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最后一个狠人(校对)第17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71/982


朱慈烺吃的很文雅,他缓缓地喝了口肉汤,忽然对卢象升:“卢卿,听说你的军中粮草一直不济,不知此事是真是假?”
帐中各人都是静了下来,卢象升放下碗筷,道:“回殿下,本部人马的粮草大多是宣大的将士暗中救济的.......”
卢象坤忍不住道:“回殿下,保定巡抚从未给过我们粮草,连高公公都没有拨给我们粮草!”
卢象升沉声喝道:“多嘴!”
朱慈烺眉头紧皱,保定巡防张其平,看来他是活腻了啊!居然断了前线打仗兵马的粮草?还有高起潜,喝了多少酒才能做出这种事情?
朱慈烺开口问道:“卢卿,确实如此吗?”
卢象升道:“或许张巡抚也有困难。”
卢象坤和卢象同等人心急,他们都清楚,保定巡抚,包括北直隶各官员,都知道大哥卢象升和高公公以及杨部阁的关系不好,因此暗地里使绊,不仅不给粮草,还把粮草都优先给了高起潜,由他分配。
朱慈烺道:“此事本宫会派人去查的,天雄军近日来的粮草由天武军提供吧。”
卢象升连忙谢恩,为困扰他多日的粮草问题暂时松了一口气。
负责后勤的将领道:“殿下,我军粮草已经不足十日了。”
朱慈烺道:“徐盛,去传本宫令旨,让保定巡抚张其平十日内送来一万石粮食,告诉他,迟到一天少一粒粮,就让他提着自己的脑袋来!”
不管这保定巡抚怎么样,现在天武军缺粮,还在保定府境内,他就要尽到提供粮草的责任,保定府是拱卫京师的重镇,不可能没有存粮的。
一旦石锤了保定巡抚私扣军中粮草的事情,朱慈烺将会毫不犹豫的将他斩掉,以此来震慑那些拖后腿的各地文官。
第273章
崇祯的恐慌
崇祯十一年十二月六日,冬至刚过,还有两天就是腊八节了。
整座京师被凛冽的寒风包裹着,随着北直隶难民的不断涌入,京师中每天都有大量百姓冻死饿死,全城没有丝毫的节日的喜庆。
乾清宫暖阁中,崇祯皇帝包得跟粽子一样,面对各地呈上来的奏章,显得一片焦头烂额。
孙承宗全家四十余口战死,朝野震动,群臣内心惊惧交加,崇祯在得知消息后足足怔了半晌,然后才痛心疾首的下令抚恤。
不久后,天武军大捷的消息传来,朝野上下又变得喜庆了起来,崇祯心中却越来越担忧。
在战情直转而下时,大明各军无力阻挡清兵的攻势,眼睁睁地看着一座座城池陷落,只有太子的天武军可以力挽狂澜,如此下去,太子的威望.......
思绪间,杨嗣昌前来觐见,他恭恭敬敬的向皇帝行了个大礼,然后老老实实趴在地上等待圣上示下。
杨嗣昌虽恩宠正隆,但从不张狂,不仅做事谨慎,还颇有能力,对皇帝更是格外恭敬,这样的臣子崇祯如何不喜欢呢?
“爱卿免礼!”崇祯一见到杨嗣昌心情就会莫名的好很多,就好像杨嗣昌是他的超级英雄似的。
杨嗣昌再度叩首,这才起身,恭恭敬敬的垂手站在一旁,站姿比乾清宫的小太监还标准。
崇祯问道:“孙阁老的追赠和谥号礼部议出来没有?”
听到此话,杨嗣昌身躯一颤,道:“回禀陛下,礼部的初议是,追赠孙阁老为太师,至于谥号,臣觉得不必追谥。”
见崇祯面露疑色,杨嗣昌接着道:“谥者,行之迹也;号者,表之功也;车服者,位之章也,是以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行出于己,名生于人,经纬天地曰文,危身奉上曰忠,内外宾服曰正,孙阁老在致仕期间身亡,朝廷不应赐下谥号.......”
崇祯闻言,叹息道:“此事就由礼部去办吧,建奴现在到何地了?”
杨嗣昌回道:“建奴镶蓝旗和正红旗三万大军正在保定府安州与太子殿下数万人马对峙,奴酋多尔衮领正白旗和镶白旗在黄河以北的山东境地,有渡河攻打济南府之意。”
崇祯道:“山东重地万不能失,无论如何也要守住,将奴贼大军封锁在黄河以北!”
杨嗣昌立刻躬身领命。
崇祯忽然道:“你刚刚说什么?太子有多少人马?”
杨嗣昌认真道:“数万人马,太子殿下亲领三万,正在安州与奴酋济尔哈朗对峙。”
崇祯皱眉道:“朕从未下旨让太子总督天下兵马吧?他为何有三万人马?是卢象升还是陈新甲的兵马归他管了?或者是关宁军?”
杨嗣昌道:“回陛下,都不是,三万人马是太子的天武军,自凤阳府北上而来的........”
“他现在有三万人马了?”崇祯的眉头皱的更深了。
杨嗣昌硬着头皮道:“陛下,不止三万,茅元仪领着一万人马在高阳,孙应元统领四万人马在真定府境内围剿建奴,皇太子此次北上一共带了八万人马!”
“什么!八万!!”崇祯大骇,忽然变得有些不正常了,他惊慌道:“他哪来这么多人马?啊!”
杨嗣昌道:“应该是近两年太子殿下在江南训练的,具体的情况臣不知.......”
崇祯此刻的心情有些乱,他曾经虽然听过太子在江南练兵的消息,但一直以为新建的天武军只有数千人,加上之前的勇卫营,最多一万人而已。
崇祯出于想彻底剿灭江南的流贼才一直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却万万没想到这逆子居然练出了八万大军!
崇祯从龙椅上站起,他是真坐不住了,数万大明官兵被建奴打的四处躲避,而太子的天武军一万人就能将镶红旗的八千人马全部斩杀,此间的差距傻子都能看出。
现在天武军有八万之众,而且距离京师只有三百里,太子若是想提前上位,只怕是一个眼神就能解决了。
崇祯心中很是担忧,两年没见那逆子,也不知道他心长野了没?
看着有些不安的皇帝,杨嗣昌没有出声,只是安静的站在一旁。
良久,崇祯的步伐渐渐变慢,开口道:“我大明的精兵强将太少了,对上建奴的八旗军终究是寡不敌众,还需要广练精兵。”
杨嗣昌一听就立刻明白皇帝话里的意思了,他立马表态道:“陛下所言极是,我大明兵多而不精,实难与奴贼抗衡,臣觉得可在各镇抽练精兵,如一万中取一千,由各镇监军和巡抚分练,不多两年,便可得精兵数万!”
对于杨嗣昌的体贴懂事,崇祯越看越顺眼,觉得自己这次没看错人。
崇祯道:“这事爱卿好好规划一番,待击退建奴后再详谈,现在洪承畴和孙传庭到哪了?”
杨嗣昌回道:“已经到山西宁武关了,年前应该能到京师。”
“才到宁武关?同样是勤王入卫,怎么太子的人马不到二十天就到达战场了,他洪承畴一个月了才走了不到一半的路程?”崇祯的语气中蕴含强烈的怒意。
杨嗣昌立刻道:“应该是陕西入境的路上有些山路崎岖难走,再有就是陕西距离保定稍远........”
说这话的时候,杨嗣昌自己是不信的,从陕西到保定府相对于从凤阳到保定府,也就多了二百里路,天武军二十天就能到,而洪兵和秦兵预计要花两个月,说白了这就是差距。
好在皇帝不懂地图,不知道陕西距离京师到底多远。
果然,崇祯的脸色缓和了不少,还深有体会的点了点头,搞得自己好像去过陕西一样。
见皇帝脸色缓和了,杨嗣昌试探性的问道:“陛下,臣请问,皇太子的人马该如何分配?”
杨嗣昌问这话的意思并不是打算把天武军交给别人掌管,而是询问前线由谁总督指挥?让高起潜、陈新甲、卢象升三路各打各的,由兵部居中统战还是直接由皇太子全盘指挥?
谁都知道,现在想从皇太子手中拿兵权,不容易,别人又不可能指挥他一个当朝太子。
崇祯沉吟了片刻后,道:“前线由陈新甲督师,高起潜监军,太子那边........朕会传旨让他回京的。”
崇祯心里已经打好了主意,借着过年的当口以父皇母后想念的理由召回太子朱慈烺,相信这个孝顺儿子应该不会拒绝的,俗话说百善孝为先........
杨嗣昌再度体会到了皇帝的莫测,他接着道:“陛下,茅元仪的功劳您看该如何赏?”
崇祯皱眉道:“你自己看着办!”
见天子发怒,杨嗣昌暗暗心惊,只得躬身告退。
离开乾清宫后,杨嗣昌虽然面色平淡,但内心已经乐开了花,无形中,他要办的两件事已经妥了。
第274章
谁跑谁是孙子
在安州境内的白洋淀附近,扎满了密密麻麻的清军镶蓝旗和正红旗营帐。
营帐绵延数里,不时有身披红色棉甲和蓝色棉甲的军马从营中奔出,散向四处,打探着周围明军的动向。
中军大帐之中,头顶拖着一绺小细辫的清军将领们很是安静,人人脸色难看,相顾而视,皆是不语。
在不久前,他们刚刚得到镶红旗被灭的消息,听到消息后,清军众将先是不信,在派出几路探马前去镶红旗的营地查探后,满地八旗将士无头的尸体证明了消息的真伪。
各人内心发冷,开始对明军起了敬畏之心,特别是对那部灭了镶红旗的天武军,更是心惊胆寒,这得有多大的战力才能把镶红旗打得一个不剩啊!
良久,郑亲王济尔哈朗叹道:“明军只出动一万人就让镶红旗全军覆没了,这事本王不信!”
济尔哈朗打气式的开场,让帐中个人面面相觑,不知该说点什么。
固山贝子硕托率先搭话道:“我也不信!我八旗将士勇猛无敌,怎么可能有此惨败!”
硕托是礼亲王代善的次子,也是镶红旗旗主岳托的弟弟,一个爹妈生的,在得知兄长战死后,三十多岁的硕托还是忍不住流了几滴眼泪,心中对大明充满了愤怒,还一口气杀了几十个俘获的大明百姓泄愤。
正红旗的旗主是礼亲王代善,代善今年将近六十岁,加上常年征战身上有不少暗伤,现在已经是半截身子进土,离死不远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71/98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