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最后一个狠人(校对)第2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6/982


朱慈烺眼睛微眯着看着他,正要说话的时候,楼下传来一阵衙役清街的喝骂声。
第三十九章
抄家灭族
光时亨听到楼下的动静,顿时笑了,看向朱慈烺一行人的眼神充满了怜悯。
不多久,楼梯处传来一阵蹬蹬蹬的脚步声,一个头戴前低后高的乌纱帽,身穿大红色官服的四十多岁的文官,在一大群衙役的簇拥下来到了德庄火锅二楼。
“光老弟,听说你的儿子也被打了,是谁这么大的胆子,敢在京城光天化日之下行凶,难道是吃了豹子胆活得不耐烦了吗?”人未到,顺天府尹董兴怀的声音已经传了过来。
当董兴怀气呼呼的来到光时亨面前,目光一扫朱慈烺几人,下一秒整个人骤然呆住了。
朱慈烺却是笑眯眯的说道:“你就是顺天府尹?”
“啊!”
董兴怀惊呼一声,这一刻,董兴怀脸上的各种表情立马全部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脸苦涩的神情。这一回,他可是被自己的儿子和这个狗日的光时亨给坑苦了,没想到对方是太子殿下。
见到董兴怀的表情,光时亨疑惑了,这姓董的怎么一下子就怂了,他下意识的问道:“董大人,你认识他们?”
董兴怀没有理会他,微弓着背,对着朱慈烺恭敬的道:“臣顺天府尹董兴怀,见过太子殿下千岁。”
董兴怀这一行礼,整个德庄火锅二楼立马跪了一地,那些原本气势凌人的衙役们本想上来就拿人,此刻也立马的焉了,趴在地上微微颤抖。
朱慈烺点了点头,并不说话,他将目光移向了光时亨。
光时亨听了董兴怀的话后,也是骤然一惊,然后看到跪了一地的人,连忙下跪。
朱慈烺似笑非笑地道:“董兴怀,刚刚你儿子说去搬救兵了,让本宫等着,本宫守信等至现在,何时能走?”
董兴怀一听,已经快哭了,自家的二愣子傻小子让他此时好难堪啊,生了这么个儿子,真是倒了八辈子血霉了。
董兴怀脸上露出牵强的笑容,摆了摆手指道:“犬子无状,冲撞了殿下,殿下教训的好,若是殿下还不解恨,臣立刻回家将他绑缚起来,跪死在午门外,向殿下赔罪。”
朱慈烺对于董兴怀的卑鄙有些无语,午门是他老朱家的大门,每天都有无数官员从那去早朝,让他那个傻哔儿子跪死在那,成何体统啊。
这软刀子桶的,朱慈烺心中那个腻歪啊,他摆了摆手道:“一边呆着去!”
朱慈烺又看向光时亨,道:“光时亨,你儿子的事怎么说?还想要本宫自断右手谢罪吗?”
光时亨跪在那里,眉头紧皱,一言不发。
见场面有些尴尬,一旁的董兴怀出来打叉道:“殿下,今天的事情只是一点小误会,希望殿下……”
“混账!你儿子在背后非议本宫,还敢当面威胁,你家的事还没完呢!”朱慈烺指着董兴怀大喝道。
董兴怀身子打了个哆嗦,立刻闭上嘴,脸色苍白,吓得险些摔倒在地上。非议和威胁皇太子,这是藐视皇族、以下犯上、大逆不道的大不敬之罪,是要开刀问斩的,若是严重还要灭门、株连九族!
而且他还知道这位皇太子的手段,昔日兵仗局两个大太监就是被他搞掉的,听说早已死在了诏狱。董兴怀果断舍弃了光时亨,乖乖的站在朱慈烺身旁,又让赶来的衙役全部散了。
朱慈烺看向光时亨,道:“本宫即便再不堪,也是东宫国本,以臣议君,以下非上,这是纲常之道么?你是如何管教儿子的?”
正当这个时候,楼下再次传来光横的惨叫声,光时亨听到后,心中怒意再度涌上,他站起身来对着朱慈烺一躬身,道:
“犬子有没有非议殿下我不清楚,我只知道殿下命人将犬子扔下楼以致残废,此事我会上奏陛下,请圣上决断,臣公事繁忙,先行告退了!”光时亨很不给面子,甩下一句话就起身告辞。
见徐盛准备出手将他拖回来,朱慈烺摆了摆手,任凭光时亨离开。他清楚,再有什么事情,也不能当街杀人,这样影响不好。
看着光时亨离开的背景,朱慈烺眼睛发冷,道:“藐视威胁皇族,其罪当诛,李廷表,你带锦衣卫去抄了这狗东西的家,男丁全部抄斩,女眷送进教坊司!”
董兴怀心中一颤,这皇太子真是个狠人呐,这是要赶尽杀绝啊,幸好刚刚自己舍弃了光时亨。
朱慈烺又看向董兴怀,道:“本宫听说顺天府尹个个都是硬骨头,不畏强权,秉公执法,你这种人也能当顺天府尹?自己上疏请辞吧,否则本宫不介意按照大不敬之罪,送你儿子上路!”
董兴怀身体颤抖,连忙跪下谢恩。
当天,一大群锦衣卫涌进了光府,见到男丁直接砍杀,连带着儿子光横回到光府的光时亨也被当场斩杀。
整个光府血流成河,哀嚎一片,惨不忍睹。李廷表所带领的这些锦衣卫人人面无表情,隐隐内心有些兴奋,时隔几年后,他们锦衣卫的凶名再度盛起。
李廷表将光府抄了个底朝天,却抄出几万两银子,这让他很无语,还以为是条大鱼呢,结果是个烂虾。
也难怪,光时亨刚入兵科给事中仅仅几年时间,还没足够的时间去捞钱。
即便这样,再加个贪污的罪名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了,几万两银子,怕是他当一百年的官也赞不了这么多银子。
在抄了光府的当天下午,有很多大臣在午门外哭宫,言说太子无道,擅杀朝廷命官,年纪轻轻杀心太重,将来恐不是明君。
“是东林党?”收到消息后,朱慈烺有些郁闷,不清楚这些哭宫的大臣是什么路数,于是让李廷表暗中查探。
一个时辰后,李廷表传来消息称,这些针对皇太子的人并非是东林党,而是经过温体仁的授意。
温体仁在得知光时亨“阵亡”以后,有些郁闷了,皇太子这辆“车”没打到,还让自己损失一个“嘴炮”。
温体仁吃了个亏,怎会轻易认怂,趁着此事的热度,于是让唐世济这个马仔撺掇御史言官们前去午门哭宫,推一波兵。
唐世济作为左都御史,是那些御史的老大,有了上峰了命令,加上唐府前粥厂的恩怨,当天就带着一票言官精神抖擞地去午门搞事情了。
从李廷表发来的情报来看,朱慈烺整了半天才理清楚目前朝堂上的局面。
东林党代表的是东南地主和商人的利益,朱慈烺虽然从富商那搂银子,却也是人家心甘情愿的捐资,还变相的提高了商人的地位,东林党没必要向他开火。
而此时的东林党近来年在温体仁的打压下,目前在朝堂上基本站不住脚了,连东林党的大佬钱谦益都在去年,被温体仁整下狱吃牢饭去了。
所以东林党不可能和温体仁一道向他开炮的,说不定必要的时候还得站在自己一边。
当然了,别以为温体仁整垮东林党他就是好人,温体仁这个逼,完全就是个庸人。他跟东林党开战,主要是因为当年钱谦益和他争首辅之位时,相互点炮,两者狗咬狗而已。
现在的大明朝堂,基本就是以温体仁为首的几方党争,哔哔个不停,完全不干正事。朱慈烺想办正事,必须要一个个的拔掉这些毒钉子。
第四十章
午门廷杖
崇祯皇帝听说此事后,非但没有动怒,反而隐隐有些高兴。光时亨那个刀子嘴,天天的怼自己,自己还要摆出一副受听的模样,想想都恶心。
崇祯当了皇帝以后,一直模仿唐太宗李世民,不仅书法上模仿,当皇帝也一样模仿,胸怀宽广,虚心纳谏,勤政爱民,躬行节俭。
这几点崇祯表面上也基本也做到了,不然不会在朝堂上天天被光时亨和一群御史喷,还要摆出一副高高兴兴受教的样子,偶尔还要昧着良心夸赞他们诤谏。
事实上呢?唐太宗脾气那么好的人,有时都会发怒要杀了魏征那个喜欢诤谏的乡巴佬,他朱由检的道行可没李世民深,暗地里不知道盼着这群人死多少次了。
崇祯清楚,为圣君者,就得宽容大度,能忍天下难忍之事,忍不了也得装着忍。他如果去惩罚这群“喷子”,自己反倒会落个不能纳谏的恶名。
这不,太子把光时亨这货给整死了,崇祯不仅不生气,内心深处反而有些小激动呢。心中同时暗道,太子上次没把左都御史唐世济那个老东西给整死,着实可惜了。
崇祯皇帝什么心思呢?他想做一些不利于自己的事情,永远不会自己出面去做,总会找人背锅。
历史上,在大明最后的几年,能臣战将几乎全部全部战死,崇祯想和建奴议和,腾出手全力剿灭李自成张献忠。于是暗中让陈新甲主持议和的事情,结果泄密了,最终崇祯让陈新甲背锅并斩了他。
还有在大明最后一年,李自成快要打进北京了,大臣们建议迁都南京,崇祯也想走,却不想背上逃跑皇帝的骂名。
于是安排了李明睿开口,自己迟迟不开口就让大臣在那议论,结果让光时亨跳出来打断了他的计划,阻止了南迁,崇祯只能打碎了牙往肚子里咽。
不过他最终敢上吊,没有学其他末代皇帝跪地投降还是很不错的。这或许也是为什么人们把大明灭亡的时间定格在崇祯上吊的时候,而不是那个向吴三桂跪地求饶的南明皇帝朱由榔被弓弦勒死的时候。
朱慈烺作为后来者,对崇祯还是比较了解的,不过他仍然不放心,于是上了道奏疏。以光时亨藐视皇族,以下犯上,大逆不道的罪名,将其抄家灭门,并讲述了原因和过程。
特别是光横放言让他跪地求饶,光时亨让他自断右手的话,写的很详细,还有不少佐证。
光家父子的那些话深深的刺痛了崇祯皇帝,他一拍龙案,怒道:“胆敢当众威胁当朝太子,他光时亨真是胆大包天,死不足惜!”
崇祯惊怒之余,下令将午门外那些哭宫的大臣统统抓起来廷杖,每人廷杖二十。
朱慈烺闻言后,立刻带着吴忠等人来到了午门的城楼上,坐在椅子上品着茶,伸头从垛口处往下看,并笑道:“本宫还是第一次在这么高的城楼上看风景,真气派!”
吴忠上前将茶水接过去,笑着道:“小爷,这里是天家的天宫,自然气派,等会这地上还有更气派的事情发生呢!”
朱慈烺闻言哈哈一笑,不急不缓的等待着午门外将要进行的集体廷杖,在可是大明朝特有的风景线,也是历朝历代中最著名的。
明朝的廷杖可不是那么好打的,一般的流程是:皇帝发出了打屁股的命令后,先由司礼监掌印太监出帖加盖印信,然后再交给刑部给事中审核,签批,最后才交给锦衣卫,由锦衣卫执行。
原本这一套程序下来少说也得大半天,这次倒是很利索,半个时辰不到,一套程序全部走完,午门外那些哭宫的大臣一个个被扒了裤子按在板凳上打屁股了。
崇祯皇帝还在纳闷,朝廷的运转什么时候变得这么高效了?整个朝廷上下也只有他这位皇帝不知道其中的小九九。
朱慈烺都能看的明白,这些哭宫的大臣大多数温体仁安排的御史言官,他们牢牢掌握大明舆论话语权,占据着道德制高点。
平日里骂人是本职工作,骂的人级别越高越有成就感,他们的主要火力一般集中在级别最高的皇帝身上,皇帝要是恼羞成怒了,那他们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史书上每朝每代也就记录了那么点人,连七卿中有人甚至只提上一笔,他们这些排不上号的御史言官们挤破头也进不了史书啊,既然这样,那怎么办?搞事情啊!
史书主要围绕皇帝写,那我们就骂皇帝,被下旨廷杖了更好,容易青史留名,还能博个“舍身以诤”的美名,铁定载入史册。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6/98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