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最后一个狠人(校对)第1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5/982


第二日,朱慈烺早早就起来了,在用完早膳后,朱慈烺就赶去了乾清宫,和崇祯皇帝一起早朝。
期盼中的御门听政终于开始了,此时的皇极门前已经站好了上百名官员。
最前面的是以内阁首辅温体仁为首的一群内阁大学士,后面是勋贵和文武百官分列两侧,文官为左班、武官为右班,在百官最后面则是站着一群握着刀的锦衣卫校尉。
文武百官个个站的笔直,没有人敢乱动,因为这个时候,有负责纠察的御史在旁监督,凡是有咳嗽、吐痰、拥挤或仪态不整的都会被记录下来,朝会后听候处理,有些过份的直接就会被锦衣卫当场拖出去。
皇极门上廊内正中处是皇帝的御座所在,御座两旁站立着身穿铠甲的大汉将军,很是威武,负责保护皇帝。
御座下首两侧站着一些钟鼓司的乐队,当崇祯皇帝达到御门的时候,一个太监鸣鞭,接着钟鼓司奏乐。
锦衣卫的力士也迅速撑起五伞盖、四团扇,还有一些乱七八糟代表天帝出巡的仪仗,然后从东西两侧跟着崇祯皇帝登上丹墀,站立在皇帝御座后左右。
崇祯皇帝在御座坐下后,一个太监再次鸣鞭,立刻就有个内监上前一步,长声喊道:“跪!”
文武百官行一叩三拜之礼,山呼万岁,随后早朝才算正式开始,这一系列流程下来,很是高端。
行完礼后,百官抬头偷看,只见御座旁边加了个座位,上面坐了个少年,正是当今的太子殿下朱慈烺。
不少人虽然有些差异,但也没人敢说什么,毕竟东宫已经出阁了,有资格参与朝政,只是没想到这么小就参与了。
朱慈烺坐在崇祯皇帝的下手,心中惊叹,原来上个早朝这么多规矩,完全不像后世影视里那么简单,在大殿里举行,就十几个大臣参与。
这早朝完全就是露天举行的啊,而且官员超多,加上一些皇亲国戚足有数百人啊,听说太祖朱元璋期间,甚至有上千人。
不过这么多人,估计大多数来打酱油的,后面完全听不到前面讲话。其实后面官员品阶低,几乎也插不上嘴,不过,重在参与嘛!
朱慈烺坐在木椅上,像是在旁听,他发现,早朝开始后,官员也不是随便能出来奏事的,还有一套流程。
首先是鸿胪寺官员先出班,对崇祯皇帝奏报入京谢恩、离京请辞的官员人数。
这些官员都是前一天在鸿胪寺报备好的,如果皇帝要召见,那么便先行觐见;如果皇帝不想见,则在午门之外遥行五拜三叩之礼,行礼之后便算完事,可以走人了。
好在这个流程每天都有,平均下来每天并不多,没耽误多少时间。
接下来便进入了早朝最重要的‘奏事’环节,首先奏的事情就是来自边关的奏报。
兵部尚书张凤翼咳嗽了一声,然后手拿笏板出班奏事,道:“启奏陛下,据前线总理卢象升传来战报,贼首高迎祥部已被击溃,正西窜逃亡山林之中。”
崇祯皇帝面露欣喜,而后点点头,表示了解。
张凤翼归班后,又有一个大臣咳嗽了一声,然后出班奏事。
朱慈烺好奇,这么严肃的场合,怎么老有人咳嗽?这TM的不会被传染了吧?为何没有御史记录他,也没有锦衣卫拖走他?
后来他才知道,按照惯例,每个官员在奏事之前都要预先咳嗽一声,一是为了清嗓子,二是为了和其他大臣打个招呼,意思是我要出班奏事了,你们别抢撞腔了。
这样避免了两个人同时出班造成尴尬,如果出现这种尴尬局面,通常由通政司或鸿胪寺官员负责引导,根本不用皇帝操心。
在一阵阵的咳嗽声中,各部大臣纷纷出班奏事,汇报这一段时间发生的大事。
朱慈烺听了半天,其实也没什么大事,北方建奴目前也算安静,没搞什么大动静,南方流寇被官兵撵的到处跑,各种往深山里钻。
最后议论的焦点集中在兵部、户部和工部,三个尚书一边咳嗽,一边扯皮,说到底就是兵部想要钱。
兵部尚书张凤翼咳嗽了一声,出班道:“目前中原战事一片大好,需要抚恤阵亡将士,如果再加点兵饷鼓励前方将士,今年就能把流寇消灭干净。”
户部尚书侯恂也是咳嗽了一声,出班道:“钱全给你们兵部和工部了,该怎么抚恤怎么赏,你们兵部出个章程,由陛下龙目御览,朱批之后,你们兵部就自行解决去吧。”
兵部尚书张凤翼一听这个可不干了,说道:“候部堂,你这话说的可就不对了,你户部的银子可一两也没拨到我们兵部,你是都拨到南方赈灾修堤去了,你给兵部的那点银子,不说中原战事,连辽东欠的兵饷都不够还的,长此以往,兵将不兵了,全都饿着肚子,谁还有力气去打仗。”
而工部尚书刘遵宪一听他们连工部也给捎上了,也是咳嗽了一声,举着笏板出班道:“工部的银子全都按年初的计划拨付的,一两也没多给过,而且也只能用到紧急的工程上,我们可没有贪一两银子。”
几人你咳嗽一声说一句,他咳嗽一声说一句,说到最后,侯恂很是光棍,户部就是没钱,你们爱咋咋地吧,事情就这样僵持了下来。
朱慈烺无语,早朝光听他们哔哔了半天,没见到解决一件事情的。
崇祯皇帝已略显不奈之色,天天就是银子,一天都不让他省心。
崇祯皇帝看了看朱慈烺,见他若有所思,好象还挺有兴趣,于是开口说道:“太子,你对此事可有何看法?”
众位大臣一听,陛下这也太儿戏了吧,让一个小孩子听政也就罢了,国家大事之前,陛下居然问一小毛孩子有什么看法,他能听得懂吗?
朱慈烺听到后,也是先一愣,还以为自己听错了呢,可一看众人的表情,就知道自己没有听错。
也罢,既然皇帝老子问了,也不能让自己这便宜老子没面子不是,顺便也让文武百官认识认识自己。
※※※※※※※※※※※※※※※※
注:皇极殿,最初称为奉天殿,明朝嘉靖四十一年改称为皇极殿,清朝时改为太和殿。明清两朝貌似历经了四次失火,重建了几次。
第二十一章
皇太子议政
朱慈烺起身对着崇祯皇帝行了个大礼,然后说道:“父皇陛下抬爱,儿臣就撞着胆子简单说一下自己的看法,如果有什么不对,还请父皇指点。”
崇祯笑着点了点头,示意他可以开始表演了。
朱慈烺转向百官,学着轻咳了一声,这才道:“依本宫浅见,户部应该将重点放在中原的战事上。流寇作乱,让周围地区的人口损失大半,社会财富消耗殆尽,未来几年都将很难恢复元气。
所以,流寇能尽快剿灭最好,只有中原无战事维持生产,才能让我大明恢复元气,有税可收,候部堂,不知本宫说的可对?”
侯恂还没表示,张凤翼就面带笑意,出班为太子殿下点赞。
侯恂想了一下后,却道:“殿下的说的不无道理,不过各部门都朝户部伸手要银子,只怕户部很是难办。”
朱慈烺也知道,户部现在没什么银子,颇为困难,于是面向崇祯皇帝,行了一礼,道:“启禀父皇陛下,兵仗局掌印太监刘荣,提督太监马献祥,二人贪赃枉法,证据确凿。
儿臣昨日已让锦衣卫查抄了他们二人的府邸,并查抄出现银以及各种器物,价值一百万两银子,儿臣请奏,将这些钱财充入国库,以备中原战事。”
说着,朱慈烺从袖中掏出一些罗列好的证据,呈给了崇祯,这些证据是他从朱纯臣的账册中摘抄了一点做成的。
其实不用要什么证据了,两个太监府上能抄出一百万两银子已经说明了问题。
肯定不会是被人栽赃陷害的,谁脑子有毛病掏出一百万两银子去嫁祸?
此言一出,文武百官皆是心中一凛,看来事情是真的,真是太子殿下出手干掉了兵仗局。
站在前面一班的成国公朱纯臣脸色很不好看,兵仗局的那两个大太监,跟他有着不小的利益关系,这东宫居然断了他的财路。
崇祯听了后,点点头表示同意,面上一点也不惊讶,毕竟朱慈烺已经和他打过招呼了,同时授权督办此事,他只是没想到太子居然能查抄出这么多银子,真是个招财童子啊!
侯恂一听,脸色露出笑意,却不敢太过,怕君前失仪,连忙咳嗽一声,出班奏道:“谢陛下体恤。”
朱慈烺看向侯恂,又接着说道:“户部想要每年有存银,可以节流,如每年的漕运,我大明官方运作耗费太多,如果走海上运粮或者让商人来操运此事是否可以节省?”
朱慈烺说完后,侯恂突然有一种当头棒喝、豁然开朗的感觉,心中佩服,口中说道:“太子殿下英明。”
侯恂作为户部尚书,自然清楚漕运的弊端,按照大明的规定,每年要从南方运送八百万石粮食经过京杭大运河北上,以此解决北方粮食问题。
运送八百万石粮食,沿途莫名其妙的却耗费了三千万石粮食,这还不算修理运河,清理淤泥的花销,这一笔滔天的巨款还不能不花。
朱慈烺又看向工部尚书刘遵宪,说道:“本宫再说一下工部,工部应该主抓工程质量,只有保障了质量,才能减少支出。
比方说,工部今年要完成六个防汛筑堤的工程,每个工程需要十万两银子,而户部只拨下来三十万两银子。
如果将这三十万两用在了六个工程上,偷工减料也能全部完成,但质量就会出现严重问题,每年水汛期,质量不行的大堤决堤了,还要花大量银子去修。
但如果只用在三个工程上,保障质量,责任到人,那就会一劳永逸,如果工程出现问题,也可追查到人,严格法办。
或者也可以将工程承包给一些商人,签下质量保障协议,商逐利,肯定可以降低成本,工部只要做好监督和验收就可以了。
这样做有两点好处,一可以节省成本,保证工程质量;二也可以减少官员经手,避免贪污,不知刘部堂以为如何?”
刘遵宪咂巴咂嘴,表示赞同,并对太子殿下的想法佩服不已,他为人清廉,自然不会考虑其他利益因素。
朱慈烺又看向兵部尚书张凤翼,说道:“前线将士们打了胜仗自然要赏,死伤的将士也要抚恤,否则会让前方的将士们寒心的。
本宫以为可以变个方法赏他们,比如说参战将士免其家人税收多少年,受伤的再加多少年,阵亡的其家人终身免税,子女由当地官府没年出银子抚养,不知张部堂以为如何?”
张凤翼一听,这办法真不错啊,能照顾到将士的家属,可以让士兵更加卖命的战斗。
户部尚书侯恂也面带微笑,心道,只要不让户部出银子,怎么都行。
还没等两人出班说话,就听御座上的崇祯皇帝大声说道:“好!这个办法不错,朕准了,众位爱卿对太子的想法回去后都好好斟酌一下,朕觉得有可行的地方。”
众位大臣听完朱慈烺的话后,都是一种心旌摇动,神眩目驰的感觉,东宫小小年纪,却有如此见解,让他们惊为天人。
原本三部尚书扯皮了半天的事情,居然被年纪轻轻的太子殿下给解决了,众位大臣内心纷纷惊叹,同时不少人心中想到,我大明要出现中兴之主了吗?
也有人心中冷笑,建议虽然都不错,可大明官场势力和利益集团盘根错节,不管是漕运还是工部的工程,都牵扯到很多人的利益,想凭一张嘴就解决,真是笑话!
朱慈烺当然清楚,可他却不管这些,想改革想积攒银子,做什么事情不得罪人不牵扯利益?如果怕得罪人什么都不做,要这些大臣干什么?
接下来,奏事继续进行,有大臣上奏说,受到中原战事和饥荒的影响,不少逃荒的流民正往京城赶来,目前在京城的外城中已经有数万流民涌入,五城兵马司不知该怎么处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5/98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