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最后一个狠人(校对)第15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54/982


当然了,现在的李岩正在河南老家执行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人生理念,还没有参加流寇。
孙可望撇了撇嘴道:“四弟,你说的好听,可我们怎么才能到四川呢?中间隔着诺大一个湖广,听说前段时间湖广实行什么屯田,招募了十几万大军,我们怎么过去?”
张献忠也道:“是啊,到了四川遇到石柱兵怎么办?秦良玉那个婆娘可不好对付,特别是她手下的白杆兵,咱们都是领教过的.......”
李定国道:“父帅,到四川后,秦良玉咱们可以先不管她,我们不打她的石柱,只管出兵攻打其他土司就行,那些个土司,可都现实的很!”
李定国又道:“至于如何从湖广通过,孩儿也有了计策,咱们可以派出一支人马奔袭长沙府,长沙城中有两个藩王,一旦被袭,湖广的官兵肯定会往长沙结集,到时候我们就可以从湖广南部的永州和怀化一带进入四川。”
“如果父帅不放心,我们还可以派出一支人马去袭击衡州,衡州也有一位财大气粗的桂王,无论我们哪路人马得逞,官兵都会吃大亏,即便两路都失败也无妨,最起码吸引了湖广的大军,我们可以安然从防守薄弱的湖广南部进入四川!”
众人听着李定国侃侃而谈,均觉十分有道理,罗汝才说道:“黄虎兄,你收了个好义子啊,今年只有十八岁就有如此见识,不简单啊!”
张献忠呵呵笑道:“定国是我四个义子中悟性最高的,也是最努力的,确实不错!”
李定国微微点头,平静道:“谢父帅和曹爷夸奖。”
一旁的孙可望听后,心里很不是滋味,感觉自己被比了下去,这一刻,他从内心越来越嫉妒李定国了,长得比自己帅,脑子还好使,最主要的是这位四弟去年开始就掌握了父帅的两万人马.......
张献忠道:“那派谁去攻打长沙府呢,又派谁去攻打衡州府呢?”
罗汝才喝了一口泉水,又把目光看向了天上的云朵,像是没听见。
谁都知道,去这两地方拖住官兵等于送死,罗汝才自然不愿当这个炮灰。
孙可望看向张献忠道:“父帅,四弟能提出这个建议,说明他很有把握,要不然就让四弟去吧。”
李定国平静的看了一眼孙可望,道:“父帅,就让我和大哥分别去长沙和衡州吧,您和曹爷先行撤退。”
“这......”孙可望张了张嘴,刚想说什么,只听张献忠立即接话了。
张献忠笑道:“老子没白养你们这么多年,就这么办了!时间紧迫,定国,你带人去攻打长沙府,可望,你去攻打衡州府,你们只要拖三日就行,三日后立即前往怀化汇合,一起入川!”
张献忠眉开眼笑,罗汝才拍手叫好,李定国含笑点头,只有孙可望一脸懵逼........
第247章
军令
张献忠计划着走吉安一带试试手气再西去湖广,当他听到老营探子禀报,说皇太子领着大军正在吉安一带,张献忠吓得当场传令改变行军路线,走武功山一带向江西和湖广交界处的袁州府进军。
朱慈烺也是无语,他本想在人头岭一带设伏把张献忠装进来收点人头的,没想到张献忠这么谨慎,直接走山路完美避开了守株待兔的天武军。
行军打仗千变万化,谁都不能做到完全所算无遗,不过如果掌握的情报够精准,就可以大大的提升胜算。
在武功山一带,一批龙骧夜不收在经过一番之后,毫不费劲的混进了流贼大军中,开始了自己的演艺生涯。
由于龙骧夜不收源源不断的情报和标记,整个江西的官兵开始在武功山一带进行了大规模的合围。
八月的江西,天气炎热的吓人,还时常伴随着接连数天的瓢泼大雨,多地发生了水灾,对官兵的围剿行动产生了极大的阻碍。
天气情况的恶劣,让朱慈烺深深的担忧,如今的大明各地,已经形成了北旱南涝的格局,而且灾情越发的严重了。
经过一个月的逃窜,张献忠终于杀出了明军的包围,一路向西进入了湖广地界,开始准备实施入川的计划。
不过这个时候,张献忠和罗汝才手下只有不到三万人了,一路被官兵追杀,粮草不足,张献忠只能先尽着老营和马军吃,至于那些饥兵,一向随缘处理。
不久后,朱慈烺收到湖广长沙府和衡州府分别传来的告急,说流寇进入了两地,并且有攻打的趋势,这两地官府不断的派出求救人员,每一次的哭诉之声一个比一个惨。
朱慈烺听后,丝毫不着急,长沙和衡州两地都是大城,城高墙厚的,而且流寇兵马并不多,如果两地被攻破,那就只能说明他们作死,老天想收了他们。
最重要的是,朱慈烺收到情报,张献忠和罗汝才没在这两地,而是钻进了衡山,这让朱慈烺很好奇,他俩想干嘛?围点打援?不像啊,官兵的援军也不走衡山一带啊。
朱慈烺越想越不对劲,先是下令天武军所有骑兵集合,由孙应元率领先行去衡州府,然后自己领大军随后赶到。
天武军人马出发后,都是一路急行军,天武军的军士除了每天十里武装越野训练,每个月还要进行两次远程拉练的训练,远程拉练要求每个军士在装备齐全的情况下,每天至少要行军一百二十里,因此他们在急行军时表现得很轻松,没有一点吃力的样子。
在军中随行的茅元仪第一次亲眼见天武军急行军,心中很是震惊,每日行军上百里,几天下来还不带掉队的,这是多么可怕的事情!
茅元仪从行军这件小事可以看出,天武军平时所接受的训练是多么严格,作为军屯部部长的他更清楚,还有许多屯田兵也正在接受类似天武军的训练,一旦那些屯田兵都练成这样,那会是什么场景?流寇?鞑子?恐怕都应该洗洗睡了。
围困衡州的孙可望没想到天武军后脚就跟来了,虽然只是一支先头人马,但孙可望不敢和天武军作战,只好立刻下令撤兵。
天武军的前锋营都是骑兵,面对撤退的流寇,孙应元直接下令杀过去!
在数千天武军骑兵的强势冲击下,一万流贼瞬间被击溃了,连逃跑的孙可望都被活捉了。
三天之后,朱慈烺领着大军到达了衡州府,这时的衡州城四门紧闭,守城的正是孙应元率领的前锋营,当朱慈烺领着人马来到城下时,城门依然紧闭着。
“皇太子驾临,速速开门!”徐盛冲着城门喊道。
城楼上传来守城营总的声音:“请太子殿下稍后,卑职这就请示孙师帅!”
徐盛接着嚷道:“看到殿下的仪仗了吗?速速开门!”
守城的营总坚持要请示上级,让大家稍等,这让徐盛很不爽。
朱慈烺摆了摆手,让徐盛不必多说,在这等就是了。
茅元仪忍不住道:“孙师帅也不像跋扈之人,为何手下的兵却如此,见到殿下前来居然还要请示上面,莫非在他们心中,孙师帅的威望已经超过了殿下?”
黄得功道:“你懂个屁!这是咱们天武军的扎营巡防的规矩,没有驻防地最高长官的命令,谁来都得等。”
黄得功自从和上次演武对阵输给了茅元仪,浑身难受,一直想找机会找回面子,此时遇到机会,也过了一把嘴瘾。
茅元仪皱眉道:“这是谁规定的,学周亚夫的细柳营也不能这样目无君上啊?让皇太子殿下在城下等候,这成何体统!”
朱慈烺正色道:“这是本宫规定的,国有国法,军有军规,唯有令行禁止,方可以成为百胜之军!这位守城的营总正是因为遵守军令,方才不开城门,如果他不经上级允许,就擅自开城放行,那才是抗令不听!”
茅元仪听后大吃一惊,表面上看好像是天武军连皇太子的话都可以不听,武将一旦跋扈皇太子也控制不住,其实不然,天武军能严格执行军令,更说明了在天武军中,只有皇太子的命令最好使,因为这军令是他规定的,任何人的命令都大不过他的令旨!
武将不听皇太子的号令,只能被诛杀,下面的士兵不可能服从一个连自己都不遵守军令的武将。
让茅元仪感到可怕的是,皇太子居然身体力行的带头维护将令的权威,他看起来虽然年少,但手段丝毫不差.......
在茅元仪胡思乱想的时候,衡州城门打开了,孙应元带着众军出城迎接朱慈烺。
孙应元行礼道:“殿下,是守城的营总不懂事,让您久等了。”
朱慈烺摇了摇头道:“军令如山,谁都要遵守,哪怕本宫也不能搞列外,军令一旦丧失权威,那就没有作用了,明白吗?”
孙应元心中一凛,站直了身体,道:“末将明白!”
朱慈烺点点头,看向了刚刚守城的营总道:“遵守军令是每个军士应尽的责任,没有功劳可言,不过本宫可以口头表扬你,干的不错!”
这名营总激动道:“卑职谢殿下褒奖!”
第248章
忠义两全孙可望
穿过了城门,只见衡州的一干文武官员,还有桂王府的代表,都已在城门处等候。
见了朱慈烺之后,众人依次上前见礼,朱慈烺也客气了一番,带着众官进了桂王府。
桂王府的桂王父子在历史上还是有点名气的,在崇祯上吊后,一批大臣逃到了南京,在史可法的组织下,准备推立一名藩王为帝,史可法原本是拥立这位桂王当皇帝的,最终因为种种原因立了洛阳的福王。
在福王的弘光政权败亡之后,老桂王去世,他的儿子朱由榔受到两广总督丁魁楚、广西巡抚瞿式耜等人的拥戴,在肇庆称帝,为永历皇帝。
永历朝联合大顺、大西等流寇余部抗清,尤其是得到李定国的支持,成为南明各政权中存活最久的一个,一直坚持到了康熙元年。
吴三桂这狗汉奸率清军攻入云南时,永历皇帝朱由榔逃到了缅甸,被缅甸王所挟持,后来送给吴三桂,吴三桂急着像满清主子献殷勤,将朱由榔勒死在昆明,南明政权就此灭亡。
当朱慈烺见到朱由榔时,发现他还是个白白嫩嫩的少年郎,今天刚满十六岁,一脸的天真,比武昌府的楚王世子看起来精神多了。
朱由榔同样好奇的打量着朱慈烺,暗道,这位被神化的神童看起来也很一般嘛,还以为是什么三头六臂,能举王府前石狮的怪人呢!
“大侄子......”
“咳!咳.....咳.......咳......”
朱由榔刚想跟这位大侄子打声招呼,却听父王像断了气一样在那不断的咳嗽,脸红脖子粗的瞪着自己.......
朱慈烺看着朱由榔眉头一皱,道:“你刚刚叫谁大侄子呢?”
“这......我......”朱由榔支支吾吾了半天也没敢说什么。
朱慈烺也是无语,朱由榔一看就是那种自来熟的人,难怪历史上他被吴三桂抓到后,一些八旗将领被他忽悠的跪下山呼万岁,还争相剪去辫子发动起义企图要救他。
八旗兵事情败露后,被吴三桂连杀了两千多人,可以看出朱由榔的魅力还是不小的。
“进去议事吧!”朱慈烺没理会他,带着众人进入了王府大殿。
在谈到粮饷时,老桂王不敢吝啬,当场许下白银十万两,粮食两万石给天武军劳军之用。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54/98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