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最后一个狠人(校对)第26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62/982


宴会结束后,朱慈烺来到后殿,召见了一位神秘的商人。
“卑职锦衣卫千户吴诚,拜见太子殿下!”
朱慈烺看着商人打扮的吴诚,笑道:“怎么,还蓄起胡子了?”
吴诚是朱慈烺贴身太监吴忠的弟弟,也就是大明第一家火锅店的老板。
如今的吴诚虽然年轻,但已经是几个品牌连锁产业的老板了,大明全国几十家德庄火锅楼,还有东北烧烤楼,都是他名下的产业。
吴诚还打算按照太子提供的品牌,再个开海底捞和如家客栈,全国连锁,做大做强,再创辉煌!
不只德庄连锁火锅楼,吴诚掌还管着朱慈烺暗中所建的皇家集团,包括餐饮、客栈、当铺、矿业等行业都有产业,不过皇家集团不是以盈利为主,更多的是侧重于情报收集,其产业下的商铺等作为情报部的联络据点。
凭借着朱慈烺的财力支持,和锦衣卫的帮扶,皇家集团近几年发展极为迅猛,吴诚也成为一名商界大鳄。
皇家集团只是内部高层之间的叫法,吴诚的身份对外始终是个迷,除了李廷表等几个情报部的高层,没有人知道他的真实身份。
吴诚的所有档案全部被消除,就算有人暗中调查,也只能调查出他在锦衣卫挂职千户,要是还有人不开眼调查下去,去调查一名锦衣卫千户,只能是作死。
这些年吴诚跑了很多地方,北到辽东吉林,蒙古,南到广东,东到台湾,还和日本人,荷兰人打过交道,通过这些年的磨砺,已然成熟了许多,甚至眼中还流露出一丝商人的精明。
吴诚以前最喜欢是做菜,自从走出去后,他发现天下间比做菜更有趣的事情还有很多,比如赚钱。
见朱慈烺问话,吴诚躬身恭敬道:“回殿下的话,卑职行商时听过一句话,嘴上没毛,办事不牢,所以才蓄起了胡子。”
一段时间不见,吴诚说话也不像以前那般不利索了,口才明显提升了一大截,看来人多出去历练一番改变还是很大的。
朱慈烺道:“吴诚,本宫给你一百个商铺产业,你能否接下?”
吴诚知道太子殿下是想把京城勋贵的产业交给自己,扩大皇家集团,他笑道:“殿下,莫说是一百个,五百个卑职都能接下!”
朱慈烺眉头一挑,道:“要是一千个呢?比如晋商的那些产业,你能否全盘接下?”
吴诚眼皮猛的一跳,忙道:“晋商的产业太大了,卑职目前吃不下......”
朱慈烺摩挲着双手,沉思了一会儿,这才道:“这样,京师中被抄家勋贵的产业由你全盘接手,八大晋商的产业你接手一半,自己去挑,剩下的不用你操心。”
吴诚心中一惊,这是要发财了啊,吞并了八大晋商的产业,皇家集团将会是大明新的财团啊。
朱慈烺见他难以喜色,又道:“如何把他们的产业转到皇家集团下,你应该没问题吧?”
吴诚立刻道:“殿下莫小瞧了卑职,卑职常年混迹商场,学到了不少东西,手下更是有一大批专业的幕僚替卑职打点皇家集团,这点小事难不倒卑职。”
朱慈烺点点头,只要皇家集团能吞下一半八大晋商的产业就是大赚,剩下的就交给张大彪的徽帮吧,再给山西总兵汪万年等人分点汤,不能让他们光干活得不到好处。
朱慈烺道:“本宫交给你个任务,你接手晋商产业后,开设一家票号。”
吴诚不解道:“殿下,什么是票号?”
“皇家集团的生意做大了,是不是要资金周转,南来北往上千里做大生意带那么多金银是不是很不方便?开设票号可以用银票兑换银钱......”
随后朱慈烺给吴诚大致讲解了票号和银票的作用与好处,并告诉他做票号一定要坚持信誉第一。
历史上的票号是在晋商中出现的,当时晋商商号遍布全国各地,形成一定规模的商业网络,而各地商号的盈利均须解回山西总号,然后统一结账分红,总号和分号之间的资金调拨很麻烦也不安全,为了解决运现银问题,于是以汇兑形式出现的山西票号就产生了,不过那已经是晚清时的事情了。
现在的大明也有类似银票的银钱票证,比如会票,只是会票在极少的京师富商之间流通,并不能成为潮流。
票号的好处多多,可以有利地促进了全国金融流通,加速了资本周转,对工商业发展的影响很大。
朱慈烺最主要的目的是利用票号主导未来大明金融市场,为发行纸币做准备,类似后世中国人民银行的作用。
吴诚听后眼睛都直了,说道:“殿下真是天才,如此之妙法都可以想的出来,卑职会努力去做的!”
有了会票的模子,吴诚很容易理解,正当他还在那盘算着如何开设票号,只听皇太子忽然问道:“吴诚,数年前本宫交给吴大伴的那些孤儿如何了?”
崇祯九年时,京师涌入了十几万流民,朱慈烺奉旨抚民,其中就有五千多名失去父母的孤儿,当时他们连个盛粥的碗都没有,只能目光呆滞的看着周围流民喝粥,朱慈烺下令将他们集中到一个粥厂,后来安置到了新城统一管理。
这五千多名孤儿,最大十五岁,小的只有六七岁,男孩居多,朱慈烺早有培养他们的计划,当时就将赈灾剩下的银钱交给吴忠和吴诚兄弟俩去督办此事。
这些孤儿在新城集体读书识字接受教育,小从灌输着效忠皇太子朱慈烺的思想。
朱慈烺南下江南时,他们又被分批秘密带走安置在凤阳府,从事这各个专业的培养和训练,有的从军,有的学习情报成为暗谍,还有的学做生意从商......
如今几年过去了,这五千多名孤儿大多已经从事各行各业,只有少部分年龄较小的还在接受教育和秘密训练。
吴诚见太子问起,认真道:“回殿下,我大哥......吴公公不许卑职过问此事,只是每年给卑职送来百十个从商的少年郎,其余人的情况卑职不太清楚。”
朱慈烺暗暗称赞,吴忠做事还是有分寸的,不该让别人知道的事绝不透露,很好!
让吴忠管理这帮孤儿,一方面是朱慈烺最信任吴忠,其次是他打算让吴忠以后接管东厂,这批孤儿中有部分将是未来东厂情报部的主力军......
对于情报部这宗大杀器,朱慈烺十分的重视,打算在未来重新再做一次大调整。
第409章
夺位之争
宴会第二日,京畿各处诡异的出现一些关于皇太子准备夺位的传言。
随着流言的浮动,京师似乎笼罩在诡异的气氛中,由于朱慈烺对文官毫不客气的诛戮,前车之鉴下各官相互观望,皆对此沉默应之。
然而当官的不说,下面的士人和百姓却对此津津乐道,犹如长舌妇一般到处传播,再度让京师的形势紧张了起来。
一些士人怨恨朱慈烺屠戮士绅,在各茶肆酒楼胡乱放言,锦衣卫抓了一批人,却仍有一大片人跳出来,如果不是近几年朱慈烺的声望被捧得极高,支持他的人占了大多数,恐怕不消数天京师百姓就会被这些舆论带动了。
朱慈烺对此也是头疼不已,听情报部说,京师的情况还算好的,要是在江南,闹事的士人将会更多更毒,随便都能出来一大片读书人口诛笔伐,江南的官员一般不敢招惹这些人,一旦招惹自己的仕途也就结束了。
“士人......”朱慈烺默默念叨,心里盘算着日后怎么对付那些只会耍嘴皮的读书人。
半日后,朱慈烺在承运殿召见了一些文武亲信。
他询问李廷表道:“最近朝中可有异动?”
李廷表回道:“文臣们都很安静,一些武将出现了调动,密云总兵王廷臣自昨日前来为殿下庆生,至今未返回密云镇,还有玉田、蓟镇总兵也是如此。”
朱慈烺道:“注意留意这三镇的人马调动,最近宫中可有消息?”
李廷表回道:“近日来陛下很平静,偶尔在文华殿召见内阁首辅杨嗣昌,刚刚传来的最新情报,陛下明日要在奉先殿举行祭祖仪式。”
“奉先殿祭祖?”朱慈烺眉头一皱,一般都在正旦祭祖,现在好好的祭什么祖,莫非皇帝老子真想铤而走险了?
詹事府少詹事杨士聪开口道:“此时陛下在奉先殿祭祖,恐怕是和殿下处决勋贵一事有关,也可能是......”
朱慈烺瞥了他一眼,道:“你想说是废太子吗?”
杨士聪连忙垂首不语,后殿内的氛围也陡然紧张了起来,如果皇帝要废太子,那该如何是好。
詹事府左庶子吴伟业忽然出列道:“臣建议太子殿下提前登基!”
吴伟业语出惊人,吓了众人一跳,连朱慈烺都认真打量了他一番,这个吴伟业平时一副闷骚样,怎么今天能说出这种大逆不道的话呢,还这么毫不遮掩的说出来。
在后世,朱慈烺对吴伟业的大名早有耳闻,冲冠一怒为红颜那首《圆圆曲》就是这狗日的写的,误导了后世多少人以为吴三桂是为了一个女人才投清的。
殊不知在政治利益面前,一个女人又算得了什么,历史上总有那么一批人喜欢让女人背锅。
殿中的氛围有些压抑,东宫属官们互相观望,又有几人站出来支持朱慈烺提前上位。
朱慈烺暗暗惊讶,吴伟业、杨士聪等人都是满腹经纶之人,说是当代大儒也不为过,尤其是那吴伟业,二十多岁时参加会师得了第一名,紧接着廷试考了一甲第二名,当然就有人怀疑他舞弊,觉得不可能,姓吴的怎么这么牛逼。
主考官不得不将其会元原卷呈请御览,最后还是崇祯亲自阅卷为他辟谣,这也让吴伟业声名鹊起。
崇祯也对杨士聪寄予厚望,恩宠备至,将安排他当朱慈烺的老师,这两人应该心怀刻骨铭心的知遇之感啊,怎么一个劲的鼓动夺位呢?
朱慈烺没有说话,转头又看向孙应元和周遇吉二人,道:“你们怎么看?”
吴伟业见太子这么问,心里顿时有底了,看来这太子也想登基上位啊,若是成功,自己晋升有望了!
吴伟业和杨廷麟同为东宫侍讲,如今杨廷麟成了太子的心腹文臣,还混到了正三品,自己现在依旧是正五品,此间差距着实让人嫉妒。
然而令吴业伟意外的是,作为太子殿下最忠诚的孙应元居然反对夺位,还大骂自己。
孙应元瞪了吴伟业一眼,道:“殿下,吴伟业此乃诛心之言,恕臣斗胆直言,当今圣上虽在治国一道能力稍逊,但德行不亏,又非荒淫无道之君,殿下若是夺位,恐天下难服!”
说着,孙应元跪伏在地,似乎在等待着朱慈烺的怒吼。
周遇吉也是当即行大礼跪下,道:“臣也反对殿下夺位,法统不可乱,一旦殿下开了夺位先河,将对后世皇位继承产生巨大影响啊!”
众人很清楚,要说大明的夺位先河,应该是成祖皇帝开创的,但成祖皇帝当时不是太子,要是太子都等不及夺位了,大明后面的皇统继承将会变得多乱啊,历代皇帝都会百分百防着太子,把太子养废了,说不定一看苗头不对都能杀掉......
朱慈烺站起身来,来到窗边,凭窗而望,目光深邃,看着外面渐渐昏暗的天空,心中思绪万千。
原本他是准备夺位的,没想到手下的文官支持,武将却反对了,现在仔细想想,孙应元和周遇吉二人都是京营出身,又得封为伯爵,心中还是不愿造崇祯的反的。
朱慈烺并不怪他们,要是他们欣喜的一口答应夺位,反而会引起自己的不安。
吴伟业、杨士聪诸流在历史上本就是贰臣品性,与此两位所谓的大儒相比,朱慈烺更愿意信任孙应元和周遇吉。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62/98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