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最后一个狠人(校对)第22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22/982


周皇后将他扶了起来,道:“我就知道您会这么说,女儿求您了,多拿一些银子出来捐给朝廷吧,做一回皇亲国戚的楷模!”
周奎眼见被拆穿后,只好道:“那我捐五千两.......”
周皇后幽幽一叹,碰上这种极品亲爹,还能有什么办法?明明家中有百万资产,却装这副可怜相。
周皇后道:“父亲,你不肯为陛下和我分忧,也要为周家着想吧,太子是您的亲外孙啊,现在还在前线呢!”
周奎听着女儿的话不对味,刚想说话,却被周皇后制止住。
周皇后继续道:“父亲您就替皇亲们做个表率,至于银子,由女儿出便是了.......”
周皇后突然哽咽了,再也说不下一句话。
但周奎听了后顿时笑的满脸开花:“女儿,你这话可是当真?你能替爹爹出多少,多少银子?”
见极品爹追问能替他出多少银子,周皇后掩面离开,在帷帐后哽咽了一阵,这才将所有的私房钱和金银玉首饰拿了出来。
当看到朱慈烺送的那块金灿灿的“福满乾坤”怀表时,周皇后一时犹豫了。
在做出了一番短暂的思想斗争后,她还是将这块价值连城的怀表放在木匣里,和所有财物一起端给了那个早已翘首以盼的亲爹。
周皇后低声道:“女儿的体己银子也有限,只能替爹爹出五千两银子,还有一些首饰金银,您拿去当了吧,多少能凑够一万五千两。”
“才这点……”
听说才五千两银子,周奎难掩失望之色,不过他偷瞄着看向木匣,特别是见那金灿灿的怀表时,顿时眼睛一亮。
凭他多年收藏宝贝的经验判断,那块圆圆的东西肯定是个稀罕货,价值不菲!
周皇后继续道:“女儿的这些,加上父亲再出五千两,凑足了两万之数,女儿再向陛下求情,这件事便也算圆满了,不知父亲可满意?”
周奎哪能不满意啊,皇帝要十万两,现在只需要自己出五千两就能搞定这事,还赚了名声,何乐而不为呢?
想想木匣中的那块稀罕物,周奎感觉自己简直是捡了大漏,对周皇后千恩万谢后,又再三叮嘱着不要忘了去皇帝面前求情,然后菜抱着木匣起身,摇头晃脑的离开了。
“父亲!”
听周皇后在身后叫他,周奎回过头,抱紧了木匣子,不悦道:“怎么,后悔了?”
周皇后叹了一口气道:“父亲,你的拐杖落下了.......”
接过小太监送来的拐杖,周奎一手拄着拐杖,一手揣着木匣,再次表现出一副惨像,颤颤巍巍的离开了坤宁宫。
......
回到周府后,周奎扔掉拐杖,再度焕发出了青春,爱不释手地捧着木匣里的珠宝和银子,沉浸在极度的幸福之中。
尤其是那块刻有“福满乾坤”四字的怀表,更是爱不释手,里面的点缀一色的镶玉,还是上好的美玉,不仅材质上等,这制作工艺更是罕见。
周奎小心翼翼的用上好檀木盒将之装好,又是幸福了一阵子。
幸福完了,他强忍着心灵被撕碎的痛苦,从五千两现银中分出了一部分,捂着胸口道:“就捐这些吧......”
管家来准备银子,见状大骇,道:“老爷,这这这......不妥吧,这是皇后娘娘的财物啊,咱们就捐出这些.......”
周奎悲愤的大骂道:“滚!吃里扒外的东西,你要是能,你就去给老爷挣些银子瞧瞧.......”
.......
当天晚上,崇祯去了趟坤宁宫,周皇后把事情经过告诉了他,还请求不要责罚周国丈。
崇祯叹息了一口气,夸赞了周皇后深明大义,只要老丈人带头助饷,他一定不会怪罪的。
崇祯也在盘算着,老丈人是京城中出了名的抠门,他要是能带头捐个两万两,后面情况会好很多。
接着夫妻二人心情大好,说了许多知心话,崇祯脸上也洋溢着笑容,期待着第二日的早朝。
......
次日一早,崇祯在皇极殿举行了大朝会,文武官员,包括所有在京的皇亲国戚全部召来了,并当庭明发上谕,要求百官和国亲国戚们慷慨助饷。
走完流程后,崇祯满心欢喜的等待着嘉定候周奎带头做表率。
不负所望,周奎第一个出列,三跪九叩山呼万岁后,当场表示支持朝廷战事,愿意带头助饷。
满朝勋贵和众臣们皆是一惊,没想到这位京城第一吝啬守财奴竟然第一个站出来!
周奎气沉丹田,高声道:“臣嘉定候周奎,愿捐出白银八千两......”
八千两......八千两.......
整个皇极殿环绕着周奎那铿锵有力的余音,崇祯的思维突然间停滞了......
皇后告诉自己,给老丈人的钱财少说一万五千两,加上老丈人答应的五千两,应该是两万两才对啊,怎么只捐了八千两???
崇祯一下子又想明白了,瞬间生出了一股怒意,这老家伙居然私自截留侵吞银子,真是该杀啊!
奈何嘉定候周奎是皇后的亲生父亲,除非犯了谋逆的大罪,正常情况不会被抄家砍头的,更何况这事也不好拿到台面上说。
崇祯脸色铁青,只能暗暗吃下老丈人给他的这一记哑巴亏......
崇祯的目光如同刀子般在周奎身上来回扫视,如果目光能杀人,周奎此刻怕是已经被千刀万剐了。
奈何周奎压根不抬头瞧女婿,只是对着周围微微拱手,还沉浸在一片恭维客套之中,很是骄傲自得,大感长脸。
有了这吝啬的国丈带头,其他勋贵只能干瞪眼,极不情愿的纷纷表态助饷。
其中英国公府捐赠最多,五万两白银,其次是魏国公徐有贞,汪家汪万年,往后越来越少,捐赠的饷银两千两到五万两不等。
最终统计了一下,搞了这么大阵仗,居然只有三十万两助饷。
下朝后,崇祯大发了一场脾气,越想越是气愤,大明朝的核心组成势力,勋贵和朝臣,居然一个个如此吝啬!
得知嘉定候捐资的周皇后连忙跪下,流泪不止,泣不成声,道:“陛下,嘉定候愧对陛下,臣妾替爹爹向陛下请罪......”
崇祯的面色阴沉的可怕,但见到皇后如此,也于心不忍。
崇祯弯下腰将她扶起,说话间透着几分柔情,道:“皇后,这不是你的错,你每日辛劳朕都看在眼里,是朕让你受委屈了......”
听崇祯如此说,周皇后更是泣不成声,夫妻二人相拥在一起。
第349章
抄家勋贵
崇祯粗略的估算了一番最近的助饷,自己五十多万两,太监们三十多万两,大臣们二十多万两,勋贵们三十多万两,前前后后加起来有接近一百五十两,勉强够辽东两个月的开销。
想要辽东战事稳定有保障,这助饷的力度不仅不能减少,相反的还要加强,甚至要面对百姓助饷,无论如何,辽东此战,不能败!
数日后,崇祯再度颁布圣旨,催促皇亲国戚和勋贵大臣们继续助饷,以三万两为上等,民间如有愿意助饷者,可到户部捐资。
崇祯发出捐款号召后,有一个六十多岁的平民老者来到了户部,捐出了自己毕生积攒的四百两银子。
《皇明时报》编辑部当即采访了这位花甲老人,问他为什么要把自己的养老钱捐了出来。
这位老人老泪纵横,道:辽东战事若败,天下将会再次动荡,覆巢之下,焉有完卵?眼下时局艰难,作为大明的百姓,理应为这个国家尽一份绵薄之意,希望此战后大明能天下太平,再无战事......
“好一个覆巢之下,焉有完卵!”
文华殿中,崇祯拿着报纸喝彩道:“连一介布衣都知道这个道理,身为国丈的周奎却不懂!我大明要是完了,他周家的万贯家财又能保住多久?”
“这帮勋贵和朝臣们都是,一群鼠目寸光之辈!”
崇祯放下报纸,高声道:“宣旨,赐这位老者锦衣卫千户之职,世袭罔替!”
.......
圣旨下达后,民间的助饷之风倒是活跃了,但文武百官和皇亲国戚这,依旧找各种理由搪塞,就是没钱。
很多人把自己房子上的砖瓦弄得歪歪扭扭乱七八糟,屋内值钱的东西一律私藏起来然后在自家府邸门口贴着房产贱卖。
周奎和皇亲们开始穿着最破旧的衣服上朝,由以前乘坐轿子改为步行上朝。
大明的财富九成掌握在勋贵、士绅、地主手中,寻常平民能混个温饱就不错了,就算有心助饷,也是无力支援。
一些商人们见那捐款的老头封官了,也捐了一些,结果什么都没看到,商人大都逐利,后面的商人自然不肯出钱。
拿官职爵位出来卖,这种事情崇祯绝对是做不出的,这口子一开,将来就不得了了,整个大明的官场将会更烂,产生的影响也是极大的。
勋贵们见百官哭穷的成效甚好,也跟着如法炮制的哭穷,其中表现最为夸张的便是武清侯李国瑞。
李国瑞的祖上是万历皇帝的外祖父李伟,也就是万历他妈李太后的亲爹。
李伟的经历和周奎相似,周奎是老中医加算命出身,李伟是泥瓦匠出身,李伟的闺女李太后起初只是裕王的侍妾,因为生了儿子,地位才得以提升。
裕王当了皇帝后,李伟被封为武清伯,一家鸡犬升天,隆庆皇帝挂掉后,李伟的外孙登基了,也就是万历皇帝,李伟又被封为武清侯。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22/98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