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最后一个狠人(校对)第16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64/982


看着他孤单的背影,卢象同和卢象坤二人眼睛泛红,来到他的身边,轻声安慰道:“大哥......”
看着两位从弟关心的目光,卢象升叹道:“上月初,为兄蒙圣上信任,统帅数万大军御敌,当时心中激荡,一心想与奴贼决一死战,壮我大明军威,让奴贼不敢再轻易犯我大明!”
在沉默了片刻后,卢象升惨笑一声道:“不想高公公和杨部堂执意分兵,朝臣们也事事制掣,如今形势急转直下,陛下降旨责怪,为兄欲本欲决战,奈何兵马日渐减少,只有万余人,想有所建树,难矣........”
自从卢象升被训斥后,高起潜阴人阴到底,私下拉拢宣大三镇的总兵参将,大同总兵姜襄直接领着人马投奔了高起潜。
宣府总兵杨国柱和山西总兵虎大威,二人深深佩服卢象升为人,一直愿意追随左右,不离不弃,让卢象升感动不已。
如今兵马不多,面对军力和战斗力都强于自己的清军,卢象升不愿让宣大官兵拼命,因为他知道,宣府总兵杨国柱和山西总兵虎大威二人,虽然忠勇可嘉,但若是让他们面对同等数量的清军,他们的人马却是不敢战的。
当天下午,从风雪中走来一行人,他们是宫里前来传旨的几个太监和一群锦衣卫。
宣大各将皆是振奋,以为是封赏之事,然而,圣旨的内容让宣大各将哗然。
圣旨中严厉训斥了卢象升督师期间拥兵避战,无所作为,致使关宁军多次战败。
圣旨宣布,夺去卢象升兵部尚书衔,收回尚方宝剑,降为兵部左侍郎,并准许其辞去宣大总督之职,但仍在军中留用,戴罪立功。
宣旨结束后,帐中宣大各将哗然,皆是愤愤不平,卢督臣明明打了几场胜仗,却被说成无所作为,而且高起潜统领的关宁军遭遇鞑子惨败,却说卢督臣不救援、佣兵避战,鬼知道高起潜现在跑哪去了!
卢象升惨笑一声,只觉得心中很不是滋味,半年前他十次上书辞去宣大总督一职,回家守孝,圣上皆是不准,如今却要阵前换将......
山西镇总兵虎大威一脚踢翻桌案,骂骂咧咧道:“打的什么狗屁窝囊仗!”
宣府镇总兵杨国柱也是恨声道:“打赢了仗没赏赐、没粮饷补给也就算了,督臣还被夺官训斥,下一步是不是要派那个陈新甲当宣大总督了?”
朝中早已议论,杨嗣昌多次向皇帝推荐还在守孝期间的陈新甲掌管兵部,按照不成文的规矩,兵部尚书优先从地方总督中选出,杨嗣昌当初就做过宣大总督,现在陈新甲想要入兵部,从宣大总督之职过渡一下最好了,恰好卢象升多次辞职。
“老子不伺候了,这就领兵回宣府!”宣府镇总兵杨国柱越想越气,怒骂着一甩身后披风,向帐门走去。
宣府总兵杨国柱是镇朔将军,是大明身份最高的两个“镇”字开头的挂印总兵之一,平时很低调,然而此时却是非常愤怒。
卢象升喝道:“站住!”
杨国柱转身恨恨道:“督臣,末将替你不公啊!”
卢象升严肃道:“身为大明臣子,理当服从朝廷调派,你不要乱来!”
卢象升又道:“个人荣辱算得了什么,只要新任总督为国杀贼,卢某愿替他牵马坠蹬,冲锋杀敌,战死沙场,以死报国!”
“督臣......”
帐中众将面面相觑,皆是从他眼中看到了决死报国的悲愤之意。
第263章
阖家守城
崇祯十一年十一月二十一,高阳县。
高阳只是一座小城,但此时却在热火朝天的修固城墙,城里城外到处都是劳作的民工。
城中有一队皂隶(衙役)簇拥着一位须发皆白的老者,缓缓由北门里走了出来,民夫们纷纷停下手中活计,争相目睹。
这位老者就是这位大明帝师、三朝元老、前内阁阁臣、兵部尚书孙承宗,他曾培养出袁崇焕、茅元仪等一干将帅,在辽东担任督师时构建了关宁锦防线,阻挡了建奴几十年,把努尔哈赤都熬死了也没啃动,现在皇太极还在啃。
如今孙承宗已经七十六岁了,已经把自己的才华和心血都奉献给了大明,现在退休在家数年,然而在他晚年的时候,清军打到了他的老家高阳县,还派人前来劝降。
孙承宗拿着拐杖赶走了劝降的使者,带着全家四十多口上城墙守城,准备迎接前来攻城的清军。
高阳是小城,城内没有守军,只有一些皂隶,也没指挥打仗的将领,更没有粮食,可谓是不堪一击。
在孙承宗的感召下,城中数千百姓无一逃亡,全部参与修固城墙,上城守城御敌。
高阳县令攀上高阳北门的城楼眺望远处,他惊讶的发现远处扬起了一大团烟尘,即便隔得很远,但他依然判断出笼罩在烟团之下的骑兵,他连忙下令示警。
听到急促的警铃声,城门外的工地上顿时乱成了一锅粥,开始一窝蜂的往两丈宽的城门涌进,好在没有造成践踏事件。
数里之外,高高腾起的一团团烟尘下奔腾出千余骑清军,他们头皮被刮的铁青,后脑仅仅余铜钱大小的位置留着头发,结成了一根老鼠尾巴粗细的辫子。
每个清军骑兵的马鞍两侧都挂着尚在滴血的头颅,还有的则挂着几只布囊,固定的绳子绷得紧紧的,应该是劫掠而来的钱财,瞅着分量不轻。
千余清军骑兵在高阳城外一里处停止了前进,一个矮胖的清军骑兵道:“章京大人,咱们一鼓作气杀进高阳,活捉孙承宗吧!”
为首的甲喇章京摆了摆手道:“不急,等后队的三千汉军跟上来,让他们先攻城,咱们只需要等城破冲进去抢粮、抢钱、抢女人就是!”
矮胖鞑子细长的眼睛喷放着贪婪的光芒,忙道:“是,是小人心急了!”
.......
半个时辰后,清军完成结集,吹角呜呜长鸣,战鼓咚咚作响,数千清军浩浩荡荡的开始攻打高阳城。
三千八旗汉军推着高大的云梯车,声势浩大的直扑高阳北门,跟在云梯车后面,缓缓向高阳城推进。
汉军旗打头阵的步兵几乎毫无阻力的冲到城门前,几个人抬的木桩在声声号子下有节奏的撞击着城门,每撞一次,便有墙灰石子扑簌簌掉落。
眼看着清军猛烈的攻城,高阳县令惊慌道:“孙阁老,您还是从南门撤离吧,南门没有鞑子兵。”
孙承宗重重哼了一声道:“老夫绝不会逃跑,誓与高阳共存亡!”
孙承宗知道,这是奴贼围三阙一战法,就是想让他逃跑,鞑子好利用骑兵的优势追上去活捉,逃跑被捉,那种耻辱的死法,他孙承宗绝不会去做!
他的次子孙鉁坚决道:“孩儿和父亲大人一样,愿与高阳共存亡!”
孙承宗的其余几个儿子也齐声道:“孩儿和父亲大人一样,愿与高阳共存亡!”
这句话掷地有声,看着十几个儿孙们,孙承宗干涸的老眼有点湿润了,他不是矫情之人,既然决定了阖家守城,就不会多说一些无用之话,很快开始了部署城防。
清军强攻高阳的攻势极为的猛烈,高阳守军已经感到很吃力了,坐镇城中的孙承宗令次子孙鉁集结所有家丁,又出钱在城中另募丁壮,凑齐五百之数,一并交与典史鲁之藩统一调配。
不多时,天上忽然降下大雨,让攻城的清军感到很意外,寒冬时节,忽然下起了大雨,真是诡异......
即便天气诡异,但清军依然没有放弃对高阳的进攻,在冷风骤雨中,高阳城的攻防战更加的残酷了。
战斗进行了一个时辰,高阳北城下堆满了八旗汉军的尸体,雨后的温度在持续的下降,冰冷的雨水夹杂着雪片,将地面上的血水冲出一大片红色。
全身铁甲的清军甲喇章京,将一双眼睛隐藏在头盔的阴影之下,冷眼看着前方的战事,汉军士卒在各营牛录章京的督促之下,顶着漫天雨雪继续冲击着高阳城墙。
高阳城头的抵抗十分激烈,在这种雨雪天气下,由皂隶和百姓组成的高阳守军仍旧爆发出了惊人的战斗意志。
※※※※※※※※※※※※※
十一月二十二近午,保定府博野地界,临近高阳县七十里。
在通过保定府治的官道上,蹄声如雷,烟尘冲天,黑压压奔来了不知多少的骑兵。
沿途避难的行人都连忙退到路边,心惊胆战的看着这些装备精良的陌生骑兵,唯恐是鞑子的人马。
在看到大明的旗帜,知道对方是官兵后,众人更是小心,很多人远远的躲开了,一些腿脚不利索的直接哆哆嗦嗦的跪下了,十分害怕被这群官兵杀良冒功、劫财害命了。
数千骑兵速度不停呼啸而过,并未理会道路两旁的跪伏的百姓,让百姓们大大长呼了一口气。
正当百姓们起身议论之时,忽觉得大地震动,前方黑压压的又是一片旌旗招展的军队行来,这次的阵势比刚刚的骑兵阵仗足足大了数倍.......
百姓们再次跪伏而去,低头偷偷抬目,小心的打量着这大队人马,只见这些军爷个个身着鲜红衣甲,满是彪悍之气,更难得是军容严整,一看就是百战精锐,也不知朝廷从哪调来的军队。
“那是龙旗!”一个百姓低呼道。
众人微微抬头看去,只见中军之中,一辆宽大的战车之上竖立着一杆高数丈的织金龙纛。
“是天武军!这是皇太子殿下领军北上了!”一名商旅兴奋道。
在百姓们的议论声中,天武军踏着积雪阔步而行,丝毫不理会那刺骨的寒风。
龙辇的帘子掀开,朱慈烺问道:“徐盛,我们到哪了?”
徐盛道:“殿下,前方就是博野县城,这里距离保定还有八十里。”
朱慈烺点点头,道:“天色不早了,就在博野城外安营扎寨吧,别进城扰民了。”
“是!”徐盛一挥手,让传令兵策马奔走传令。
“停止前进!就地安营!”
命令传达各部后,在健马嘶鸣中,数万大军立刻停了下来,沿途只有传令兵和战马响鼻声,再无其他声音,显得很是训练有素。
第264章
请战、誓言
如此声势浩大的大军到来,让博野县守军脸色大变,一时间城楼上的铜锣敲的咣当响,搞的城内鸡飞狗跳的。
天武军各部在远离官道的宽敞地方安营扎寨,这里不仅宽敞,还有一条河流,下营的位置非常好。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64/98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