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最后一个狠人(校对)第18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88/982


流官制从汉武帝时就沿袭了下来,这可是非常严重的事情,皇太子是要推翻这个规矩吗?
.......
在临行前,朱慈烺领着一众文武官员祭拜了阖家守城的孙承宗。
期间,茅元仪泣不成声,做妇人态,惹得杨嗣昌眉头大皱,然而他自己在哭坟的时候,更是浮夸,演技极为拙劣。
看着孙承宗的墓碑,朱慈烺心中暗暗发誓,此次回京一定要为孙承宗争取谥号,不能委屈了这位为大明奉献了一辈子的忠臣,更不能让所有为大明默默奉献的官员寒心。
高阳城外,所有人为朱慈烺送行,场面宏大。
方正化和杨嗣昌也一同随驾回京,在临行前,杨嗣昌仔细的交待了一番陈新甲,告诉他好好干,能否入阁就看他接下来的表现了。
陈新甲对杨嗣昌不停的感恩戴德,信誓旦旦的扬言要击溃多尔衮,听得杨嗣昌不停的抚须满意而笑。
一旁的方正化无聊的打量着周围,只见皇太子的龙辇周围布满了铁甲骑兵,这些骑兵人人彪悍,面露凶光,身上隐隐泛着杀气。
勇卫营亲卫队人人装备精良,身经百战,作战能力极强,都是天武军最精锐的战士,其中还有不少龙骧夜不收的成员,全天候护卫朱慈烺。
方正化指着这些骑兵忍不住道:“殿下,您不是说不带兵回京的吗?为何......”
朱慈烺不解道:“这些就是勇卫营亲卫,一直贴驾护卫本宫,有什么问题吗?”
方正化迟迟道:“敢问殿下,这勇卫营亲卫有多少人?”
朱慈烺认真道:“两千人吧,正在准备扩建为三千人,如果你觉得他们无法保证此行的安全,本宫可以再调一万天武骑兵随驾。”
方正化连忙道:“够了够了,一看这些都是百战精锐,足以护卫殿下的安全了......”
朱慈烺瞥了他一眼道:“那就好,出发吧,回京!”
......
第298章
血滴子
当日的山东,济南府。
济南城周围布满了密密麻麻的清军营帐,不时有大量被押往清军营地的大明百姓和粮草辎重。
多尔衮领着正白旗和几旗蒙古兵在山东境内长驱直入,一度包围了济南城,共夺得人口二十余万,牛马金银不计其数。
然而一条又一条恐怖的消息传入了清军大营,让所有清军惊恐不已。
先是扬武大将军岳托战死,镶红旗全军覆没,后是郑亲王济尔哈朗的三万大军被击溃,正红旗被打废,硕托被杀,最新的消息居然是豫亲王多铎战死,镶白旗和正红旗全军覆没。
在一座宽敞的营帐中,多尔衮脸色铁青,手指微微颤抖,下面的各八旗蒙古旗主皆是沉默不语,心中打鼓。
多铎的战死让所有人感到一股深深的寒意,天武军的战力更让所有人恐慌。
多尔衮也不相信,可根据他掌握的细作网多次侦查,这事是真的,多铎真的死了。
清将阿尔津道:“睿亲王,明军势大,我们还早早出关吧。”
“是啊,睿亲王,此番入关,我八旗人马折损近半,已经打光了满洲三旗,如果不早早出关,怕会被明军合围的。”
“睿亲王,八旗已经被打了半废,我们又孤军深入,万万不能再打了啊!”
八旗蒙古和外藩蒙古几个王爷更是叫着要出关,入关天武军挥师山东,他们对上的话肯定也讨不到好处,损失太大的话谁也承受不了。
面对蒙古各旗旗主的叫嚷,多尔衮脸色难看,他知道这些蒙古旗主都是些,有好处就上,没好处就退的人。
多尔衮站起身来,狠声道:“大清的耻辱要靠鲜血去洗刷,拿下济南城,退兵,攻不下,谁言退兵,斩!”
各旗主见他决绝样子,只得暗叹一声晦气,这睿亲王可不是好惹的主,谁都不想当面与之发生冲突。
在所有旗主离开大帐后,多尔衮低喝道:“苏克萨哈!”
大帐角落中走出一道人影,跪下道:“奴才在!”
多尔衮狞声道:“派出穆森,将明国太子的脑袋取来!”
派出穆森?跪伏在地的苏克萨哈眼睛一跳,重重的磕了几头,恭声道:“喳!”
苏克萨哈是满洲正白旗人,是多尔衮的贴身侍卫,现任正白旗巴牙喇纛章京,同时掌握着多尔衮的情报机构。
满清擅长细作,穆森是满清细作中最精锐的存在,由多尔衮暗中所创,满语的意思是坟墓,穆森中也有人称自己为血滴子......
※※※※※※※※※※※※※
崇祯十一年腊月,这是一个寒冷的冬天,距离除夕只有三天。
北京城永定门以北的店铺屋檐下、破庙中,到处挤满了叫花子一样的流民。
在城墙根周围,一个个窝棚、茅草棚随处可见,来来往往的人大都操着直隶和山东口音,他们披着褴褛的棉袄,腰间随意勒了一根草绳,端着破碗满脸希翼的看向街边行走的人。
京师戒严后,城里的人流渐渐萧条,加上前段时间下了几天几夜的大雪,京师积雪三尺,滴水成冰,家家户户更是关门闭户。
顺天府和五城兵马司的衙役每天都要推着大车,把上百个冻死、饿死在雪地里的流民尸体拉到城外化人场。
紫禁城乾清宫,崇祯皇帝独坐在暖阁之中,他拿起一份奏章,右拳紧握,眼中忽然闪过一阵寒光。
连斩三个总兵就算了,连朕的心腹高起潜都杀了,他还有什么事情做不出来的!
闻着鎏金珐琅鼎里的气味太浓,一种莫名的惆帐忽然涌上心头,崇祯不耐烦的让人将鼎中香灰全部撒出去。
但他还是坐不住,负手走出暖阁,站在乾清宫的丹陛上,仰望着变幻无常的苍穹。
天空上灰色的云层缓慢移动,一阵寒风袭来,崇祯下意识的缩了缩双肩,脑中烦乱的思绪也渐渐平息。
王承恩立刻走了过来,将一袭黑色锦团绣龙的狐裘轻轻披在了他身上。
崇祯皱眉道:“太子动身了吗?”
王承恩俯身启奏道:“回皇爷,殿下已经到大兴城了,明日就能进京。”
崇祯没有再说什么,只是冷冷的扬起脸,看向沉重的云层,深深吸了一口气,像是要用这寒气驱散心中压抑的郁闷。
自登基以来,各地灾荒不断,像陕西更是旱的寸草不生年,受灾的年头比他登基的年头还长。
身为黎民百姓之首,崇祯自认自己勤勤恳恳,起早贪黑忙于政务,无一天怠政,哪里有灾情就下旨赈灾,还免除当地的几年赋税。
每每任用大臣,他都要考察其人品经历,他不相信任何人,只看那人如何行事,尤其对被魏阉陷害之人,他都会大力提拔,加以任用。
对于能力不行的,他都会毫不客气的撵走,继续提拔一批人,他坚信大明不缺当官的,也不缺有能力的人,只要大浪淘沙,总会有一两个天纵奇辅佐自己拯救大明。
十几年来,披肝沥胆,而老天却这般不肯照应,各地天灾依然不断,莫非自己有什么失德之处?
如果有,在三年之内连下两道罪己诏,百官也上奏章自陈引罪,为何老天还没有感动,反而变本加厉,让大明各地的天灾更加严重呢?
更让人郁闷的是,自己这些年来的努力,还不如年少太子这几年间的所作所为!
面对东虏入寇,各地明军一片萎靡,太子却连战连捷,几年下来所斩杀的鞑子首级数量,比大明以往二十年来斩获的总数都要多。
这到底是为什么呢?崇祯一直搞不懂其中的原因,心中越想越压抑,真不知此生此世何事才能排解这化不开的抑郁。
崇祯在殿前站了一阵子,几片雪花飘洒下来,粘在他的锦袍上,渐渐消融,他不由得叹息了一声,回到殿内。
一堆奏章和塘报在龙案上叠得老高,崇祯看也不想看,径直走向西暖阁,躺在榻上闭眼休息。
王承恩见了有些惊讶,这是皇爷登基以来第一次怠政.......
王承恩默默的躬身一礼,知趣地退了出来。
.......
第299章
皇太子万岁
十二月二十八日,一大早。
京师永定门前,人山人海,城门内外已经挤满了人,还有密密麻麻维持纪律的衙役和京营士兵。
在今日,原本冷清的京师各大街巷一下子热闹了起来,皇太子大捷的消息已经传遍了京师内外,也得知皇太子将要回京的消息。
很多人早早的赶来了,特别是良乡和新城的百姓,甚至三更半夜就抢好了位置。
在无数百姓之中,上有古稀之年的老人,下有几岁幼童,这些人都是自发聚集在永定门外,特意迎接皇太子。
“老人家,您都一把年纪了,怎么还来挤啊?这里人多,万一被人推搡摔倒在地就不妙了,您老还是回去吧。”
人群中,一个三十出头的白袍读书人看向身边的老者说道。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88/98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