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最后一个狠人(校对)第13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36/982


各卫指挥使在来之前就知道皇太子要干嘛,此时又看到这杀星在王府门前就动刀子砍人,顿时人人心中一冷,感觉事情有些棘手,不好忽悠。
在任何时候,官场上永远不缺识时务之人,朱慈烺一开口,武昌卫、岳州卫、黄州卫等几个指挥使立马跳了出来,举双手赞同湖广学习凤阳府实行军屯,重新分配各卫土地。
永州卫、长沙卫、施州卫、辰州卫、常德卫等十多个南方各卫虽然不情愿,也只能捏着鼻子答应了,先有命回去吧,再看看有没有机会在重新分配的时候多搞一些土地。
在经过一个时辰的讨论和安排后,会议圆满结束,众人表情各异。
在各卫指挥使返回各自的卫城后不久,他们得知,当日没去武昌楚王府开会的几个卫指挥使,全部被锦衣卫抄了家,砍了头,一个活口没留下,各种罪名足足列了三十多条,条条致命。
又过了几日,湖广各卫指挥使纷纷呈上了各自卫所土地田册,表示愿意支持重新分配卫所土地,这些田册和官府黄册上记载的完全不同,看得朱慈烺很是欣慰,看来湖广的官员比南直隶的官员要识相的多。
第216章
献贼打到南京了
把湖广的卫所土地圆满解决后,朱慈烺终于松了一口气。
但在这时,李廷表的锦衣卫又传来了加急情报,张献忠率军东取和州、含山、六合等地,进入扬州府,直指南京。
这突如其来的消息让朱慈烺很是意外,张献忠真是狗胆包天啊,按照正常情况,他攻打庐州失败后会撤回英山,或者从沿着长江趁天武军追击革左五营进攻武昌,最差也要找个官兵防御弱的地方渡过长江去江西,因为江北没法呆了,天武军回师后能把他张献忠给活剥了。
朱慈烺万万没想到张献忠胆子这么大,居然敢逆向攻打重兵把守的南京,他的头这么铁的吗?
原来张献忠在攻打庐州失败后,本想回到英山的,但罗汝才却说,不能回英山了,回去下场也和左革五营一样,官兵能进山搜捕一次,就能干出第二次,说不定还会在半道上被集结在安庆的官兵堵住。
张献忠一听,觉得也是,与其回去东躲西藏,不如干一票大的,攒点人气,就算打不下南京还能在周边抢一波回回血。
在几个首领决议后,张献忠一路东进,连续攻取和州、含山一直打到了南京城北面的六合,沿途烧杀劫掠,到处抓青壮编入自己军中,扩充力量。
不过滁州府今年下半年刚实行了屯田制,许多青壮都应征当屯田兵了,虽然还没分到地开始操练,但人人心中有了念头,不愿当反贼,很多人在半路偷偷的溜走了。
扬州府有是富庶之地,百姓生活的也都不错,吃饱了撑的才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去当反贼。
兵源得不到有力的补充,对流贼影响很大,张献忠忽然发现一个问题,越是有钱的地方,想造反的人越少!在江南招反贼根本不现实!
献贼兵临江北,南京大震,南京的勋贵们士绅们有些慌了,都纷纷催促应天巡抚张国维调兵镇压。
张国维不敢大意,连忙调集江南各路援军驰援南京,同时派出驻守江北的官兵进攻流贼。
应天府承平日久,不知道战事,士兵们久殊战阵,张献忠的十多万大军虽然大多是乌合之众,但毕竟还有老营的老底子在,加上人多势众,只经过几轮交战,官兵就被揍的溃不成军了。
朱慈烺看过战报,在稍作思考之后,就将战报扔在一边,并下令驻守武昌的天武军再修整几天。
此次作战,天武军在一个月内追击革左五营一千余里,很是疲劳,需要好好修整。
至于南京那边,暂时不用他操心,南京城是大城,城防十分牢固,只要守军不是饭桶,没人弃城逃跑和开城投降,想守住不难,等张国维调集的江南各路兵马赶到后,就可以合围大败张献忠,而且有周遇吉的五千天武军驻扎在太平府,南京丢不了的。
在朱慈烺心里,甚至还希望张献忠能在南京闹腾一段时间,沉重打击一下南京勋贵和江南地方豪强势力,为自己进驻南京少一些阻力。
朱慈烺打算对天武军进行扩编,将一部分屯田兵纳入军中,扩建成三个师。
现在中原的各地明军战斗力真是无法直视,朱慈烺打算在各地驻兵,天武军扩军是很有必要的。
最近前来投效朱慈烺的官兵越来越多,还有一些百姓愿意投军,朱慈烺让黄得功对这些人进行整编训练,经过一段时间训练,能留就留,不行的统统赶走,宁缺毋滥。
经过再三考虑后,朱慈烺决定让黄得功领皇家第一旅驻扎在武昌,统领湖广军政,负责协助湖广巡抚方孔照清查土地,镇压民乱。
※※※※※※※※※※※※※
几日后,朱慈烺收到南京方面的战报,果然,在张国维的几路大军到达南京后,张献忠早已领军跑路了,并连夜渡江南下。
孙可望得知天武军生产火器的军器局在太平府,觉得距离不远,于是请命派人去抢一波。
张献忠对天武军的火器也很感兴趣,顺便想搞些火炮用用,一路上轰开几座城池补充下粮食和人口,于是答应了养子孙可望的请求。
孙可望带着一万人马兴冲冲的奔向太平府军,结果半道上遇到了周遇吉,手下的一万人马被周遇吉率三千天武军打的几乎全军覆没。
孙可望领着仅有数百人的残部逃跑,险些被天武军宰了,幸好李定国及时赶到,抄了周遇吉的后路,周遇吉担心军器局的安危,不再追击,匆忙领军返回。
李定国见孙可望被揍的那么惨,也没敢托大,救下孙可望后就连忙撤军了。
被天武军当头一棒,张献忠再也不敢打江南军器总局的主意,此时得到官兵大军正在后路追来,他连忙下令往火地山、柴山一带跑。
半个月后又走高淳的指头山到宁国府,最后一头钻进了黄山一带,一路上尽走山路,没敢大肆劫掠重要城池。
江南越是富庶的地方越有重兵把守,张献忠也怕惹毛了官兵和当地地主,把他们给撕了。
即便如此,献贼所过之处,皆被抢掠一空,有些村庄被烧得只剩下残梁断柱和一些残剩的百姓尸体,尽管张献忠一路上停留的世界并不长,但沿途所带来的破坏力依然是巨大的。
当流贼大军进入群山环绕的黄山一带时,张献忠、罗汝才等贼首才彻底松了一口气。
特别是渡江和进入宁国府的时候,所有都害怕被官兵堵在山里一顿猛揍,好在那些狗官兵只是在后面远远的追,并不想真正的动手。
张献忠哈哈大笑道:“哈哈,这一趟可真刺激啊!”
闯塌天刘国能哼声道:“要不是那些狗官兵怕死不敢追,我们谁能跑得掉啊,下次你想玩,老子可不奉陪!”
张献忠指着他怒骂道:“你妈妈个毛的,看你五大三粗的,怎么当个反贼这么胆小?就你这样子能成大事?”
刘国能洪声道:“你当老子愿意当反贼?要不是官逼民反老子被逼上梁山,谁他娘愿意整天往这山沟里躲?”
“你娘的!”张献忠怒骂了一声,随即卸掉了臂甲撸起了袖子。
“咋地?还想跟老子干架?来啊!”刘国能也撸起了袖子,准备和他干一架。
罗汝才上前劝架道:“好了,别吵了!俗话说,一日为贼,终生为贼,咱们既然选择了这条道,就都是自己人了,这大事还没成,怎么能内讧呢!”
射塌天李万庆也上前劝架,让二人以和为贵。
刘国能瞅了张献忠一眼,冷哼一声策马而去。
张献忠恼怒道:“曹爷,你还帮他说话,看看他现在什么德行!”
罗汝才摇了摇头,心中暗叹,这刘国能现在严重消极造反,恐怕会以后不容易走到一起了啊,说不定会被官兵招抚.......
第217章
猛人曹变蛟
正当朱慈烺安排好一切准备启程回凤阳时,一位猛人突然送上了拜帖。
这位猛人叫曹变蛟,他是大明第一猛将曹文诏的侄子,就是那位率几千铁骑追杀十几万流寇的猛人,各营流寇见他都躲得远远的,不敢与之交战。
曹变蛟少年时就跟随在曹文诏军中效力,在几次激战中,曹变蛟都是军中前锋,人称大小曹将军。
崇祯八年,曹文诏战死后,曹变蛟一直在洪承畴账下听调,他招回失散的骑兵,又编成一军,多次平定各地流寇,勇冠三军,先后被任命参将、副总兵、总兵官。
历史上,曹变蛟统兵有方,敢战敢为,为抵抗满清异族统治作出了巨大贡献,于崇祯十五年在松锦大战中壮烈殉国。
最让朱慈烺对曹变蛟刮目相看的是,在决定满清和大明国运的松锦之战中,曹变蛟率几千骑兵突进清军重重防御的正黄旗大营,一路纵横冲突,如入无人之境,直接踹了皇太极的御营,杀光了皇太极所有侍卫,皇太极被吓得半死,血压都高了一大截。
可惜没多久,大量的清军从四面八方向御营聚集,曹变蛟因为受伤失血过多几近昏厥,他见斩杀皇太极无望,只得率军退回松山。
朱慈烺觉得,曹变蛟手下的三千铁骑比吴三桂的关宁铁骑不知道要强多少倍,这些都是经过多年血战成长起来的骑兵,在松锦之战中,吴三桂、白广恩、唐通这些总兵见清兵势大,全部带着自己的人马跑了,只有曹变蛟的人马壮烈殉国,他们不仅能打,还具有一身正气!
吴三桂虽兵强马壮又有何用,软骨头一个,将熊熊一窝而已,也就帮鞑子南下时对自己人抖抖威风。
曹变蛟今年不到三十岁,他身高七尺,威武不凡,在朱慈烺见到他第一眼时,就感觉到他身上有一股无形的锐气。
朱慈烺和曹变蛟交谈了一番后,直言要将他留在了身边。
曹变蛟很无语,他这次来湖广是追击叛兵只是路过而已,怎么就被留在这里了呢!
几个月前,陕西巡抚孙传庭部下的许忠叛变,勾结贼将混十万马进忠准备进犯西安,曹变蛟正在甘肃一带追击贼首李自成和过天星,听说西安那边发生叛乱,急忙领军返回,叛兵闻风而逃。
自从阶州失陷后,陕西一带的所有将军被朝廷降罪,连下了三级,曹变蛟也由总兵降到了参将,因此他极为卖力的追杀叛军,想要将功折罪。
曹变蛟带着三千骑兵,追击千里,二十多天未卸甲,从陕西一路追到湖广的随州,最终将叛兵斩杀。
随州距离武昌只有三百里,曹变蛟知道皇太子在武昌府,离的这么近如果不去拜见一下有失人臣之礼,于是就递了个拜帖,顺便瞧瞧这位最近风头正盛的神童太子,看看人们的传言到底是真是假。
可没承想,人是看到了,自己却回不去了,被皇太子强行留了下来,这让曹变蛟很是意外。
曹变蛟迟疑道:“殿下,末将的任务还没交,洪总督那边,怕不好交代......”
“无妨,本宫现在就修书一份给洪承畴!”
朱慈烺呵呵一笑,当场修书一份告知三边总督洪承畴,曹变蛟这员虎将,他要了。
朱慈烺完全可以想象到,几日后的洪承畴在收到书信时会是何等的表情。
朱慈烺不理会曹变蛟惊愕的表情,问道:“曹将军,陕西的战况如何了?”
曹变蛟怅然道:“回殿下,陕西那边的情况不太好。”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36/98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