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最后一个狠人(校对)第26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60/982


李廷表坐在案台上,看向被押上来的一批批勋贵侯伯,脸上满是坚毅之色,哪怕事后被问责杀头,此时他也认了。
周围围观之人,有的一脸兴奋,满是幸灾乐祸,有的则是满脸愤恨,显然是其他勋贵府上之人。
准备受刑的勋贵们多是大喊冤枉,有的默默流泪,有的嚎啕大哭,还有的大声咒骂摆资历。
应城伯孙廷勋嚎啕大哭道:“本伯的祖上跟太祖皇帝打过天下,又跟过成祖皇帝靖难,于你朱家有恩,太子你凭什么杀我!凭什么!”
李廷表不顾众人的目光,喝道:“验明正身!”
下面早有人对犯人进行一一查对核验,确认无误后,立刻大声回报:“大人,第一组犯人全部验明正身!”
“鸣炮,行刑!”李廷表扔下一块火签,大声道。
一排排头裹红巾,身穿红褂,怀抱鬼头大刀的诏狱的刽子手,端起酒碗喝了依旧,朝鬼头大刀上“噗”的一喷,很是讲究。
忽然法场之外,人群中出现一阵骚动,有一大群人向前拥挤大骂李廷表滥杀无辜,士兵们一时被挤得措手不及,居然让近千人冲进了法场。
高邦脸上有些挂不住了,他立刻吼道:“将这些劫法场图谋叛乱之人,速速围杀,一个不留!”
只听一片枪声之后,冲进来的近千人全都倒在血泊之中,这人原本被人煽动,拿钱闹事,认为法不责众,这些当兵不敢拿图谋怎么样,没想到天武军上来直接杀人,毫不客气。
法场之外一阵大乱,连看热闹的百姓们都被吓得远远的退走,不敢再往前凑。
李廷表没有理会这些人,接着下令道:“继续行刑!”
听到命令后,刽子手们很有节奏的举起了手中的鬼头大刀向下砍落,只见一颗颗人头滚落在地,喷出一腔热血,尸体栽倒在地上。
紧接着是第二批、第三批犯人一次被押上法场挨刀。
就在这时,天空中突然划过一道闪电,紧接着就是一声炸雷响起,莫名的大雨倾盆而下,但这依然不能阻止法场上的行刑.......
两千颗人头,足足在大雨中砍了半天,冰冷的雨水不断的冲刷着刑场上的血迹,似乎要洗涤他们的罪行。
饶是李廷表杀人无数,以狡诈冷静著称,此时也是面色煞白,感觉浑身无力,他承受的压力太大了。
待行刑完成后,李廷表已经有些坚持不住了,但他脸上依旧努力表现出冷静,吩咐手下料理后事。
当他冒着大雨回诏狱的时候,在半路上被徐盛带着一队人马给拦了下来。
徐盛策马站在大雨中,对他笑道:“李大哥,殿下请你到信王府一叙,还给你准备了泡澡水。”
李廷表看向徐盛身后的一辆豪华马车,正是皇太子平日代步所用的仪仗,此时他心中有一股暖流涌上心头。
第406章
赐死国丈
天色渐黑,大雨已经稀稀拉拉的停了下来,西市的法场之上再无一个人,连原本兴致勃勃围观的人早就跑的一干二净的。
近三千条人命丢在西市,虽然大雨冲走了斑斑血迹,但地上仍有一处处红色的积水,空气中也弥漫着血腥之味。
李廷表在西市大开杀戒后,整个京师都笼罩在恐怖之中,街上的行人越发的稀少,西市街上直到几个月后都少有人敢走,能绕道的全都绕道而行。
当天晚上,朱慈烺在信王府亲自召见了李廷表,一直到用过晚膳也没从王府走出。
第二日,京师各个势力开始大骂李廷表,说什么锦衣卫是恐怖组织,滥用权力抓人,李廷表就是最大的奸臣,杀人狂魔,同时还有些舆论直指靖武伯孙应元,说他与李廷表狼狈为奸。
一片接着一片舆论冲击着李廷表和孙应元二人,甚至不少人请求皇帝将二人拿办治罪,不过却没有一个人敢去大明门和午门请愿。
一些文人甚至自编民间史书,在书上记下浓浓一笔:崇祯十三年二月,皇太子纵兵诛戮权贵诸臣,京师骇然。
官方的《皇明时报》虽然对此事避而不谈,但一些自由版面上仍刊登出一些人的评语,其中不少人隐藏在笔名下对李廷表和孙应元口诛笔伐。
也有一些人发表文章表明支持二人,言对这些国之蛀虫决不能手软,坚决维护皇明纲常法纪。
李廷表一夜之间成了大明的名人,被人送以大号——李阎王。
京师中男女老少在提到李阎王的大名后,无不浑身起鸡皮疙瘩,如果自家的孩子哭个没完,就用李阎王吓唬孩子:再哭李阎王就来了!
孩子听了后不仅立时停止了哭闹,还一个劲的把头往大人的怀里扎,唯恐李阎王真的来了......
此时的李廷表正在信王府中,朱慈烺担心紫禁城的那位派人来抓李廷表治罪,只得先将他保护了起来,不过紫禁城那边一直没什么动静,这让朱慈烺感到很奇怪。
“殿下,那些勋贵虽然被处决了,但还有很多后事没有处理完,如他们那些产业,臣请命接着查抄!”李廷表躬身请命道。
朱慈烺点点头,此次查抄十几家勋贵,共得白银大约一千万两,那些不动产还不计算在内,可不能便宜了别人。
历史上李自成在京师烤掠七千万两白银,不止是勋贵,还有太监、官员、富商,其中烤掠所得太监占了四成,勋贵占了三成,官员占了两成,富商占了一成。
京师的勋贵并没有被铲除干净,仍有一大半没有参与皇子案和晋商案,相安无事的,其中不乏有几家好人,比如新乐侯刘文炳,他是崇祯母亲孝纯太后的弟弟刘效祖的儿子,也就是崇祯的表弟,历史上李自成攻陷北京城时,新乐侯全家殉国。
还有驸马都尉巩永固,乐安公主病逝不久京师就被流贼攻破,公主的灵柩尚在宫中大堂之上,驸马巩永固以黄绳系其二女于公主灵前,纵火焚之,之后写下“身受国恩,义不可辱“八个大字,自刎而死,全家殉国。
京师被破时战死殉国的勋贵亦有不少,定国公徐允祯、英国公张世泽,新建伯王守仁的曾孙王先通,新城侯王国兴、彰武伯杨崇猷等人。
正当李廷表告退之时,朱慈烺忽然问道:“嘉定候府可曾查抄了?”
李廷表回道:“嘉定候府,臣并未查抄。”
朱慈烺淡淡道:“你告诉本宫,嘉定候和八大晋商有没有关系?和谋害皇子案有没有关系。”
李廷表身躯一震,回道:“有关系。”
朱慈烺忽然喝道:“那你为何不抄了他的家,砍了他的头!”
李廷表连忙跪伏在地,不敢回话。
“你说啊!怎么不砍掉他的头,你在怕什么?”
李廷表垂首低声道:“嘉定候是皇后娘娘的父亲,臣觉得将他明正典刑会让皇后娘娘颜面尽失,甚至会动摇娘娘的后位,臣私做主张,放过了嘉定候......”
朱慈烺眉头一皱,道:“多事,出去吧!”
李廷表告退后,徐盛见朱慈烺心情有些索然,于是道:“殿下,既然此事已经过去了,不如就此揭过,您下道令旨让末将送去嘉定候府,给他个警告。”
朱慈烺喝道:“警告个屁!现在就带人,随本宫去嘉定候府!”
徐盛当场愣住了,见皇太子已经出了承运殿,立马跟了上去,招呼亲卫们集合......
嘉定候府。
国丈周奎正心惊肉跳的听着管家的汇报,那些参与谋害皇子的勋贵居然全在西市被砍了脑袋,这真是可怕啊!还好自己是太子的外公,太子的人不敢来找麻烦。
就在这时,只听外面有人大声道:“太子殿下驾到!”
周奎听到之后明显一愣,暗道太子怎么来了,十几年来他可是从来没来过周家的府院啊。
周奎赶紧走出书房,见朱慈烺大步走来,呵呵笑道:“太子今日怎么有空来看外公了?”
朱慈烺淡淡一笑道:“本宫从未来过周府,特地来嘉定候这坐坐,顺便闲聊几句。”
从这话语中,周奎听出了一些生分,太子好像不想与自己认亲啊。
朱慈烺忽然道:“国丈,听说你在朝廷募捐之时只捐了八千两?”
周奎点点头,面露悲色,道:“臣家中贫困,只能捐出这么多了,你看,臣喝的还是前年的普洱茶呢。”
“哦?是吗?”朱慈烺一招手,徐盛当即走出厅外,带领着一群亲卫在周府开始大搜查。
周奎面露惊慌,道:太子啊,你这是干什么?你怎么能搜外公的家呢?”
朱慈烺品了一口茶,道:“有人举报国丈家中富可敌国,但不肯捐资助饷,本宫不信,特意带人过来看看。”
周奎一本正经道:“太子万不可听信小人谗言啊!”
朱慈烺点点头,看了周奎一眼,又道:“国丈还在关外行商那投了钱?”
周奎微微一惊,接着一脸悲叹道:“投了一点,不过早已血本无亏了。”
朱慈烺不冷不热道:“难怪,本宫在借道蒙古之时,手下人马抓住一支运粮前往辽东的商队,那商队的管事不仅喝骂了扣留他们的军士,还说自己是太子的人。”
朱慈烺呵呵笑道:“本宫当时就奇怪了,我什么时候派人走蒙古运粮了?后来本宫砍了那商人一条手臂后,他这才老实交代,说自己是嘉定候的人,还说嘉定候是太子的外公,自然算是太子的人,你说有没有趣?”
说完,朱慈烺看向周奎,冷冷的盯着他的那张老脸。
周奎连忙道:“太子在辽东受苦,外公心疼,只得将家中财物散尽,从山西购得一批粮草托关外行商运往辽东,助我平辽大军渡过难关......”
朱慈烺猛的一拍茶桌,喝道:“你放屁!那批粮草是运往抚顺的清军大营的!”
朱慈烺指着周奎道,眼中喷火道:“你死到临头了还敢欺瞒本宫,真当本宫不能杀你吗?”
周奎吓得浑身一哆嗦,连忙从太师椅上站了起来,有些不知所措。
朱慈烺扔出一道文书,咬牙切齿道:“看看你的罪证!身为当朝国丈,竟敢勾结卖国奸商,私通关外建奴,运粮资敌!”
周奎砰的一声跪在地上,战战兢兢道:“太子,外公冤枉啊,外公不知道那行商是给建奴运粮的啊!”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60/98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