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最后一个狠人(校对)第31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18/982


“杀!杀!杀!”
两万靖武军全体怒喝一声,三喊三进,猛然向前三步,齐齐的铁靴落地之声如天崩地裂,不断回荡在分水关峡谷中徘徊。
人多嗓门又大,靖武军发出的声势可谓是惊天动地,郑家铁军刚刚的气势顿时被冲的四零八落,稳步前进的步伐甚至停顿了几下,变得有些参差不齐。
关隘上的郑福松被这股声浪惊的险些站立不稳,心下骇然,对接下来战胜的希望感觉越发的渺茫。
双方并没有进行远射,而是像拼比勇气一样,十分坚决的继续逼近。
在铁人军的炮兵推进至一百步的距离时,停下来固定便于携带的虎蹲炮准备射击之时,靖武军各部已经下令开火了。
爆豆般的枪声骤然响起,远比昨日的火炮声更为密集,冲在最前面的郑家铁军立刻身形一顿。
令人惊奇的是,郑家铁军真如钢铁铸就的一般,仿佛刀枪不入,居然没几个倒下的。
“开火!”
“啪!啪!啪......”
又是一阵枪声响起,郑家铁军的前排再次扛住了一波火枪射击。
看着连续被中了两枪还没打死的郑家铁人军,黄得功微微一惊:“他们全身是铁,穿的是什么?火铳都打不透?”
靖武军的一位参赞凝神道:“回靖南伯,郑家的军队穿的应该是棉甲!”
黄得功一摸胡子,道:“这郑家够奢侈的!给老子继续打,打烂他们!”
第497章
矛与盾的较量
自从战场上出现火器后,传统的重型铠甲变得不堪一击,从元代开始便出现了布面甲和棉甲。
棉甲和布面甲虽外观接近,但却是完全不同的两种甲胄,布面甲甲片内置,而棉甲不同于布面甲,其内部没有甲片,是用棉花压制,内部混合其他材料制成。
两者的防御对象也不同,布面甲侧重对传统刀枪箭支的防护,棉甲则偏重对火器的防护。
明末朱国祯在《涌幢小品》中记载了“纯棉盔甲”:“棉甲以棉花七斤,用布缝如夹袄,两臂过用脚踹实,以不胖胀为度,晒干收用,见雨不重、霉鬒不烂,鸟铳不能大伤。”
明代火器盛行,棉甲的制作工艺也经过持续改良,并非全部以棉填充,内部会添加织物、牛皮、纸等材料提升防御力,实际上成为了复合甲。
八旗军的棉甲最初是从明军手中缴获,后来经过改进产生,将采摘的棉花打湿反复拍打做成很薄的棉片,把多张这样的棉片在缀成很厚很实的棉布,两层棉布之间是铁甲,内外用铜钉固定,最终形成八旗甲胄。
棉甲对火器的防御效果非常好,布面铁甲则对传统的弓驽具有防御能力,并非所有八旗兵都穿得起棉甲,明末时期的棉甲并未普及,大多军队只装备布面铁甲,只有八旗中精锐的重甲步兵才装备着铁甲和棉甲。
郑家一下子能装备数千铁人军,可谓是财大气粗!
“啪!啪!啪......”
铁人军也发出了反击,纷纷用火枪还击,他们使用的火铳丝毫不比靖武军最先进的燧发鲁密铳差,且使用的也是定装纸壳子药,装填速度很快。
靖武军人数虽有两万,但分水关地形狭窄,并不能布置几个长数里的火枪阵,只能以数百余人宽度的火枪阵进行前行攻击。
眼见靖武军前排不断倒下,黄得功喝令道:“切阵,新兵退下,换一等甲士!”
靖武军是后扩编的军队,由于扩编数目太大,火枪生产供不应求,靖武军中除了早起的天武军老兵,使用的是燧发鲁密铳,大多新兵使用的还是明军中普遍使用的鸟铳过渡。
鸟铳用药小,铅弹轻,威力远不如改进后的燧发鲁密铳,在八十九十步的距离不仅精准度差,穿透力也乏力,特别对这个满身都是精甲的郑家铁军。
黄得功感觉到了压力,他命令道:“将盾牌兵调到前排,下蹲防护!”
天武军火器犀利,对战时往往是一边倒的虐杀,黄得功的靖武军同样复制着天武军的模式,基本全军都列装火器,作战时勇往直前,盾牌兵几乎无用武之地。
然而此时,对面的防御太强,远距离的两军对射,靖武军讨不到一丝好处,黄得功不得不调动盾牌兵增强防御。
靖武军的盾牌兵使用的是戚家军的刚柔牌,与棉甲的制作类似,在坚刚挡牌上添加柔性皮革、丝绵、绵纸制成的盾,四五十步之外可避鸟统弹丸,屡试无失。
有了盾牌兵的加入,靖武军的伤亡大大减少,不过双方依旧在逼近,铁人军装备火铳的比例较低,近战能力超强,只有近身他们才能发挥最大的威力。
而靖武军同样需要抵近射击,黄得功很清楚,棉甲再厉害,只要到了距离近了,一样打穿!
郑家铁人军中,除了装备着棉甲,还有部分装备着欧洲的板甲,面对明军老旧的鸟铳,可谓是刀枪不入。
“啪!啪!啪.....”
经过微调后,靖武军的齐射声再度响起,铁人军在短短的时间里,一下就翻倒了数十名士兵。
面对天武军老兵燧发鲁密铳的强大穿透力,加之双方距离不断缩小,即便是欧洲板甲也变得力不从心,不是被打穿了,就是被铅弹巨大的冲击力击垮护板造出重伤。
十六世纪到十七世纪初,是欧洲板甲发展的全盛时期,然而早在十六世纪中期,大型火绳枪的出现,使板甲的抵抗力出现了不足。
在大口径铅弹面前,做工良好的板甲确实可以有效抵滞正面的穿透,但巨大的冲击力常会导致护板向内凹陷而出现损伤,铅弹与板甲撞击时发生的振动同样会给人体带来严重的伤害,这使沉重的板甲在实战中愈发力不从心。
十七世纪初,随着新火绳枪和燧发枪的普及,轻便而巨大的威力使得绝大多数板甲无力抗拒,此后板甲渐入衰落期,全身甲逐渐为四分之三甲乃至胸甲取代外,质量也下滑了。
朱慈烺虽听闻板甲的防护高,却也没去请欧洲工匠打造在军中普及,因为随着火枪技术的日益提升,那些所谓刀枪不入的盔甲防具,在战场上再也没有用武之地了。
若是郑家铁军面对的是装备着最先进的和鼎步枪的天武军,那将会是一边倒的屠杀,别说四十步外打不穿棉甲、板甲,即便是一百步开外,天武军也能把铁军打成筛子!
天武军的装备是整个东亚最好的,不仅人人配有燧发鲁密铳和短剑,盔甲方面更是铁盔之外有绵盔,铁甲之外有绵甲,是真正的重甲步兵,目前已有部分一等甲士装备了和鼎步枪。
预计三年内,和鼎步枪可以完全列装天武军,十年内可列装七大军三十万军队。
不得不说,铁人军的野战能力不虚清军,历史上要不是郑芝龙早早暗中投清,打开分水关和仙霞关,清军也不会轻易打进福建。
历史上的铁人军更是败的滑稽,随郑成功一直打到南京和镇江,收复大片失地,使八旗军闻风丧胆,却在河边卸甲洗澡时被清军骑兵趁势击溃了。
随着靖武军和铁人军不断逼近,双方的士兵也不断倒下,论防御,靖武军不如铁人军,但论近距离火力输出,靖武军完全压制对手!
这就是西班牙方阵与线式战术之间的较量,线式战术是全军减少纵深,排成横列呈楔形展开阵形。
这种布阵方式不仅可以更大的发挥火力的密度,且一改传统的笨重方阵,可以在作战中更灵活快速地机动、布阵和进攻,面对骑兵合围冲击还可以变换为空心阵,简直骚到不行。
线式战术由瑞典国王古斯塔夫二世首先创建,他凭着这项军制改革使得瑞典一举成为欧州的新兴军事强国,这位国王就是那个出征时飘了,带头冲锋凉了的那位.......
线列战术是军事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它标志着从古代和中世纪的战术向近代战术的转化,为同时也为后来的拿破仑时代的战术运用奠定基础。
此时的线式战术刚提出十来年,还不完全成熟,战术变革也没有彻底完成,线式战术和西班牙方阵战术仍然在欧州并用,各有各的支持者,并不断上演着一扬一场精釆的对决。
直到欧洲三十年战争的几次关键性战役中,1631年布赖滕费尔德会战,1632年的吕茨恩会战,1643年的罗克鲁瓦会战等,使用线列战术的军队全部取得了胜利,这才广为欧州其他国家使用,从而彻底取代了西班牙方阵战术。
第498章
硬憾
统帅乌番兵的玛托斯大惊失色,惊呼道:“他们的火力为什么这么强大?”
以玛托斯的认知,大明的枪炮水平比欧罗巴要差上一些,可为何今日这一战,明军的实力这么强?连刚出来不久的瑞典线列阵、燧发枪、定装纸筒火药全都掌握了?
此时的玛托斯有苦说不出,对面明军的的战斗力太强了,压根就不怕死,一边齐射,还一个劲的往上冲,一副玩命的样子。
眼看铁人军的胆气都被吓垮了,玛托斯甚至想当场跑路了,然而双方方已经接上火了,想跑也跑不掉了,只能怼上去展开白刃战。
分水关上,郑福松紧张的看着关前的两军对决,手心浸出一层汗水,他忽然松紧握着拳头,挥舞道:“我郑家铁军全身罩甲,刀枪不入,只要近战,必然无敌,击鼓传令,冲杀过去!”
关隘上战鼓擂动,伴随着几件欧洲乐器吹响,铁人军长枪兵胆气横生,抄着家伙冲杀而上。
对面清一色的火枪兵,只有一层薄薄的一层刀盾兵,一旦铁人军冲杀过去,将会一股而平!
然而他们却惊讶的发现,靖武军的士兵并不慌张,在一阵变换的鼓声中,他们从腰间抽出一支宽宽的短剑插在枪口上。
中军部发出一声收队的摔钹响,令旗官喝道:“列阵!应战!”
整个前阵迅速数人一组,列小三才阵,完毕后,众军士齐声呐喊:“杀!杀!杀!”
大喊三声后,立时整个靖武军列阵一片肃静,所有军士都是挺枪严阵以待,没有发出一丝声音。
靖武军表现的迅速严整,使得铁人军士兵背后一阵发冷。
乌番兵头领玛托斯惊讶道:“把短剑插在枪口上,火枪就变成了一支长矛,这到是一个好办法,以后到是可以学习一下.......”
等等!
玛托斯多忽然发现,明军士兵举起了插着短剑的火枪,向自己射击,刚刚熄灭了一会儿的枪声再度响起,铁人军中又有不少士兵中弹倒地身亡。
玛托斯惊呆了,枪口插着短剑还能射击吗?
经过仔细辨认,他才看清楚,原来明军并不是把短剑插在枪口里,而是在枪管下方。
“这真是一个聪明的发明!”玛托斯险些就要跳起来了,不顾战场的危机,从皮包里掏出一个笔记本,准备记下这惊奇的一幕。
铁人军右前锋提督谢吉元一把炒过他的本子,怒道:“阁下,这是战场,敌人的枪口快要抵着你的脑袋了,你还有心思写日记?快让你的乌番兵冲杀过去!”
谢吉元是日本人,投靠郑家后才改名为谢吉元,是郑福松的铁杆部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18/98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