银行扬州分号。
程之英一时都没耽搁,匆匆赶来会见传说中的明商银行东家吴掌柜的。
借高利贷这种勾当,自古便有,明朝时的民间借贷更为活跃,万历时期的《通州志》中说:“方其谷秀于田,则有催租之胥,放债之客,盼盼然履亩而待之;比其登场,揭囊负担者喧嚣满室矣……”
农民丰收在望的时候,官府里的“催租之胥”和放高利贷的“放债之客”就已经做好了准备,等到收割完毕,这些人则“喧嚣满室”,农民一边给官府交税,一边给放债者付息,最后实际收入能有几何
除了农民借贷,官员借贷也是常有之事,一些候选官和新选官,打通关节花费巨大,往往要向人借贷,等到官员正式上任,放债者如影随形,宛若仆人。
程之英看到吴掌柜的第一眼,便觉得此人年轻!
虽然吴掌柜故意留着胡须,穿着也很讲究,但程老爷见人无数,眼光何其毒辣,一眼便看出眼前之人的年龄不过三十。
在惊讶的同时,程之英暗暗放心,年轻人嘛,比那些老油条好对付多了,想来几番过招客套后,对付给的利息应该不会太黑。
吴掌柜便是吴忠的弟弟吴诚,而明商银行则是吴诚按照朱慈烺的要求建立的票号,以皇家集团的财力支持运行,短短数年便颇有名声。
新安大贾,鱼盐为业,藏镪有至百万者,其他二三十万,则中贾耳。
在扬州城的徽商,家财上百万的是巨富,二三十万的都算是中小商人,作为盐商巨富,程之英的姿态摆的很高,与吴诚打了招呼后便大大咧咧的坐在太师椅上,很有范儿。
他并不觉得自己是来借钱的,相反是位大顾客,这个明商银行应该有求于他。
面对眼前这位逼气十足的程巨富,吴诚摸了摸八字须,笑呵呵道:“程掌管的,不知您要用多少银子?”
程之英道:“十万两白银,取利多少?”
吴诚满脸堆笑,一副人畜无害的样子,然而他说出的利息,却像刀子一般桶着对方:“每月取利三分。”
“这么多?”程之英面皮一抖,有些意外。
取利三分,十万两银子便是月息三千两,一年三万六千两,三年的话就要赶上本金了。
程家一向放贷给别人,取利因人而异,有时甚至提到了四分,然而这是他第一次借贷,这番滋味有口难言。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36/98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