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最后一个狠人(校对)第25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50/982


众臣站起身来,接着再拜再兴,如此几次,才完成了大礼。
崇祯扫向受赏的将官们,道:“行赏!”
在教坊司的奏曲声中,礼赞官手捧圣旨,缓缓展开,高声道:“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征虏将军孙应元,器宇冲深,智谋英果,搴旗斩将,廓清东虏,为国建功,宜加爵赏,今册封靖武伯爵,世袭罔替,赏赐冠服......”
世袭爵位?殿中众臣一惊,无不嫉妒,大明自正德一朝以来,除了皇亲国戚和勋贵出身封爵的,只有平定宁王谋反的王守仁因功封爵,他还是文官,寻常武将出身的貌似还没有。
孙应元连忙按照程序谦逊推托一番,说一些惶恐万分的话,崇祯则是开口说你当得此爵,孙应元再推,崇祯再赐,如此三次,孙应元才假装惶恐接受。
朱慈烺摇头暗叹,官场作风,弄虚作假,全天下都知道这些客套虚伪的,却一直把这个当传统,明明是件让人开心的大好事,非要搞得跟艺校面试表演一样。
几名小太监将册封诰命和伯爵冠服等赏赐呈到孙应元面前,孙应元再度叩首谢恩,惹得周边的众将极为紧张,不知道自己能封个什么。
吴三桂更是紧张的直哆嗦,他已通过方正化得知自己也会封爵,如何能不激动。
礼赞官又接着高声道:“宁远总兵吴三桂听封!”
吴三桂浑身一颤,满脸激动之意,立刻跪伏在地,耳朵竖的老长,唯恐错过一个字。
“......今册封吴三桂为平西伯,赏赐.......”
“我封伯了,我封伯了!”吴三桂内心激动异常,就差跳起来面对全世界欢呼,不过想想,貌似他这个伯爵是流爵,不像孙应元那样是世袭的.......
不过这也没关系,自己三十岁不到就封爵了,以后的日子长着呢,不像孙应元三十好几岁都奔四了。
想到这里,吴三桂欣然受命,朗声道:“臣吴三桂叩谢吾皇天恩,愿为大明永守边陲!”
喊了半天,吴三桂忽然发现没人回他,也没人把封赏的诰命和冠服拿过来,这是什么意思?
他伏在地上侧耳倾听,只觉得大殿内出现了一阵蚊蝇般的议论声,吴三桂好奇之下偷瞄身侧,只见文官们齐齐看来,对自己指指点点的,还面露鄙夷之色。
嗯?这是什么意思?我做错了什么?吴三桂很是不解。
耳边传来一个小太监的轻咳声,吴三桂半天才反应过来,自己貌似没有客气几下就接受了,这.......
朱慈烺不得不佩服,此时的吴三桂是条汉子,无视这套虚假的礼仪,是个直爽之人......
真是丢人现眼啊,此时的吴三桂肠子都悔青了,恨不得抽自己几个耳光,尴尬之下只好硬着头皮道:“臣惶恐,才疏学浅,恐有负圣恩.......”
崇祯意味深长的看了眼吴三桂,微微笑道:“无妨,吴将军年纪轻轻就如此功勋卓著,足见是位不折不挠的将才,你也不用推辞看,直接受封吧!”
说着,崇祯让人将诰命和冠服等赏赐送了过去,吴三桂则是感激的看向御座上的皇帝,再次磕了几个头......
第390章
坚持查案
在吴三桂之后,还有镇守在辽东无法脱身的洪承畴等人也都被大赏,其中洪承畴也被封伯了,同样是流爵。
此次封赏中,共产生数位伯爵,靖武伯孙应元,平西伯吴三桂,安西伯洪承畴,定西伯周遇吉,阵亡的几名总兵,杨国柱,金国凤,李辅明,姜襄,等人被追封为伯爵。
余者皆有封赏,得挂印将军衔,尤其是天武军众将,平定漠南蒙古意义重大,被大封特封。
曹变蛟、高邦、李少游诸将虽没被封伯,但也受封散阶正一品特进光禄大夫,这在武将散阶中是最高的,仅次于封爵。
文官之中,陈新甲镀金成功,升任兵部尚书,孙传庭升为陕西三边总督,对付李自成,洪承畴仍为蓟辽总督,严防满清,辽东巡抚邱民仰加封太子太傅......
天武军两名大将封伯的消息传到军营后,众将士一片欢腾,余者各将皆被兵部按功封赏。
《皇明时报》特别报道了封赏大典,消息如惊雷般传向全国各地,此番封赏朝廷一共封了八个伯爵,不可谓不震撼。
自成祖皇帝靖难以后,大明哪有如此大规模的封爵啊,而且这批伯爵个个都是手握重兵的大将,对朝中的影响则是更大,标志着武将集团的崛起,有心人甚至猜想皇帝是想利用这批武将对抗庞大的文官集团。
封赏之后,就是各镇总兵重新调动,补缺几位牺牲总兵的空缺。
山海关总兵李辅明阵亡,空缺由茅元仪继任,封镇北将军。
宣府总兵杨国柱阵亡,空缺由虎大威继任,为镇朔将军。
大同镇总兵姜襄的位置由猛如虎继任,吴三桂升任辽东总兵,原辽东总兵王廷臣调任密云总兵。
空出的山西总兵的接任人选朝野议论纷纷,杨嗣昌举荐一人继任空出的山西总兵一职,不过被崇祯否决了,他派京营总兵汪万年任山西总兵。
崇祯派汪万年去山西的用意很隐晦,之前他派去山西调查晋商的锦衣卫莫名的全部消失了,崇祯感觉山西那边的水太深了,汪万年此去山西,责任重大。
自大明开国以来,九边一向是重要的军事集团,重新规划的九边重镇中只有一个天武军的茅元仪,还是朱慈烺亲自提名的,崇祯又把天武军的主要将领封爵,余者分散,这其中不乏有制衡之意,削弱朱慈烺的力量。
朱慈烺如何看不出,不过他并不着急,他有自己的打算。
封赏结束后,朝廷还要进行宣捷与祭祀,眼下最重要的事情莫过于陕西民变,自从天地出现连续九天的异象,闯王李自成出了商洛山振臂一呼,在短短数月之内已有十几万流民相应,目前正准备围攻西安。
孙传庭的秦兵损失不小,面对日益壮大的李自成等流寇,朝廷还要商议着需要调动哪里的军队去陕西剿寇。
两个月前,崇祯下旨给平蛮将军黄得功领兵北上,但黄得功迟迟没有北上的意图,仍然在湖广,甚至期间还去了趟凤阳,完全没有出兵的意思。
崇祯十分暴怒,朝廷也多有指责,黄得功居然拥兵自重,不听朝廷调动,然而太子朱慈烺以六百里加急传令黄得功后,没过多久就收到了黄得功领兵北上的消息了。
这道消息就像一个沉重的巴掌抽在崇祯和内阁诸臣的脸上,火辣辣的疼,却又有苦说不出,目前皇太子在军队的威望已经到了令人无法想象的地步,谁都不敢轻易找茬。
文华殿中,崇祯皇帝自从两位皇子薨逝后,精神一直不好,国事家事使他身心极为的疲惫。
崇祯好像在自言自语,道:“慈焕和慈灿的死到底是不是意外......”
崇祯皇帝的身边只站着王承恩,他低着头一动不动,目不转睛的看着眼前龙案上的砚台,他很清楚什么时候回答皇帝的话,什么时候不该搭话。
崇祯又接着道:“东厂那边有消息了吗?”
王承恩见皇帝问话,连忙答道:“回皇爷,东厂那有些眉目了,此事好像牵扯了不少勋贵,不过下面暂时没有证据......”
“都有谁?”
王承恩俯身道:“新宁伯谭弘业,应城伯孙廷勋,阳武侯薛濂,平江候陈治安,还有......嘉定候周奎。”
“什么?还有国丈?”崇祯的手微微一颤,满脸的不可置信。
王承恩迟疑了一番,道:“根据东厂的番子的探查,五殿下出事前的几日,有大量勋贵频繁接触,远不止这几位,但是东厂目前没有找到他们动手的证据。”
崇祯紧紧的握着拳头,接着又松开,道:“让他们继续查,特别是英国公张之极和定国公徐允祯,一定要确认他们二人是否参与了此事,万万不可出错!”
王承恩肃然领命,他也知道事情的严重性,不查还好,查出后搞不好会出大乱子。
就在此时,有小太监进来通禀,说是太子殿下来了,在外求见。
朱慈烺换了便服来到了文华殿,与崇祯见过礼之后,便直接呈上了一份奏本,上面写着一些建议条陈,现在他和崇祯的关系越发的微妙了。
崇祯接过扫视了一遍,道:“清丈全国卫所土地,重新清点军户屯田,减赋鼓励种粮,推行官绅一体纳粮......”
“这些政策虽然实行的难度很大,但也不是不能实行,王承恩,记录下让内阁拿出可行的方案。”
他又道:“至于你说的要在全国各府各县推行卫生治理,防止瘟疫一事......也可以实行。”
朱慈烺点点头,这些事情能通过比他预想的要顺利一些,就是不知道下面官员执行起来的效果会如何。
崇祯继续看下去,眉头有些微皱,道:“你为何还提给孙承宗加谥号一事?”
朱慈烺认真道:“儿臣觉得孙承宗理应受到追谥。”
崇祯看了他几眼,沉吟了片刻,最终道:“追谥孙承宗为文忠,让礼部去办吧!”
“儿臣谢过父皇!儿臣还有一事。”朱慈烺又道:“儿臣觉得五弟和六弟薨的蹊跷,想着手调查此事。”
崇祯将奏本扔在龙案上,道:“不准!”
“为何?”
“此事已经过去,你不要再提了!”
朱慈烺见崇祯皇帝不断变换的脸色,有些失望道:“父皇,你真的相信九莲菩萨显圣之事?五弟只有五岁,如何能说出这种话,此间谁得利最大不言而喻。”
崇祯说忽然问:“你认为朕可是蠢笨之人?”
朱慈烺平静道:“父皇要是蠢笨,大明就没什么聪明人了,只是父皇一向心软,儿臣不敢苟同。”
崇祯没有在意,接着道:“朕两个月前派吴孟明带着一些锦衣卫前去山西,他们现在没了消息。”
听完崇祯的话,朱慈烺一脸的凝重之色,许多勋贵和山西晋商们多有生意上的往来,这事众人皆知。
他眉头紧皱道:“父皇既然知道这些祸害,为何不动手将之铲除?”
崇祯冷然道:“朕想告诉你,无论是勋贵还是晋商,他们的水都很深,不是轻易能够对付的,你明白了吗?”
朱慈烺摇了摇头,肃然道:“父皇解决不了的事情,儿臣可以!”
“你放肆!”崇祯猛拍龙案,喝道:“别忘了你现在还是太子,朕容忍你的事已经够多了,千万别自误!”
朱慈烺处之泰然道:“儿臣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大明的江山,父皇如此作为,儿臣不敢苟同!”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50/98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